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熙
【摘要】晚唐五代是社會大變革時期,同時也是詞興盛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涌現出大批優秀詞人,其中馮延巳可謂出類拔萃,開一代之風氣。聲音景觀是人對聲音環境的感覺,馮延巳現存的詞作有不少涉及聲音的描寫,形成了包羅萬象的聲音景觀,產生聲情并茂的效果。同時,詞的發展與音樂關系密切,本文借由對馮延巳詞中聲音景觀的梳理,可以進一步明確聲音景觀書寫在其詞作中所起的作用,以期窺見音樂與文學在歷史進程中的交匯與影響。
【關鍵詞】馮延巳;南唐詞;《陽春集》;聲音景觀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21-05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1.016
詞在發展初期是娛賓遣興的業余消遣,“倚聲填詞”體現了詞體與聲音環境緊密相關。聲音景觀是人對聲音環境的感覺,是聽覺的結果,其中包含感知方式和聲音感受的表達方式,具有空間性和人文性[1]。馮延巳《陽春集》視聽語言極為豐富,有著大量聲音景觀書寫,根據聽覺來源與所屬范疇,大抵可分為自然聲音景觀與人文聲音景觀兩類。
一、自然聲景
中國古人向來就對自然有著特別的親切感,《莊子·齊物論》以“天籟”開篇,“天籟”就是萬物的自然“獨化”的狀態,通常被認為是物自然而然發出的聲音,地籟和人籟皆不足以與天籟媲美。馮延巳善于捕捉自然界的韻律,在詞作中記錄了不少自然之聲,形成自然聲音景觀,大體可分為風聲雨聲以及動物聲音兩大類。
(一)風聲雨聲
風聲本是一種空氣流動的自然現象,但通常被文人賦予個體意識和情感。馮延巳筆下的風不是“山雨欲來風滿樓”般的狂風,也不是“大風起兮云飛揚”般的疾風,而是“春風十里柔情”般的和風。馮延巳尤其偏愛春風,例如: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①(《謁金門》)
綠楊風靜凝閑恨,千言萬語黃鸝。(《臨江仙》)
輕風花滿簾。(《菩薩蠻》)
微風簾幕清明近。(《采桑子》)
憶夢翠蛾低,微風吹繡衣。(《菩薩蠻》)
可以看出,馮延巳筆下的風是平靜且溫柔的,在心頭蕩起漣漪。春風和煦,夏風悶熱,秋風涼爽,冬風刺骨。詞人感知著春天的聲音,微風吹拂,水面泛起漣漪,心緒也隨之起伏。由于風通常來去無蹤,難以捕捉,且一陣風過后常常伴隨著降雨,因此馮延巳有時也會將風聲雨聲結合進行描寫,例如:
風微煙淡雨蕭然,隔岸馬嘶何處?(《酒泉子》)
畫堂昨夜愁無睡,風雨凄凄。(《采桑子》)
風淅淅,夜雨連云黑。滴滴,窗下芭蕉燈下客。(《憶秦娥》)
雨橫風狂三月暮。②(《鵲踏枝》)
細雨泣秋風。(《南鄉子》)
同輕柔的風聲相比,馮延巳詞中風雨聲則表現不同,是蕭瑟和急驟的。當然,風雨聲在這里不僅只是自然現象的寫照,更多的是詞人當下心情的映射。比如《憶秦娥》(風淅淅)中主人公獨在異鄉,雨夜本就憂愁,瀟瀟夜雨落芭蕉更平添了幾分思鄉憂愁。
(二)動物聲音
《陽春集》中,除天文氣象的聲音外,還有形形色色的動物意象與之一同構成自然聲音景觀。動物的聲音中,馮延巳較多描寫的有鶯啼、鵲鳴、燕語和馬嘶,另外也有關于雀語蟬鳴以及“絡緯”(即莎雞,又稱紡織娘)這一不為眾人所知的小動物的聲音描寫,如下所示:
只喜墻頭靈鵲語,不知青鳥全相誤。(《鵲踏枝》)
簾下鶯鶯語。(《虞美人》)
宿鶯啼,鄉夢斷,春樹曉朦朧。(《喜遷鶯》)
楊柳陌,寶馬嘶空無跡。(《謁金門》)
階下寒聲啼絡緯,庭樹金風,悄悄重門閉。(《鵲踏枝》)
林雀歸棲撩亂語。(《醉花間》)
日融融,草芊芊,黃鶯求友啼林前。(《金錯刀》)
燕燕巢時羅幕卷,鶯鶯啼處鳳樓空。(《舞春風》)
