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建立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是法律法規賦予企業主要負責人的基本職責,對于更好地推動企業提升安全風險辨識和隱患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實施以來,企業在推行雙重預防機制,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同時,仍然存在安全風險辨識不全、分類分級不合理、員工培訓教育不足、隱患排查治理不實以及班組參與和持續改進不夠等有待完善之處。本文從提升企業風險辨識水平、科學分類分級、抓實員工教育培訓、強化隱患排查治理、壓實班組安全責任和推進持續改進等方面入手,提出具體的措施建議,旨在推動企業提升自我安全治理能力。
關鍵詞:安全風險;分級管控;隱患治理
DOI:10.12433/zgkjtz.20241335
企業推進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既是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規定,更是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提升安全風險自我管控能力以及隱患源頭治理水平的有效舉措,是現代企業科學、安全發展的根本途徑。
一、企業雙重預防機制運行流程
企業在從事各類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常面臨著各類危險有害因素,可能導致職工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各類不確定因素相互交織,構成了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安全風險。在企業安全管理中,科學的安全風險分析有助于幫助企業明確自身安全管理的薄弱點,并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完善企業的安全管理,從而保障企業安全穩定發展。安全風險隨著科技、經濟等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科學安全的生產經營活動應當采取必要的措施,確保安全風險始終處于可控的、可以接受的范圍內。
安全風險分級辨識是企業雙重預防機制建設的前提,具體包括辨識設備設施、生產工藝、加工材料以及人員作業、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的各類風險因素。風險管理的目標是通過判斷企業管理流程中可能面臨的風險,提出風險控制對策,以便減少風險。辨識危險源應當針對企業存在的風險點,分區域(車間、班組)、分種類制定風險辨識標準,建立自企業負責人、車間、班組到普通員工的安全風險辨識責任體系,開展全面辨識。對排查辨識的危險源應進行系統分析,重點從發生突發事故的可能性、事故發生后造成的危害兩個方面進行綜合研判,對照相應安全標準,確定安全風險等級,將發生突發事故可能性高且造成較為嚴重危害的安全風險確定為最高等級,依次遞減確定風險等級,并配以紅、橙、黃、藍等四色進行區別。企業應制定不同風險等級實行差異化安全管理措施,對風險等級最高的危險源應當落實最全面的安全防控措施,實行更嚴格的責任管控。企業風險辨識和分類分級管理應當根據企業發展變化,如生產規模、設備設施、生產工藝以及原輔材料等變化,及時動態進行風險種類和等級的調整,制定分類分級清單,確保安全風險分類分級始終處于有效狀態。
雙重預防機制是一套企業自我排查、自我治理的閉環系統,危險源風險辨識、分類分級是雙重預防機制的基礎。企業在正常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應當按照動態辨識、科學分級、系統治理的要求,對生產經營活動實行全覆蓋、全過程管理,從源頭構建起科學有效的監管體系。雙重預防機制的另一重預防機制是對日常管控中發現的事故隱患及時進行有效治理。隱患排查治理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企業應當按照分類分級和分區域(車間、班組等)的原則,明確和落實安全管理責任,針對日常排查出的各類事故隱患應當建立整改治理臺賬,按照隱患整改規范要求,明確具體的責任、措施、資金、時限以及應急預案等。企業主要負責人、安全管理機構和安全管理人員應當按照企業隱患排查治理制度,對事故隱患進行持續跟蹤,督促隱患及時、徹底治理到位。
二、企業雙重預防機制現狀探析
(一)安全風險辨識不全
企業開展風險辨識需要正確處理好危險源、安全風險以及事故隱患之間的關系。危險源是指可能導致職工人身傷害、財產損失的根源、狀態或行為,或是它們的組合。安全風險是指生產安全事故或健康損害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組合。事故隱患是指企業違反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標準、規程和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的規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物的危險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管理上的缺陷。