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恒勇
摘 要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數字音樂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更多關注、發展迅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在此背景下,我國數字音樂產業得以快速發展。文章聚焦2022年我國數字音樂產業發展情況,即展示包括在線音樂、數字專輯、在線K歌、音樂短視頻、音樂直播等業態在內的中國數字音樂市場規模、內容規模、用戶規模等和音樂創作方面的發展趨勢,指出目前產業內存在的突出問題,同時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 數字音樂;產業規模;產業發展
過去十年,數字音樂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更多關注、發展迅速。在資本和技術的推動下,數字音樂取代了傳統的實體唱片銷售,成為主流音樂消費形式。2022年,我國已成為亞洲第二大、世界第五大音樂市場。數字音樂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也對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本文所指數字音樂是指狹義的數字音樂,指通過數字方式進行生產、存儲并主要通過互聯網方式進行傳播和消費的非物質形態音樂產品。
1 2022年我國數字音樂產業發展概況
2022年我國數字音樂市場的發展情況呈現一種多元化和復雜性的特點,以下分別圍繞政策環境、產業規模以及發展趨勢三個層面對我國2022年數字音樂產業的發展情況進行闡述。
1.1 政策組合拳頻出
2022年,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黨和政府充分發揮政策組合拳作用,強化內容引領,推進技術與內容的深度融合,營造良好網絡生態,大力推進數字音樂高質量發展。
2022年1月,國家版權局約談主要唱片公司、詞曲版權公司和數字音樂平臺等,要求數字音樂產業各方協力維護數字音樂版權秩序。同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對文化數字化建設提出了8項任務,將數字文化產業發展帶入快車道。6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文化和旅游部共同聯合發布《網絡主播行為規范》,提倡網絡主播應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崇尚社會公德、恪守職業道德、修養個人品德,自覺摒棄低級趣味,反對流量至上、“飯圈”亂象等不良現象,同時聯合中央網信辦會同相關部門開展為期三個月的“清朗整治網絡直播、短視頻領域亂象”專項行動。11月,工信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廣播電視總局、體育總局等五部門聯合發布《虛擬現實與行業應用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6年)》,融合推廣演藝娛樂領域“VR/AR線上演播”工程,推動5G虛擬現實在演藝行業規模商用,建設常態化“虛擬現實+演藝”平臺,促進線上沉浸式演藝活動的發展。
與此同時,國家版權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聯合組織開展打擊網絡侵權盜版“劍網2022”專項行動,重點開展文獻數據庫、短視頻和網絡文學等重點領域專項整治,強化NFT數字藏品、“劇本殺”等網絡新業態版權監管,同時持續加強對院線電影、網絡直播、體育賽事、在線教育、新聞作品版權保護,鞏固網絡音樂、游戲動漫、有聲讀物、網盤等領域工作成果,不斷提升網絡版權執法效能。
1.2 市場規模增大
經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以下簡稱“協會”)數據測算(該數據是基于對國內30家主要數字音樂企業的同口徑數據進行測算分析,同時剔除了部分邊界不清晰的業態形式,在對部分重點企業進行了深度訪談的基礎上編制而成),2022年包括在線音樂、音樂短視頻、音樂直播、在線K歌業務在內的中國數字音樂市場總規模約為1 554.9億元,相較2021年,同比增長16.8%。值得關注的是,由于直播與短視頻等社交屬性平臺的發展,構建基于信任關系與情感紐帶的音樂消費場景,成為助推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如圖1所示。
1.2.1 在線音樂
經測算,2022年我國在線音樂市場規模超180.2億元,較上一年增長12.8%。如圖2所示。
1.2.2 音樂短視頻
經測算,2022年中國音樂短視頻市場規模約為410.3億元,較上一年增長19.8%。如圖3所示。
1.2.3 音樂直播
