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在簡述煤礦井下皮帶機集控改造必要性的基礎上,以某煤礦井下皮帶機為例,結合存在的問題,立足集控系統結構,采取集控軟件技術、硬件組成技術、視頻監控技術,進行了集控改造。實踐表明,通過保持原有皮帶機系統框架開展機械與電機改造,能夠達到預期控制功能要求,進而保障皮帶機運輸安全。
關鍵詞:煤礦;井下皮帶機;集控改造
DOI:10.12433/zgkjtz.20241325
皮帶機是煤礦井下運輸的關鍵設備,但易受到內外部因素影響,出現跑偏、打滑等故障,進而影響井下運輸工作。而皮帶機集控技術能夠利用信號檢測技術、總線技術、傳輸信號技術、計算機處理技術等,采集井下皮帶機運行數據,對皮帶機故障、開停等狀態進行遠程監控,將皮帶速度、電機溫度、電流等參數顯示出來,實現全程自動化控制。因此,為確保煤礦井下皮帶機穩定、安全運行,集控改造顯得尤為重要。
一、煤礦井下皮帶機集控改造的必要性
伴隨井下采面、巷道的開拓延伸,皮帶機運輸路線延長,逐漸暴露出許多傳統皮帶機問題,特別是井下語音通信系統、運輸控制系統,存在傳輸速度慢、運行環節多、安全性低等問題。為此,煤礦井下皮帶機應加強集控改造,對皮帶機頭、轉載點、機尾、落煤點等部位及主運皮帶加裝攝像頭與傳感器,連接地面集控室,有效存儲、展示攝像頭數據,及時發現異常。集控系統還能切換就地控制、遠程控制模式,集成設備參數及保護系統,使皮帶撕裂、跑偏、溫度等數據一目了然,控制上下游皮帶啟停,優化生產過程,提高生產安全性與效率。井下皮帶機集控改造能實現減人提效、集中控制,合理利用故障預警與在線診斷功能,提高生產自動化程度,減少人工干預,為建設智能化礦井、實現“高質量、低成本”發展夯實基礎。
二、煤礦井下皮帶機集控改造技術
以某煤礦井下皮帶機為例,皮帶長2300m,寬1000mm,運量1100t/h,速度1.15m/s,膠帶采取阻燃鋼絲繩芯,存在無法上傳皮帶機型號的情況,加上程序改動、故障查詢較為頻繁,需對其進行改造。
(一)集控系統結構
井下皮帶機集控系統由信息管理層、通信層、控制層構成,通過組網模塊與交換機直接通信,結構見圖1。
信息管理層設置操作員站,能夠根據人員職責設置使用權限,提供操作平臺,直觀顯示設備參數及運行狀態,對其實時監測。對傳感器及重要部件故障進行聲光報警,將報警數據儲存至數據服務器,有助于統計報警信息及事故分析。
通信層采用“現場總線+1000M以太環網”方案,整合嵌入式系統、鏈路聚合技術,使用28芯礦用阻燃光纜進行組建,保證各監控監測設備均能通過該網絡傳輸數據,從而提高數據傳輸效率。
控制層使用PLC與KTC101兩種控制系統。前者負責皮帶運輸機遠程開停,檢測設備運行狀態,利用分站控制設備,將數據顯示到平臺上。后者負責皮帶運輸機就地開停,控制設備和傳輸數據。
(二)集控軟件技術
井下皮帶機集控軟件可采集皮帶機數據,集成監控信息,存儲至工業數據庫。該產品以IAS為核心,具有高開放性、先進性、高可靠性特點,適用于跨地域、多系統、大數據工業聯網及數據集成。以太網終端采用組態軟件,可實現工業生產可視化監控,為技術人員、現場工程提供簡易開發環境,結合工程需求創建圖形窗口完成組態,實時傳遞設備運行參數。
皮帶機控制系統直接連接集控軟件,可實現井下、地面設備監控全覆蓋,做到井下無人值守。步驟如下:①組網實現軟件,與井下PLC直接通信,設定通信接口參數,保證參數的一致性。②PLC系統借助光電轉換模塊,轉換電信號為光信號,以光纖通信線路,連接光纖收發器、智能分站、工業交換機。通信成功即可在IDE軟件構建位置節點。③結合數據表將設備表與監控表對應,設定正確映射表,準確采集設備工況及運行參數。④軟件編輯配置設備位置,輸入設備相關屬性,完成點對點編輯,即可利用客戶端遠程控制井下設備。
(三)硬件組成技術
1.以太環網
工業以太網系統是多功能系統,核心設備包括礦用網絡智能分站、礦用以太網交換機、多功能智能網關、光端機、視頻服務器、接口轉換設備、網絡攝像儀及電源箱等。改造中采取“現場總線+以太環網”方式采集數據,針對井下特殊環境要求,采取1000M光纖環網,發送控制命令與上傳信息。該礦井設置環網中,系統使用RS30交換機20臺、核心交換機2臺,為煤礦皮帶機信息化控制提供穩定、高速的網絡平臺。
2.硬件組成
井下皮帶機集控系統使用光纖通信、計算機網絡技術,構建高速互聯網,實現設備視頻圖像、語音信息、設備運行信息的傳輸,完成遠程監控。該系統由網絡交換機、網絡分站、視頻服務器、網絡攝像儀等構成,考慮到篇幅有限,這里僅介紹網絡交換機與網絡分站。
