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虹羽
摘要:國有企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戰略角色,它們處于國家經濟命脈的核心。然而,與私營企業相比,國有企業通常面臨著更復雜和多樣化的風險,這些風險涵蓋政治、經濟、法律、社會等多個方面。在這一背景下,國有企業必須采取有效的內部審計和風險管理措施,以確保其經濟和運營的穩健性,同時,遵守法規和合規要求。本文旨在探討國有企業內部審計與風險管理問題,突出了國有企業的獨特性及內部審計與風險管理在這一背景下的關鍵作用,研究面臨的特定風險,以及內部審計如何幫助識別、評估和管理這些風險,討論內部審計的方法和工具,以及如何將內部審計與風險管理框架有機結合,以實現更全面的風險管理。
關鍵詞: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管理
DOI:10.12433/zgkjtz.20241432
國有企業是國家經濟支柱,它們在關鍵領域如能源、電信、交通和國防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這些企業不僅提供就業機會,還能滿足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因此,企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經營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但是,國有企業經常面臨多種風險,包括政治風險、市場風險、法律風險、經濟風險、環境風險等,這些風險直接或間接影響企業的運營,對國家的經濟穩定性和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一、內部審計在國有企業中的作用
內部審計團隊負責評估國有企業面臨的各種風險,包括財務風險、法律合規性風險、戰略風險等。通過全面的風險評估,審計團隊可以識別潛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審計團隊還負責監督國有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包括財務流程、運營流程和合規流程,這有助于防止潛在的欺詐和錯誤;內部審計可以評估企業的業績,包括財務業績和運營績效。通過審核和分析財務報表以及其他關鍵績效指標,審計團隊可以提供有關業績的中立和客觀意見;不僅要發現問題,還要提出解決方案和改進措施,他們向高級管理層提供有關改進內部控制、降低風險和提高績效的建議,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客觀性有助于保護各方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政府、員工和供應商;審計團隊可以確保企業的決策和行為是合法的、透明的,他們通過審核財務交易、內部控制和合規流程,識別潛在的欺詐跡象,幫助企業防止和發現欺詐行為,同時鼓勵員工和管理層不斷改進業務流程和內部控制,提高企業的效率和效能。
二、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面臨的挑戰
(一)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的特殊挑戰
國有企業通常受政府監管。政治風險因素包括政策和法規的變化,這會影響國有企業的戰略和運營,因此,內部審計必須考慮政治風險,以確保企業不受負面影響;國有企業的業務結構通常非常復雜,涉及多個部門、子公司和業務領域,這增加了審計的復雜性,需要審計團隊具備多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全面審計企業的各個方面;國有企業通常受到更嚴格的合規性和法律要求的監管,包括國有資產的管理、招聘政策、采購規定等,內部審計必須確保企業的所有活動都符合法規,避免不合規行為;國有企業擁有有限的資源,需要確保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內部審計需要關注資源管理,以確保財務的可持續性,并提高效率;國有企業的預算和資金通常來自財政撥款,因此,審計團隊需要在有限的資源下履行其審計職責,同時保持獨立性和客觀性;國有企業需要滿足更高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要求,以保持公眾信任,內部審計需要確保企業的財務和運營信息及時、準確地向利益相關者披露。
