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菱駿
【摘? ?要】“新春走基層”活動開展已有十多年,它不僅成為各家新聞單位的必選動作,也是記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動實踐。本文以《中國紀檢監察報》2024年“新春走基層”專欄報道為例,分析新時代該報踐行“四力”、貫徹群眾路線、講好基層故事、展現時代風貌的做法。
【關鍵詞】新春走基層;“四力”;小切口
《中國紀檢監察報》記者踐行“四力”,于2024年春節期間深入一線,扎扎實實走基層,以一篇篇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報道,用心用情書寫新春喜慶氛圍,記錄廣大干部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奮斗身影,呈現時代發展的強勁脈動。
一、小切口展現大主題——時代命題的具象化
“新春走基層”系列稿件大多短小精悍,以千字文為主。在有限篇幅內描繪宏闊的時代發展變化,反映基層一線生動實踐,找準主題、選好角度是關鍵。
(一)聚焦“國之大者”找選題
在“新春走基層”活動通知發出前,《中國紀檢監察報》就已經開始統籌采編力量,精心組織策劃,廣泛征集選題創意。“新春走基層”活動通知發出后,報紙進一步對照具體要求,經過充分商討,最終篩選出16個報道主題,涉及鄉村振興、糧食安全、文旅產業、災區重建、項目工地、供熱供暖、大國重器、春耕備耕、春運保障等方方面面。通過扎實采訪,稿件將個人故事與國家發展戰略緊密相連,深入淺出,在個人的故事里彰顯時代意義。
《C919的節后新旅程》一文,是記者以體驗式采訪的方式,向讀者展現其乘坐國產大飛機的經歷。作者通過與中國東方航空公司4名機務人員的近距離溝通,從第一視角講述,進一步展望國產大飛機未來更遠、更美的旅程。
《不誤農時不負春》《用心用情護糧安》聚焦“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從糧食生產、存儲等不同角度,展現了基層干部群眾種好糧、守好糧食安全底線的奉獻擔當。《干群連心“十八好漢路”》則關注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銜接,再現四川馬邊彝族自治縣18戶彝族群眾與幫扶干部心連心,自力更生團結奮斗修建通組公路的過程,講述幫扶干部和基層各級組織合力推動、團結進取的不懈努力。
(二)找準切口反映宏大主題
點滴小事,匯聚成國家發展跨越的腳步。宏大的經濟社會發展主題必然通過基層黨員干部群眾的拼搏奮斗來呈現。系列報道將宏大主題寓于平凡小事之中,以小見大,在基層群眾的生活變化中展現時代發展,把握時代脈搏。
循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感受人民江山的幸福場景。2023年7月5日下午至6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省蘇州市考察,來到平江歷史文化街區,了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情況。在《守千年風貌 迎萬里新客》報道中,記者圍繞如何保護傳承好城市的歷史和文脈走進平江古城,通過對社區干部、當地居民、紀檢監察干部的采訪,探討傳承與發展、保護與開發、人居環境與城市發展的關系,也帶著讀者在年味兒里感受傳統文化、感悟人文經濟魅力。
將筆頭和鏡頭對準逆行者,致敬歲月靜好背后負重前行的守護者,講述堅守的故事。在《秦嶺深處通隧人》一文中,記者走進項目工地,報道中鐵十八局集團西十高鐵陜西段2標項目部總工程師熊友亮和工友連續三年在工地過春節的生動細節。電送首都、熱供首府,報道《守護萬家燈火》,記者趕赴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大唐國際托克托電廠,以細膩筆觸真實呈現電廠職工堅守崗位,全力抓好保供保暖的點點滴滴。《“把大國工程干成、干好”》則記錄了中核集團霞浦核電維修處儀控科自控一班班長譚勇等人,用心守護霞浦核電工程的忙碌瞬間。
(三)開展回訪報道喜看變化
此次“新春走基層”系列策劃中,不少選題的具體采訪點位來自記者2023年的工作實踐。通過回訪報道的形式,記者對此前采訪報道過的新聞事件、典型人物等進行再審視,進一步延伸、挖掘新聞價值,展現新氣象、新風貌、新變化、新成效。
