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經濟學研究既涉及實證問題,也涉及規范問題,許多命題或主張囿于研究者的價值判斷標準和分析工具,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片面性。對于社會科學研究而言,關于人性問題的思考既是研究問題的前提之一,也是研究問題的目的之一。在一般情況下,社會經濟資源的每一次重新配置都應盡可能確保最弱勢群體利益不受損這個底線。堅持底線標準的好處是具有現實可操作性、容易取得社會認同、能夠有效推進社會公平和效率建設。全面提高國家經濟競爭力,不僅要考慮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也要考慮提高非勞動資源要素的生產效率,尤其對于勞動要素相對豐裕的人口密集型國家而言,不能顧此失彼。應該基于邊際社會收益等于邊際社會成本來確定政府行為的邊界,高度關注共同富裕問題。從學科建設的視角看,需要樹立大學科觀,匡正經濟學研究中的一些不合理假設或自主命題。
關鍵詞:政治經濟學;經濟學方法論;政府與市場;共同富裕
中圖分類號:F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24)06-0014-07
在經濟學方法論演進的歷史長河中,從前古典經濟學到古典經濟學,再到新古典經濟學,一路躍遷到現代經濟學,可謂流派紛呈、百家爭鳴、紛爭不斷。由于經濟學研究既涉及實證問題,也涉及規范問題,許多命題或主張囿于研究者的價值判斷標準和分析工具,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片面性。因此,學術界需要樹立大學科觀,匡正經濟學研究中的一些不合理假設或自主命題,必須重視歷史、數學和哲學在建構經濟學發展體系中的基礎性作用,要在大量數據的基礎上發現其中的經濟演變規律,經濟學必須充分利用數學所提供的各種現代的分析工具。
一、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前提
對于社會科學研究而言,關于人性問題的思考既是研究問題的前提之一,也是研究問題的目的之一。人性本善抑或人性本惡?幾千年來一直爭論不休。孟子主張“性善論”,荀子主張“性惡論”,告子主張“無善無惡論”,世碩主張“有善有惡論”。實際上,人的本性應是自然,而這個自然之性就是趨利避害。
雖然人類本性是趨利避害,但不能直接認為趨利避害就是惡,或直接認為就是善,因為趨利避害與善惡還有一段距離,二者之間并不能直接劃等號。一種常見的觀點認為趨利避害就是惡,這是不準確的。比如,父母愛自己的孩子,也是一種趨利避害行為,就不能說是惡。一般而言,當一個人的趨利避害行為危害到社會公眾利益時,則其趨利避害行為就是惡,若其趨利避害行為并沒有危害到社會公眾福利水平的增長時,則其趨利避害行為就不是惡。從先天因素來看,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不同的人在趨利避害行為的選擇上會有所差異,比如有些人自控能力弱、心理抑郁、厭世等,有科學研究證明,這些行為都與遺傳方面的因素有關聯。從后天因素來看,后天的文化熏陶和制度規約也會影響一個人的趨利避害行為。好的文化和制度可以讓不好的人變好;不好的文化和制度可以讓好人變得不好。從長期看,文化和制度因素對一個人的趨利避害行為選擇有潛移默化的固化作用。當然,我們說人性整體上是趨利避害的,這里的“利”是多元的,可以理解為包括身體收益、物質收益、精神收益等方面;“害”也如此,可以理解為包括身體損失、物質損失、精神損失等多個方面,不能認為其中的“利”和“害”只是簡單地包括某一個方面的收益或損失,因為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會的人。在現實中,雖然說人性的深層本性是趨利避害的,但一個人在選擇趨利避害行為上的具體表現又是復雜多樣的,在不同的時間段和不同的空間環境中還會有變化。
基于人本性的趨利避害情況,由此引申出人性如何建設的問題,這就是要讓其趨利避害行為盡可能保持在善的紅線范圍以內。一方面,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系統夯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地位,做好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篇大文章。文化是人性的孵化器,是人性的母乳。好的文化熏陶必須有較強的敬畏意識,較強的敬畏意識是對惡最有效的內在約束,而善是不需要內在約束的,因為善本身就是內在自覺的。要培育社會的敬畏意識,就必須著力加強對自然敬畏意識、生命敬畏意識、規則敬畏意識的培育。另一方面,要建設好的制度。好的制度必須滿足公平原則,體現公平精神,不公平的制度是惡的滋生地。促進制度的公平建設的關鍵是在制度層面要給善充足的激勵,要讓有德者的付出與收益成正比例,包括物質方面的收益和精神方面的收益,都應當成正比例。在不公平的環境中,錯位攻擊現象會比較嚴重,而弱勢群體往往也成為一些人進行錯位攻擊的首選對象,而這種行為又進一步加劇了社會不公正問題,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二、福利經濟學應堅持底線標準:科斯定理需要考慮公平前提