(二)人員和資源限制
國有企業通常規模龐大,但其內部審計團隊的人員數量相對有限,這意味著,審計團隊必須覆蓋廣泛的業務領域,但事實上往往無法做到全面覆蓋,這種限制導致一些潛在風險被忽略或未被充分審計。國有企業的復雜性要求審計人員具備多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包括財務、法律、信息技術、風險管理等,但擁有這些多領域知識的審計人員往往比較有限,導致某些領域的審計質量下降;現代內部審計越來越依賴技術工具和數據分析。然而,獲取和維護這些工具的成本非常高,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團隊受資源限制,難以投資最新的審計技術和工具;培訓和發展審計人員業需要時間和資源,但企業無法提供足夠的培訓機會,導致審計人員的技能和知識無法跟上最新的法規和審計方法。國有企業業務的復雜性也增加了審計的挑戰,由于涉及多樣性的業務領域和需求,審計人員需要具備廣泛的能力,但資源限制使之變得困難。
(三)法規和合規要求
國有企業通常受多個政府部門和機構的監管,因此,需要遵守眾多法律法規,涉及財務法規、稅收法規、勞工法規、環保法規等多個領域,審計人員必須了解和遵守法律法規,并不斷更新審計流程和程序,以確保合規。審計人員需要定期進行合規性檢查,包括審計財務報表、稅務申報、環保合規性等多個方面。審計報告必須詳細記錄合規性情況,及時發現和糾正合規問題,上報給高級管理層和政府監管部門,以減少法律風險。
三、內部審計方法和工具
內部審計流程通常從審計規劃的階段開始。審計團隊確定審計目標、范圍和時間表,包括確定審計的關鍵風險領域和審計計劃,以及分配審計資源,內部審計流程涉及風險評估,即識別潛在的風險和問題領域,審計團隊可使用風險矩陣、風險分析等各種工具和方法,收集和分析與審計領域相關的數據和信息,包括財務報表、交易記錄、合同文件、員工檔案等,確定哪些領域需要特別關注。
數據分析工具和技術也可用于檢測異常和潛在的問題,內部審計需要實地調查,以驗證數據和信息的準確性,這涉及與員工、管理層和相關方的會談和采訪。審計團隊可在審計流程中發現問題,包括不合規行為、財務錯誤、風險暴露等,需要被詳細記錄和分類,審計團隊將制定建議和改進計劃,以解決問題、減輕風險,通常包括具體的行動步驟和時間表。內部審計報告是審計流程的關鍵成果之一,審計團隊將問題、建議和改進計劃記錄在審計報告中,并與高級管理層和其他相關方溝通。報告包括問題的嚴重性評估、建議的優先級和實施計劃,審計團隊通常會跟蹤和監督已提出的建議和改進計劃的實施情況,確保問題得到解決,審計團隊會根據審計經驗和發現,不斷改進審計方法和流程。
四、風險管理框架和實踐
審計團隊需要確定各種類型的風險,這有助于確保團隊全面考慮潛在的風險。制定風險管理政策和流程,明確風險的定義、級別、評估方法和監控要求,這些規定和流程應與國有企業的戰略目標和價值觀一致。內部審計團隊應識別潛在的風險并予以定性和定量評估,這涉及風險矩陣、概率分析、影響評估等工具和方法,評估結果有助于確定哪些風險是最緊迫的,需要特別關注。對于每個識別出的風險,審計團隊需要制定應對策略,包括風險的降低、接受、轉移或避免,應對策略應明確具體的行動計劃。
風險監控是風險管理的關鍵部分,審計團隊應該建立監控機制,以跟蹤風險的狀態和影響,包括定期報告、關鍵績效指標的監控、實時風險儀表板等,需要確保風險信息的透明度和及時性,包括向高級管理層和董事會報告風險,以及與各個部門和利益相關者進行有效溝通。風險管理框架是一個不斷改進的過程,審計團隊應不斷評估框架的有效性,根據經驗和新的風險因素進行調整和改進,員工和管理層需要了解風險管理框架及其重要性,審計團隊應提供一定的培訓和教育機會,確保組織中的每個人都能積極參與風險管理。
五、改善國有企業內部審計與風險管理的建議
(一)提高內部審計團隊的專業能力
國有企業應招聘經驗豐富、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內部審計人員,這些人員應具備會計、財務、法律、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專業背景,能夠全面審計企業的各個方面。國有企業應提供定期培訓和進修課程,以確保內部審計團隊跟上最新的法規和行業趨勢,鼓勵成員獲得相關的專業認證和資格,如注冊內部稽核師(CIA)或注冊信息系統內部稽核師(CISA),這些資格證書可證明審計人員的專業能力,有助于提高內部審計的質量和可信度。內部審計團隊應具備多領域的專業知識,并建立跨職能團隊,使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員協同工作,這有助于更全面審計企業的運營和風險。內部審計領域的技術工具和數據分析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內部審計團隊應投資先進的審計軟件和數據分析工具,以提高審計效率和準確性。還應建立持續改進的文化,鼓勵成員提出改進建議,并定期審查和更新審計方法,確保始終處于專業的前沿。此外,內部審計團隊還應與其他內部審計團隊、外部專家和行業協會合作,分享經驗和最佳實踐,這種合作和知識共享有助于提高團隊的專業水平。
