宋小康?劉蒙之
摘 要 音頻產業作為數字出版領域的重要支柱,與公有領域材料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公有領域為音頻產業提供了寶貴的知識富礦,也推動了知識資源的創新利用。文章立足全球視野,對數字出版時代音頻產業的現狀進行全景掃描。研究發現,在數字技術的助推下,世界音頻產業通過多重開發形式對公有領域材料創新發掘,同時以內容創新實現音頻產業的經濟價值。全球經驗為我國音頻產業發展提供了理念導向,我國出版企業應確立公有領域的頂層理念,積極探索公有領域音頻多元業務模式,平臺也應扶持內容創作者開發公有領域材料,共同促進我國音頻產業發展。
關鍵詞 數字出版;公有領域;音頻產業
數字技術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經濟革命浪潮,也催生了數字音頻產業的興起[1]。近年來,伴隨蜻蜓FM、喜馬拉雅等音頻平臺的興起和有聲書、有聲讀物等有聲產品的普及,“耳朵經濟”逐漸崛起,成為互聯網行業風口與社會熱點[2]。作為數字技術發展下的產物,有聲讀物有著閱讀時間、地點不受限制等優勢而成為一種新的閱讀方式。有學者將其稱為一種“無聲革命”,認為其出人意料地改變了數字出版業的游戲規則,同時從印刷圖書的邊緣副產品轉變為數字出版和閱讀的中心[3]。根據第20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對成年國民聽書習慣的考察發現,2022年,我國有35.5%的成年國民有聽書習慣,較2021年的平均水平(32.7%)提高了2.8%[4]。音頻產業正在快速發展,全球數據顯示,播客市場市值為28.201 9億美元,預計將以27.5%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特別是在消費和產量方面,展示出了極大的潛力[5]。
音頻產業隸屬數字出版領域,也是數字出版產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其離不開對公有領域資源的開發利用。數字時代的創新性實踐和公有領域的海量作品與思想總是以復雜和互補的方式交織在一起。全球音頻市場的急劇增長表明聲音質量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對資源豐富、品類眾多的公有領域作品的開發上,由于其作品本身就已通過了時代的檢驗,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一定的粉絲基礎,因而,更需要注重其聲音質量,使內容與聲音相得益彰,才能發掘出公有領域作品的最大價值,加之進入公有領域意味著其不受版權保護,任何人都可以對其自由發行,因此公有領域也成了數字音頻產業開發的一大藍海。公有領域作為一種文化遺產,蘊含著人類幾千年來積累下的智慧結晶和文化價值,為音頻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資源寶庫,同時也成為制作音頻節目的流量密碼。評書、相聲、曲藝、戲曲等文藝碩果和民間智慧也為音頻產業貢獻著源源不斷的靈感與創新源泉,因此,基于這些優秀的文化成果也誕生了許多超越時間的經典作品。另一方面,音頻產業也對公有領域作品中的文化價值的繼承和發揚發揮著重要作用。
1 公有領域與數字音頻出版溯源
有學者認為,知識是一種共有的資源,而公有領域就是文化公地,它就像空氣、水和森林一樣構成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6]。實際上,公有領域的價值遠遠比知識產權法的法律維度定義更深刻而廣泛。以開放性與互動性為特征的公有領域是我們社會文化中的開放空間,任何人都可以獲得和使用公有領域材料并與他人分享或進行衍生利用以創造出新的東西。
1.1 “信息公地”:公有領域的緣起
