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9年,17歲的王馨從河南南陽老家到東莞一家港資玩具廠當女工,幾年后,她的哥哥和弟弟也前后來東莞打工。三兄妹開了一個小的貿易公司,到各個工廠去回收使用過的鉆針,清洗和再加工后賣出去。
有了第一桶金后,2002年,他們創辦鼎泰,開出了自己的工廠。經歷二十多年的發展,鼎泰在微型刀具領域的市場占有率為全球第一,王馨還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2022年,鼎泰高科在創業板上市。
作為易耗型的工業中間件,鼎泰的產品受到了行業波動的影響,去年,鼎泰的營收和利潤都出現了微幅下滑,今年一季度開始企穩。
當今微妙的國際環境也影響到了鼎泰。“一些大品牌廠商要求它們的代工工廠不得使用來自中國的配件,包括像鼎泰這樣的工具型產品。為了應對,我們在泰國開辦新廠。”
“國內市場也卷得要命,同一款鉆針,十年前的售價是20元,現在是1元多。我們必須研發更具精密度和附加值的產品,并不斷拓展我們的服務領域。今天,鼎泰仍能保持穩步增長。”
我在鼎泰的工廠還看到,在王馨弟弟的帶領下,工程師們正在研制具有自主產權的機床,不但自用,還出售給上下游的同行。現在,鼎泰自研的機床基本上能替代歐美產品,不但能保證質量,更在性價比上遠遠超過同行。
1992年,我第一次到東莞調研,在過去的三十多年,我去東莞的次數已經數不清楚,起碼超過二十次。2019年,我拍攝《地標七十年》系列紀錄片,選擇了鐵西區、中關村、深南大道等二十個經濟地標,其中就包括了東莞厚街。
我一直將東莞視為觀察中國制造業的一個標本,它的激蕩起伏和轉型陣痛,都帶有強烈的趨勢性意義。過去四五年間,我調研較多的是東莞的大型企業,在它們那里,我目睹了在智能化浪潮下,傳統的制造工廠所發生的生產線革命以及科技和品牌迭代。在我的理解中,現在炙手可熱的“新質生產力”,既包括芯片、新能源及醫療醫藥產業,同時也呈現為一張床墊、一塊瓷磚的煥然創新。在某種意義上,在后者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價值創新更具有廣譜的輻射意義。
此次東莞之行,我調研了幾家專精特新企業,又對東莞產業有了新的認識。今天的東莞有3028家專精特新企業,其中170家國家級“小巨人”,數量居廣東省地級市第一,高新技術企業約1.01萬家,數量為全國地級市第一。
在調研中,給我留下最深的一個印象是,這些專精特新企業不但在工業中間件的生產和研發上具備了國際級的競爭力,同時,它們在各自領域的深度穿透和基礎型研發上,取得了不為外界所知的進步。
我此次調研的另外一個專精特新企業是生產工業油墨和光刻膠的炎墨方案。創始人李明輝原本在一家日本與臺灣合資的工廠任職,2013年獨立創業,目前不但實現了國產化替代,解決了一個細分行業的“卡脖子”難題,他更向油墨的樹脂原料研發上拓進,在全產業的掌控上,領先于日本同行。
在鼎泰和炎墨這兩個企業身上,我們目睹了中國公司在“板凳深度”上的努力。從貿易代工、模仿跟進、成本優勢,到模具、機床、精密零部件、工業軟件及原料研制,以東莞為代表的民營制造業企業,正成為中國新型工業基礎的構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