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渡者
“備課與上課,是一個老師教學生涯中最重要的兩件事?!?/p>
——江陰市教師發展中心初中語文教研員徐杰老師
在《跟著徐杰老師來備課》這本書里,徐杰老師用自己組織的18個線上線下集體備課實錄,展示了豐富多樣且高品質的備課應有之樣態。
徐老師的18個集體備課實錄,形態各異,且各有側重,而不管哪種備課形態,其備課的主線思路均遵循文本解讀、教學內容選擇、課堂活動設計這一思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一、首要環節:解讀文本,打碎文本,讀出獨特的發現
文本研讀,需從寫了什么、為什么寫、怎么寫三個角度去解讀,《跟著徐杰老師來備課》這本書中,徐老師用若干文本解讀實例進行了方法引領。
例如,在《〈土地的誓言〉文本細讀實錄》中,從“細讀發現”“比較不同”“聚焦高頻詞語”“解讀題目內涵”四個角度進行了方法指導。第一部分“細讀發現”,徐老師帶領我們發現詞語及鋪陳的邏輯、色彩詞的運用、呼告式語言、情感變化以及人稱詞的變化等,旨在通過細讀文本,尋找獨特的發現。第二部分“比較不同”,帶領我們關注意象的選擇,以及第一節和第二節中意象的不同,這是關注抒情載體,進行比較閱讀的方法。第三部分“聚焦高頻詞語”,指引我們關注高頻詞語、核心詞語,這是從用詞角度去關注語言形式。第四部分“解讀題目內涵”,是帶領我們品讀題目意蘊,解讀主題(不是所有文本題目內涵都是指文本主題),這是從關注題目入手,解決“為什么寫”的方法。
總之,解讀文本,不僅要關注其內容與主題,還必須關注其獨特的語言表達形式。捧讀徐老師這本書,受益匪淺。
二、第二環節:篩選對文本的解讀發現,解決好“教什么”
文本細讀完成后,應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選擇教學內容,就是確定教什么。用徐老師的話說,解讀文本就是打碎文本,進行微觀分析。打碎后,需撿拾碎片,進行加工重組。事實上,我們不可能也沒必要把自己對文本的解讀發現全部教授給學生,而是應該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并且根據語文學科特征和教育教學要求,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解決好“教什么”的問題。
例如,備教《時間的腳印》的教學內容選擇環節,徐老師拋出話題“這些文本解讀中哪些東西可以選為教學內容”后,文敏老師提出“說明順序”,徐老師糾正為“文章的結構”,理由是“說明順序”更多體現在文章的結構層次。周丹丹老師提出“說明對象”,徐老師給予了肯定。曹蕾老師提出“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徐老師又指出:“這篇說明文的語言體現的是文學性和科學性?!比缓髵伋鏊伎紗栴}:“本文的語言我們要學習什么?”徐老師肯定“推論的標志很重要”后,又追問:“本文的文學性又要學習什么?”有老師提出“修辭手法”,徐老師糾正說:“本文運用比喻、擬人的句子不多,修辭并不重要。文中有哪些段落最具文學性?”王燕老師提出“動詞”,徐老師給予了肯定:“本文語言的文學性體現最為鮮明的一處是巖石的破壞,另一處是巖石的重新生成……作者為了寫破壞和生成用了幾十個準確而形象的動詞?!?/p>
這里,我們既可以看到徐老師是如何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指導的,又可以歸納出選擇教學內容的一些基本方法。比如根據具體的文本體式、內容進行選取,選取文本語言形式最突出的特點等。
三、第三環節:根據選定教學內容,設計具體可操作的教學活動
在《跟著徐杰老師來備課》這本書里,徐老師反復強調:用活動來組織課堂教學。活動,不要把它變成提問題和找答案,而是要引導學生參與到閱讀思考中去,為理解文本服務。舍棄通過碎碎問的方式去組織課堂活動,這樣的課堂活動會比提問題和找答案的參與率更高。
例如,徐老師組織的《偉大的悲劇》文本細讀活動,用了四個具體的話題:
話題一:你在文章中,讀到了哪些悲劇?