公有領域(Public Domain)的提出源于1791法國的《表演權法》,在社會進化中被不斷修補填充,它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與各領域交相融合。公有領域是指任何人都可以按照法律規定自由使用的智慧創作物以及由智慧創作物所產生的社會公共利益所組成的知識域地[7]。公有領域的最初含義指的是權利保護期屆滿的狀態,隨著時間流逝,這一概念逐漸包含了所有不受版權保護的創作內容。在版權法的范圍內并沒有對公有領域進行明確的規定,而是更為注重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界定,進而衍生出對公有領域的概念涉及,即認為受知識產權保護的作品在保護期過后便會自動進入公有領域之中,其中的知識資源便可任意使用。公有領域是新知識和新創造的源頭,也是理解共同知識和文化的基礎。許多公益性和商業性信息、知識或文化項目的內容資源均來自公有領域材料。我們的社會不斷地重新利用、解釋和復制公有領域材料并通過其發展出新思想與創造出新作品,公有領域地位確保人們以接近零的再生產成本獲得這些原材料,進而確保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在其基礎上發展知識和文化。如果沒有公有領域,想要做出新的發明,創作出新的作品都將變得困難重重,因為發明和創作的行為本身需要吸收前人的思想與知識成果。擁有健康和繁榮的公有領域與全社會成員的社會福利、文化福利和經濟福利息息相關。公有領域在社會、科學、文化和經濟等廣泛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信息要素的作用。公有領域材料的利用會對一個國家的社會發展、科學創新、文化繁榮乃至經濟價值創造都產生積極影響并為其提供積累的知識資源。公有領域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基石和保障,因此,建設一個積極且充滿活力的公有領域并有效地利用公有領域材料推動人類社會各個層面的創新與繁榮是人類進步的驅動力。
公有領域是促進人類文化傳播與交流的“公地”,蘊含著大量的人類思想文化與物質材料,隨著網絡技術的興起,公有領域作為信息公地的價值更是日益凸顯。數字技術的更新迭代給予出版業蓬勃的生機,傳統出版業的內卷化發展在技術的支持下邁向新的空間與領域,數字與智能成為出版業的核心要素。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了數字出版的基礎框架,也使得數字出版生態進而產生變化,追求優質的內容體驗,探尋極致的傳播速度成為人們的全新選擇。新的數字傳播技術以二進制數字的方式便捷且源源不斷地向社會提供發展科學、文化、經濟等必備的知識、信息與文化材料,一些因為載體類型、復制技術與傳播渠道等因素封存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公有領域材料得以激活并融入新知識和文化的革新與創造中。近20多年來,知識產權、經濟學、文化產業等領域的學者和公有領域開發利用的實踐者對公有領域問題表現出越來越濃的興趣。數字技術使公有領域材料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容易獲得,文本、音頻、圖片、視頻等材料可以很容易地被復制、改編、傳播、使用和混合使用。數字技術還極大降低了公有領域材料的生產、傳播和發行的門檻和成本,在傳統經濟中沒有或幾乎沒有經濟價值的公有領域材料在當下獲得了顯著的經濟價值。公有領域材料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和經濟價值實現的可能性得以成真。
1.2 “無聲革命”:數字音頻出版的發展歷程
有聲讀物(Audiobook)最早出現于1930年,是指由作者或其他配音藝術家講述的錄音,可以是原稿的逐字背誦,也可以是刪節版,被稱為“會說話的書”,主要用于教育目的。有聲讀物發展初期主要以磁帶書的形式出現,極大地提升了平裝書的可訪問性,使更多的目標受眾能夠使用多種媒介來收聽。COVID-19流行期間,實體圖書館和大學暫時關閉,讀者與學生都在尋找數字替代品,音頻版本便是其中最受歡迎的一種。市場參與者提供多種產品,讓他們的觀眾享受到獨特的無屏幕娛樂。例如,Audible,Inc.在其網站上推出了免費詩歌、寓言、小說和教育材料的在線磁帶集,無需事先注冊、登錄以及支付信息。此外,過去幾十年來,互聯網的到來和載體設備的更新打破了音頻行業的束縛,促使了音頻的創作和消費大幅增加,推動了在線音頻業迅猛發展。iiMedia Research數據顯示,在線音頻和短視頻用戶規模保持穩定增長,2022年,在線音頻用戶規模達到6.92億人,49.21%的中國網民消費者每次使用在線音頻的時長1~2小時[8]。