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紅色校史文化是高等院校廣大師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民主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積淀的寶貴精神財富,在大學生心理認同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探析紅色校史文化融入大學生心理認同教育的具體實踐路徑。方法:文章概述紅色校史文化的雙重定義,明確其在大學生心理認同教育中的具體功能,以及大學生心理認同教育的目標與內容,在此基礎上研究其融入大學生心理認同教育的具體實踐路徑。結果:當前紅色校史文化融入大學生心理認同教育實踐中仍存在缺乏系統性和深度、教育方式和方法須進一步創新、部分大學生對紅色校史文化的認知程度不高等問題。結論:將紅色校史文化融入大學生心理認同教育,能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其全面發展和成長成才,應通過建立健全紅色校史文化教育課程體系、創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等路徑進一步推進心理認同教育,為培養新時代青年的愛國情懷和擔當精神作出更大的貢獻。
關鍵詞:紅色校史文化;大學生;心理認同;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10-00-03
0 引言
紅色校史文化是高等院校廣大師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民主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積淀的寶貴精神財富,作為中國革命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紅色歷史記憶和紅色文化底蘊。它不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積淀的寶貴精神財富,還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文化資源[1]。
紅色校史文化具有兩重定義。一是從歷史角度看,紅色校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大師生在長期革命實踐中所形成的文化形態,它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紅色歷史文化底蘊;二是從教育角度看,紅色校史文化是一種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教育資源,它對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其愛國情懷和擔當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近年來,隨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斷深入,紅色校史文化在大學生心理認同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并取得了不錯的研究成果。學界普遍認為,紅色校史文化所蘊含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英雄主義等價值觀念與心理認同教育目標相一致,對于培養大學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一些學者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紅色校史文化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增強其自我認知、自我評價和自我發展能力。也有研究指出,紅色校史文化中蘊含的革命精神和歷史文化底蘊可以為心理認同教育提供豐富的內容和素材,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3]。
與此同時,在教育實踐中,紅色校史文化融入大學生心理認同教育仍面臨諸多問題。首先,缺乏系統性和深度。目前,高校對紅色校史文化的教育大多停留在簡單介紹層面,未能深入挖掘其內涵和價值,難以發揮其在心理認同教育中的作用。其次,須進一步創新完善教育方式方法。傳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以灌輸為主,缺乏互動和實踐環節,難以激發大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最后,部分大學生對紅色校史文化的認知有限,甚至存在誤解和偏見,導致難以理解和接受紅色校史文化反映的價值觀念和理想信念。
1 紅色校史文化蘊含的價值觀念與心理認同教育功能
紅色校史文化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大學生心理認同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1 紅色校史文化蘊含的價值觀念
紅色校史文化蘊含的核心價值觀念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英雄主義,這些價值觀念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高校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過程中必須傳承和弘揚的重要內容[4]。
第一,愛國主義是紅色校史文化的靈魂,它激勵著廣大師生為國家和民族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
第二,集體主義強調個人與集體、國家與社會的緊密聯系,倡導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的原則。
第三,英雄主義則體現了不畏艱難險阻、勇于犧牲奉獻的精神風貌,激勵人們面對困難和挑戰保持堅定信念和頑強斗志。
1.2 紅色校史文化的心理認同教育功能
第一,紅色校史文化在大學生心理認同教育中的“引導功能”。通過向大學生傳遞正能量、弘揚主旋律,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體來說,紅色校史文化教育可以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培養大學生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素養,提高他們明辨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還可以激發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5]。
第二,紅色校史文化在大學生心理認同教育中的“激發功能”。紅色校史文化可以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擔當精神。通過了解紅色校史文化中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跡,大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從而激發為國家和民族貢獻力量的熱情和決心[6]。
第三,紅色校史文化在大學生心理認同教育中的“培育功能”。紅色校史文化可以培養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紅色校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和樂觀主義態度可以激勵大學生保持積極向上、堅韌不拔的心態,從而更好地應對挑戰和壓力。
高校應加強對紅色校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傳播工作,并將其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
2 大學生心理認同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社會背景復雜多變,大學生在心理認同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結合紅色校史文化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需求,大學生心理認同教育的目標與內容可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2.1 自我認知能力的培養
自我認知能力是心理認同的基石。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需要通過自我觀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來理解自身特點、優勢與不足。這一過程中,紅色校史文化教育可以引導他們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既不過于自負也不妄自菲薄。紅色校史中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跡能為大學生提供榜樣和參照,有助于他們形成積極的自我認同[7]。
2.2 情感管理能力的提升
情感管理能力是心理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學習、生活、就業等多方面的壓力,大學生需要學會調節情緒,增強抗挫折能力,保持積極心態。情感管理能力的提升不僅有助于個體的心理健康,還能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紅色校史中的樂觀主義精神和革命先烈的堅定信念,能夠為大學生提供情感管理的寶貴資源。
2.3 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