經測算,2022年中國音樂直播市場規模約達815.2億元。在此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將以音樂為主要內容或者與音樂直接相關的直播納入統計,與音樂關聯度不高的直播類型,如電商直播、旅游直播、生活類直播等未納入統計。如圖4所示。
1.2.4 在線K歌
經測算,2022年中國在線K歌市場規模約達149.2億元,較上一年度有所下滑。如圖5所示。
1.3 內容力量增加
隨著數字音樂制作軟件功能越發強大,AI技術在音樂創作方面的能力不斷增強,音樂創作和發行的門檻隨之開始大幅降低。截至2022年底,我國數字音樂平臺歌曲累計總量約1.32億首,較上一年度增長37.5%。如圖6所示。
在2022年發布的頭部1 000首新歌中,適合特定年齡段人群欣賞的歌曲占比約42%,適合全年齡段人群欣賞的歌曲占比約12%,說明音樂內容創作面向的受眾市場更加細分,這也是大眾耳熟能詳的新歌越來越少的一個重要原因,且從音樂類型來看,流行音樂占比最大,達81.2%。
2022年,音樂短視頻生產數量超百億,音樂創意展示類內容超500萬,主要包括填詞翻唱、曲風改編、MV混剪、樂評盤點和音樂教學等多種類型的音樂類視頻。在音樂表演類視頻方面,用戶通過多個維度和多種形式打造屬于個人的音樂表演空間。樂器演奏視頻播放量超45億次,其中樂器演奏活躍創作者數超25萬人,除此之外,“00后”人群還喜歡小眾樂器演奏。
1.4 獨立音樂人境況提升
現階段,音樂人獨立創作發行音樂已經成為常態,圍繞創作者所搭建的生產、宣發和銷售一體化的市場也愈發成熟,普通音樂愛好者參與創作和發行的門檻大幅降低,行業的生產活力被進一步釋放。
截至2022年,獨立音樂人數量超80萬人,共創作超300萬首音樂作品。其中,24歲以下的獨立音樂人占比35%;30歲以下占比達到67.3%,可見青年群體是數字音樂創作群體的主力。從創作風格來看,排名前5的音樂類型分別是流行、民謠、說唱、古風、電音。
2022年,音樂人整體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在非學生音樂人群體中,月收入不足1萬元的占比66.45%、1萬~5萬元占比28.43%、5萬元以上占比5.12%。目前,我國音樂人的收入來源主要有五個方向,分別是音樂演出、音樂制作(編曲、錄音、混音)、音樂直播、版稅(創作后續收益)、專輯銷售等。
1.5 用戶情況良好
近三年我國數字音樂用戶數量保持穩步增長。經協會數據測算,截至2022年,含在線音樂、音樂短視頻、在線K歌、音樂直播在內的我國數字音樂用戶規模約達8.48億人,占網民整體的79.5%。
1.5.1 用戶群體
2022年,我國數字音樂活躍用戶群體以“90后”“00后”的年輕用戶為主,其中男性用戶約占56%,女性用戶約占44%;“90后”用戶約占27.2%,“00后”占比為41.9%。
在線音樂月活躍用戶數約5.8億,同比降低6.7%;用戶付費率持續上漲,總體付費率約為13.9%,但付費率相較于發達市場仍然偏低。用戶付費意愿的持續提升,一方面說明高品質音樂更能獲得用戶的廣泛認可,另一方面說明在線音樂市場正在由高速增長進入提質增效的發展階段,未來用戶付費轉化率仍有較大增長空間。
音樂短視頻方面,用戶數量超6.5億人,入駐短視頻平臺的音樂人超150萬人,短視頻已經成為人們發現新歌的最主要渠道。
1.5.2 用戶行為
2022年,在線音樂活躍用戶中,每日聽歌時長大于1小時的音樂用戶比例約為64%,平臺推薦的音樂播放占比上升至33.4%,說明在線音樂是人們主要的娛樂載體,為華語音樂發展奠定了用戶基礎。如圖7所示。
有接近30%的音樂用戶在數字音樂領域進行過消費,消費的方式包括會員、專輯/唱片、付費節目/視頻、周邊衍生品、演唱會和直播打賞。
1.5.3 用戶偏好
從音樂用戶的喜好類型來看,2022年,我國華語音樂播放量占總播放量65%以上,華語音樂用戶喜好的音樂類型前五名分別是流行、說唱、國風、輕音樂、電音,其中流行音樂占比最高。如圖8所示。
短視頻領域,大眾喜愛的音樂短視頻內容類型主要包括說唱創作、演出現場、音綜卡斷、素人翻唱、外文歌曲。其中,音樂說唱、國風、ACG音樂和輕音樂的播放量最高,成為2022年受眾最受歡迎的音樂類型。在青年男性群體中,排名前三的偏好分別是民謠、電音、ACG音樂;在青年女性群體中,則是國風、古典、阿卡貝拉。
在直播領域中,超80%的音樂直播觀眾每天都會觀看直播,屬于高頻用戶。從觀看時長來看,音樂直播對于用戶的黏性較高,多數用戶觀看時長在1小時左右,音樂直播重度黏性用戶占比高于整體直播行業。
音樂用戶對于音樂人的支持方式主要包括觀看相關節目、投票、購買數字或實體專輯、歌曲打榜、觀看演唱會、二次創作及傳播。2022年,音樂用戶通過觀看相關節目支持音樂人的比例可達48.2%,選擇投票的用戶比例約為37.2%。如圖9所示。
2 行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國數字音樂產業發展至今,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如下3個方面。
2.1 內容創作方面
我國數字音樂領域長期以流量作為評價作品價值的重要標準甚至是唯一標尺,促使一部分創作主體為獲取流量過度迎合市場,違背創作規律和初心,導致粗制濫造、低俗媚俗、抄襲等內容充斥市場,高品質的音樂作品數量仍然偏少,歌曲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雖然各大數字音樂平臺、音樂公司的整體制作思路逐步轉向控制產量、提升品質,但此問題目前仍舊突出。
