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夕是中華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傳統節日之一,而除夕最重要的文化就是年夜飯。以黑龍江省大慶市肇源縣為例,其年夜飯的輔材、烹飪特色及待客之道,展現了東北地域文化內涵及蘊含深刻的地方節日文化。通過考察東北地區除夕民俗的年夜飯,可以更好地將其作為日常生活實踐的民俗文化代代傳承,使年夜飯具有更多的人倫親情與節日文化內涵。
【關鍵詞】年夜飯;東北地區;地域文化;民俗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20-0106-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0.034
基金項目:2023年度吉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文化語言學視閾下漢語熟語域外傳播研究”(項目編號:JJKH20231108SK)。
年夜飯從古代年終祭祀的禮儀儀式發展而來。在家族社會的不斷發展下,祭祀祖先逐漸替代了多神祭祀。年夜飯是人神共饗的晚餐,可稱之為中國最重視的一頓團圓喜樂飯。東北地區黑龍江大慶市肇源縣的年夜飯,不僅展現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更體現了富有地域內涵的年節飲食文化;從制作到享用,從開始到結束,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環節都深深浸染著中國的傳統民俗與文化內涵。
一、東北地域文化與飲食
東北地域文化是一種多元融合的文化,它從來不故步自封,一直以一種敞開的姿態吸收外來文化,同時,任何一種外來文化到了東北之后都會染上黑土地的性格,與原生文化融合產生東北地域文化性格。[1]這一點在東北年夜飯中顯得尤為突出。
(一)東北的歷史文化
首先,按地形地貌劃分,分為中部平原、東部山地、西部草原、遼東半島南部山區,與之相對應的則是農業經濟、漁獵經濟、游牧經濟和農牧漁業綜合經濟。總體來說,白山黑水是東北民族所生活的共同家園;農業兼營畜牧漁業組成了東北民族共同的生產生活;漢語是東北民族所使用的通用語言;習文講武、重情重義、熱情豪放、粗獷大方是東北民族民俗民情最好的展現。
肇源縣位于黑龍江省西南部,大慶市下轄縣,位于松花江北、嫩江東,松嫩平原中心地帶。縣城南北狹小,東西延伸,沿著河左岸蜿蜒。這里地形平坦,河流密布,沼澤遍布,平原廣闊,農田完善,土地肥沃,盛產糧食、牲畜、魚類。素稱“魚米之鄉”。歷史上,這里是元清王公的居所,完顏阿骨打的祖籍,也是遼國齊天皇后的故土。肇源縣內已發現大量猛犸象、水牛、披毛犀等珍稀動物。衍福寺的雙塔雕刻集蒙、藏、漢三大特色于一身,形象逼真,蘊含著深厚的文化特色。
(二)東北的移民文化
整體來看,東北的民族交流與融合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東北自身各民族的融合與交流,但由于東北各土著族群總體上都處在同一個漁獵文化圈中,因此,這種沖突并不能形成文化的再生揚棄,也不能產生新的異質文化。第二種則是關內(山海關城東門,界定著關內與關外)中原漢族向東北的遷移。隨著朝代的更迭和歲月的變遷,一批又一批的漢族人成規模地遷徙至東北,尤其以清末闖關東為代表,清王朝雖然在東北實施了“禁運”政策,卻沒有能夠遏制山東、直隸的難民、窮苦百姓的流入,從而造成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流動—— “闖關東”。[2]從順治八年開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先后有2500萬山東籍漢族移民進入東北地區,成為今天東北人口的主體部分。他們以數量的優勢逐漸將漢文化傳播至東北各地,使得滿族人在漢文化環境的熏陶下逐漸開始對漢民族文化進行吸收和接納,由此形成了東北又一壯麗的文化景觀,并對東北地域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這兩種民族交流最終使東北地區的民族關系和文化內核展現出多元融合的復雜形態,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盤根錯節,駁雜不一。就肇源縣而言,早在新石器時代肅慎族及女真族(肅慎、女真是滿族在各個歷史階段的不同稱呼,東北的東部與北部是他們的傳統居住地)[3]都在這里生活過。他們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生息繁衍,使松嫩平原的平川地帶,逐步形成了人口較密,文化發達的居住區。遼金(1114年)出河店之戰(肇源縣茂興境內)開創了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大業。元朝時,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圖哈薩爾通過世襲制統領這片土地,蒙古族開始來到這里。而漢族人最早進入肇源縣是在清朝康熙年間,開辟茂興至愛輝驛路額設驛站時。自清朝初年“站人”(在驛站中駐守的人)進入后,長期與蒙古族人和睦相處,所以飲食文化也受到了蒙古族的深刻影響和改變,如“站人”衣著皮裘,食用牛羊肉及奶制品等均效法蒙古人。