人際交往能力是心理認同在社會層面的體現。大學生需要培養團隊合作意識,提高溝通能力,建立和諧人際關系。這不僅有助于推進個體的社會化進程,還能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紅色校史文化強調集體主義精神和革命團結,為大學生提供人際交往的準則和范例。
2.4 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是心理認同在發展層面的體現。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已成為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大學生作為未來的建設者和創新者,需要培養解決問題和應對挑戰的能力,激發創新思維。紅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和創新實踐為大學生提供創新的靈感和動力。
3 紅色校史文化融入大學生心理認同教育的實踐路徑
紅色校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革命精神的重要載體,在歷史文化傳承和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能夠發揮重要作用。本文從建立健全紅色校史文化教育課程體系、創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四個方面探討紅色校史文化融入大學生心理認同教育的實踐[8]。
3.1 建立健全紅色校史文化教育課程體系
第一,紅色校史文化教育課程體系應涵蓋紅色校史文化的核心理論,包括形成背景、發展脈絡和主要精神內涵;同時,應詳細介紹紅色校史中的重大歷史事件、杰出英雄人物及其感人事跡,這些內容對于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擔當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為了使紅色校史文化教育更加貼近大學生的實際需求,紅色校史文化課程體系中還應有機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元素。例如,通過講解紅色校史中的自我認知案例,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明確自身定位和發展方向;通過探討校史紅色英雄人物的情感管理經歷,幫助大學生提升情緒調節能力,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這樣的課程體系設計不僅有助于大學生全面了解紅色校史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獨特價值,還能在心理層面增強其認同感和歸屬感。
3.2 創新教育方式和方法
第一,情景模擬是一種極具創新性和實效性的教學方法。通過精心設計的紅色主題情景模擬活動,大學生能對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和堅定信念產生更深刻的感知。這種親身體驗的方式不僅能夠加深大學生對紅色校史文化的理解,還能夠激發其情感共鳴,從而增強心理認同。
第二,角色扮演則是另一種富有創意的教學方法。大學生通過扮演紅色校史中的關鍵人物,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些人物的形象、性格。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提升大學生的表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還能引導他們在角色扮演過程中深入思考紅色校史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價值意義。
第三,案例分析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導大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和討論,不僅可以鍛煉大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還能夠幫助他們將紅色校史文化蘊含的智慧和精神應用于現實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
3.3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第一,定期組織教師參加相關培訓。通過邀請紅色校史文化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授課,或安排教師參加相關專業研討會和學術交流活動,教師能夠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最新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第二,加強不同高校不同專業教師之間的交流和研討。高校可以搭建平臺,鼓勵教師分享紅色校史文化教育經驗和心得,共同探討如何更好地將紅色校史文化融入心理認同教育中。這種積極交流和研討的氛圍有助于激發教師的創新思維和合作精神,提升整體的教育水平。
第三,鼓勵教師深入探尋紅色校史文化中的教育資源。紅色校史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歷史智慧,可以通過研究紅色校史文化,將其中的英雄事跡、革命精神等有機融入心理認同教育中,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還可以結合紅色校史文化中的典型案例,設計富有創意的教學活動,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3.4 豐富校園文化活動
第一,高校可以定期舉辦紅色主題講座,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或革命前輩的后代來校分享紅色故事和革命精神。這類講座不僅能讓大學生接觸到原汁原味的紅色文化,還能通過互動環節增強他們的情感體驗。
第二,組織演講比賽也是一種有效的活動形式。高校可以設定與紅色校史文化相關的演講主題,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讓他們在準備和演講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和價值。
第三,文藝演出等活動也是營造紅色文化氛圍的重要手段。通過歌舞、話劇、朗誦等藝術形式,大學生可以更深刻地感受紅色精神的魅力,從而增強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4 結語
積極推進紅色校史文化育人,促進與大學生心理認同教育的融合實踐,可通過建立健全紅色校史文化教育課程體系、創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等舉措,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教育模式。強化紅色校史文化的表達與闡釋,通過文化浸潤幫助學生立志成才,推動紅色校史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承,不僅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特別是心理健康水平,還能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創新與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參考文獻:
[1] 趙蓉花,郭玲霞.紅色軍工文化在高校中的思想引領作用[J].現代交際,2018(16):133,132.
[2] 李凌霄,李廣艷.新時代勞動教育思想內涵及高校實踐路徑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5(2):28-32,50.
[3] 程婧,段鑫星.論積極情緒情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功能及其實現[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82-85.
[4] 蘇丹妹.河北革命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2020.
[5] 孫紅艷.大學生中國夢認同的提升途徑探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6,26(6):71-74.
[6] 陳敏.大陳島墾荒精神融入高校學生干部隊伍建設的思考[J].文教資料,2019(15):131-132,222.
[7] 李妮.當代大學生意識形態困惑的對策探析[J].老區建設,2015(12):55-56.
[8] 康卉.文化自信維度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思考[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1(6):30-31,4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南京郵電大學研究生網絡思政教育改革研究項目“思政育人視角下的紅色基因校史與課程思政融合機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WSZ202310;2023年度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烏卡時代背景下高校輔導員美育示范實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C/2023/01/41
作者簡介:印丹榕 (1983—) ,女,副研究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