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聲音經濟相關行業的內容不斷豐富,迎合國民文化娛樂需求的增加,聲音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包括在政治領域內在線音頻愈加受到重視,在線音頻技術有能力在國家和市場之外的生產過程中挑戰權力,主持人可能會從正式言論向非正式言論轉變并且與聽眾建立親密的性質,從另一層面而言,通過播客關注聲音可以擴展人們對政治聆聽和媒體的理解[9]。
目前,國內音頻行業活躍著眾多參與者,最主要的兩種是普及度高的綜合在線音頻平臺和定位更加細分的垂直聽書平臺。較為典型的是喜馬拉雅,作為綜合類有聲平臺,喜馬拉雅提供數以百計的有聲內容類型。質量管理方面,喜馬拉雅在與閱文集團、中信出版等版權方合作保障版權問題的同時,招募大量主播、媒體和品牌促進內容原創,同時積極拓展下游公司的發行渠道,為數字閱讀進入有聲書領域奠定了扎實的用戶優勢。用戶分布上以青年群體為主,同時也不乏老年群體,在線音頻不需要打字交流,更為注重聲音質量與溝通技巧,老年群體豐富的社會經驗與平易近人的交流方式使其更容易與聽眾產生共鳴,也有利于老年群體收聽節目,關注即可長期接收知識資源。喜馬拉雅還積極進行適老化改造,推出老年群體專屬界面,對于上網不便的老年群體,喜馬拉雅通過文字界面的“大字模式”,離線音頻庫,取消廣告彈窗模塊等技術手段消除了數字鴻溝[10]。
此外,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對在線音頻的賦能作用愈發明顯,在線音頻在車載端、智能終端等領域不斷發展普及,用戶能夠從單純的收聽轉而獲得語音交互等方面的更多新體驗。目前車載音頻行業以兩類平臺為主:一類是以喜馬拉雅、酷我音樂為代表的提供綜合音頻內容的平臺;另一類則專注細分領域,如有聲書、廣播電臺等,代表平臺有云聽、百度隨心聽、懶人聽書等[11]。喜馬拉雅根據車載環境,在內容和產品兩個層面做了創新。喜馬拉雅與多家車企品牌合作,推出定制化音頻座艙服務,通過音頻內容、聲效等滿足不同場景下用車人群的個性化需求,為親子人群、通勤人群和休閑出游人群打造舒適的音頻獲取。另外,其基于自身的場景化,利用智能電臺流技術,根據用戶的時間、地點和場景的變化進行用戶畫像描繪,實現了用戶的個性化推薦,這表明基于車載端的在線音頻市場布局已經是各大平臺競爭的新戰場。
2 世界音頻(PODCAST)產業公有領域材料的出版模式
音頻產業在發展中不可避免需要汲取公有領域的知識資源,以滿足用戶的視聽需求,同時也進一步擴大了公有領域作品的開發效果,從目前公有領域主要資源網站所提供的閱聽形式來看,當前全球音頻產業對公有領域材料的開發形式主要有以下4種。
2.1 智能手機和個人數字助理模式
在媒介技術的支持下,移動設備在現代社會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人們對于社會信息與知識資源的汲取趨向于個人化,傳統社會中集會式的知識傳播模式逐漸沒落,而基于移動場景的私人化知識傳遞模式成為主流。這種知識傳遞模式使得公有領域材料具有更加廣闊的開發空間,公有領域材料的傳統開發大多集聚于出版巨頭手中,社會流動性較弱,個人化的開發模式將充分發掘出公有領域材料的社會價值。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中國網民使用智能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8%,使用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電視和平板電腦上網的比例分別為34.2%、32.8%、25.9%和28.5%[12]。77%的美國成年人擁有智能手機并且保持日常使用,以獲取知識以及新聞資訊[13]。個人數字助理也在全球范圍內變得越來越普遍,基于智能手機與個人數字助理的數字出版模式已成為音頻行業開發公有領域材料的全新選擇,數字化介質的場景化構造促成了新型音頻業態,個人化和可移動性的播客進一步煥發了公有領域作品材料的價值。
