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
李弘(1968— ),男,高級工程師,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副秘書長兼出版融合工作委員會主任,先后參與并主持了十多項國家及部委的信息化、數字化項目的規劃、設計和研發工作。目前擔任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國家級教學示范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和國家數字傳播工程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等社會性工作,同時還是全國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輔導教材編輯委員會委員和全國新聞出版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527)委員。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迅猛推進是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特征。出版既是技術進步的推動力,也是技術發展的成果物。數字出版更是由于技術的快速變革形成了更多元的產品形態、更廣泛的傳播渠道和更高效的服務模式。因此,出版業也必然以技術應用和產業變革為契機,大力提升供應端質量,積極消除低效供給,培育數字文化消費新模式和新增長點。高質量發展是高效率的增長,出版科技應用創新是決定高效增長的重要因素。
中辦、國辦在《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中強調要“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這一“三位一體”的媒體融合發展理論框架可以成為我國出版業融合發展的行動指南。如何強化出版科技應用創新業務組織體系、科研投入考核評價機制以及科技研發人才管理機制?這些將成為進一步推動出版深度融合、做強中國數字出版業的根本保障。國家新聞出版署瞄準出版科技應用機制和管理機制創新,深入實施出版業科技與標準創新示范項目,廣泛征集出版相關技術研發、標準研制等方面的優秀成果以及在科技與標準應用方面具有示范作用的單位。在歷年推薦的基礎上,2023年12月再次推薦了一批出版業科技與標準創新示范項目和單位。
本期《中國數字出版》聚焦出版科技與標準的應用創新,展示了部分國家新聞出版署科技與標準重點實驗室的科技創新成果,揭示了數字技術賦能出版融合發展的機遇和挑戰。許潔等專家結合對大語言模型的研究,提出了出版業構建輕量級智能化知識服務模式的實施路徑,為專業出版單位的知識服務模式尋找了新的途徑。田龍等專家從文化資源數字資產構建、創新呈現方式及新消費應用場景探索等方面闡述文化資源與出版融合的實施模式,分析了傳統出版單位融合發展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秦艷華等專家以基于圖書用戶行為大數據分析與應用的新零售智慧書店系統項目為研究對象,以案例分析為手段對實體書店的智慧化轉型實踐進行了分析,以期為新形勢下實體書店轉型升級提供借鑒。
技術創新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各種因素的作用,以較少的投入實現效益最大化。出版科技創新離不開必要的資金和人力投入,如何實現科技投入的收益最大化?如何評價出版的科技研發投入產出?值得注意的是,財政部、稅務總局2023年3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完善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公告》(2023年第7號),對于部分出版單位所得稅減免到期而言,這一利好對于加大出版科研投入力度、推動出版與科技深度融合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未來,中國數字出版將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以《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各項任務為目標,以《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各項舉措為行動指南,以精品內容為根本,以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為發展動能,構建全新的發展模式和業務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