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樂 楊成
近年來,臨汾市安澤縣樹牢“人才是第一資源”“抓人才就是抓發展”理念,以服務人才、人才服務“雙服務”為抓手,聚焦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實施縣校合作“人才賦能產業、引智技改研發”行動,探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才模式,有效破解了山區小縣產業轉型升級緊缺急需的科技人才引不來、用不好難題。
摸清實況,把準人才需求靶向。重點圍繞打造“碳基新材料制造、中醫藥智能化生產、現代農業特色種養殖”等新興產業基地,組織縣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每年赴規上企業開展兩次“調研、摸底、立項、破題”人才專項服務活動,出臺“雙服務”30條措施,建立六類人才數據庫,制定急需緊缺人才、關鍵技術攻克、共建科研平臺“三清單”,建立建賬、查賬、核賬、清賬“四臺賬”,做到情況明、底數清、需求準。依托“人到山西好風光”引才品牌,發揮鄉賢人才庫、“在外高層次人才地圖”作用,耦合需求側、供給側,精準訪名校。縣委書記、縣長等帶隊先后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四川農業大學、深圳理工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高校開展了18次“黨政正職+開發區+企業家+產業項目+招才大使”五位一體聯訪名校活動。建立了縣校線上定期溝通、線下互訪機制,清華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11所高校來安實地考察、落地合作,簽訂11個產業發展戰略協議,共建31個合作項目,累計引進147名碩博高層次人才。
探索模式,找準人才柔引路徑。堅持“人才跟著產業走、科研圍著需求轉”思路,建立科研項目高校揭榜、科研團隊定向招引機制,采取短期兼職、候鳥服務、遠程鏈接、平臺聚集等模式,柔引44名博士、14個專家團隊。引進5名博士兼職企業“科技副總”,攻克生產技術難題;招引6個科研團隊15名專家“候鳥”采集、“中試”攻關,加快推進連翹全產業鏈高值化研發;聘請同濟大學、西安建筑大學等12名專家教授線上設計城市更新、遠程規劃交通路網;特聘長治學院歷史與旅游管理系專家教授擔任太岳紅色教育基地運營副總,重塑紅色文旅運營模式。與山西農大專家團隊合作破解魚菜共生、稻蟹共養難題,共建稻漁蟹綠色智慧循環農業園區項目,實現“一地兩用、一水三養、一季四收”。在西安工業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西安臨汾商會建立招才引智工作站,柔性引進5名專家教授,引進科技成果轉化“特種玉米”項目。以中國礦業大學安澤校友為紐帶,柔引民宿創意團隊,落地建設田家莊民宿項目投入運營。與臨汾第一中學合作創建“九大名師工作室”,9名碩士名師進駐工作室,探索共建教育資源、管理資源“雙融入”示范校。指導規上企業在合作高校設立100萬元獎學金,在高校開設“訂單班”“深造班”“學徒班”,目前已定向培養應用化學、分析檢測等專業200余名大學生。
健全機制,量準人才科創效能。找準企業科研剛需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最佳結合點,開啟“搭建一個平臺、健全一項機制、柔引一個團隊、落地一個項目”發展模式,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制定博士工作站、中試基地創評辦法,用實打實的獎補政策鼓勵企業在高校建立中試基地、高校在企業建立博士工作站,就地轉化科技成果、攻克關鍵技術、研發核心產品,實現產業鏈強鏈補鏈、新興產業創新發展。加強科研平臺專項考核,細化量化考核體系,一體嚴考人才引進、項目投入、成果轉化等實績,真正用硬考核倒逼強效能、抓人才帶動強創新。目前成功培育5個新興產業項目。其中北京中醫藥大學李衛東、山西大學張立偉等專家團隊與岳康藥業共建產業研究院,申報8項專利,研發4個系列16種產品,成功入選首批“科創中國”創新基地。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楊旭東專家團隊在安加快推進低碳村鎮、垃圾無害化焚燒高效供熱等低碳產業研發項目。永鑫能源集團在太原科技大學設立1000萬元“創新獎勵基金”,加快構建煤焦化碳全產業鏈,成功打造省級企業技術中心。
強化保障,供準人才發展需求。全面落實省市縣人才優惠政策,搭平臺、建機制、強靶向、重獎補、論實績,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全面營造重才、敬才、愛才、用才濃厚氛圍。加強政治關懷,制定實施了縣委聯系專家人才、重大節日走訪慰問人才制度,每名縣級領導長期對接幫扶1~2名專家人才。評選29名名師、名醫、名匠,打造10個“三名工作室”,實現選樹一個、帶動一批、輻射一片的以才育才功能。做好親情服務,建立高層次人才服務聯盟,實行“一人一事”限時督辦制度,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務,全方位保障高層次人才住房就醫、子女就學、體檢療養、研修培訓等。對于引進的科創人才團隊和碩博高層次人才,實行“全崗通”幫辦制度。高標準打造120套人才公寓,保障入住人才安居安心安業。深入開展人才賦能高質量發展系列活動,扎實推進農業專技人才“進村到田”服務、“博士專家安澤行”、優質師資力量“上掛下沉”、“千名醫生下基層”、柔引專家團隊“帶土移植”等七大聚智賦能行動,支撐安澤高質量發展全面提質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