就場景構造與內容生產而言,智能手機與個人數字助理為音頻行業建構出更優質的聽覺體驗,公有領域材料進一步得以挖掘創新,人們基于公有領域材料而進行個人創作,用戶也更易于進行知識獲取。播客的興起和繁榮導致音頻內容的激增,音頻敘事也被證明是新聞和宣傳的有力工具,音頻敘事的興起為創作者和藝術家帶來了新的機會,有聲書和虛擬播客在觀眾中越來越受歡迎[14]。作為一種相對容易獲得的信息和通信技術(ICT)形式,華為和Infinix帶入廉價的中國智能手機使寬帶設備更容易獲得,播客在非洲國家的使用率也極速上升,構建了以非洲觀眾為中心的多元公共領域與聽覺生態[15]。在移動設備日漸普遍的現代社會,基于移動設備而進行公有領域材料開發已成為時代所趨,也將成為全球音頻行業的時代機遇。
2.2 平臺出版模式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運用,以壟斷性的超級互聯網平臺公司為新興基礎設施的“平臺社會”正在形成。“平臺”改變著社會宏觀層面,包括社會信息流通的公共話語與價值準則、傳統教育、國民經濟發展、國家機器運轉狀況和國際政治博弈[16]。平臺以新的方式構建了文化生產的基礎設施,人們基于數字平臺進行知識生產與文化創造,大量的公有領域材料也在平臺中傳播與共享,開放共享的平臺機制賦予了音頻產業新的時代機遇。平臺成為公有領域材料開發的場域,人們在數字平臺中傳播公有領域材料平臺,同時進行二次創作,與傳統出版模式相比,平臺出版模式的容納性與開放性煥發了公有領域的生機,給予公有領域材料技術性的傳播空間。作為音頻行業的基礎架構有其內在的邏輯線索,播客的顯著特征之一是其分發機制的開放性,因為它是在社交媒體和云出現之前的21世紀初作為一種技術出現的,所以播客具有分散的技術架構,其中音頻內容存儲在網絡上并通過RSS鏈接在一起,也稱為“多站點提要”(Rich Site Summary)[17]。印度尼西亞擁有超過十個播客平臺,同時經調查有80%的受訪者表示在過去6個月中通過平臺收聽音頻,而SPOTIFY平臺則成為最受熱捧的播客平臺[18]。捷克也基于播客平臺進行新聞改革,創建了新聞博客以傳遞實時快訊以及新聞資訊,將其關注于年輕受眾、內容呈現和建立信任,打破了傳統新聞傳播的局限性[19]。
同時,公有領域材料的持續創新邏輯點也在平臺得以實現,由于音頻文件分散在互聯網上,可以通過其RSS提要進行定位,因此播客平臺的第二個機制是促進這些播客的發現并允許聽眾“訂閱”,在添加新內容時為他們提供更新。截至2023年4月,SPOTIFY平臺的月活躍用戶總數(包括付費用戶和廣告層級用戶)已高達5.15億人,上一季度的營收為32億歐元,高于行業分析師所估計的31.6歐元[20]。聽眾與訂閱者之間產生出獨特的情感,包括關系感知和實際的在線互動,同時基于日常的播客收聽產生依戀情感,平臺為這種情感關系創造了技術性的媒介空間[21]。法國播客Le Tchip和Piment作為年輕黑人社區的表演工具,該社區基于種族標準,以持續的公有領域內容導向塑造出黑人社區的共同價值觀[22]。平臺基礎設施的構建為音頻行業提供了知識分享的“圍墻花園”,人們在平臺中通過訂閱獲得優質內容,知識生產與傳播速度成倍數增長,這也給予公有領域材料開發更大的經濟價值。
2.3 IP開發模式
在數字出版時代,數字技術對文化產業的賦能不斷增強,這也賦予了文化IP(Intellectual Propert)更多的可能性,基于IP內容進行音頻改編再創作成為用戶的主要選擇。IP的強大影響力與創造力將公有領域材料的文化屬性進行世界范圍內傳播,公有領域材料作為知識資源的集中地,其自身就具備強大的文化能量,對其進行借鑒與開發才能使其重喚生命力。公有領域材料將在內容基礎上被賦予不同的IP屬性,以IP創造、IP改編等眾多形式對公有領域材料進行開發,使得經典的共有領域材料能在IP打造的加持下煥發出新生。除了自創的節目和IP布局,播客平臺也通過IP聯名以獲取更豐富的IP資源,播客正在成為一種強大的營銷工具,為各種組織和個人制作和傳播音頻內容,包括音頻廣告與內容生產。2022—2023年,Spotify將超越蘋果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擁有3 750萬聽眾,播客平臺的泛年輕化使其得到時尚品牌的青睞,奢侈品行業錨定播客行業以宣傳品牌文化,打造全球化的IP文化,同一份研究報告預測,到2024年,美國廣告公司將花費18.3億美元在音頻內容的廣告上[23]。
