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彬專欄作家假裝專家,低空觀察
前幾天,網上熱傳一個“江浙滬獨生女被詐騙1.3億元”的故事:無錫某獨生女與一男子戀愛結婚,男方偽造身份,騙走買北京四合院的幾千萬元,又騙了彩禮翻倍后的嫁妝的幾千萬元,還辦假結婚證,最后辦酒席時找不到男方。6月15日,無錫警方通報稱,42歲女子浦某某13日在微信群內討論“江浙滬獨生女被詐1.3億元”等不實言論,目前已被行政拘留。
值得注意的是,蒲某某并非謠言的始作俑者,只不過將謠言關聯上了無錫的一位真實存在的女高管,而“吃了官司”。
我看到相關截圖的第一時間就斷定這是謠言,因為太符合受眾對于“江浙滬獨生女”的刻板印象了。我倒是更關心:為什么“江浙滬獨生女”成了被仇恨、被編派、被刻板印象的對象?誰在痛恨“江浙滬獨生女”?
去年,“江浙滬獨生女”成了一個熱點詞,也是一個獨特的身份標簽:她們出生在江浙滬的富裕家庭,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從小教育好,資源多,家長不雞血,找工作很輕松,婚姻又是門當戶對,每天又是瑜伽,又是下午茶,發發朋友圈就是她們最累的事兒。這被稱為“頂配人設”,各種幸福感爆棚。
“江浙滬獨生女”的文本身份有三重含義:地域上的“江浙滬”代表經濟發達地區,暗含著家庭是開著企業,或者拿到了征地紅利;性別上的“女”,代表著女性不用承擔更繁重的打拼事業、養家糊口的責任,很有松弛感;還有一重含義是“獨生女”,代表著沒有兄弟姐妹、家族的財產注定就屬于她一個人的,沒有“扶弟魔”“樊勝美”的“詛咒”。
這個詞是不懷好意的身份標簽。
文本上的“江浙滬獨生女”看似是精致、輕松、快樂的,但反面卻是依附、被操縱、無主見、不勞而獲的,還隱含著這樣的人設是愚蠢的、不公平的——地域不公平、代際不公平、性別不公平的,從而包含著這樣的詛咒:“你們”的幸福是“我們”不幸福的原因。就像跟在“江浙滬獨生女”主帖下面的一則杜撰的留言:“我18歲生日是在酒店給另一個18歲的女孩子的成人禮上當服務員”,這就是滿滿的怨懟。
“江浙滬獨生女”充斥著雙重的負面影響:一是宣揚女性應該是“被安排得很好”的附屬品;二是認為“江浙滬獨生女”是社會不公平的產物。
結果,對“江浙滬獨生女”呈現的態度,從喜歡、羨慕、嫉妒,一路下墜到了覬覦、掠奪、嘲弄甚至是仇恨。最近“江浙滬獨生女被詐騙1.3億元”這則明顯不靠譜的謠言被廣泛傳播,也投射了一些人對于這個群體的態度:女主角又有錢,又愚蠢,又好騙,億萬財富被騙屬于悖入悖出,這哪里是小流氓開殺豬盤,這分明是好漢在替天行道!
我一直認為,這個詞是不懷好意的身份標簽,而且這種身份既不屬于現實,又在價值觀上是可怕的。“江浙滬獨生女”絕大多數也是普通家庭,沒有萬貫家產可以揮霍,各種勤學苦讀,拿到了大學文憑,本身也在勤勤懇懇的工作。只是相對于其他一些地方,江浙滬一帶的經濟稟賦強一些,家庭教育寬松一些,這不應成為某種敵視的理由。
人類學家馮文(Vanessa L. Fong)指出,中國獨生子女政策對大城市女性有賦權(empowerment)效應,獨生女所能享受到的父母的經濟投入是上一代女性無法比擬的。而“包郵區”的發達經濟也的確讓更多女性有相對優越的生活環境。但對于領先的正確態度不應該是仇視,更不是拉著下墜,因為“向下的自由不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