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嘉鳴 何袁
摘 要:隨著經濟、科技的快速發展,社會傳播途徑日益多樣化。在此背景下,豫劇作為戲劇類非遺,其表現方式和空間營造稍顯單一。如何通過劇院建筑空間設計,為豫劇這一非遺的保護和傳播提供有效途徑,成為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分析豫劇傳承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整理出老劇院建筑的現狀,提出具有創新性的設計策略。以開封市豫劇院為例,探討如何利用建筑設計手段保護和弘揚豫劇文化,旨在為老劇院建筑的更新與戲劇類非遺的持續發展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劇院建筑;戲劇類非遺;空間設計;河南豫劇
豫劇,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調、河南謳,不僅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還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2006年,豫劇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豫劇在國外也享有盛譽,被西方人稱作“東方詠嘆調”“中國歌劇”等。豫劇與京劇、越劇一起并稱為“中國戲曲三鼎甲”,目前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古都開封是“豫劇之母”祥符調的發源地,開封市豫劇院是河南省非遺——豫劇祥符調的代表和傳承劇團,構成中原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1]。開封豫劇的榮辱興衰,折射出中國戲曲藝術生存、傳承、發展的曲折歷程。研究豫劇的傳承對于戲曲文化的復興,有著深遠的啟發意義。
一、豫劇的保護與傳承問題
豫劇,以及大部分戲劇類非遺在傳承方面大多依賴師承制度,即通過師傅親傳弟子的方式。然而,在現代社會這種傳承模式遇到了諸多挑戰。如今,愿意投身于傳統藝術傳承的年輕人數量不多,優秀的傳統藝術家難以找到合適的傳承人,加之現代教育體系對傳統藝術的關注不足,造成了傳承斷層的問題。
豫劇保護的困境主要有四點:經費困難;后備人才不足,演員老齡化嚴重;創作質量與數量逐漸下降;豫劇演藝方式因循守舊,導致觀眾的流失。這些困境之間有著強烈的因果關系,形成惡性循環。首先,經費的困難直接導致了后備人才的不足和演員老齡化,間接影響了豫劇的創作質量與數量。而缺乏新血液的注入導致創作思路趨于保守,新作品難以產出,現有作品亦難以進行有效的創新。最終,這種因循守舊的演藝方式未能滿足觀眾的多元化需求,導致了觀眾的進一步流失,以及年輕人學習興趣的缺失。
二、老劇院建筑的現狀
以鄭州市和開封市代表性老劇院為例,分析我國劇院建筑的現狀。經過調查發現,很多老劇院建筑已被拆除或處于廢棄狀態。因此,探討老劇院的建筑空間更新設計問題刻不容緩。一方面,可以節省資金,降低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可以縮減建設時間,更好地維護舊建筑風貌和城市文化底蘊,繼續通過多元的方式來傳播傳統文化。
三、戲劇類非遺傳承與劇院建筑空間的融合策略
(一)“非遺+文旅”的傳播創新
“非遺+旅游”是文旅融合發展中的常見模式,它易實現且易見效。首先,需依托本地區獨具特色的戲劇類非遺和社會資源,將劇院建筑作為地方性文旅項目進行宣傳。可擴大劇院建筑和周圍景觀的覆蓋范圍,在項目中融入非遺元素,推出非遺觀光車、非遺體驗集市、非遺休閑景區游等多種形式的旅游項目;也可增加非遺主題景點、非遺歷史展示場館、戲劇非遺文創等。這樣一方面可以滿足旅游消費者對非遺的感官體驗、認知探索等深層次需求,提升非遺表演項目的知名度和旅游項目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為非遺傳承人及從業者增加了展演平臺,拓展了他們的謀生和傳藝渠道,有利于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3]。此外,可通過與高校、中小學合作,基于劇院建筑參觀形成產學研系統,邀請戲劇非遺傳承人進行深入的文化交流,招募相關專業學生進行相關服飾、工藝品等產品的教學體驗。這樣不僅可以增進青少年對非遺的學習和認識,還能進一步打通下沉渠道,增進公眾對非遺的理解和尊重。
