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為了應對未來復雜多變的環境,我國教育改革越來越重視對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心智和思維處于形成和培養的關鍵期。然而,相較于其他學科,語文教學對于創新思維的培養似乎并不明顯。但實際上,語文學科內涵豐富,既有對古今中外文化的探索,也有對人性、情感、價值觀的深入挖掘,這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教師探索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對于推動我國基礎教育的持續進步,具有很大的意義。本文系統地探索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策略,為教育者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 創新思維
在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舞臺上,創新思維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其深遠影響已逐漸滲透到各個教育階段,包括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語文,不僅承載著語言文字傳承的任務,更肩負著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與創新能力的使命。歷經數個世紀,盡管文字的形式和內容經歷了變遷,但其所具有的啟迪心靈、激發思考的能量依然不減。近年來,教育學者逐漸意識到,小學階段對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此時期,學生的思維更為活躍,教師種下的種子更易在此時期扎根、發芽。故而,教師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采取有效策略,以更為有益的方式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成為本研究的核心議題。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性
1.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現代教育體系下,為學生提供一個立體的學術成長環境已成為眾多教育者的共同追求。特別是在小學階段,作為學生學術之旅的初始階段,教師如何引導學生走出傳統的思維框架,進而培育出獨特的、具有創新性的思考方式,已然成為時代的強烈訴求。顯然,語文教學作為文化傳承與知識積累的主要途徑,在此項任務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首先,語文學科本身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思維廣度。通過閱讀經典文獻、探討古今人類思想的碰撞,學生能夠得到對世界、對社會、對個體的多維度認知,從而為其后續的思維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與純粹的知識傳授不同,小學語文教學更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啟蒙與引導,使其在接觸到不同的觀點與思想時,能夠自如地進行篩選、整合,進而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
其次,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的思維仍處于高度可塑的狀態。此時,教育者需要為其提供一個既能夠支持其自由思考,又能夠提供充分指導的學術環境。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通過對各種文獻的解讀、對課文內容的深入討論,學生能夠得到對多元思維的認識與尊重,從而形成獨立、批判、創新的思考習慣。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當今社會,創新思維作為一種先進的認知技能,已經深深植根于教育的各個領域。尤其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新思維不僅是培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更是引導他們面向未來、適應社會的重要途徑。然而,為何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為關鍵?因為興趣是創新的火花,能夠燃起學生探索文字、語言乃至世界的熱情。
首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使他們在課堂上主動思考,不滿足于教材上的字面內容。當學生的興趣被點燃時,他們會不斷尋找與主題相關的材料,自主構建知識體系,這種探索的過程無疑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其次,小學階段的孩子思維活躍、好奇心強。若教育者能巧妙運用各種方法將語文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無疑會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到知識的魅力,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此時,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的探索者,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得到了極大的鍛煉。
最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當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時,他們會在學習中尋找樂趣,這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更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使他們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都能保持這種創新的態度和習慣。
3.推動教學模式的創新
首先,教學模式的創新對于激活學生的思維至關重要。傳統的注入式教學,往往使學生成為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新型的教學模式,如探究式、討論式等,可以將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從而鍛煉其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創新的教學模式能夠引導學生跳出固有的思維框架,鼓勵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和維度對待知識。例如,通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教師可以使學生從多方面理解和體驗知識,從而培養其跨學科、跨領域的綜合思維能力。
再者,教學模式的創新還可以促使教師與學生建立更為平等的互動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學生不再是教師教授知識的對象,而是教師的合作伙伴,共同參與知識的創造和分享,這無疑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實踐的機會。
最后,新型的教學模式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能力。在這種教學環境中,學生將更加珍惜每一次的學習機會,更加珍視自己的學習經驗和成果。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策略
1.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在當代教育領域,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育實踐中受到廣泛重視。這一觀點凸顯了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核心地位。小學語文教學作為學生知識體系構建的關鍵環節,應著重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以促使其創新思維的逐漸形成。放眼全球,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所倡導,因其能夠引導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激發其學習的興趣與熱情,促使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
以古文《將相和》為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在講解課文之前,可以通過設計一系列與文章內容相關的提問,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思考。例如,針對和氏璧回歸趙國的情境、藺相如維護趙國尊嚴的行為,及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的原因,教師可以設置多元的問題,從而促使學生積極探索文章的內在邏輯與深意。在此過程中,學生的不同觀點與答案如繁星般閃耀,其中有些甚至出人意料,顛覆了傳統的文本解讀。面對這些多元的回答,教師應鼓勵、引導,讓學生的思維得以自由飛翔。如此,學生不僅可以對文本形成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能夠在思維碰撞中,激發出創新的火花。
綜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是一種教學策略,更是對現代教育理念的踐行。它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發掘其潛在的學習潛能。