2023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市考察閔行區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了解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情況。記者跟進完成了相關采訪報道。此次新春走基層,記者再赴閔行采寫《保障房圓了安居夢》,進一步聚焦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跟進報道護理工人、外賣小哥、一線技工等群體的生活——越來越多的基層建設者在上海擁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基層建設者用奮斗融入城市發展,獲得了更強的歸屬感、幸福感。
《古村重建 溫暖過年》聚焦北京門頭溝災后重建,凸顯了當地干部群眾積極樂觀的精神風貌。2023年夏天,門頭溝連降暴雨,極端天氣使得門頭溝遭遇了有記錄以來破壞程度最強、受災范圍最廣、經濟損失最大的自然災害。多個村舍房屋道路被沖毀,群眾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暴雨發生后,記者趕赴現場采寫了防汛救災相關報道。春節前,記者再次探訪門頭溝,了解災后重建情況,既看到了受災群眾盡快恢復重建的信心,也感受到歡聲笑語中傳遞的喜慶氛圍。《“在安置點陪老鄉一起過年”》一文,同樣聚焦此前已報道過的甘肅積石山地震。在地震過去40多天后,記者來到當時受災較嚴重的官亭鎮,走村串戶,到群眾中感悟前行的力量。
二、深入一線踐行“四力”——接地氣聚人氣
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工作者提出“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要求,《中國紀檢監察報》認真學習領會,在“新春走基層”系列報道中,堅持俯下身沉下心,到基層去發現最鮮活的新聞,到現場去采寫最生動的報道。
(一)緊扣時間節點,突出新春年味
聚焦火熱生活,講述基層故事。在春節期間開展“新春走基層”系列報道,用意之一便是通過主流媒體的報道,烘托節日氛圍,生動呈現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場景,展現昂揚向上的前行力量。
春節前夕記者走訪北京門頭溝。洪災已過去一段時間,個別地方還能看到洪水的印跡,而一排排火紅的大燈籠、一串串紅火的小辣椒,冰天雪地洋溢著濃濃年味兒打動了記者。在現場,記者看到受災群眾不局限于自救,也乘著“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東風,參與“冰雪嘉年華”,展望美好新生活。由此,記者將鏡頭對準門頭溝文旅產業,采寫《古村重建 溫暖過年》,于熱火朝天的冰雪項目中穿插講述災后重建八方支援的場景,傳遞向上向善正能量。
系列報道中,記者著力于發現、選取現場最具新春氣息的場景,捕捉新春里的團圓、堅守、祝福、期盼。有的報道描繪老百姓家門口貼的嶄新對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有的報道講述做年饃的風俗,將發酵的面團炸成酥軟的大麻花,是各家各戶的必備年貨;有的報道集中呈現“潮起城墻”“夜賞蘇燈”“游園賞花”等各類新年特色活動,有溫度、有情感、有煙火氣,從而營造出喜慶熱烈的新春氛圍。
(二)走到群眾身邊,描繪動人細節
細節是對新聞事實的客觀呈現。好的細節能夠在傳遞信息同時,起到增加新聞可信度、引起讀者共鳴等重要作用。“新春走基層”系列報道要求到基層一線、田間地頭、車間工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細節是評判“走”得扎不扎實,“走”得深不深入的重要標準之一。
《“大橋就是自己的家”》一文中,記者寫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的講解員聶婭,“迎面走來的‘00后湘妹子”“圓臉龐、大眼睛,脖子上圍著一條火紅的圍巾,活脫脫從年畫里走出來的娃娃”。初次見面,聶婭邊說邊給記者翻看紅圍巾,“你瞧,上邊還繡著我的名字呢!”寥寥幾筆,一位活力四射、活潑開朗的年輕女孩形象呈現在讀者眼前。
報道《“在安置點陪老鄉一起過年”》展現了甘肅積石山地震后受災群眾的生活。記者來到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官亭鎮喇家村集中安置點,走進老鄉居住的臨時安置屋,和老鄉們一起邊炸麻花邊聊天。室內爐火燒得正旺,溫度計顯示有22攝氏度,與室外雪花飛揚零下5度左右的濕冷形成鮮明對比。盡管是臨時安置房,主人公仍然打理得井井有條:鐵皮壁板上掛著一幅《白雪映杏葉》的畫,電視機上罩著整潔的防塵布,木板床上的被子疊成了“豆腐塊”,還蓋上了牡丹花紋樣的蓋巾——記者就像讀者的眼睛,帶著讀者觀察感知現場。而這些鮮活細節真實客觀還原了受災老鄉當下的生活狀況,真切傳達出老鄉們“重新開始生活的勇氣”以及“房子塌了,心不能塌”的積極向上的力量,蘊含其中的情緒打動人心,實現了報道的價值升華。
(三)立足媒體定位,凸顯自身特色