話題二:如何理解“偉大”?
話題三:這是一個偉大的悲劇,當時作者并沒有與探險隊同行,但我們今天讀來身臨其境。請瀏覽課文,說說作者為什么能表現得如此“真實”。
話題四:模仿茨威格的語言風格,為英雄們寫一則墓志銘。
話題一是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是讀懂“寫的什么”,話題二指向文本主題的理解,是讀懂“為什么寫”,話題三著眼于語言形式,品讀“怎么寫”,話題四是閱讀提升,指向對人物精神品質的理解及語言運用。
徐老師組織文本解讀活動的“話題”,關注了“寫的什么”“為什么寫”“怎么寫”等方面,我們的閱讀教學,不也應該著眼于這幾方面嗎?當然,具體的文本有其具體的側重點。筆者認為,這一個個“話題”,就是一個個任務,是驅動教師解讀文本的任務。我們的教學活動,不也倡導用“任務”來驅動學生的學習嗎?
這種用話題組織備課活動的形式,與組織課堂教學活動存在共通性,只是各自面對的對象不同。而課堂教學活動則更應關注學生這一主體角色和教育教學目標等要素。
有品質的教學活動設計,應具有可操作性。如何設計具體的可操作的教學活動?徐老師用自己組織的若干備課實例,展示了豐富的課堂活動的設計方法。
例如,《兩小兒辯日》的課堂活動設計環節。徐老師拋出任務后,老師10所在小組抓住朗讀來組織教學?!暗谝?,讀準字音;第二,讀準句讀,讀通文章;第三,讀懂內容。”采取的方式,先是自由讀,再是展示朗讀,后分角色朗讀,抓住“笑”進行補白讀。徐老師在肯定這一設計很有層次的同時,指出像設計“男生讀”“女生讀”“老師讀”“學生個體讀”“齊讀”這樣的讀,是平面的滑行和重復,沒有層次。這是告訴我們,課堂活動要有層次。
老師12抓住“辯”字來設計課堂活動。第一步設計兩個孩子用課文原文內容進行對話辯斗,第二步用自己的話來展開小組之間的辯斗,第三步進行補白,最后在讀的基礎上進行寫的練習。徐老師評價:“……如果你再往下走一步,把這個‘辯做得更豐富一點,就是很高明的做法……可以由內容的‘辯走向主題層面的‘辯,甚至把課文的語言拿出來進行辨析,究竟是用陳述句好還是反問句好,或者說用哪個詞好?!蓖瑫r,徐老師還指出該老師設計的由“辯”的活動牽扯到“寫”的活動,教學環節之間缺乏邏輯關聯。由此,我們可以學到:課堂活動的設計,可以用一個活動來帶動整個課堂的學習,可以把一個活動設計成能逐步走向深入的具有厚度的活動,同時,教學環節之間要有邏輯關聯……
徐老師特別指出:活動要有細化的具體的操作方法,活動的設計要有支撐力、凝聚力、生長力。要知道,課堂活動設計中對語言的學習和運用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
認真研讀徐老師這本書,我們的備課水平一定大有提升。
四、集體備課:在具體的活動中討論交流、評價與修正
組織集體備課,是備課組長的職責之一。然而,在實踐中,不少集體備課多是一人主備,集體共享,極少有討論,即使有討論,也少有思維碰撞,少有智慧的發現與共識。
什么樣的集體備課才是有實效、有品質的呢?《跟著徐杰老師來備課》一書給出了答案。
第一,組織者需提前備好具體的備課活動。
集體備課是基層學校學科組開展教研活動的常態。每一次集體備課活動應有其具體的內容與方式,有其相應的側重點,不可千篇一律。組織者需備好具體的活動內容與活動方式,不可簡單籠統地指定備哪一課,或者哪一單元。