(二)“文化+敘事”的表達手法
戲劇類非遺在劇院建筑空間體系下想要進一步傳承與發展,必須與當地文化相融合。戲劇是一種文學敘事,建筑是一種空間敘事。從敘事的角度看,它們敘事的媒介并不局限于語言文字。任何人們可以感知的知覺體驗,如顏色、聲音、觸覺等,都可以充當敘事媒介[4]。因此,可以通過室內陳設的形、色、質等營造出戲劇意境并激發觀者的情感聯想。最終,“文化+敘事”將落實到如何將物質和非物質要素整合至具體的空間中,形成敘事“面”,通過對戲曲故事提取,塑造敘事“點”。
(三)“情感體驗+實用”的功能空間
在設計功能空間時,實用性是基礎,情感體驗則提供了更深層的價值。首先,實用性通過確保空間的基本功能得到極大程度提升,如合理的空間布局、充足的座位、高效的視聽設施,以及良好的交通流線設計等。劇院音響系統要確保聲場分布均勻、音質清晰;座椅排列分布不僅要符合人體工學,視線最優化,還要符合無障礙設計標準,以保證每位觀眾的觀看體驗。其次,空間再利用策略的重心在于活化地方文化及關懷社會群體,提高民眾共同參與意愿,增強居民地方認同感、歸屬感[5]。這就對情感體驗設計中的材料、色彩和光線提出更高的要求。溫暖的色調、柔和的照明以及文化元素的融入,都能使空間兼具人文表達和情感價值。這種空間設計方法能夠營造獨特的氛圍,增強觀者的整體體驗,十分適合文化和藝術場所。
(四)“數字化+藝術美學”的科技應用
在當前的非遺展示與劇院展演中,數字化技術的運用正在革新傳統表演藝術的展示方式。具體的數字化技術與藝術美學元素的結合,能夠使劇院轉化為一個全新的文化體驗空間。
首先,動態背景屏幕技術可以根據劇情的發展變換畫面,使背景不再是靜態和單一的,而是可以展示如水墨畫般流動的風景,或是高度還原歷史場景、山水書畫、經典戲曲的圖景,從而增強演出的藝術美感和沉浸感。水墨動畫與戲曲藝術的結合有著內在的邏輯合理性,如:戲曲動畫《雙下山》選取經典昆曲與水墨結合;“幻影西廂”藝術劇場取用《西廂記》曲段,采用木刻水印動畫的表現形式,并利用環形幕布與地面投影構成多維空間,使觀眾感受到視覺上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共鳴[6]。其次,利用AR、VR技術進一步增加互動體驗,通過AR引入戲劇動態元素和詳細解說,通過VR再現戲劇事件,使觀眾走進一個虛擬重建的古代戲劇場景,完全沉浸在古典文化氛圍中。此時,觀眾不再是靜態的觀看者,而是虛擬劇場的主人公。戲劇類非遺項目可以這種引人入勝的方式豐富觀眾的體驗。這種科技與藝術的結合,不僅增強了戲曲的表演魅力,還為戲曲藝術的現代化傳播提供了新的可能。
四、戲劇非遺下的劇院建筑空間設計實踐
——以開封市豫劇院為例
(一)建筑概況與現存問題
開封市豫劇院成立于1948年,是有著70余年歷史的專業藝術院團,是在河南省博物館舊址上建立起來的。河南省博物館舊址始建于1927年,當時稱河南博物館,已存在了將近一個世紀。1928年,河南博物館更名為民族博物館;1930年,由民族博物館復名為河南博物館;日偽時期,由河南博物館更名為河南省立博物館;1940年,由河南省立博物館更名為河南省博物館;1961年,河南省博物館遷至鄭州,該建筑改設為開封市博物館;1987年后,由開封市博物館改設為開封市豫劇院[7]。2020年,開封市豫劇院喬遷新址,該址自此長期廢棄。
開封市豫劇院原址,即河南省博物館舊址,位于開封市龍亭區31號,地理位置優越,向南緊鄰龍亭西路和三勝街,道路寬敞,交通便利,西側緊鄰文創園區和龍亭公園風景區,故該地不僅吸引了大量游客來此游覽,還有許多本地老年人在此休閑娛樂。
經過實地調研觀察,發現該址存在以下問題:建筑外部形態有多處受損,例如建筑大門、樓梯、立面、窗戶等;建筑周圍環境雜亂,沒有得到有效保護,沒有規劃停車位;院內車輛隨意停放,設施老化,沒有通過造景將院內的中心區域利用起來;室內缺乏基礎設施,天花板、地面簡陋且已老化;劇院演藝空間不足,沒有將豫劇文化融入室內設計,參觀者體驗不佳。
(二)建筑形態——修舊如舊
劇院公共空間的建筑形態也體現著劇院的文化內涵,其建筑形態需與整體氛圍和諧統一,在追求功能至上的同時兼顧當地文化特色與美觀性[8]。在外建筑形態上,保留原建筑立面、尖券、拱肋、窗戶及門洞。原建筑東樓是紅磚屋頂,改造后采用中式傳統歇山頂,用來彰顯中西建筑風格融合的氣質。保留西方愛奧尼柱式和圓形窗,對建筑內的回廊墻面、豫劇廳大門等進行現代化設計。