2.豐富課堂教學情境
近年來,豐富的課堂教學情境逐漸成為教育研究的重要內容,其意義在于為學生提供真實、自然的學習背景,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驗、探索、思考,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語文課堂,作為一種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場所,更需借助真實情境,引導學生深入體驗文本,產生自己獨特的思考和見解。教師通過將課文背景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相結合,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在教學經典文章《鄉下人家》時,為了讓學生深入體驗文中描述的鄉村氛圍,教師可巧妙運用多媒體工具,展示與課文背景相對應的真實場景。一方面,展現繁華都市的景象:鱗次櫛比的大廈、人潮洶涌的商圈;另一方面,揭示鄉村的寧靜:磚瓦下的居所、靜謐的村道、嬉戲的禽畜、質樸的居民。學生在這種對比中思索,嘗試連接自身的生活經驗,從而分享自己對鄉下生活的看法與感受。這種情境的設定既深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為他們提供了發散思考、展現個性見解的空間。短短的時間內,通過有效的情境設置,學生得以走入文本,感受到其中的情感與意境。更為關鍵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了鍛煉和培養。
語文教學中的情境創設不僅是對傳統教育方法的創新與拓展,更是一種深化教育教學理念、推動教學方法革新的重要途徑。通過富有創意的課堂情境設計,教師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真正實現語文教育的目標。
3.引導學生大膽想象
想象力是人類的一種本能,不僅是文學創作的源泉,也是創新思維的關鍵因素。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尚處于形成和成長的關鍵期,因此,教師借助語文教學能夠引導學生大膽發揮想象力,是培養其創新思維的重要策略。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教師可以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鼓勵他們跳出文本,對所學知識進行創意延伸和重構,實現知識與想象的有機結合。
以《草船借箭》為例,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將學生置于故事情境之中。此時,學生不再是課文的被動接受者,而成為故事的主動參與者。設想一下,若學生置身于三國戰場,他們如何理解周瑜與諸葛亮的策略,又如何基于對人物性格的解讀,為其增添新的臺詞或情節?這樣的教學環節不僅要求學生深入挖掘文中的細節,更鼓勵他們根據自身的認知,對故事情境進行重構,為經典故事注入新的生命力。例如,學生可能會為魯肅設計一段關于他對兩位軍師斗智的獨白,或為諸葛亮增添一段與士兵的互動,展現他對人心的把握。通過這種深度參與,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更在這個過程中鍛煉了其創新思維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將其置于文本情境中,使他們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知識創作者。這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策略。此種策略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更為重要的是,它培養了學生的創意思考能力,為其日后的學術研究和人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鼓勵學生主動質疑
質疑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關鍵環節,為學生的創新思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對于其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特別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當文學與現實交融,課文背后的寓意或隱喻經常需要學生挖掘、探索。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學生能夠勇于質疑、持續探尋,那么他們就有機會看到更多不為人知的文學內容,從而鍛煉其創新能力。
以《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為例。在一般的解讀中,魯迅先生的言論“還是我的記性比較好”,可能被視為普通的描述。但是,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對這一句話進行更深入質疑,新的解讀層面或許會展現出來。假設教師問:“這句話中,魯迅先生真的僅僅是在描述自己的記性嗎?或者,他是否在此處透露出其他深層次的信息或情感?”這樣的問題無疑會引發學生的思考。學生或許會發現,這句話背后隱藏的不僅是魯迅先生的自述,更可能是對于時代、對于社會的某種觀察與反思。在探索這句話的深意時,學生需要運用其已有的知識、文化背景乃至自己的生活體驗來進行推斷與解讀。這樣的過程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培養了其跳脫表面、探求真實的能力。
教師應該創設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在自我質疑與探尋答案的過程中,找到文學與生活的交匯點,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5.開展課外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始終在教育領域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其本質在于將學生從單一、封閉的教室環境中引導至開放、多元的實踐場所,使之有機會體驗與應用所學的知識,進一步實現知識與實踐的有效融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踐活動旨在引導學生跨出課本,通過實際操作、探究與反思,激發其對語文知識的深入理解。
以《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為例,文中探討了環境保護與人類生存的緊密聯系。學生要想真正領悟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進一步培養其創新思維,單靠課堂上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語文教師可以利用這一主題,組織以“美化環境”為核心的校園實踐活動。教師可引導學生走入校園,觀察并發現一些不環保的現象。在學生遇到這些現象時,教師應引導其進行深入思考:這些環境問題背后的成因是什么?它們可能對人類與大自然帶來哪些潛在威脅?又有哪些策略或方法可以改變這些不良現象。通過此次活動,學生不僅會對環境問題產生更加深入的認識,更會將課文中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同時,學生在實踐中還可能會提出一些新的、獨特的環保建議或方案,這都是創新思維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
課外實踐活動作為一種有力的教育手段,能夠更好地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進一步培養其創新思維能力。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策略,在日常教學中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使其在實踐中學會思考、學會創新。
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不僅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更是為社會培養創新人才的關鍵。通過深入研究,我們認識到在現代教育環境中,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已然不適應學生個性化、主體性的發展需求。學生主動探索、發現與創新,成為當下教育理念的主導。教育實踐證明,適合的教學策略在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過程中具有決定性作用。在語文學科教學中,重視學生主動思考、提問與質疑,有助于他們在文字的海洋中發現更多的可能性,形成更為獨立、敏銳的思維品質。
然而,單純的教學策略調整并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需求。教育環境、教材內容、師生互動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著學生的創新思維。此外,如何評價與反饋學生的創新成果,也是教師未來需要進一步探討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 朱琳《淺析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中國校外教育》2019年第10期。
[2] 王立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基礎教育研究》2019年第2期。
[3] 冷福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環節關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策略分析》,《華夏教師》2018年第9期。
(徐素云,二級教師,從事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