2.2 版權治理方面
2.2.1 版權分配有待規范
數字音樂產業的源頭是音樂創作者,但現階段我國音樂人仍然處于弱勢地位,版權分配比例較低,議價能力偏弱。音樂領域的版權交易模式單一,音樂人和平臺的版權合作模式仍主要依靠播放量分成或一次性買斷。如何能夠形成更合理的機制,保障音樂人的權益,讓創作者分享產業發展紅利,是行業需要重度關注的問題。
2.2.2 拼接式“抄襲”頻現
現階段音樂創作領域,出現一種隱蔽性更強的拼接式“抄襲”現象,主要是將一些大眾熟悉歌曲中的部分旋律片段,拼湊組合加工后形成新的作品。其本質仍然是一種抄襲和侵權行為。產生這一現象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國對于音樂領域的著作權侵權行為的判定在理論與實踐層面仍較為模糊,侵權及抄襲他人作品的違法成本較低。
2.3 行業基礎設施方面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數據已經成為重要戰略資源和關鍵生產要素。但目前我國數字音樂產業尚未建立能夠覆蓋所有音樂作品信息的標準和基礎數據庫。行業對數字音樂基礎數據收集與存儲、管理、分析和使用等方面存在真空地帶。由于音樂作品應用場景、使用方式的多元化,音樂作品的數據鏈在流通、消費中不斷被延長,作品授權和使用情況卻難以全面追蹤,行業管理數據單一化、信息質量低且覆蓋度不足等問題凸顯,制約了行業治理能力的提升和產業高質量發展進程。
3 相關對策與建議
為了有效遏制粗制濫造、低俗媚俗、拼接式抄襲等現象的出現,相關部門需要主動采取措施。
3.1 強化內容把關,鼓勵更多精品創作
相關部門一是要加大平臺內容,特別是加強對于播放量較大、收入較高的重點音樂內容進行管理,通過聚焦于具有較大社會影響與經濟收益的部分內容,以點帶面,實現整體環境的改善;加強各數字音樂平臺的編輯隊伍建設與培訓,不斷強化編輯工作的把關能力,為建立健全數字音樂內容評價傳播體系奠定基礎。二是要引導鼓勵更多的優秀音樂作品創作。行業組織通過制定相關行業標準、建立評價體系和舉辦精品推薦活動等方式,引導數字音樂平臺、唱片公司、技術企業等加強精品內容的生產、創作和傳播;企業通過出臺相關音樂人扶持計劃,鼓勵更多優秀音樂人進行內容創作。
3.2 規范版權交易模式、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構建數字音樂良好版權生態,需要解決版權公平交易和合理收益分配問題。相關部門應建立健全重點音樂內容的版權基礎信息與授權信息備案機制,加強對版權交易市場公平秩序的監管力度、對相關的破壞行為和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引導建立規范化版權授權機制,保證版權交易遵循統一標準,促進行業有序化發展。同時,相關部門還應探索建立音樂版權許可費市場價格評估機制和專業評估機構,引入公證機制,由行業組織牽頭加強音樂行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依照實際使用量進行付費與分配,保障版權收益結構更加全面、合理。
3.3 構建基礎數據庫,探索建立大數據平臺
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和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數據對企業、行業和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為構建能夠適應時代和產業發展的行業數據規則,以提供精準的產業決策支持、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助力產業創新發展,需建立一套完備的行業數據管理體系,而該體系的核心是數字音樂行業的基礎數據庫。為保證數據的科學性、完整性和權威性,覆蓋作品的創作、發布、傳播各環節,應探索建立音樂內容大數據平臺,建議由相關行業組織牽頭,聯合數字音樂上下游企業,共同制定相應的標準規范,開發相應的系統平臺,以保障數字音樂產業生態的健康發展。
4 趨勢與展望
未來,我國數字音樂產業在政策引領和融合創新雙輪驅動下,將呈現以下發展態勢。
4.1 內容精品化將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在數字音樂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曾以流量為中心、通過熱門歌曲和明星效應來吸引用戶的運營模式逐漸被以內容品質為中心的運營模式所取代。高品質的音樂作品成為吸引用戶、提高用戶付費比例、實現商業價值最大化的核心要素。只有推出更多有品位、有溫度、有深度的精品佳作,才能切實推動數字音樂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每年度國家新聞出版署組織實施的中華民族音樂傳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項目等評選活動都對整個音樂界起到了引導作用。與此同時,隨著具有一定音樂鑒賞能力和素養的新生代消費群體的崛起,加之人工智能個性化、精準化內容推送技術的成熟應用,音樂內容精品化成為各大數字音樂平臺所保持的發展態勢,只有不斷為用戶推出更多富有時代氣息、有品位、有溫度、有深度的精品佳作,才能切實推動數字音樂產業高質量發展。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國風音樂已逐漸成為深受國內外年輕消費群體喜愛的音樂類型。流行與傳統的碰撞成為音樂人創作的文化來源,在音樂領域掀起一股潮流,體現了年輕音樂消費群體對傳統文化認同感的回歸和對音樂創新的擁抱。國風音樂的興起,既是我國傳統優秀文化創新與傳播的核心載體,也是新時代下展示中國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