寒蟬欲報三秋候,寂靜幽齋。(《采桑子》)
鶯的啼叫清脆悅耳、婉轉動聽,是中國古典文學中常出現的聲音意象?!对娊洝ば⊙拧しツ尽吩啤皣缕澍Q矣,求其友聲”,這里的“嚶”指的就是鶯。馮延巳在詞中詠鶯,有的表達對美好春光的喜愛之情,有的透露出尋求志同道合朋友的渴望,但更多是以女性的口吻低吟淺訴閨怨相思之情。此外,馮延巳詞中還不乏稍顯獨特的動物聲音描寫:
花外寒雞天欲曙。(《鵲踏枝》)
卷簾雙鵲驚飛去。(《鵲踏枝》)
林鵲爭棲,落盡燈花雞未啼。(《采桑子》)
春色融融,飛燕乍來鶯未語。(《酒泉子》)
深院空幃,廊下風簾驚宿燕。(《酒泉子》)
生活中大家或許有見過這樣的場景,鳥兒被驚嚇到后撲通著翅膀飛走,留下一聲鳴叫,而另一些鳥兒在枝頭爭巢,嘰嘰喳喳喧鬧極了。在這里,馮延巳雖然沒有直接描寫動物的聲音,卻用流動的鏡頭捕捉動物的活動,塑造了極其生動鮮活的畫面,寓聲于景。這使得讀者很容易走入詞的意境,有身臨其境之感,仿佛公雞就在窗前報曉,鳥兒就在眼前鳴叫。
二、人文聲景
晚唐五代雖是亂世,但南唐偏安一隅,得以發展農桑,鼓勵工商,社會相對穩定。馮延巳曾一度官至南唐宰相,他重視文化藝術,享受生活。藝術的精神是共通的,一個時代的物質條件決定了這個時代的藝術精神。在馮延巳的詞作中也有一些關于社會各種文化現象的記錄,留下人文聲音景觀,具體可以歸納為言語哭泣聲、樂器歌曲聲和鐘聲更漏聲。
(一)言語哭泣聲
世界是“有聲世界”,聲音訴諸我們聽覺,在雜亂紛擾的各種聲音中,最熟悉不過的便是人的言語聲了。馮延巳在詞作中也多有涉及與人相關的聲音,多數是言語交談聲和哭泣聲,例如:
淚眼倚樓頻獨語。③(《鵲踏枝》)
枕前各淚語。(《應天長》)
和淚試嚴妝,落梅飛曉霜。(《菩薩蠻》)
人語隔屏風。(《喜遷鶯》)
低語前歡頻轉面,雙眉斂恨春山遠。(《鵲踏枝》)
可以說馮延巳對與人相關的聲音進行了全面刻畫,淚語聲、交談聲、低聲輕語、宴飲歡笑聲、勸酒聲都有涉及。他寫佳人墮淚,是寫思婦的日常,從而促使人物形象更生動傳神。詞起于民間,發展初期多寫男女情愛,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這是時代風氣使然。如果說言語聲和哭泣聲在諸家詞作中并不罕見,那么對比之下斗鴨聲和調教鸚鵡學舌的聲音就頗有意趣,這在以下兩首詞中有所呈現:
斗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謁金門》)
玉鉤鸞柱調鸚鵡,宛轉留春語。(《虞美人》)
斗鴨是將鴨蓄于池中,觀其相斗為樂,在隋唐時期的長江中下游流域是很受歡迎的活動。鸚鵡一直以來是靈巧聰慧的代名詞,禰衡稱贊其“惟西域之靈鳥兮,挺自然之奇姿”。鸚鵡善模仿人語,斗鴨講究聲音洪亮,是五代時期娛樂活動或閑暇時會聽到的聲音。
(二)樂器歌曲聲
音樂在各類藝術中,是極富有抒情意味的,有著難以言喻的激發美感、陶冶情操的功能。詞與音樂緊密相連,講究合樂可歌,可謂是音樂形態的語言。當詞遇上音樂,如高山流水,情韻雅致到極點。許慎《說文解字》釋名曰:“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2]可見樂器是音樂的重中之重。我國古代傳統樂器有笛、笙、簫、琴、箏、笳、鼓、瑟、管、琵琶、箜篌等,其中馮延巳尤其愛寫笛、箏、管、笙這四類樂器的聲音。
第一類,笛聲:
蠟燭淚流羌笛怨。(《鵲踏枝》)
隔江何處吹橫笛?沙頭驚起雙禽。(《臨江仙》)
不語含情,水調何人吹笛聲。(《采桑子》)
江水碧,江上何人吹玉笛,扁舟遠送瀟湘客。(《歸自遙》)
梅花吹入誰家笛。(《菩薩蠻》)
玉笛才吹,滿袖猩猩血又垂。(《采桑子》)
仿佛梁州曲,吹在誰家玉笛中。(《拋球樂》)
第二類,箏聲:
誰把鈿箏移玉柱。④(《鵲踏枝》)
殘月尚彎環,玉箏和淚彈。(《菩薩蠻》)
