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讓學生在學習了圖形知識后,看到很多不同的圖形馬上就能從中找出哪些是長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呢?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逐步發現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建立長方形、正方形的模型。數學建模屬于數學學科核心素養中非常關鍵的部分,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需要將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放在重要位置,以數學建模素養為培養目標,展開創新的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從實際情境抽象出數學問題
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創新思維,讓學生形成模型的意識,初步形成模型框架,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有必要營造富有趣味、輕松、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積極投入數學學習。教師可以創設游戲情境、生活情境、競賽情境、實驗情境等,以生為本,讓學生自主參與、快樂參與其中。
【片段一】
1.觀察學校場景圖
教師利用課件出示學習的場景圖,引導學生觀察。
師:大家看一看這些我們熟悉的場景圖,分別有哪些平面圖形呢?
學生仔細觀察,相互交流,抽象出長方形、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五種圖形。
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他們回答的依據,從而了解到大多數學生只是從感覺上判斷的,對圖形特征并沒有準確的認知。
2.玩摸圖形的游戲
教師展示一個紙盒子,里面放著五種平面圖形,組織學生參與玩摸圖形的游戲。之后提問學生,是根據什么來摸的,怎么想的。
師:盒子里面有五種平面圖形,現在老師需要一個長方形,誰能幫老師摸出來。摸出來后,再告訴老師,你是根據什么摸出來的?
學生參與摸圖形的游戲,并回答問題。
生:我摸的是四條邊的圖形,還得是方方正正的圖形。
學生并不能十分準確地描述長方形的特征。
師:這里就延伸出數學問題,什么是長方形?什么是正方形呢?長方形、正方形的邊、角分別有什么特征呢?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一起探討的問題。
【思考】從實際情境抽象出數學問題是學生經歷建模過程的第一步,也是培養學生建模素養的基礎和前提。要想學生參與建模,教師需要創設實際情境,引導學生身臨其境,提出問題,并使學生有解決問題的欲望。所以,在第一個環節中,教師創設了實際情境,激發學生產生疑問,提出數學問題。
二、分析問題,依托活動發展經驗展開建模
教師在提出問題后,需要進一步組織學生分析問題,親身經歷建模的過程,這也是學生建模素養發展的關鍵環節。活動是重要的數學學習方式,教師應創造活動機會,依托活動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活動的過程,為學生建模素養的發展創造機會,使學生獲得深刻感知,內化為經驗。基于小學生的興趣和已有經驗,在數學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有趣、多樣化的活動,讓學生在已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展開經驗的遷移,建構完善的知識網絡。
【片段二】
1.看一看,猜一猜
教師利用幻燈片展示長方形、正方形,提問學生,它們的邊、角的特征。
師:大家仔細看一看上面的長方形、正方形,想一想、猜一猜,長方形、正方形的邊和角可能有哪些特征?
學生認真觀察并猜想。
生1:我看到的都是直直的邊,都有4條邊。
生2:它們都是方方正正的角,都有四個直角。
小結:(1)都有四條邊;(2)都有四個直角;(3)四條邊可能存在相等的關系。
【思考】學生看一看、猜一猜的過程,是利用已有經驗和認知分析問題的過程。學生將經驗和提出的問題融合在一起,快速展開空間想象,初步形成了一些經驗。學生想要驗證自己的猜想正確與否,就會積極參與到后續的活動探究過程中,逐步經歷學習的過程,展開建模過程。
2.折一折,探索邊是否相等
師:大家猜測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邊、角的一些特征,大家的猜測是否正確呢?下面我們通過一些具體的操作活動來驗證吧。
師:我們可以通過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來驗證邊的特征。
(1)驗證長方形邊的特征
【量】學生用直尺量出手中長方形各條邊的長度,教師點名學生匯報。
學生匯報自己測量的結果,雖然大家手中的長方形大小不同,但都得出一個結果,長方形的對邊長度相等。
【折】師:大家用折一折的方法,看看能不能發現長方形的邊的特征。
學生參與折一折,上下對折,發現上下邊長度相等,左右對折,發現左右邊長度相等,之后匯報交流。
小結:學生通過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驗證了長方形對邊相等的特征。
(2)驗證正方形邊的特征
【量】學生采用測量四條邊的方法,一致得出正方形的四條邊長度都相等。
【折】師:大家還是用折一折的方法,驗證正方形四條邊是否真的都相等。
基于測量的結果,學生猜測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現在需要通過折一折的方法來繼續驗證。學生運用了不同的折紙方法,動手后匯報。
生1:我先上下對折,發現上下邊長度相等,上邊=下邊,再左右對折,發現左右邊長度相等,左邊=右邊,之后上邊和左邊對折(沿對角線對折),發現左邊和上邊兩邊長度相等,上邊=左邊。得出四邊相等。
生2:我先沿著對角線對折,再將得到的三角形斜著對折,得到一個三角形,發現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小結:正方形四條邊長度都相等。
【思考】量一量、折一折的動手操作活動,為學生親身經歷活動過程,探索長方形、正方形邊的規律創造了機會,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依托活動積累了經驗,也發現了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征,屬于建模的過程。
3.折一折,量一量,發現角的特征