(三)區域與設計元素
一層面向老人、戲迷、游客開設傳統豫劇廳、VIP豫劇視唱廳、歷史文化區、售票區;二層面向年輕人,如大學生,開設更多娛樂空間,如戲劇研學區、音樂表演區、數字化體驗區。
空間設計元素主要源于北宋山水書畫。其一,多個演繹空間用到山的元素,山的造型既可以是王希孟《千里江山圖》中色彩青綠且挺拔的重巒疊嶂,又可以是抽象的扁平化的裝飾符號;其二,以古代文人畫中的梅、蘭、竹、菊四君子來進行主題劇場設計,表達對豫劇歷經風霜但仍堅守初心的贊賞。
(四)區域效果展示——主題劇場設計
主題劇場主要開設情景劇場、豫劇劇場兩類劇場。第一,情景劇場區主要針對豫劇不同發展時期的民間趣事、神話傳說等進行表演,選擇“山川河流”元素進行抽象化處理飾于背景墻面,伸出式舞臺的背景墻、地面可根據不同表演內容進行幕布的更換。第二,豫劇劇場分為沉浸式豫劇廳與挑高豫劇廳。沉浸式豫劇廳的空間設計靈感來源于宋代畫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將該畫作為展陳背景,吊頂搭配黃藍相間的收聲幕布來呼應,結合全息投影、VR交互技術,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傳統戲劇藝術與數字技術進行結合,使觀者在多重感官下體驗山水之間豫劇魅力,在豫劇洪亮的嗓音中感受雅士生活。
挑高豫劇廳設計靈感來自古代文人畫中的梅、蘭、竹、菊四君子,將傳統水墨畫與全息投影結合,展現傳統與科技的碰撞。該廳舞臺采用鏡面式舞臺,舞臺屏風兩側可以自由調節以方便演員換場。觀眾席改為階梯式座位,既符合挑高空間的層高,又可以滿足觀眾對不同視角的需求。
五、結語
戲劇類非遺傳承與劇院建筑空間設計的融合,強化了戲劇類非遺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發展。這種融合使劇院不再僅是觀看表演的場所,而是活躍的文化交流平臺,促進了戲劇類非遺的可持續發展。然而,國內在這一領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案例顯示,在政策支持和公眾參與方面,這種融合未來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希望本研究能夠激發更多的關注和行動,共同推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確保戲劇類非遺,如豫劇,在新時代能繼續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朱熹睿.民國以來開封戲曲發展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7.
[2]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劇場建筑設計規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25.
[3]黃永林.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利用意義和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文藝評論,2022(8):13-26.
[4]張浩.戲劇情境體驗下的建筑空間敘事探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0(7):10-11.
[5]林婷.傳統村落在地文化保護策略研究:以永泰嵩口古鎮為例[J].工業設計,2019(1):122-124.
[6]呂迎.水墨動畫在當代的發展困局與應對策略研究[J].工業設計,2022(7):116-118.
[7]牛愛紅.近代中國第一個民族學展覽研究:1928年河南省民族博物院“中外各民族模型展”[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7(7):100-111.
[8]朱昊睿.大劇院公共空間導向標識系統設計:以國家大劇院為例[J].設計,2017(7):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