福利經濟學中的庇古標準認為:提高社會福利,一是要增加社會產品,二是要盡可能實現分配公平。但庇古標準可能面臨兩個難題:一是增加當代人的社會產品,可能會損害后代人的消費數量和質量;二是全面推進社會公平建設總體難度較大。
福利經濟學有一個“帕累托最優”標準。其含義是指,在一種經濟狀態下,若不存在一種辦法,使其他人狀況在原來基礎上不變差的情況下,使一些人的狀況在原來基礎上有所提升,則該經濟狀態為“帕累托最優”狀態。“帕累托最優”標準是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首先研究提出的。目前,該理論在經濟學和社會學等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本文認為,世界上不存在免費的午餐,任何一種資源配置的實際變化都會有成本,都會損害一些人的利益。所以,所謂“帕累托最優”應是一個無實際意義的陳述。證明該問題的關鍵是:立足包含所有時間和所有空間的一個集合,在這個集合內,世界的福利總量必然是一定的,技術進步只是改變資源的存在形式,以貨幣為標志的財富只是財富的虛擬形式,并不代表真實的財富。在這樣的前提下,若改變一種資源的配置方式,必然會存在利益受損的群體。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從靜態看,必然存在一部分人損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的情況;另一種情況是,從動態看,必然存在一個時間段的人損害另一個時間段的人的利益的情況。另外,從損害的效用看,要么是損害一個人的絕對效用,要么是損害一個人的相對效用,要么是對一個人的絕對效用和相對效用都產生損害。所以,基于時間和空間總體,任何一種資源配置狀態其實都是“帕累托最優”狀態,任何改進都會損害到一些人的利益。這里既然任何一種狀態都是“帕累托最優”,則帕累托改進當然是不存在的,所謂的“帕累托最優”狀態標準自然就是一個無實際意義的標準。
這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微觀局部前提下,“帕累托最優”狀態在理論上是存在的。在微觀消費領域,當一個消費者或兩個消費者對一個商品組合的邊際替代率完全相等時,其消費狀態達到了最優;在微觀生產領域,當一個生產者或兩個生產者對一個生產要素組合的邊際技術替代率相等時,其生產狀態達到了最優;在局部消費和生產領域,若一個消費者對一個商品組合的邊際替代率等于一個生產者對一個要素組合的邊際技術替代率時,則這個局部消費和生產狀態達到了最優。但當消費者人數達到三個以上,且消費商品種類達到三種以上時,或者生產者數量達到三個以上,且生產要素種類達到三種以上時,或消費者加生產者人數超過三個以上,且消費商品種類加生產要素種類超過三種以上時,則“帕累托最優”狀態是不可能存在的。
福利經濟學還有伯格森、薩繆爾森等人提出的社會福利函數標準。在社會福利函數前提下,所謂提高社會福利水平就是尋找社會福利函數的最優均衡解。阿羅在1951年出版的《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一書中認為,社會福利函數必須在已知社會所有成員的個人偏好次序的情況下,通過一定程序把各種各樣的個人偏好次序歸納成為單一的社會偏好次序,才能從社會偏好次序中確定最優社會位置,然而社會中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福利函數,要從所有個人偏好次序推導出社會偏好次序,必須滿足一系列必要條件,企圖在任何情況下從個人偏好次序達到社會偏好次序,這是不可能的(1)。或者說,在非獨裁的情況下,不可能存在適用于所有個人偏好類型的社會福利函數,或者說,在滿足一定的公理條件下,若人數不少于兩個和方案數不少于三個,則不存在一個大家都公認的公平分配程序。關于阿羅不可能定理,阿馬蒂亞·森發現,當所有人都同意其中一項選擇方案并非最佳的情況下,阿羅的“投票悖論”就可以迎刃而解(2)。阿馬蒂亞·森把這個發現加以延伸和拓展,得出了解決投票悖論的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所有人都同意其中一項選擇方案并非最佳;第二種情況是所有人都同意其中一項選擇方案并非次佳;第三種情況是所有人都同意其中一項選擇方案并非最差。阿馬蒂亞·森認為,在這三種選擇情況下,投票悖論不會再出現,取而代之的結果是得大多數票者獲勝的規則總是能被通過和采納(3)。