作為中央紀委國家監委主管的主流媒體,《中國紀檢監察報》在“新春走基層”系列報道中注重凸顯媒介定位,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點,將紀檢監察工作融入報道之中,體現紀檢監察護航力量。
春運是“新春走基層”長盛不衰的選題。我國高鐵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不少媒體因此將報道視角投向春運高鐵。《中國紀檢監察報》推出的《“動車醫院”來了監督組》立足紀檢監察工作,獨辟蹊徑,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交通運輸部紀檢監察組有關同志組成的監督檢查組為報道主體,從監督的角度,體現春運期間工作人員堅守崗位默默奉獻的高尚品格。
另如,《古村重建 溫暖過年》一文由門頭溝區雁翅鎮紀委干部講述文旅農體產業災后重建政策落實情況、田園綜合體建設情況以及小微權力監督工作,反映文旅項目為千年古村帶來生機、村集體收入增加、村民在家門口就有工作的鄉村振興風貌。《“在安置點陪老鄉一起過年”》在文中穿插講述甘肅臨夏州紀檢監察干部下沉至14個駐村點,一線監督推動抗震救災的經過。《守千年風貌 迎萬里新客》則突出蘇州紀檢監察干部監督護航古建老宅保護修繕活化利用工作。相關報道找準紀檢監察工作與社會普遍關切的結合點,從群眾身邊事切入,融合紀檢監察機關監督檢查、保障護航工作,體現報道的差異化,凸顯了報紙的定位與特色。
三、在融合報道上下功夫——提升主流媒體傳播力
2024年是“新春走基層”活動開展的第14個年頭。14年間,《中國紀檢監察報》堅持守正創新,在客觀真實展現基層面貌、以小見大凸顯時代主題、用心用情引導公共輿論同時,著力求新求變,不斷在融合報道上下更大功夫,形成全媒體傳播合力,努力答好每年春節這一“必答題”。
今年“新春走基層”專欄在策劃之初就明確了“圖文+視頻”的產品形式。此次推出的16篇報道,每一篇都配有現場采訪拍攝圖片,多數報道配有現場視頻,與文字報道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其中《千里運菜記》緊盯民生熱點,以山東壽光蔬菜南運為時間軸和故事線,以跟車采訪和視頻拍攝方式,記錄下春節前夕道路貨運情況和貨車司機生活工作情況。
道路貨運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服務業,廣大貨車司機以車為家,長期奔波在運輸一線。小小菜籃子,連接千萬家,反映大民生。記者與貨車司機同吃同住同行,歷時37個小時,途經山東、江蘇、安徽、湖北、江西、廣東六省,行程2060公里,將所見所聞所感凝練成1400余字的文字報道和6分鐘左右的視頻報道,文風樸實無華,畫面真切自然。報道通過《中國紀檢監察報》以及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微信、客戶端等多平臺刊發后,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全國多地“卡友”(卡車司機)發來信息,感謝報道關注并真實呈現他們的日常生活。
“新春走基層”系列報道中,不少配圖以較大篇幅直觀展示了采訪對象的工作狀態。有的采訪對象打來電話,咨詢能否郵寄一份報紙給家里老人留作紀念,表示老人雖不識字,但能夠看到親人照片和相關視頻,會十分欣喜自豪。報道離群眾越近,離好新聞就越近,基層一線的故事才能傳播得更廣更遠,更有動人心弦的力量。
在媒體融合中講好基層故事,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相關報道如果是跟進正在進行中的事件,就較為容易獲得影像素材,但如果側重經過,則回溯性內容較多,制作的視頻產品相對乏力,容易成為文字報道的附屬品。這就要求一線采編人員不僅要掌握采寫編評等傳統技能,還需學好用好先進技術,提升報道策劃能力,更好統籌素材內容與形式,生產出更優質的融媒體產品。
四、結語
2024年“新春走基層”報道已收官。相比往年,一方面,報道主題的“寬度”進一步拓展,更為全面地反映了新時代新征程的發展變化;另一方面,記者的采訪更為深入,形成的新聞作品見人、見事、見精神,直觀反映了新春時節廣袤大地上活力奔涌、拼搏奮進的生動畫卷。以“新春走基層”活動為契機,報社采編團隊不僅在實踐中鍛煉了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也磨練了采寫編拍播剪等“十八般武藝”。此外,主動求變、積極應變的新聞宣傳理念更為深入人心。下一步,將在探索圍繞重大主題創新制作更高質量融媒體產品,進一步提升報道傳播力以及挖掘報道深度上下更大功夫,力求出新出彩。
(作者單位: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新聞傳播中心)
責編:劉純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