同時,播客講述故事的慢節奏也適宜于喚醒人們對于公有領域IP內容的情感寄托,在媒體情境效應的視角下,播客收聽的引人入勝和關系性質為品牌創造了一個特殊的媒體環境[21]。印度尼西亞將播客與旅游業相融合,為各個地區的旅游活動提供播客建立旅游IP,作為在印度尼西亞發展旅游營銷的新方式[24]。非洲也在將播客融入社會發展之中,通過跨渠道合并、選擇、融合和協同他們的品牌創造,新興的高度數字媒體生態正在破壞傳統營銷模式。西班牙新聞博客采用了沉浸式模型,敘事音樂、背景噪音和效果、電影剪輯、主持人的聲音疊加在受訪者的證詞上以及編輯人員之間的對話,都賦予了講故事一種原始的敘事質感,這種質感更直接、更有效,更少受到廣播公司新聞編輯室傳統表達規范的限制,塑造了獨特品牌效應[25]。公有領域材料為IP構建供給知識資源,而播客為IP傳播提供了技術手段,在數字出版時代,只有融合發展才能保持文化活力與經濟活力,推動社會發展。
2.4 UGC、AIGC開發模式
在數字出版時代,傳統的知識接收者轉變為自由生產的網絡用戶,用戶強大的生產力被技術所激發,人們在接收知識信息的同時也在傳遞、分享、生產信息,對于公有領域材料而言,用戶成為開發公有領域材料的主力軍,無論是傳遞原有知識還是二次創作,將徹底發掘出公有領域的文化價值。印度的獨立播客越來越受到歡迎,他們不屬于任何現有的媒體網絡或專業的新聞機構,因此也獲得了更為寬松的創作氛圍,深耕內容生產使得他們受到用戶青睞[26]。SPOTIFY為內容創作者提供了獲取知名度的手段,同時給予內容創作者更多的創作空間,利用用戶生產內容的創造力來推動平臺發展[14]。用戶自主生產信息模式將避免傳統時代的資源集中弊端,節點化的用戶生成知識信息網絡,對公有領域材料進行創造化發掘,賦予其強大的生命活力。
在內容生產生態中,人工智能技術將開創智能開發公有領域材料的全新模式,以提高內容生產效率,降低人們的創作成本與創作精力,同時也嘗試通過機器自主創作來激發生產新動能,以機器深度學習創作的方式開發公有領域材料。西班牙的播客產業已著眼于將多變的技術全景與媒體的流動性相結合,正在鼓勵以人工智能為播客內容與場景提供新的動力[27]。AIGC內容創作也包括對原有音頻資源的再處理,提供降噪、修復等音質改善計劃,以提供優質的視聽服務。同時,人工智能工具也可以對播客中的信息內容進行監測,以核對錯誤信息,例如對西班牙語播客中氣候錯誤信息的事實核查,分析師根據消息的真實氣候虛假信息確定內容的可驗證性[28]。
3 全球經驗對我國音頻產業公有領域資源開發的啟示
全球數字音頻產業目前正處于蓬勃發展時期,而我國音頻產業起步較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但我國在公有領域材料領域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豐富的材料資源給予我國音頻行業廣闊的藍海。因此,需要廓清我國音頻產業的發展理念,同時結合全球音頻產業實踐對我國音頻產業發展提供經驗參考。
3.1 確立公有領域頂層理念
公有領域材料是音頻產業發展的核心資源,也是其進行知識創造的原生能量,長久以來,音頻產業內公有領域材料的潛力未能得到充分釋放的原因在于人們對其認識不夠深入,也因此而未能確立公有領域的理念地位。數字化和互聯網的發展使得版權保護與公有領域之間的緊張關系進一步加劇,人們對數字技術的誤解導致危及公有領域的種種反應。有學者將此稱為“第二場圈地運動”,認為這場運動現在正封閉著公有領域,與此同時,社會信息環境進一步走向封閉和商品化。在胡根霍茨(Hugenholtz)和露西·吉博特(Lucie Guibault)等學者看來,公有領域正面臨信息商品化的威脅,表現為公有領域信息獲得獨立的經濟價值從而成為產權客體[29]。而合理利用公有領域資料是推動音頻發展的必要前提,要保證音頻產業對公有領域材料的有效利用,就要對公有領域保持理性的審視態度。
我國正處于公有領域開發的初級階段,音頻產業作為一門新興產業,有著無限的潛力和價值。在新技術的沖擊和激活下,我國音頻產業進入變革期,需要通過與其他文化的交融溝通豐富其內涵,因此發掘和利用世界范圍內公有領域的優秀作品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的生產、流通與儲存效率極大提高,搜索與共享的便捷性打破了固有的信息不對稱,彌合了信息溝,互聯網用戶可以參與到內容開發與創作中來,以各種方式對公有領域材料進行充分利用,這對于音頻產業而言無疑是廣闊的知識富礦,以頂層的理念地位來看待公有領域與音頻產業的關系是時代的選擇,構建一個積極的公有領域比其他任何歷史時期都更為必要。