玉露不成圓,寶箏悲斷弦。(《菩薩蠻》)
玉箏彈未徹,鳳髻黃釵脫。(《菩薩蠻》)
第三類,管聲:
窈窕人家顏似玉,弦管泠泠,齊奏云和曲。(《鵲踏枝》)
孤雁來時,塞管聲嗚咽。(《鵲踏枝》)
高樓何處連宵宴,塞管吹幽怨。(《虞美人》)
管咽弦哀。慢引蕭娘舞袖回。⑤(《采桑子》)
第四類,笙聲:
且莫思歸去,須盡笙歌此夕歡。(《拋球樂》)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無限。(《鵲踏枝》)
獨立花前,更聽笙歌滿畫船。(《采桑子》)
笙歌放散人歸去,獨宿江樓。(《采桑子》)
洞房深夜笙歌散,簾幕重重。(《采桑子》)
昭陽殿里新翻曲,未有人知,偷取笙吹,驚覺寒蛩到曉啼。(《采桑子》)
重待燒紅燭,留取笙歌莫放回。(《拋球樂》)
笛聲柔和清脆,箏聲妙悲且清,管聲悠遠綿長,笙聲蒼涼哀婉。詞在發端伊始是作為詠唱的歌曲,或許因為詞是倚聲而填,所以詞人大都精通音律,有較高的音樂素養,也就不自覺地將樂器意象融入創作中。但若只有樂器獨奏未免單調,因此馮延巳詞中也有一些關于歌聲的描寫:
醉里不辭金爵滿,陽關一曲腸千斷。(《鵲踏枝》)
顧影約流萍,楚歌嬌未成。(《菩薩蠻》)
通過歌聲,可以窺見詞人的文化生活。南唐君臣流連聲色,一晌貪歡后《陽關三疊》曲罷,撥動了詞人情感律動,離別之苦涌上心頭。其實,詩樂舞作為三種古老的藝術形式,是依節奏和韻律結合成同源的生命體??梢哉f,從高雅的“琴樂”到代表世俗情感的“詞樂”,乃至民間情歌,或多或少都與文學產生交集,好的文學作品回蕩著音樂性。
(三)鐘聲更漏聲
鐘聲和更漏聲也是古典詩詞常用的意象,并不純粹是聽覺現象,有強烈的時間指向。唐代王績有詩云“夜半鐘聲到客船”,鐘聲疏朗綿長,其飄揚悠揚的旋律特性很容易使人思緒回憶曾經的過往,縈繞屢屢憂思愁緒。更漏是古代夜晚計時工具,唐人也稱夜晚為更漏,而夜晚自古承載著文人墨客的無盡哀愁??梢?,鐘聲和鐘漏聲作為獨特的聲音意象,在詩詞作品中有其獨特意義。關于鐘聲和更漏聲,馮延巳則有如下書寫:
日暮疏鐘,雙燕歸棲畫閣中。(《采桑子》)
閑想閑思到曉鐘。(《采桑子》)
屏幃深,更漏永,夢魂迷。(《酒泉子》)
漏聲看卻夜將闌,點寒燈,扃繡戶。(《醉花間》)
粉映墻頭寒欲盡,宮漏長時,酒醒人猶困。(《鵲踏枝》)
因為中國農耕文明長期形成的生活習慣,黃昏日落時相思之情是最為濃烈。日薄西山,鐘聲疏遠,馮延巳這里除寫閨思苦悶外,還淺淺流露出憂患意識,即對南唐前途的擔憂。至于夜間的更漏聲,更是擊打在詞人的心間,撩撥出綿綿不絕的離恨別愁。每當夜幕降臨時,只有孤燈空帷殘更永漏,漫漫深夜中聽著寒更之聲,孤寂愁思之感也就愈發強烈。
三、聲音景觀之作用
聲音景觀書寫在馮延巳詞中首要作用是展現作品情感內核,是“心景”的細膩表達。葉嘉瑩先生說詞體具有一種“感動興發”的力量,“興發感動之力的產生,原當得之于內心與外在事物相接觸時的一種敏銳直接的感動”[3]。若“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成立,那么“物感心應”也就存在其合理性,不失為一種自然規律?!抖Y記·樂記》開篇即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4],而《毛詩序》將這表述為“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這也就是說,自然界中的不同聲音,會引起人的不同情感,不同處境下同一種聲音引發的情感也不盡相同。如果說音樂是展示情感的藝術,那么聲音意象則是寄寓情感的重要載體,描繪人物內心情感色彩。在此以馮延巳《醉桃源》為例:
角聲吹斷隴梅枝,孤窗月影低。塞鴻無限欲驚飛,城烏休夜啼。尋斷夢,掩香閨,行人去路迷。門前楊柳綠陰齊,何時聞馬嘶?
