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瑤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要深化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的融合。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和滲透,改變著學校教育的模式與理念。基于此,小學英語教師應當與時俱進,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將圖像、聲音與畫面有機結合,把動態與靜態巧妙融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相關的英語知識,從而整體提升教學質效。
一、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融合的意義
1.為學生學習創設多樣化情境
實踐性是義務教育英語課程的特征之一,學生在真實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語言,能夠達到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的目的。借助信息技術,英語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豐富多樣、貼近生活的情境,引導學生通過體驗、實踐、參與等方式,發現語言規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自主總結,從而提升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
2.為英語教學提供多模態手段與空間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為英語教學提供了大量多模態手段與空間。在多種模態的相互補充和相互協同下,交際者能夠充分輸出需要表達的意義。例如,在教授新的英語詞匯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輸入有關詞語的聽覺信息和視覺信息,在這些多模態線索的協同作用下,學生能夠更有效地理解英語詞匯的意義和內涵。
3.為語言學習提供豐富資源
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是提升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渠道之一。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融合能夠為學生提供大量貼近生活和時代特征的英語學習資源,為教師備課提供優質的教學素材。例如,在學習中西方的傳統節日時,教師可以利用音頻、視頻、網絡繪本等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從而豐富課堂內容的表現形式。同時,學習資源的補充也能夠讓學生了解到很多課本中沒有的知識,這能夠極大地幫助學生豐富知識,開闊視野,為日后的英語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4.為學科核心素養發展助力
英語課程的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方面。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深度融合,能夠讓英語教學擺脫傳統課堂的桎梏,使得課堂結構發生明顯的變化,從而給予學生更多獨立思考和學習的機會和空間,更好地發展其邏輯思維、辯證思維等高階思維能力。
二、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融合的策略
1.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培養學生的英語感知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從聲音、畫面等多個角度去感染學生,培養他們的語感,調動其進行英語口語表達的積極性。以“Chinese Festivals”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先搜集關于中國傳統節日的影像資料,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重陽節、中秋節和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日,然后選取一個典型的節日展開詳細講解。筆者選取了端午節為重點介紹節日,以影像資料為學生介紹了屈原自投汨羅江的故事。學生在影像資料的幫助下,既豐富了自己的文化積累,又有了表達的欲望,在表達中提升了感知能力,最終提高了整體的教學實效。
擴充學生詞匯量,提升綜合素養 學生詞匯量的豐富程度與知識面的廣度有著密切聯系。教師除了要完成課本內的教學任務,還應有選擇地引入課外內容教學,帶領學生觀看全英文的經典電影、紀錄片、短篇紀實報道等,開闊其視野。以“At Christmas”一課為例,教師在完成對課本上內容的詳細講解之后,應當播放一些與Christmas有關且具有典型意義的英文紀錄片或電影,在觀看時引導學生學習和積累相關單詞、短語和句子,在觀看后請學生說一說自己對Christmas的認識。這樣一來,學生不僅鍛煉了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還提升了自身的綜合素養。
2.運用信息技術,助力構建優質課堂
構建趣味英語課堂 小學階段的學生天真爛漫,喜歡一切新鮮有趣的事物與場景。英語作為學生的第二語言,其學習難度還是比較大的,數不清的單詞、短語、句式、語法以及與第一語言習慣截然不同的翻譯方式,都讓很多學生望而卻步。基于此,教師需要在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的同時,最大程度地提升課堂的趣味性。以“Ways to go to school”一課為例,教師要敢于打破傳統,推陳出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拍攝一段Vlog,用新穎的方式記錄下自己上學路上的所見所聞。然后,教師可以圍繞課本上的相關單詞和句子去引導學生談談上學路上的故事。這樣的方式不僅時尚,而且足夠有趣,能夠促使他們踴躍參與課堂,積極發言,保證教學效果。
構建時尚英語課堂 時代是發展變化的,小學英語教學也應當緊跟時代的步伐,與小學生的審美相契合,進而讓他們逐漸喜歡上英語這門課程。基于此,教師應當深入挖掘學生的所思所想與審美喜好,在保證專業性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構建多元化、時尚化又不失趣味性的英語課堂。當下流行的短視頻平臺不失為促進師生溝通的有力工具。教師可以選用固定的時間用英語針對當下熱門的話題與學生展開討論,學生的話匣子一旦被激活,定會文思泉涌,竭力搜索腦海中的詞匯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從而使課堂真正符合學生的心理期待。
3.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模式
將知識化靜為動 信息技術具有傳統教育方式所不具備的優勢,能夠將原本靜態的知識變得更加生動與立體,把原本抽象、深奧的知識變得更加直觀與具體,讓學生理解得更深刻,記得更牢固。因此,要想提高小學英語教學質效,教師應當著眼于動態化與立體化,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設計動畫,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的單詞、短語與句子。以“Colours”一課為例,該課的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區分生活中常見的顏色、掌握顏色類單詞,并能夠靈活運用。教師可以信息技術為媒介,借助電子轉盤,幫助學生實現既定的學習目標。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帶著興趣認真聽課,從而快速地把顏色區分清楚,將顏色類單詞記得足夠牢固。
開展游戲化教學 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大多年齡較小,喜歡新鮮有趣的事物,教師應當學會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去開展游戲化教學,從而保證教學效果。仍以“Colours”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借鑒當下流行的“變裝”視頻,相機出示相應顏色單詞讓學生進行接力“換裝”游戲,寓教于樂,學生在游戲中輕松掌握了顏色類單詞,實現了教學目標。
三、結語
面對新形勢下的小學英語教學,學校與教師應當與時俱進,根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結合英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以信息技術為媒介拓寬學生英語學習的渠道,在教學全環節中引導學生使用信息技術,培養英語學習興趣,發展英語學習能力,提升學習效率,進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喚醒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成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