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州小學從學生成長的實際需求出發,構建了家校社共育卓越課程,為學生的成長打造家校社視域下的多方位立體課程體系。一是幼小銜接“一周三好”課程,為孩子做好了學習準備;二是“真悅讀”課程,點亮孩子前進的路;三是校內外“多彩”課程,為孩子拓寬成長之路。
新教育認為課程的豐富性決定著生命的豐富性,課程的卓越性決定著生命的卓越性。2021年,《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頒布進一步催化了家校社關系的深刻變革。伴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動和“雙減”政策的持續落地,基礎教育呈現出家校社聯動育人的發展趨勢。九州小學依托新教育實驗項目,秉承“多彩夢想,陽光路上”的核心文化理念,借助家校社共育卓越課程實現每一個孩子在陽光下的多彩綻放,打好人生的底色。如何讓社會、家長成為學校的同盟軍,打造家校社深度融合視域下的課程教育場,是學校面對“雙減”政策的探索新方向。
九州小學地處蘭州市城關區西北面山溝內,地理位置偏僻。幾年前,由于樓盤急劇開發,九州小學周邊人口數量暴漲。另外,家長的文化層次和教育觀念參差不齊,導致家校社合力育人力量嚴重不足,教育成了學校的“單打獨斗”。面對這一困境,學校積極尋找校內外有利的教育資源,匯聚家校社共育的智慧和力量,研發家校社共育卓越課程,實現多邊發力、協同共育。
一、幼小銜接“一周三好”課程為孩子做好學習準備
每年九月,學校都會迎來一群天真可愛的一年級新生,為了有效地讓這些小朋友快速地適應并融入學校生活,學校召開了新生家長會,開展新生家長培訓會,和家長協同做好“一周三好”幼小銜接課程,以幫助孩子度過開學第一周的“艱難期”(見表1)。
二、“真悅讀”課程點亮孩子前進的路
全民閱讀已蔚然成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篇目要達到40萬字。為此,學校推出了大閱讀課程體系。“晨誦、午讀、暮省”是新教育實驗倡導的一種回歸樸素的兒童生活方式。學校通過“真悅讀”系列課程讓學生與書香結緣,每天清晨孩子們用20分鐘誦讀經典詩詞;下午20分鐘,孩子們讀喜歡的書;晚上,伴著月光,家長和孩子一起享受讀書時光,聆聽孩子讀書的聲音。
作為語文拓展型任務群之一的“整本書閱讀”也是學校重點推進的內容,為此我們推出了“真悅讀”班級整本書共讀計劃。年級組研討閱讀書目,教師根據班級特點實施閱讀計劃。教師將班級學生分成7~8人為一組的小組,每晚朗讀共讀書目。家長錄制朗讀視頻分享到讀書群里;教師用讀書排行榜、點贊等多元化評價方式持續發力,讓學生大聲朗讀、親子共讀,讓孩子愛上讀書;另外每月召開“親子讀書秀”,教師輪流邀請孩子和家長展示親子讀書的家庭真實場景,以引導其他家長學習,形成全班讀書的氛圍。如,親子“對誦”詩詞歌賦,家長和孩子面對面聲情并茂地每人讀一段或一句;或進行課本劇表演,家長和孩子用臺詞和表演內化閱讀理解;或進行詩詞串燒朗誦表演比賽。教師通過以上舉措持續推進親子閱讀,讓閱讀搭起家校聯動共育橋梁。
學校積極推進“書香家庭”的評選,通過積分打卡的方式給優秀的家庭頒發閱讀獎章。教師開展形式多樣的好書推介、精彩片段賞析、讀書筆記漂流、畫故事情節等活動,讓閱讀活動持續有效地開展。為營造大閱讀的校園氛圍,拓展閱讀空間,在少年圖書館和社區的支持下,學校在現有兩個圖書室的基礎上建成了特色“繪本長廊”“延安紅色書吧”“科技讀書吧”。同時,我們采取整班借閱的方式,彌補零碎借閱的不足,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時隨地自由閱讀。
三、校內外“多彩”課程為孩子拓寬成長之路
隨著時代的多元發展,教育逐漸打破了教材和校門的邊界,更加關注課程的綜合性和跨學科性,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為此,學校從校內向校外延伸,串聯家校社資源,幫助學生連接更加廣博、豐富的世界。具體如下:
一是用“安全護航課程”幫孩子們安全度過人生重要的轉折期(見表2)。安全是一個永恒不變的話題,學生的安全成長關乎整個社會和每個家庭,僅靠學校很難做到周全。做好學生的安全工作首先是要與家長達成教育共識。學校開設家長培訓課程,根據每個學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學校利用線上線下混合培訓的方式,邀請心理專家進行“幫助孩子輕松轉型”“引導孩子正確調控情緒”“上中學你準備好了嗎”等家長論壇講座,幫助家長有效地和孩子進行溝通;教給家長、孩子化解矛盾的辦法,提升家長的育兒能力,幫助家長實現知識掌握到轉化行動的成長。同時,結合社區資源,學校聯合派出所警員、社區人員,為孩子們開展防欺凌、防電詐、交通安全等課程。課程內容由家校社三方共同參與設計,責任到人,落實到位,形成呵護生命、守望成長的綠色屏障。
二是用“家長講堂”課程延展孩子的學習生活。學校每月最后一周的勞動課,班主任會邀請一名家長走進課堂。黨員家長講紅色革命故事;醫生家長普及醫藥知識;有音樂素養的家長普及音樂知識;有廚藝的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包餃子、包粽子;有攝影專長的家長教攝影知識;等等。結合家長們的講課情況,學校評選出“美麗家長”,在豐富學生綜合素養的同時,也激發了家長參與學校課程的熱情。
三是用“社團”課程滿足學生興趣發展的需求。為了激活課后延時服務的質量,拓展、拓寬課后服務渠道,學校開設了集體育鍛煉、文化修養、科學思維、藝術創造、身心健康、勞動實踐為一體的“五育并舉”的40余門社團課程,為學生提供“菜單式”的課程選擇,采取“走班”模式,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在多種方式、不同體驗的深度學習中把興趣轉化為特長。為了確保課程質量,我們積極挖掘學校周邊豐富的教育資源,將優秀社團“推出”校園,以賽促練、以賽促學,在各類比賽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是用“實踐”課程打通學科邊界。學校和校外企業合作,開發實踐類課程,把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我校與愛禮集團合作開發DIY烘焙勞動課程,與校外游泳館合作開發游泳課程,旨在把課堂學習向課外拓展,內化學習效果。
五是用“研學”課程打開孩子的眼界(見表3)。學校為每個年級的孩子量身定制研學課程,有計劃地讓學生了解國情、省情、市情,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朱永新教授說,卓越課程使人幸福完整。九州小學積極利用整合校內外有利教育資源,探索“共育、共建、共享、共生”的家校共育課程,秉持“家庭、社會、學校三位一體協同育人”的共育理念,在強化家社履職盡責等方面不斷探索。歷經幾年的探索實踐,家校社聯動變得頻繁,溝通渠道變得暢通,家校社教育共識得以改善。我們用全域家校社聯盟教育體系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基,力求讓每一位學生遇見美麗,向美而行!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九州小學)
編輯:蔚慧敏
作者簡介:袁福月(1976—),女,漢族,甘肅蘭州人,大學本科,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