直至今日,東北地區呈現出多民族融合的特點,因為它的身上流淌著眾多民族的血液,包羅萬象、百花齊放,與東北本身多元的民族關系相對應,最終使東北地域文化逐漸呈現出滿漢民族相融合的多元性特征。
(三)東北的飲食文化
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多民族聚居區域,其飲食文化精神的基本特點由多元多樣的民族文化和多姿多彩的習俗構成。清末大量漢族人入關前,滿族是東北地區的主體民族,滿族是一個具有開拓性、善于吸收異質文化、融合創新的民族。數百年前,滿族人曾在這里開荒斬草,勇往直前,這些都奠定了東北熱情開朗、豪邁剛強、包容大度的民風。所以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東北傳統歷史文化特征使東北飲食文化具有極強的吸收和消化能力,使關內移民得以把不同風味的關中飲食文化引入到東北廣袤無垠的黑土地上,這片土地充分吸收各民族的飲食特色,使自身的飲食文化變得“多汁多味”,富有生機,在融合與交融中顯示出多元一體的特點。
總體來說,在飲食文化方面,東北人不但傳承了滿族傳統的豬血、酸菜、米酒、糕點、酸湯子、火鍋、豬肉燉粉條、炒大葉芹等傳統的飲食,而且使用多種多樣的方式和途徑,廣泛吸納其他民族的飲食文化精粹,如“北京的五味兼容、江南的精致甜美、陜北的濃郁味重、西南的紅油辛辣等特色各顯靈秀,使東北飲食文化得以不斷深化、內容更加豐富、充實”[4],這使得東北地區的飲食文化從單一、貧乏逐步走向多樣化。東北地區飲食文化雖呈現出多元化、融合性的特點,但其滿族飲食文化的精髓卻一直保留下來。現如今,東北地區的飲食文化已成為一種民族標簽,成為民族身份的一個重要方面,一提到東北飲食,人們就會想起東北人的豪爽性格。
(四)東北的民族價值觀
1.集體主義價值觀
“共同的民俗信仰和習慣常默默地把別的成員的行為、心態牢牢地凝聚在一起,這是一種想象不到的、神秘的文化凝聚力。”[5]自古以來,東北即以漁獵經濟為主,在這種情況下,集體協作、互助勞作成為了東北諸民族主要勞動方式,因為漁獵經濟對個體來說,存在著很大的危險性和極大的不確定性,所以為了生存,東北各民族按照血緣關系或者地理聯系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群體。在集體中大家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維護自身和同伴的利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精神文化。
2.現世主義人生觀
東北處于儒家文化的邊緣地帶,但仍存在著與中原的儒家文化較為類似的特征,儒家文化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現世人生觀,東北地域文化亦是如此,這很大一部分原因歸結于東北的極寒天氣。東北有著漫長的冬季,在無盡的冰天雪地里,生存的問題就顯得格外突出,在艱苦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有著更強的生存欲望和更旺盛的生命力,并在生產生活中無盡奮斗。嚴格來講,東北極端的自然條件為東北地區的現世人生觀奠定了基礎,并促進其發展壯大。這種思想一旦形成,就會內化成人們的精神氣質。可以看到,現在的東北人民并不會為生存問題所困擾,但這種價值觀念并未有所改變,它鼓舞著東北人們,使人們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有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氣。
二、東北肇源縣年夜飯的特點
(一)年夜飯的構成
1.年夜飯的特點
以肇源縣為例,肇源縣有21個民族,主要居民以漢族為主。但由于肇源縣是滿族及其祖先的聚居地,因此,滿族是肇源縣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而滿族的飲食習俗受到其原生生活環境的影響,具有明顯的北方特色,且滿族的飲食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色香味俱全、獨具特色的滿族飲食文化。但漢族“進關”以來,漢族與滿族相互學習、相互影響,使得肇源縣年夜飯呈現出顯著的滿漢飲食文化相融合的特征。
肇源縣年夜飯由滿族人的“團圓飯”和漢族人的“年夜飯”兩頓飯構成。“團圓飯”的開飯時間通常是從下午一點到三點。具體時間則根據各家開飯習慣而有所不同。“團圓飯”的食譜,家家戶戶都吉慶豐盛,菜品除了雞和魚,可能有所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菜的數量一定要雙數,這是好事成雙的寓意。
小雞燉蘑菇、醬肘子、豬蹄、魚、蝦是傳統的團圓飯菜肴。在必備菜品上家家必須都要有雞魚,是因“雞”與“吉”諧音,寓意吉祥如意;而肘子諧音“走字”,是東北話中好運的意思;豬蹄也就是豬手,常被人理解為抓錢的寓意;“魚”與“余”同音,寓意為富足有余,連年有余。蝦諧音“喜”,新的一年喜氣洋洋。因此“團圓飯”必須把雞吃光,象征著吃得吉祥;魚則不同,在年夜飯上雖每個人都要吃上一口,但卻不能吃完,要留一部分,預示著來年的豐衣足食,生活富裕,前途光明。以上種種既是對東北傳統春節飲食的繼承,也是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所發展和創新的團圓飯。