結合上述討論,本文認為,立足現實,福利經濟學應堅持底線標準。所謂底線標準,就是每一次社會經濟資源配置的重新調整若能讓社會大多數人獲利,則應讓最弱勢群體獲利最大,但若存在社會大多數人利益受損的情況,則至少應讓最弱勢群體利益受損最小。在一般情況下,社會經濟資源的每一次重新配置都應盡可能確保最弱勢群體利益不受損這個底線。堅持底線標準的好處如下:一是具有現實可操作性,因為最弱勢群體是比較容易識別的,從而最弱勢群體利益是否受損也必然容易得到識別;二是容易取得社會認同,因為同情弱勢群體是一種社會普遍心理;三是能有效推進社會公平建設,因為不斷增加弱勢群體利益是推進社會公平建設的最關鍵途徑;四是能有效推進社會效率建設,因為有了社會公平,社會也就有了實現長遠效率的堅實基礎,從全局和長遠看,公平與效率本質是有機統一的,不是對立的。
關于科斯定理,學界有不同爭論。一是關于科斯定理是否存在,有不同意見;二是若科斯定理存在,其準確涵義是什么,也有不同看法。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科斯定理還是存在的,其中一些學者將科斯定理的學理紛爭歸結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若交易費用為零,則不管權利如何進行初始配置,最終市場自愿交易都會導致資源配置成本最小化或收益最大化。第二種情況,在交易費用不為零的情況下,產權制度的設置是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基礎。本文認為,科斯定理的要旨和核心應是突出了產權清晰和市場自由交易的重要性,但科斯定理有一個最突出的缺陷,便是對公平問題的忽視,這讓科斯定理最終也成為“黑板經濟學”(科斯曾戲稱一些學者的經濟學是“黑板經濟學”,與現實世界脫離甚遠)。
對于科斯定理的第一種情況,最后通牒博弈實驗就是一個反例證明。所謂最后通牒博弈實驗,說的是A、B兩個人,分一筆固定數額的錢,比如200元。具體的分配方法是:A先提出分配方案,然后B表決是否接受。若B表決接受,則按照A提出的方案分錢;若B表決不接受A提出的方案,則A和B都得不到任何金錢。這個實驗可以看成是科斯定理提出的第一種交易成本為零的情況,但最終結果并沒有達到成本最小化或收益最大化的均衡。這一實驗得到的結論是:提出方案的人,多傾向于平均分配;而接受方案的人,若對方提出的分配方案少于30%,則傾向于拒絕,若多于30%,則傾向于接受。產生這種情況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一些分配方案沒有體現公平原則,自然會被一些人拒絕,并導致雙方利益都受損。對于交易成本不為零的第二種科斯定理情況,若產權界定不滿足公平原則,真實世界也不可能達到資源配置最優均衡:第一,若產權界定不公平,必然人們會抵觸它,若產權界定不公平程度超過人們的心理認可界線,還有可能會引起社會騷亂。第二,由于市場缺陷,在市場博弈過程中,不公平的產權界定效應會進一步被放大,導致社會更失去公正性,并導致產生更多社會問題。
根據上述討論,本文認為,科斯定理必須要補充公平元素,才更完善。考慮到公平因素,科斯定理應表述為:不管交易成本是否為零,只有滿足公平原則的初始資源配置,人們的自由交易才有可能達到資源配置最優。注意,這里說只是有可能達到資源配置最優,不是一定就能達到資源配置最優。因為雖然初始資源配置滿足公平原則,但由于有市場缺陷,最終博弈結果未必最優。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社會在清晰產權的同時,還應持續不斷地解決好公平問題,因為市場競爭本身是呈極化特征的,在市場博弈的過程中,更多是擴大社會不公平,而不是縮小社會不公平。如何解決好公平問題,自然更多地需要政府出場,但現實世界存在的問題是,政府也存在失靈問題,所以政府也未必能做好推進公平建設這項工作,這也是很多國家在發展中所面臨的一個難題和困境。另外,如何界定公平,也未必能得到一個社會基本共識,這也是推進社會公平建設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如此,科斯定理還需要加上一個公平價值偏好約束條件。若考慮公平價值偏好約束,較完善的科斯定理表述可以改為:在社會成員公平價值偏好大體一致的前提下,不管交易成本是否為零,只有更多滿足公平原則的初始權利的清晰界定,才有可能實現社會資源配置最優化。