事故隱患分為一般事故隱患和重大事故隱患。一般事故隱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難度較小,發現后能夠立即整改排除的隱患。重大事故隱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難度較大,應當全部或者局部停產停業,并經過一定時間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隱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響致使企業自身難以排除的隱患。重大事故隱患的整改已經納入制度規范約束的范疇,企業主要負責人應當具體組織實施治理,參與方案制定,并全程督促整改,閉環到位。當前,不少企業負責人和管理人員對危險源、安全風險和事故隱患之間的關系和區別把握不準,或把安全風險作為排查對象,造成排查對象過多,將重要的安全風險掩埋其中;或者單純只對事故隱患進行排查,造成危險源風險排查不全面。
(二)分類分級劃分不科學
安全風險分類分級是一項較為專業的工作,目前企業大多采用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法、風險矩陣分析法、安全檢查表分析法和工作危害分析法,每種方法各有側重,需要企業安全管理人員更加熟悉掌握方法運用,了解企業實際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安全風險特點,進行科學系統地分析和研判。但在具體的風險分類分級中,常因安全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劃分方法的選擇不同等,從而產生不同的分類分級結果,導致安全風險劃分不科學。
(三)員工安全培訓教育不足
雙重預防機制的整個流程較為復雜,要完成的表單較多,安全管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和對安全知識的掌握程度對預防機制作用發揮影響較大,持續、科學和有效的機制運行更需要企業全員參與。在大中型規模以上企業中,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教育培訓體系較為健全完善,在雙重預防機制建設過程中,大多數規模以上企業能開展持續、有針對性的培訓活動。但在一些中小企業,企業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尚不夠完善,自企業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到一線員工,對雙重預防機制科學運行培訓教育開展不夠,員工對風險排查知識、分類分級方法掌握不科學、不準確,對事故隱患排查不敏感,隱患治理不規范。
(四)隱患排查治理未能有效落實
工業事故預防理論認為,每一起安全事故的發生從表面上看,都是一起偶然發生的意外事件,但從其內部發生機理分析,都不是簡單和獨立發生的意外,皆是由一系列事件發生前的諸多因素(隱患)導致的結果。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管理上的缺陷以及作業環境因素,是引起事故發生的四個方面因素。在日常管理過程中,企業受限于安全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和排查方法,事故隱患常難以被全部及時排查發現。一些重大事故隱患在整治過程中,企業主要負責人擔心隱患整改影響生產經營正常開展而不愿動真碰硬,或因企業經濟狀況使隱患整改資金難以投入到位,致使事故隱患排查不全面、源頭治理不徹底。
(五)班組參與和循環改進不夠
企業實行雙重預防機制包括辨識危險源、風險分類分級、風險排查,其中一線車間、班組及員工的重視和參與是關鍵。一些企業在進行雙重預防機制建設時,沒有具體明確和落實班組安全職責,發現安全風險點和事故隱患也沒有及時進行公示公開,安全風險辨識和后續隱患排查治理與一線生產作業活動相脫節。
雙重預防機制體系的運行是動態循環推進、持續不斷完善的過程。一些企業在雙重預防機制建設之初比較重視,推行一段時間后沒有針對存在的薄弱環節以及企業發展變化持續循環改進,造成雙重預防機制的實際預防效果不夠理想。
三、推進雙重預防機制建設舉措
(一)提升安全風險辨識水平
風險辨識是企業自下(車間、班組)而上(管理層)開展全面摸排、梳理和分類登記安全風險的過程,是開展雙重預防機制建設的起始。風險辨識的范圍包括可能造成員工生命、健康損害以及財產損失的設備、設施、原輔材料以及與生產作業活動相關的內外部環境等,同時還應包括企業負責人、中層管理人員、一線操作人員的各類管理、作業行為等。企業應當按照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要求,構建自負責人、車間、班組到一線員工的全覆蓋風險排查辨識體系,并邀請安全專業人員對危險源、安全風險、事故隱患開展現場培訓指導,提升全員安全風險排查、辨識能力,全面梳理設備設施、原輔材料、作業環境、人員活動以及企業安全管理體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風險。對摸排出的各類安全風險應當制定全面的清單,做到既全面又準確,并突出安全風險相對較高的場所、設備設施和工藝環節,及時在車間、班組進行公示,接受一線作業員工的監督,以發現遺漏和錯誤,并及時予以修正與完善。
(二)科學分類分級管理