4.2 技術賦能將加速產業創新與變革進程
數字技術與互聯網正成為引領音樂產業迭代與發展的核心動力。近年來,我國各類市場主體紛紛加大在數字音樂市場中的技術研發投入,加上新冠疫情給國內線下音樂消費市場帶來的較大沖擊,促使數字音樂平臺著力拓展線上音樂消費模式,進而間接促成了眾多新興技術在音樂市場的快速落地。未來,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將持續賦能產業變革,為數字音樂領域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將深度改變并賦能數字音樂內容生產和傳播,區塊鏈技術將為行業提供更為強有力的版權保護,使得交易更為安全和透明。5G、虛擬現實技術將豐富音樂使用場景,給用戶帶來更沉浸式的音樂消費體驗。
4.3 業態融合將助力我國數字音樂國際影響力提升
我國數字音樂在場景化、社交化、互動化、體驗化等技術融合的驅使下,正在深入滲透文化的各個領域,未來其與其他領域的融合趨勢將逐步加強,一方面可擴大數字音樂的受眾范圍,提高用戶黏性、作品知名度和影響力,增強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也將進一步提升我國數字音樂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最新發布的2023 年《全球音樂報告》顯示,中國已成為亞洲第二大、全球第五大音樂市場。未來,在融合效應增強的帶動下,憑借數字音樂易傳播、音樂語言跨地域化的特點,我國數字音樂的國際影響力將持續提升,使得中國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更為豐富,為中國數字音樂在國際上贏得更多的關注和認可。數字音樂將成為傳播中國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和世界認識中國的又一張名片,實現文化強國目標的重要力量。
5 結語
本文從市場規模、內容情況、創作人情況、用戶規模等角度對2022年中國數字音樂產業發展情況做了整體介紹。總體來說,過去幾年,全球數字音樂產業經歷了飛速發展和深刻變革,中國數字音樂產業緊跟時代潮流,不斷開拓、勇于創新,在世界市場中脫穎而出,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音樂市場體系,正逐步打開國際市場,向世界提供先進的技術產品服務和優秀的文化內容。未來,在政策引領和融合創新雙輪驅動下,內容精品化仍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技術的更新迭代將加速產業創新與變革進程,中國數字音樂在國際上的地位也將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 數字音樂2022行業資訊年度報告[EB/OL].(2023-06-22)[2023-08-16].https://mp.weixin.qq.com/s/cUOaZ3sB_moM3jl-nd7leQ.
[2] 卜彥芳,漆亞林,司思聯.傳媒經濟藍皮書《中國傳媒經濟發展報告(2019)》[J].中國廣播,2019(10):91.
[3] 崔保國,虞涵.2023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J].傳媒,2023(15):15-20.
[4] 張養志,李軍,王興邦,等. 傳媒經濟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5] 杭敏,綦雪.2021年全球傳媒產業發展報告[J].傳媒,2022(16):16-21.
[6] 國際唱片協會(IFPI).2023全球音樂報告[EB/OL].(2023-03-21)[2023-08-16].https://www.sohu.com/a/657762541_100215161.
[7] 中國網絡表演(直播與短視頻)行業發展報告. [EB/OL].(2023-05-22)[2023-08-16].https://www. xdyanbao.com/doc/34fjibz6e3?bd_vid= 8210900 338095548588.
[8] 2022抖音音樂生態報告[EB/OL].(2023-02-17)[2023-08-16].https://max.book118.com/html/ 2023/ 0202/5033024023010102.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