上菜順序上并沒有什么特殊的講究,但是用餐的順序卻大有學問。在所有菜肴上桌后,家里的男人要先在門外放一掛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寓意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萬事大吉。等到鞭炮聲結束,才可以正式開始享用。享用的第一道菜一般是前豬蹄,啃塊前豬蹄這是往回撈錢的寓意,此外就可隨意享用了。
“年夜飯”一般是從除夕三十的23點開始,一直到 24 點。“年夜飯”的菜品基本上都是“團圓飯”吃剩的,但必有一條新燉的大魚,取“富貴有余”之意。還要蒸餃子,取“蒸蒸日上”之意。一般在21點左右,家里人圍坐一團開始包餃子,餃子是北方飲食的代表,所以,東北人包餃子的做法很有講究。通常,將搟好的圓圓的餃子皮先放在左手掌心里,然后將餡料夾在中間,再將餃子皮的中心捏緊,然后將右側的角成褶皺式塞進去開始向左捏合到中央,左側亦是如此,直至完全捏合。一般來講,餃子餡以牛羊肉加少量酸菜為主,但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和交通運輸的發達,蔬菜日漸豐富,所以也新增了如芹菜、韭菜等具有文化意義的蔬菜。芹菜中的“芹”和漢字“勤”同音,以示勤勞勇敢,“韭”和“久”是漢字的同音,寓意長長久久。這既是漢族和滿族文化的交融,也是滿族人通過漢文化來表達對人生的美好期望。此外,也會隨機選定幾個餃子,將硬幣包在陷里,在“年夜飯”上誰吃到硬幣誰就新的一年里最幸運的人。
2.年夜飯中的倫理秩序
年夜飯在享用時有一定的順序,這里所說的順序并不是每道菜的享用順序,而是享用者的順序,因為年夜飯是需敬神祭祖的。做好年夜飯后,首先,便是祭祀,以示對神的尊重與感謝。其次,獻給自己的祖先,以表忠心和孝敬,更是展現慎終追遠的中華傳統,最后才是一家人真正的開始享用。雖是一家人,但吃年夜飯時也是有講究的,按照輩分進行享用,長輩未先動筷時,其他人萬萬不可夾菜享用。年夜飯的儀式也表明了人是具有信仰的存在,是具有倫理道德的存在,并且這種儀式和規矩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是全中華民族都必須遵守的。
(1)供奉神靈
年夜飯是敬神的飯,這里的“神”則是中國人的神靈信仰。而神靈信仰各個地區又有所不同。薩滿文化作為一種原始的多神文化,形成普遍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7]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圖騰崇拜已經不常出現在東北人民的日常生活了,自然崇拜則依然貫穿著東北人民的生產生活中,祖先崇拜則在東北的節日習俗中體現的尤為明顯。在東北年夜飯上,東北人民供奉的主要是薩滿文化中的祖先神,即東北文化中的家仙。
在供奉神靈儀式上,首先就是迎接神明,所有人都要換上正式的服飾,在院子里擺上一張“天地桌”,上面放著香案、貢品、蠟燭,然后“燃燭焚香鳴竹,長幼叩拜”。對各行各業的人來說還有需要單獨祭祀的對象,如商人要供奉財神爺等。迎神明后,自然是要接神明,人們要向著各路神明歸來的方向行走,以示迎接財、喜、貴諸神之意。最后為行香,各家各戶在家里祭祀完畢后,還要到各路神仙的廟宇去焚香叩拜,以示對神仙的虔誠,也希望神仙多降福祉于自家。但這一步并不是必須的,因為并不是每個地方都有廟宇。除此之外,在享用年夜飯之前也先要盛出一部分用于祭拜祖先神靈,并點燃香火、焚燒紙錢請其享用。
(2)尊祖敬宗
《禮記·大傳》:“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義也。”待年夜飯的餃子煮好后,每家都“設神位,供祖先,燈燭輝煌,香煙繚繞”,全家人一起供奉族譜祖宗,以祈求祖先保佑新的一年萬事順遂,平安喜樂。而后一家老小團團而坐,長輩坐在最上首的位置,晚輩們按輩分依次給長輩們磕頭拜年并送上祝福的話語,家中最年長的長輩自然要準備好紅包,在晚輩們磕頭起身后,送上紅包,以示祝福之意。以上的餐桌禮儀,讓人在年夜飯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升華。
東北飲食文化是東北獨有的文化印記,是東北人民的生存之根,其背后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地域文化氛圍,同時也折射出其特有的民族文化、民族記憶、民族氣節,從而形成民族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年夜飯是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積淀,承載著人民對團圓美滿、平安富足的美好憧憬與追求。從東北的年夜飯中,可以看到其歷史積淀以及東北人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這些因素都是構成了東北地域文化內涵的重要因素,對形成東北地區獨有的地域文化產生了重要的作用。東北人的社會倫理、文化人格、生活態度及人生追求是東北年夜飯文化內涵的最好展現。
三、東北年夜飯的文化內涵
(一)東北年夜飯中的社會倫理