在風險辨識的基礎上,企業應當加強員工培訓,可以組建專業人員參與的分類分級評價工作組,綜合選擇適合企業生產經營和安全管理特點的分類分級方法。方法選擇應突出排查出的重點和主體風險,重點關注高風險設備設施、材料、生產工藝以及重大危險源等,對各類風險可能造成的危害種類、影響范圍、危害程度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結合分類分級劃分,企業還應當對現有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安全組織架構、安全措施落實等開展綜合評估,及時排查存在的安全管理漏洞和薄弱環節,在分類分級過程中一并加以完善。風險等級可以從低到高劃分為較低、一般、較大和重大等,并可結合生產和安全管理需要采用四色進行標識。對重大風險企業主要負責人和管理人員應提升關注度,建立健全相關的配套制度,增加日常安全措施投入力度,突出重特大安全事故的源頭遏制。
(三)強化員工教育培訓
只有將員工的安全知識從根本上提升上來,企業的安全生產工作才能真正有保障。員工教育培訓應當貫徹于雙重預防機制建設的全過程,安全風險排查、辨識和分級之始,應當開展系統培訓,提升員工的科學排查和辨識能力。
在風險辨識后的隱患治理中,系統的員工培訓更有助于一線班組在隱患排查和治理環節中發揮參與和監督的作用。專業培訓可以借助內外部專家指導,同時要注意傾聽一線員工的意見和建議,以提升風險辨識和隱患排查治理的科學性與針對性。
(四)提升隱患排查治理水平
每一起傷害事故的發生都與一定的事故隱患密切相關。隱患排查治理應科學系統、富有針對性,重點應圍繞企業的安全管理機構、人員設置和企業的安全規章制度是否符合法律法規要求,企業的實際生產是否滿足安全設計要求等。事故隱患治理應當明確隱患整改的責任人員、整改措施、整改時限、資金投入以及相應的預案措施,確保隱患整改閉環銷號。企業全員參與隱患排查和治理是最有效的事故防控手段,企業應細化明確管理層、作業層的隱患排查治理職責,實行崗位業務與安全生產“一崗雙責”,把安全生產工作作為工作績效重要內容納入總體考評體系,嚴格獎優懲劣,形成良好的目標導向。企業的隱患排查和治理情況還應當及時向全體職工進行公開,自覺接受全員監督。政府監管部門應暢通員工安全生產舉報途徑,鼓勵員工對久治未消的事故隱患,特別是重大事故隱患,向政府監管部門反映,而且監管部門應當為舉報者保密。
(五)強化班組參與和機制持續循環改進
班組作為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具體操作層,通過進行雙重預防機制建設,開展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工作,能夠準確把握一線崗位安全生產工作特點,做到風險防控的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從源頭解決安全風險管控不到位、隱患未及時被發現和治理等問題。企業要健全相關管理制度,規范、保障班組參與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和運行的權利,落實基層崗位安全責任,推動班組負責人全過程參與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將事故隱患消除在源頭。
正確理解安全風險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之間的聯系,使之互相結合,持續循環改進,才是關鍵之所在。完善企業雙重預防機制動態改進和持續循環的程序,針對企業生產規模變化、工藝調整后安全工作的新要求,以及雙重預防機制建設、運行過程中暴露出的不足等,企業應定期(月度、季度)開展績效評估,針對新情況,及時改進和完善,使雙重預防機制始終處于有效防控狀態。
四、結語
企業推行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是強化安全風險源頭管控,推進企業加強自我安全管理,將事故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從而有效預防事故發生的有效途徑。企業要健全雙重預防機制配套組織、制度,加強全員安全教育培訓,充分調動班組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及時整治消除發現的事故隱患,并根據企業生產經營和安全管理活動變化進行持續改進,形成有效管控安全風險的閉環,從而為企業科學發展構筑動態有效的安全屏障。
參考文獻:
[1]李建波.企業安全風險分析與管控措施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21(16):35-36.
[2]黃敏葉.RX公司安全生產風險管理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學,2022.
[3]劉斌.員工安全教育培訓工作在安全生產中的作用[J].中外企業家,2016(14):205.
[4]李磊.排查治理露天礦山重大隱患 提升職業安全健康水平[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6,12(S1):179-181.
[5]閆樂,孟祥維,王知寶,等.電力企業班組雙重預防機制建設[J].電力系統裝備,2023(06):158-160.
[6]周鵬飛.雙重預防機制建設的探索與思考[J].管理學家,2021(20):91-93.
作者簡介:胡國江(1979),男,安徽霍山人,本科,霍山縣應急管理局黨委委員,注冊安全工程師、二級安全評價師,全國安全生產監管監察先進個人,主要研究方向為基層安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