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全篇從高屋建瓴、縱覽全局的高度回顧了黨為實現民族復興篳路藍縷的百年征程。其中貫穿本決議全文的邏輯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大歷史觀。大歷史觀源于唯物史觀,它是黨在領導民族復興過程中對唯物史觀創新性發展,是有中國風格和氣派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大歷史觀為鏡頭將本決議中敘述和評價黨領導人民進行波瀾壯闊百年復興中的歷史置身于中華民族發展史、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人類文明發展史的長河之中可以得出黨對推動民族復興的三重貢獻。準確理解和完整把握這三重貢獻對我們掌握歷史主動,增強歷史自信,繼續為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而書寫絢麗華章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大歷史觀|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第三個《歷史決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已走過百年奮斗歷程”“用偉大奮斗創造了百年偉業”。[1]這百年偉業就是在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團結帶領人民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的百年民族復興史。在這百年民族復興史中曾先后形成三個光輝文獻。分別是黨的六屆七中全會上通過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及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第三個《歷史決議》”)。
一、大歷史觀是黨在領導民族復興過程中對唯物史觀的創新發展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全黨要堅持唯物史觀和正確黨史觀,從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2]以史為鑒,開創未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成功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善于總結歷史的優良傳統。運用大歷史觀的廣闊視野、宏大格局來統籌我國民族復興全局是黨的獨特優勢。大歷史觀源于馬克思創立的唯物史觀方法論,它在隨著近代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并在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前仆后繼進行百年民族復興過程中逐步發展為中國共產黨區別其他政黨獨特政治優勢和政治智慧。
(一)大歷史觀在黨領導民族復興過程中的重大啟示
一是共產黨人要具有認識人類社會的宏大世界視野。在唯物史觀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下,早期中國共產黨人開啟了認識人類社會的世界視野。陳獨秀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在《新青年》雜志刊登的文章《法蘭西人與近代文明》將中華文明與西洋文明進行比較,他尖銳的指出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東方文明的“舊”,并肯定了“歐羅巴人之所獨有”的西洋文明的“新”。[3]十月革命勝利后,毛澤東更是直接表示“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馬克思列寧主義?!蓖ㄟ^大歷史觀提供的寬闊視野,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在選擇思想武器上堅定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二是共產黨人要將大歷史觀置于革命實踐中并且審視黨的自身歷史,總結經驗教訓促使理論升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們黨在延安整風期間最重要的成果——《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1942年毛澤東同志還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的報告中對大歷史觀進行概括性地提出學習歷史的方法,他將此方法稱為“古今中外”法并闡釋說“這是歷史主義的方法”[4]。
可以看出大歷史觀是中國共產黨人運用智慧巧妙將唯物史觀與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使之成為中國共產黨獨特的政治優勢和政治智慧,這是民族復興歷程中對唯物史觀的創新性發展。
(二)黨推動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中華民族發展史的百年主題
第三個《歷史決議》是將黨領導的百年民族復興置于近代中華民族發展史的角度中來進行敘述和評價的,這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從誕生起就肩負著爭取民族獨立,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黨通過百年奮斗,使中華民族的發展方向、發展進程、前途命運發生了重大改變,黨推動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百年來中華民族發展史的頭等大事。
歷史證明,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沒有辜負對歷史、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始終沒有忘記初心使命,在波瀾壯闊的百年征程中不僅贏得了民族獨立,實現了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
在第三個《歷史決議》這部通篇閃耀著大歷史觀黨的光輝。文獻中主要圍繞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黨的百年歷史主題而具體展開論述。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帶領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黨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在神州大地上迎來了巨大社會變革。在改革開放時期,黨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大力發展經濟建設,進行韜光養晦,這為新時代的發展奠定制度和物質基礎。在進入新時代后,黨又進一步完善了理論制度和經濟得到進一步騰飛。第三個《歷史決議》對歷史地位評價進一步說明黨在百年來的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始終為了民族復興而不斷努力。
二、黨推動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創新發展
第三個《歷史決議》是將黨領導的百年民族復興置于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角度來進行敘述和評價的,這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一百年來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斷與時俱進的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賦予馬克思主義新的時代內涵,逐漸使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理論寶庫獲得新鮮血液的補充。
在第三個《歷史決議》中“中國化”是一個高頻詞,一共出現了九次。這九次“中國化”系統總結和概括了百年大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光輝歷程和取得理論成果。
在百年的民族復興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迎來了三次飛躍,形成了三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第三個《歷史決議》通過提煉三大理論成果,既豐富當代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理論寶庫,同時也向世界證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中國得到充分檢驗”,歷史和現實多次向我們表明,中國共產黨人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堅定繼承人同時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者。
三、黨推動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人類文明發展史提供中國智慧
第三個《歷史決議》是將黨領導的百年民族復興置于人類文明發展史的角度來敘述和評價的,這展現了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始終胸懷天下,心系蒼生的世界大黨格局。黨在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民族復興的百年征程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為人類文明發展史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智慧可以為三點:即中國方案、中國經驗、中國貢獻。
人類文明發展史的中國方案。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沒有通過掠奪和殖民其他國家,短短幾十年間,就完美跑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上半場”,徹底擺脫了積貧積弱的“窮帽子”,打贏了脫貧攻堅的“翻身仗”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世界經濟史的奇跡,而且也是全世界在新冠疫情期間唯一經濟保持增長的國家。黨領導人民在民族復興過程走出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對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中國方案。
人類文明發展史的中國經驗。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通過觀察中國具體國情,俄國的成功經驗并不適用于中國,我們必須走自己的路。于是黨根據中國實際情況,創造性地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讓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明白,若想取得革命勝利,實現民族獨立,就必須將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實際相結合;在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黨又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脫貧之路,徹底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世紀難題,也為全球的減貧事業提供了一個成功的案例。
人類文明發展史的中國貢獻。但仍然有一些國家在經濟上逆全球化,采取單邊主義,頻頻脫鉤、毀約。世界急需擺脫危機的合作良方。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始終呼吁各國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積極參與國際熱點和地區難題的有效解決;中國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引導全人類邁向更美好的明天。
四、結語
在黨團結帶領人民的進行偉大民族復興的百年間,黨作為唯物史觀的忠實繼承人和時代傳播者,巧妙的將唯物史觀運用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形成了中國共產黨獨有的政治優勢和政治智慧——大歷史觀。
大歷史觀能夠透過歷史的層層迷霧,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撥云見日,揚帆遠航。第三個《歷史決議》以大歷史觀為鏡頭,用中華民族發展史、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人類文明發展史三個角度來敘述和評價黨領導人民進行百年民族復興的歷史經驗和成就,通過這三個角度分析歸納了黨對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貢獻,彰顯了中國共產黨能夠掌握歷史主動、創造歷史偉業、引領歷史前行。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
[2]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001).
[3]陳獨秀.陳獨秀文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13:97.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3:406.
【基金項目:國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在黨史教育中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項目編號:ZL21008)】
(作者簡介:馬超,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