3.2 扶持創作者內容生產
在數字出版時代,平臺創作者是音頻產業公有領域材料開發的關鍵角色,以平臺孵化扶持創作者激勵內容創新成為音頻產業發展的未來布局。伴隨著移動終端與智能終端的廣泛使用,UGC的內容生產模式已成為音頻產業的重要創作方式,創作者基于公有領域材料進行發掘與創新。我國擁有海量的優質公有領域材料,其中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給予音頻產業無限的可能,包括評書、相聲、曲藝、戲曲等均可以成為創作者深入發掘的資源庫,從傳統開發模式來看,難以全面深入地對公有領域材料進行開發利用,而大量的創作者入場則可以最大限度解決這一難題。從平臺方而言也需對創作者給予扶持與激勵,無論是創作平臺、創作空間、創作工具、創作培訓、創作流量等各方面都應賦能創作者。喜馬拉雅平臺已經逐漸轉向扶持內容創作,最大限度激發創作者的生產效能,創作者“謝濤講三國”對《三國演義》等公有領域材料進行發掘與創新,在喜馬拉雅的扶持下逐漸由一位素人創作者成長為站內“話題王”,其三國系列節目播放量超過10億次。依托平臺創作者對公有領域材料進行發掘和創新是音頻產業內容生態拓展的重要方向,也是音頻產業進入變革下半場的重要資源供給。
3.3 多元業務模式
在出版企業構造音頻產業生態圈的過程中,積極探索公有領域音頻多元業務模式成為生態模式的有機構成部分,也是音頻產業保持前進的不竭動力。縱觀音頻產業的進化史,出版企業在多元探索中推動其不斷前行,投入了大量的時間成本與金錢成本,在淘汰眾多出版企業后市場價值趨于穩健增長。據艾瑞咨詢研究報告,2022年中國網絡音頻平臺的相關市場規模為115.8億元,同比增長15.6%。音頻產業已然進入商業變革的下半場,如何在現有業務模式下進行創新探索成為維持未來商業格局的關鍵所在。對于公有領域材料的創新運用仍是出版企業突圍的關鍵所在,高質量的音頻材料是人們選擇平臺的重要因素,出于對稀有知識資源的追求,用戶普遍對高質量的音頻內容付費表現出積極態度。艾媒咨詢數據顯示,70%用戶購買過付費在線音頻節目,近60%用戶愿意為知識技能型音頻付費,并且選擇音頻類知識付費產品時優先考慮內容豐富度。對于應用場景的適配也是出版企業多元業務探索的重要方向,在線音頻產業的收聽基礎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現實場景,如何擴大音頻材料應用場景成為產業發展的縱向問題,場景的差異化將進一步細化音頻內容的垂直方向,以情感交互式的場景音頻構造將成為出版企業的服務主旨。同時,出版企業也應注重前沿技術的全局性應用,一方面聚焦于技術導入下的平臺運營監管效率,對違規音頻信息進行快速清理,一方面聚焦于人工智能技術對公有領域材料的深入化挖掘以及內容創作的提質增速,以AIGC激發音頻生產新動能。
4 結語
沃爾夫岡·韋爾斯(Wolfgang Welsch)在《重構美學》中提出了文化傳播的聲音轉向問題:“聽覺文化的興起可以說是電子傳媒路暢行之后的必然結果,它更具有一種后現代氣質,固然它沒有視覺文化的延續性和同質性,但是它具有電子世界的共時性和流動性。”[30] 音頻產業的發展現狀無疑證明了這一觀點,公有領域材料為其供給了充足的知識養料,使其具備了發展創新的原生動力。世界范圍內的出版行業已經對音頻產業的公有領域資源開發問題進行了大量的探討與社會實踐,為我國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參考,也為我國音頻產業的下半場變局提供了理念思考,如何在數字出版的時代性變革下依托公有領域材料探索音頻產業的創新開發模式,成為我國出版企業的思考所在。
參考文獻
[1] 童云,周榮庭.數字音頻產業價值鏈構成.編輯之友,2020(3):51-54.
[2] 陳昌鳳.“耳朵經濟”:知識與資訊消費新形態[J].人民論壇,2020(5):92-94.
[3] HAVE I,PEDERSON B S. The audiobook circuit in digital publishing:voicing the silent revolution[J]. New media & society,2020,22(3):409-428.