①網絡交換機。井下皮帶機在使用中,考慮信號接入與環境情況,采取礦用隔爆千兆交換機為傳輸設備,提供100M以太網,額定電壓為交流127V,頻率50Hz,能夠組成光纖自愈環網,輸入電源廣泛,電源允許波動大(75%~120%),易檢修安裝,即便線路出現故障,也能迅速切換冗余鏈路,以保證系統的可靠性。
②網絡智能分站。為實現井下皮帶機數據無擁塞、可靠傳輸,要求傳輸速率≥100Mbps,與主干網自適應,且提供智能網關,便于接入監測設備、安全監控系統、終端設備、現場總線等。結合視頻分配器、網絡攝像儀與IP電話,可將設備圖像、語音信號等傳輸至平臺。該集控系統采取KJJ114智能分站,能夠實時監測瓦斯、風、電閉鎖等的狀態,檢測設備的開關狀態、溫度、啟停等情況。
3.傳輸數據
井下皮帶機終端發送數據至智能分站,利用分站轉換采集信號,通過網絡交換機連接環網,進而以IDS軟件集成數據,完成界面編輯。改造皮帶機電控系統使用KTC101,配置標準串口2個,以Modbus通信,利用控制分站,將皮帶機系統與工業以太網連接。考慮通信質量,在500m以內采取RS485線路,超過500m選用光纖通信,數據傳輸流程見圖2。
電控系統使用PLC監控現場設備,如果設備分散,則增設井下控制分站,以現場總線連接工業以太網。集控室調度服務器,借助接口通信協議,完成數據通信。
(四)視頻監控技術
井下皮帶機集控系統的視頻傳輸,由傳輸線、攝像單元、視頻分配器、光端機、顯示系統及服務器構成。井下攝像機配置低照度鏡頭、攝像機、阻燃光纜等,以視頻矩陣傳輸視頻信號至皮帶集控中心。在視頻監控方面,集控系統在皮帶機關鍵環節安裝網絡攝像儀,且在調度室配置視頻解碼器,安裝2臺視頻分配器,1臺矩陣切換主機,1套數字視頻服務器,5臺視頻解碼器。該多系統采取KBA5網絡攝像儀,利用工業以太網傳輸圖像至數據中心。液晶電視墻方面,設置12臺46寸液晶電視,按照4列3行順序排列,自由切換VGA與AV信號,顯示皮帶監控信息。
(五)PLC控制技術
PLC軟件利用文件塊方式編寫程序集所需數據,這類文件塊主要有功能塊、組織塊、數據塊等。組織塊是在各種條件下用戶使用的接口,由操作系統調用,可掃描程序與中斷執行程序;功能塊是用戶子程序,通過低頻率與低電壓實現多變頻器同時輸出,減少電網沖擊;數據塊是存儲數據區,負責存儲皮帶機運行參數數據。將皮帶機等信號直接接入PLC,實現自動控制。
三、煤礦井下皮帶機集控改造效果分析
(一)集控改造
在保持整體皮帶機框架不變基礎上,結合皮帶機特點、巷道布置形式,最惡劣工況為運段滿載,按照521kW最大負荷優化設計,采取驅動單元進行集中布置,不同工況功率要求見表1。
機械改造方面,改造4臺驅動單元底盤,采取“電機+減速機+液粘軟啟動+驅動滾筒”配置,安裝1套制動器液壓站,保留2臺盤式制動器。
電控改造方面,保留主控開關與電動機,增加軟啟動液壓站啟動開關,使用皮帶機集控系統,以光纖完成通信。工作方式包括遠控與就地兩種,滿足用戶調用、使用需求。
(二)實現目標
①采集信息。接入和采集各種運行數據、設備工況、保護信號,具備擴展性;可修改、定義北側模擬參數報警值、保護動作值。
②保護功能。系統擁有皮帶機機頭堆煤、欠速打滑、超溫斷電灑水、跑偏等保護功能;可選擇多種運行方式,以免人員誤操作。
③診斷故障。判斷設備運行參數閾值,檢測參數超出報警閾值,集控中心工作站將發送報警信號,提示值班人員檢修維護皮帶機設備。
④擴音功能。配置報警電話,出現異常事故利用語音廣播給出語音提示;提供停機、開機前預警提示。集控中心以撥號方式實現1對1與1對多通話。
⑤聯網功能。集控系統利用分站、主站等,借助以太網控制井下交換機,將監控數據集成處理,輸入集控信息平臺。
四、結語
綜上所述,為減少人員數量,規避人員誤操作,優化生產效率,針對某井下皮帶機集控情況,可采取現場總線、以太環網、組態軟件及PLC控制技術,改造電控系統。以以太環網及通信協議實現集控系統通信,完成信號采集與參數控制功能,能夠實現皮帶機可靠軟啟動與軟制動,滿足煤礦井下高效、安全運輸要求。
參考文獻:
[1]胡家建,尚金海,郭軍.礦井皮帶集控自動化系統優化改造[J].自動化應用,2023,64(02):80-82.
[2]楊國輝.自動化在礦井皮帶集控系統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設備工程,2020(08):167-169.
[3]譚林.基于PLC礦井帶式輸送機的集控系統設計應用[J].機械研究與應用,2019,32(06):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