在東北年夜飯中,“吃”從來不是新年的核心,團團圓圓,平平安安,幸福美滿,才是新年美食最濃烈的味道。此外,更重要的是促進全體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交流,這一頓飯,它看似吃的鍋碗瓢盆叮叮咣咣,實則吃的是滿屋的喜氣和香氣的相互交融輝映。它既吸取了情感和熱能的滋養,消解了鄉愁和郁結,并最終將這滿屋吉祥富貴的祝福與星光璀璨的歡笑推至高潮。東北年夜飯里滿溢的東北味道和東北色彩亙古未變,人神共饗,祈愿幸福。在這種節日生活中,許久未見的家族成員也可以團聚在一起,不僅可以愉悅身心,宣泄心理壓力,使大家一年的奔波奮斗得到放松,另一方面,它還可以培養家庭觀念,強化家庭倫理,增強族群的文化認同感和族群的文化記憶,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到這些融入民族血液的民俗文化是值得保護和發揚的。
(二)東北年夜飯中的地域文化人格
文化人格被認為是“在一個集體或文化中,大多數人的行為和心理都有某些共性,這些行為和心理特征就構成所謂的‘民族性格”[8]。一個集體乃至一個民族的文化與其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一種文化對于一個集體或一個民族的社會本性的認識對于該文化環境下人格的最終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地域文化人格是由所在地域文化塑造而成的,它是道德修養、審美取向、知識積累和精神品質的內在價值和外在表現。
東北人的地域文化人格深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展現出強烈的現世人生觀念。從東北年夜飯的準備過程中可以看到東北人在現世人生中長期與大自然作斗爭,卻自信樂觀,從不畏懼嚴酷的生存環境,積極努力適應自然,練就了堅韌不拔、堅強不屈的意志,不拘小節、粗獷豪放的性格和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在東北年夜飯的制作過程中,東北民族始終以兼收并蓄、開放包容的精神與態度將不同歷史時期的移民帶來的飲食文化接收吸納,使東北菜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又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體現了東北人強烈的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
(三)東北年夜飯中的生活態度與人生追求
東北肇源縣年夜飯的菜品、用餐儀式和規矩無不展現著東北人的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和對人生的美好期盼。東北人的生活態度與人生追求又體現在年夜飯享用順序時的尊祖敬宗和神靈信仰的儀式感中,展現了東北人的民族情懷。在漁獵文明時代,為了生存,東北人就養成團結一致的合作精神,并將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講義氣,團結如一家的民風繼承至今。這種追求集體主義的生活態度更深層次地加深了東北人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認同感,將東北諸地域緊密地團結在了一起,轉化成為了堅不可摧的民族凝聚力。而東北人重倫理,講信義,熱情好客,追求鄰里之間和睦相處的生活態度,也成為了今天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新高地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內涵的重要資源。東北年夜飯展示著東北人博大情懷與民族優秀品格,傳承這一習俗的意義遠遠超出了習俗本身。
參考文獻:
[1]劉長明.從二人轉曲牌看東北的地域文化[J].戲劇文學,2019,(12):134-138.
[2]叢坤.東北地域文化與節慶習俗[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9,(06):97-99.
[3]王奇,程舒偉.東北滿族民俗文化的歷史變遷及原因分析[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1(06):48-55+140-141.
[4]謝定源:中國飲食文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57).
[5]黃龍光.論民俗文化與民族凝聚力[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7,(04):72-75.
[6](清)方拱乾撰,李興盛,張杰點校.絕域紀略[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108).
[7]陳德新,張萍.北方少數民族對薩滿文化的認知[J].理論觀察,2020,(11):117-119.
[8]何平.文化與人格:中國和歐洲——兼論文明轉型期國民性格的再建構[J].史學理論研究,2009,(03):30-40+158.
[9]鞏桂花.從年夜飯看東北地域文化[J].統計與管理,2015,(01).
[10]于海燕.建國初期東北地區春節習俗變遷[D].吉林大學,2012.
作者簡介:
任志琪,女,黑龍江大慶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國際中文教育及中華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