[4]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第二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成果[EB/OL].(2023-04-24)[2023-10-15].https://www.nppa.gov.cn/xxfb/ywdt/202304/t20230424_713200.html.
[5] BEZBARUAH S,BRAHMBHATT K.Are podcast advertisements effective? An emerging economy perspectiv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sumer Marketing,2023,35(2):215-233.
[6] ROSNAY M D D,MARTIN J C D.The Digital Public Domain[M].Cambridge:Open Book Publishers,2012.
[7] 曹新明.知識產權與公有領域之關系研究[J].法治研究,2013(3):30-41.
[8] 中國在線音頻行業數據分析:61.11%受調研網民月收入為10001~15000元[EB/OL].(2023-03-31)[2023-09-30].https://www.iimedia.cn/c1061/ 92456.html.
[9] RAE M. Podcasts and political listening:sound,voice and intimacy in the Joe Rogan experience[J]. Continuum,2023:1-12.
[10] 喜馬拉雅上的老年人主播:持續向社會發揮余熱,實現自身價值[EB/OL].(2021-03-08)[2023-09-3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3632334915673445&wfr=spider&for=pc.
[11] 2023年車載音頻行業洞察報告[EB/OL].(2023-08-25)[2023-09-30].https://www.sohu.com/a/ 714794891_399033.
[12] 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布[EB/OL].(2023-03-04)[2023-09-3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9366992946439053&wfr=spider&for=pc.
[13] PEARSON A D,YOUNG C M ,SHANK F,et al.Flow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 and satisfaction with life among college students[J].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2023,71(4):1018-1026.
[14] DHIMAN D B. A paradigm shift in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 in the digital Age:a critical review. Available at SSRN 4479247,2023.
[15] ROYSTON R A. Podcasts and new orality in the African mediascape[J].New Media & Society,2023,25(9):2455-2474.
[16] 姬德強,朱泓宇.傳播與媒體研究的平臺化轉向:概念基礎、理論路徑與動力機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43(11):33-38.
[17] SULLIVAN J L.The platforms of podcasting:past and present[J].Social media+society,2019,5(4):2056305119880002.
[18] KURNIAWAN A,Bestiadeby G,Istifharin R M. The concept of podcast production design “Ruang Kita”as a medium of inspiration for millennials in self-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slamic Education,Research and Multiculturalism (IJIERM),2023,5(2):197-201.
[19] SKALICK? M. Motivations behind the production of news prodcasts in established czech media[J].Communication Today,2023,14(1):158-172.
[20] Spotify宣布調整播客業務,全球將裁員200人[EB/OL].(2023-06-06)[2023-09-30].https://www.163.com/dy/article/I6J08UHJ0511BE1V.html.
[21] WANG R,Chan-Olmsted S.Podcasting as advertising channel:understanding the context fffect[J].Journal of Radio & Audio Media,2023:1-22.
[22] MALAND E.“Rendez-nous le Tchip”:performing a French Black Community through Podcasts[J]. CFC-Intersections,2023:63-79.
[23] G?RGOLES P,GARCIA H I. The evolution of the podcast as a marketing tool in fashion luxury brands[M]. Greece:Open AIRE,2023.
[24] HUTABARAT P M,ONARELLY A K,SETIAWATI R,et al. Podcast Storytelling:a new way of tourism marketing in Indonesia[J].JCommsci-Journal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Science,2023,6(1):1-9.
[25] ASIER L A,MIGUEL P E L. Audio storytelling innovation in a digital age:the case of daily news podcasts in Spain[J]. Information,2022,13(4):204.
[26] MEHENDALE S. Why India pods:studying the motivations of Indian independent podcast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2022,14(4).
[27] GAL?N-ARRIBAS R,HERRERO-GUTI?RREZ F J,FRUTOS-ESTEBAN F J. Podcasting:the radio of generation Z in Spain[J]. Social Sciences,2022,11(6):252.
[28] POZO J X O,CIMOLAI C,ARNAL A,et al. Fighting climate misinformation:fact-checking of climate misinformation in Spanish-speaking podcasts[R].Copernicus Meetings,2023.
[29] GUIBAULT L,HUGENHOLTZ,BERNT P. The future of the public domain:identifying the commons in information law[J].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6.
[30] 沃爾夫岡·韋爾斯.重構美學[M].陸揚,張巖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