書中選錄的18個集體備課實錄,其具體的備課方式各有側重。有的側重于文本細讀,如《〈土地的誓言〉文本細讀實錄》;有的側重于說課及優化交流,如《〈在長江源頭各拉丹東〉集體備課實錄》《〈美麗的顏色〉集體備課實錄》;有的側重于選點課堂活動設計,如《〈水滸傳〉集體備課實錄》;有的從文本細讀、教學內容選擇、課堂活動設計三個層面進行備教,如《〈紀念白求恩〉集體備課實錄》《〈壺口瀑布〉集體備課實錄》《〈紫藤蘿瀑布〉集體備課實錄》;還有一對一的備課指導,如《〈時代廣場的蟋蟀〉集體備課實錄》……
這些集體備課活動的具體方式,是根據具體文本和每次活動的具體目的進行設定的。作為集體備課的組織者,應根據具體的文本和活動目的,選擇設定好活動的具體方式。
活動應有相應的操作流程。組織者需在活動前設計好具體的可操作的活動流程。如何設計活動流程?徐老師在書中作了示范。
例如,在《散步》集體備課活動中,設計了兩個環節。環節一是郁樂偉老師分享文本研讀體驗,環節二是對郁老師的文本研讀進行補充、完善。
徐老師組織的每一個集體備課活動,不管是文本解讀活動,還是說課與優化活動,或者是從文本解讀到教學內容選擇與活動設計的備課活動,都有具體的可操作的活動流程。
作為集體備課活動的組織者,應向徐杰老師學習,活動前做足準備工作,避免組織的集體備課活動散亂和流于形式。
第二,用話題來組織文本解讀活動。
備課,離不開文本解讀,文本解讀是教學活動設計的前提和基礎。集體備課活動中,往往涉及文本解讀活動。如何組織文本解讀活動?徐老師告訴我們:用話題來組織文本解讀活動。
例如,在《偉大的悲劇》文本細讀活動中,徐老師用了品讀“悲劇”、理解“偉大”、探究“偉大的悲劇”、擬寫“墓志銘”四個話題來組織備課活動(前文列舉有具體話題)。
由此可見,活動開展前,組織者需認真解讀文本,根據具體的文本內容與文本體式,設計組織文本解讀活動的話題。
第三,集體備課活動中,需要有適時評價與修正。
集體備課活動,需要大家踴躍發言交流,有交流才有碰撞,有碰撞才會有新的發現與體驗。組員的交流更需要組織者適時的評價,如同給學生上課一樣,學生的交流發言與展示需要恰當的評價。
徐老師組織的每一個集體備課活動,不管是線下還是線上,評價與修正貫穿始終。
例如,在《兩小兒辯日》的課堂活動設計環節中,有老師提出利用當時正在孔子的故里開展這次集體備課活動的機會,“巧借環境來巧設導入的情境……”徐老師糾正道:“……什么是情境?情境是指讀了文字以后在腦子里形成的畫面,而不是老師到某個與文本相關的地方去上課。”這是修正,是對“情境”認識的糾偏。
總之,集體備課的組織者,需做好充分準備。一個缺乏充分準備的集體備課活動,多不會有實效和品質。也就是說,在集體備課活動開展前,組織者需認真解讀文本,設計好活動方式、用以組織活動的話題、活動流程,做好各種預設。即使指定某一組員做某次活動的主備人,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同樣需備好活動,才能對組員的討論交流作出合理的評價,為組員答疑解惑和把控整個備課活動。
在《跟著徐杰老師來備課》這本書中,徐老師用自己組織的備課實例,向我們展示了集體備課應該有的樣態,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備課方式與方法。這本書,是我們廣大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備課指南,也是備課組長組織集體備課活動的指南,更是我們教師的專業成長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