師:長方形、正方形的角有什么特征呢?我們同樣可以運用量和折的方法來驗證。
教師給予學生測量、對折的機會,學生動手操作積累經驗,經歷建模過程。
方法1:分別直接測量長方形、正方形的四個角,發現四個角都是直角。
方法2:先對折,將四個角重疊在一起,再用直角比對重疊后的角。
生1:把長方形(正方形)的上下對折,再左右對折,發現長方形(正方形)的四個角都相等,最后測量,發現四個角都是直角。
小結:長方形、正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思考】量一量、折一折的動手操作活動,為學生創造了親身經歷學習的機會,學生積累了活動經驗,在已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逐步建構出更完善的知識網絡“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它們的四個角都是直角”。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驗證了猜想,深入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內化了經驗,提升了活動能力,也親身經歷了建模過程。
三、建立模型,得出概念掌握圖形基本特征
分析并解決問題后,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建立模型,形成概念、公式、規律等,這就是建模成果的收獲環節。該環節中,教師需要依托學生的活動經驗,引導學生得出長方形、正方形圖形的基本特征,建立圖形的模型。
【片段三】
1.建立模型
師:大家已經了解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我們一起來總結下吧!
小結:長方形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
2.創作圖形
請你選擇一種喜歡的方式畫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
教師提示學生可以在方格子上作畫、用釘子板圍、用小正方形拼、用尺子量、用剪刀剪、用積木擺一擺的方式來創作長方形或正方形。
【思考】建立模型的環節就是學生小結并建立概念的環節。學生運用模型來創作圖形,屬于應用模型的環節。
四、應用模型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得出模型的最終價值是應用模型,在學生依托活動經驗,逐步建立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后,教師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應用模型。學生模型思維的培養,需要在長期的應用實踐中逐步獲得與提升。教師要為學生多創造一些應用模型解決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多觀察、多動手、多思考,應用模型解決問題,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學建模素養。
【片段四】
師:現在,老師需要從一張長12cm、寬8cm的長方形紙上折出一個最大的正方形,請問,這個最大的正方形的邊長會是多少呢?
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展開思考,運用剛學習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模型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教師提示:可以先借助模型知識畫圖,再分析解決。
學生畫長12cm、寬8cm的長方形,長方形的模型是上下邊相等、左右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長方形圖畫好后,再分析正方形模型,正方形是四邊都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這一點和長方形相同)。學生需要重點考慮正方形的邊。如何選取最大的邊為正方形的邊?學生聯想到,最大的邊只能是8cm(長方形寬的長度)。于是,學生解決了問題“最大正方形的邊長是8cm”。
【思考】學生應用模型分析“最大的正方形的邊長”,提煉出“長方形與正方形”邊的相關問題,分析建立的模型,發現正方形的邊長等于長方形的寬即為最大。從特征入手,運用模型即可。
【案例反思】
數學建模素養屬于數學學科核心素養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引導學生親身經歷活動的過程,依托活動經驗,展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建立模型和應用模型的過程,即為模型建立和運用的過程,也就是學生建模素養培養的過程。教師結合本次教學實踐,總結出學生數學建模素養培養經驗。
1.創設恰當情境,引導提出問題
教師可以創設游戲情境、生活情境、競賽情境、實驗情境等,以生為本,讓學生自主參與、快樂地參與其中。情境創設下,教師恰當預設,科學點撥與指導,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奠定建模的基礎。
2.設計趣味活動,經歷建模過程
在學生提出問題、猜想后,教師需要設計一系列的趣味活動,最好是學生能親自動手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活動中,逐步積累經驗,經歷建模的過程。活動組織與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小結,為建模成果的收獲積累好資源,讓學生運用這些資源建立完整模型。
3.引導學生小結,完成模型建立
學生需要通過觀察、分析、抽象、概括、選擇與判斷等活動過程,來完成模型的抽象,得到數量關系,初步形成模型框架。活動完成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小結,完成模型的建立過程。教師要注意學生數量關系建立的過程,讓學生合作探究,展開建模過程,培養建模素養。
4.鼓勵應用模型,發展建模素養
模型思想的教學,應以鼓勵生活應用、解決生活問題為落腳點,讓學生在生活中形成應用數學的意識。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開展生活問題,鼓勵學生抽象出數學問題,運用模型解決實際問題,在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建模素養。
(作者單位:蕪湖市澛港小學)
編輯:趙文靜
作者簡介:童躍蘭(1979—),女,漢族,安徽蕪湖人,本科,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