上闋傳遞出的聲音有號角聲、烏鴉夜啼,而視覺上有隴上梅花、孤窗月影和塞外飛鴻;下闋傳遞出的聲音有掩門聲、行走聲、馬嘶,視覺上則有綠蔭楊柳之景。整首詞極具畫面感,既有視覺效果,又有聽覺效果。詩人通過聲音打通了時空界限,調動了讀者的想象,聞其聲則如臨其境,感受文本背后詞人所寄寓的不絕如縷的淡淡憂愁。
從審美方面來說,聲音景觀使作品呈現出“哀而不傷”的審美特征,令詞境更加朦朧迷離。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抒情是中國古代詩詞歷來的傳統。馮延巳就是如此,但他常常喜歡用明媚燦爛的春景來寫悲哀的情緒,如《虞美人》(玉鉤鸞柱調鸚鵡):“搴簾燕子低飛去,拂鏡塵鸞舞?!奔缺砻鞔汗膺^盡,又反襯思婦的孤寂。文學作品中,“以悲為美”的審美觀念十分常見。馮延巳詞一百十一首,表達憂患、感傷、愁苦情緒的詞作至少在三分之二,有“悲”“憂”“愁”“恨”或“啼”“淚”“斷腸”等字樣出現的多達五十四首,約占一半[5]。從詞中抒發的情感來說,馮延巳寫愁,常常把愁苦與歡樂結合著寫,如《拋球樂》(坐對高樓千萬山):“咫尺人千里,猶憶笙歌昨夜歡?!睉n愁后自尋歡樂慰藉,即使在悲痛中仍掙扎向上。從某種程度上說,聲音景觀的介入,表達了瞬息之間復雜隱晦的內心情感,不再簡單是淺層的愛而不得的苦悶失落,脫離了“為賦新詞強說愁”,帶有一種哀而不傷的朦朧美。
簡言之,情感表達和意境塑造是聲音景觀最重要的兩個作用。此外,聲音景觀還是身份認同的語言流露和文人審美趣味的重要載體。在我國古代社會,禮樂并稱,而“樂”其實是作為“禮”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存在,在某種程度上僅是維護統治的工具,這從馮延巳創作的數首歌舞升平的宮廷應制詞可窺一斑?;诖耍曇艟坝^可能帶有階級屬性并引發身份認同感,有所寄托隱喻其間。馮延巳筆下的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往往是他用士大夫那特有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提純”后的形象[6]。聲音是“有意味的形式”,詞人從音樂中獲取詩情,聲音景觀投射詞人的藝術喜好和審美感知。至此,音樂性的“樂”與審美情感的“樂”便達到了高度統一。
注釋:
①(南唐)馮延巳撰,谷玉校點:《陽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5頁。
②該詞又見歐陽修《六一詞》,《花庵詞選》收錄于歐陽修名下。
③一說是歐陽修所作。
④該詞又見晏殊《珠玉詞》,《花庵詞選》收錄于歐陽修名下。
⑤(南唐)馮延巳:《陽春集》,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年版,第61頁。(一說是晏殊所作。)
參考文獻:
[1]李貴.汴京氣象:宋代文學中東京的聲音景觀與身份認同[J].學術月刊,2022,(01):167.
[2](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78.
[3]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4]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卷第三十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戴文婧.馮延巳研究[D].揚州大學,2007.
[6]歐陽俊杰.論馮延巳對詞的雅化[J].中華文化論壇, 2009,(02):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