三、市場的短期性與檸檬市場或舊貨市場的均衡:要基于邊際社會收益等于邊際社會成本來確定政府行為的邊界
市場更具長期特征,還是更具短期特征,學術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認為,從本質上看,市場更具短期特征而不是長期特征,要堅決克服市場浪漫主義傾向。一方面,市場的實質主體是人,人的行為是決定市場是短期還是長期的關鍵變量。人的壽命都是有限的,這客觀上決定了人的行為必然多具有短期性,而這種短期性必然使市場具有了短期性。信息不對稱也是加劇市場短期性的一個重要變量。不管是生產活動,還是消費市場,市場中總是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這種大量的信息不對稱為投機者提供了短期牟利的巨大空間,而投機者的短期性操作必然會進一步加劇市場的短期性。在公共資源和公共產品領域,市場的短期性特征更為突出。另一方面,從市場演化的實踐趨勢看,若市場的本質是長期的,則從長期看市場的波動必然會越來越少,市場的運行質量必然會越來越高,但事實并非如此。在經濟運行的長期實踐中,市場總是處于不斷的波動中,且大波動和小波動都是不斷產生,市場的運行質量和效率也并非總是在提高。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市場的本質是短期的,任何關于市場的理論都應從短期性出發來建構理論模型,否則,所建構的理論模型必然是理想主義的,最終也是沒有任何實用價值的。
檸檬市場也稱為舊貨市場。“檸檬”在美國俚語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東西”,所以,檸檬市場也稱次品市場或舊貨市場。1970年,喬治·阿克洛夫發表了題目為《檸檬市場:質量不確定和市場機制》的論文,對檸檬市場進行了具體分析,所以,檸檬市場也稱阿克洛夫模型。對于檸檬市場,主流的研究結論認為:由于信息嚴重不對稱,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會逐漸占領市場,從而取代好的商品,導致市場中都是劣等品,并最終導致市場消亡。其分析的思路是:由于檸檬市場或舊貨市場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從而導致交易一方很難判斷商品價值,最終只能按市場期望平均價出價,這會導致高質量商品價格被低估并逐漸退出市場,由此必然導致檸檬市場或舊貨市場商品平均質量進一步下降,最后,檸檬市場或舊貨市場只剩下壞商品,市場消失。但現實的市場狀況與研究結論并不相符合。因為現實的檸檬市場或舊貨市場不僅長期存在,而且其市場規模還不小,在某些領域仍大量存在。如何解釋這種現象?本文認為,檸檬市場或舊貨市場與新貨市場一樣,本質也是均衡的,也是有效率的。
第一,信息不對稱問題不僅舊貨市場有,新貨市場也大量存在,而且新貨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不一定就比舊貨市場少。因此,研究者基于舊貨市場信息不對稱從而推理出舊貨市場必然會消亡的分析邏輯,也可以運用到對新貨市場的分析,如此,按原推理過程必然也會推導出新貨市場最終也不存在的結論,這與現實明顯是矛盾的,并不符合市場實際。
第二,舊貨市場在有些情況下可能還存在比新貨市場有更高水平均衡的情況。因為從供給方面看,由于考慮是舊貨,可能要價會更低;從需求方面看,低價購入舊貨,但舊貨使用價值未必就真小,可能所產生的實際消費效用要更高于新貨的效用。尤其對于低收入群體而言,舊貨市場有更大的存在價值。而在某些新貨市場,不均衡情況也是比比皆是,比如存在的一些買貴現象(價格高反而需求高,價格低反而需求低),就是新貨市場不均衡的突出表現。之所以出現買貴問題,其根源也是信息不對稱所致。
第三,基于人的理性認知,從長期看,所有市場最終都應是均衡的。因為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不管是舊貨市場還是新貨市場,除特殊情況外,在一般情況下,高質量商品一般不會輕易成交,供給方一般會拉長交易期限,等待識貨者。這最終導致高質量商品一般都是高價格,低質量商品總體還是低價格。也即,對于任何市場而言,不均衡情況可能會產生,但一般不均衡值總是圍繞均衡價格上下波動。不均衡更可能是一種短期的波動,在長期內,從平均值看,不管是舊貨市場,還是新貨市場,最終都是均衡的。因為若某一種市場長期不均衡,一種情況,若長期價格低于價值,則供給者必然最終都會退出,最終該市場不存在;還有一種情況,若長期價格高于價值,則必然有其他供給者會進入,最終通過競爭產生均衡。