(二)加強內部審計流程的透明度和效率
國有企業應將內部審計流程進行全面文檔化,這意味著,要詳細記錄審計的各個階段,包括計劃、實施、報告和跟蹤。文檔化的流程可以為審計團隊提供清晰的指導,同時也能為內部和外部的利益相關者提供透明度;制定標準操作程序(SOPs),以確保審計團隊在每個審計任務中都遵循一致的流程,提高審計的一致性和質量,審計SOPs還包括時間表、責任分配和報告標準;利用內部審計軟件和工具,以提高審計流程的效率,這些工具可以加速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同時提供實時的審計進展跟蹤。技術支持有助于減少手動工作,降低錯誤率,國有企業應積極向內部和外部利益相關者傳達審計流程,內部員工和管理層應清楚了解審計的目標和方法,以便積極參與和配合審計工作。
對外,透明度有助于建立信任,減少負面輿論;建立定期的審計溝通和報告機制,將審計結果及時傳達給管理層,管理層應及時采取行動,解決審計中發現的問題,提高審計的實效性。同時,定期審查審計流程,尋找改進的機會,這涉及與審計團隊成員、管理層和外部審計專家的討論。持續改進有助于確保審計流程適應不斷變化的風險和需求,并為審計團隊成員提供培訓和教育,以確保他們了解最新的審計方法和工具。
(三)促進風險管理文化的建立
國有企業應向員工提供有關風險管理的教育和培訓,以增強他們對風險的認識和理解,使每個人都有責任參與風險管理。培訓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方法。管理層應樹立榜樣,積極參與和支持風險管理文化的建立,他們應積極表達對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將其納入戰略規劃和業務決策。領導層的支持和示范對于鼓勵員工采納風險管理實踐至關重要,企業建立激勵機制,以獎勵那些積極參與風險管理的員工,包括獎金、晉升機會或其他激勵措施。同時,建立開放的溝通渠道,鼓勵員工報告潛在的風險和問題。國有企業應積極提供反饋,讓員工了解他們的報告和建議是如何被采納和處理的,這種循環反饋有助于加強員工的信任和積極性。此外,應建立明確的風險管理框架,包括明確風險責任和流程,員工需要了解在發現潛在風險時應采取什么措施以及如何報告問題,國有企業應定期審查風險管理文化的有效性。
六、結語
國有企業通常受到更嚴格的法規和合規要求的監管,這涉及國家資產的管理、公共資金的使用、招聘、采購政策等多個方面。內部審計在國有企業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有助于確保國有企業的運營在合規和高效的框架內進行,它還有助于識別和管理各種風險,包括財務風險、運營風險和合規風險,管理和降低這些風險需要運用綜合的方法,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和風險監測。
參考文獻:
[1]王民.新時代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的職能定位及路徑選擇[J].山西財稅,2023(9):45-47.
[2]丁玉新.國有施工企業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問題和解決策略[J].投資與創業,2023,34(18):98-100.
[3]鄒萍.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監督與財會監督協同機制探析[J].質量與市場,2023(18):19-21.
[4]劉娟娟.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增值服務的路徑探析[J].審計與理財,2023(9):46-47.
[5]周守亮,何如意.國有企業內部審計能力提升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3(22):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