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雙
心力衰竭,簡稱“心衰”,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其是心臟疾病發展的終末階段,在臨床上是指由于心臟的收縮功能或舒張功能發生障礙,不能將靜脈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臟,導致靜脈系統血液淤積,動脈系統血液灌注不足,從而引起心臟循環障礙癥狀。出現心力衰竭后,患者的體力會嚴重下降,甚至是稍微活動一下,也會出現喘憋、憋氣、胸悶等癥狀,這就導致心衰患者的日常生活,相較于正常人而言,會受到明顯的限制。
造成心力衰竭的原因較多,其中冠心病、高血壓已成為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此外,心肌功能損壞,如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臟瓣膜損壞,如先天性心臟病、心內膜炎、風濕性心臟病等;心包疾病、嚴重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因素,同樣會造成心力衰竭。
心衰的誘因很多,包括:感染、心律失常、鈉鹽攝入過多,靜脈液體輸注過多過快,過度體力消耗或情緒激動、不恰當的醫療措施、原有心臟疾病加重或合并其他疾病如甲亢、貧血等。
當患者出現心衰時,主要會出現肺淤血、心排血量降低、體循環淤血等癥狀,主要表現為:體力下降、胸悶、氣喘、陣發性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心律失常、頭暈、少尿、下肢浮腫、食欲減退、咳粉紅色泡沫痰等。
中醫和西醫在心力衰竭治療中,各有優勢,且兩者具有一定的互補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1)西醫注重藥物治療和手術干預,包括利尿劑(比如呋塞米))、β受體阻滯劑(比如美托洛爾)、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抑制劑(比如沙庫巴曲纈沙坦)、醛固酮受體拮抗劑(比如螺內酯)、SGLT2i(比如達格列凈)等藥物,以及心臟起搏器、心臟移植等手術措施。(2)中醫強調整體觀念,重視調理身體的陰陽平衡和氣血暢通,在心力衰竭的治療中,有中醫藥、針灸、推拿等治療方式,能改善心臟功能、增強機體抗氧化能力、調節免疫系統。(3)中西醫結合治療心力衰竭,既可以從病因、病理等方面入手,減輕心臟負擔、提高心臟功能,又可以用中醫藥治療方法,調理氣血、增強免疫功能、改善心臟供血,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和預后。
中西醫結合的具體治療方法:(1)調整飲食方式和生活方式:心力衰竭患者的管理最重要的就是飲食管理和運動休息管理,在治療過程中,應遵循心臟友好的飲食原則,如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控制液體的攝入量、限制鈉鹽的攝入等;運動休息上,應適當地進行有氧運動,增強心肺功能,提高體力和耐力,但要注意避免過度疲勞,所以,需要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制定科學且有針對性的運動方案。(2)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導:心理因素對心力衰竭的發展和管理有著重要影響,大多數心力衰竭患者時常會出現心理壓力、負面心理狀況等問題,所以給予心力衰竭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導是非常有必要的。(3)中藥治療:中醫認為心衰病位在心,和五臟相關,心衰必須調補五臟之氣血陰陽。通過益氣扶正、健脾補腎、活血化瘀等方法來幫助心力衰竭患者調整機體的氣血陰陽平衡,增強體質,減輕癥狀、預防心衰復發。同時中藥能減少西藥的毒副作用,減輕患者除水腫、氣促、心悸之外的一些伴發癥狀,如納差、乏力、出汗、失眠等,改善患者生存質量,降低患者死亡率,常見的藥物有人參、黃芪、丹參、川芎等。(4)西醫治療:西醫治療,主要分為藥物治療與手術治療。近年來,西醫治療心衰從傳統的擴冠、利尿、擴血管到現在比較推薦的心衰新四聯,都是為了利用藥物減輕心臟負擔、改善心臟功能,其中常見的藥物有呋塞米、美托洛爾、沙庫巴曲纈沙坦、螺內酯、達格列凈等藥物。針對一些特定的心力衰竭患者,如嚴重瓣膜病變或心律失常,則需要進行心臟手術或介入治療,如心臟瓣膜置換手術、心臟起搏器植入等。
總之,心衰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明顯。在治療過程中,根據病人的具體病情狀況,給予針對性、全面性的中醫結合治療,能提高臨床效果的同時,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對于病人的預后效果提升有著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四川省雅安市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