這樣一來,基于人的理性認知,在長期內舊貨市場和新貨市場在本質上都是均衡的,所以舊貨市場和新貨市場也必然長期存在,這也與現實的市場狀況是相符合的。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對于經濟均衡問題,若我們把經濟均衡定義為在完全信息前提下人的完全理性的產物,則我們可以將所有市場,包括舊貨市場和新貨市場,都可以看成是非均衡的存在。因為人的理性畢竟是有限的,信息不對稱也是普遍存在的。總之,所謂均衡和非均衡,對市場而言,是一枚貨幣的兩面。立足于不同的均衡定義,一方面,我們可以把所有市場都看成是均衡的;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把所有市場都看成是非均衡的,或者在短期內,所有市場都是非均衡的,但在長期內,所有市場都是均衡的。
羅納德·科斯在探討企業與市場的邊界時,主要考慮的是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即企業的邊界在邊際私人成本等于邊際私人收益的位置。如何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并非易事。由于政府主要是基于公共利益立場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所以,決定政府規模和職能的最重要變量只能是社會收益和社會成本。根據社會成本和社會收益法則,政府的規模和職能邊界應滿足:邊際社會收益等于邊際社會成本。當邊際社會收益大于邊際社會成本時,說明政府的職能和規模還可以繼續擴大;當邊際社會收益小于邊際社會成本時,說明政府的職能和規模就需要進一步調整,可能存在職能過多、規模過大的情況。
基于上述法則,本文認為,政府最核心的職能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要始終抓好公共產品的供給問題。第二,要始終抓好公共秩序的維護問題。第三,要始終抓好公共精神的建設問題。市場交易本身對公共精神有一種瓦解作用。當然市場交易也可能會促進公共精神建設,比如誠信,但市場交易所衍生的公共精神更多會有一種工具化傾向或牟利化傾向,這些特征與公共精神的本質是相悖的。公共產品、公共秩序、公共精神等三個方面的系統建設是政府最核心的職能。另外,由于利益驅動,政府規模和職能也會有一種自我擴張的趨勢。要想有效防止政府規模和職能的過度擴張,可以通過嚴格控制政府預算支出、政府的決策公開化、積極促進第三部門發展等手段對政府和市場缺陷進行有效的彌補。
四、人口密集型大國應注重非勞動要素生產效率的提高:促進社會共同富裕
全面提高國家經濟競爭力,不僅要考慮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也要考慮提高非勞動資源要素的生產效率。尤其對于人口密集型和人口規模巨大國家而言,勞動要素相對豐裕,在這種情況下,不能顧此失彼,僅僅考慮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的某一個方面,應更加注重提高非勞動資源要素的生產效率。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好處有:一是從局部看,或從個體看,勞動生產率提高會減少勞動者的勞動投入;二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會極大提高社會產品的豐裕度,這對社會而言也是好事;三是有利于提高一個國家的產品競爭力。當然,從全社會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對勞動者而言,未必是好事。因為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情況下,一個勞動者可以生產更多的產品,若市場需求不變,或者市場需求縮小,則生產同樣數量的產品所需要的勞動者數量必然比原來更少,這會導致社會就業率降低,讓更多人失業。所以,當勞動生產率提高越快時,則有可能失業率越高。從某種意義上講,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對勞動者的勞動本身有一種異化作用,即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讓勞動自身否定自身,讓勞動更多成為一種多余的存在。同時,在失業率增加的情況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必然不能導致全社會的勞動者收入都提高,只能導致一部分勞動者或一小部分勞動者收入提高。一般情況是,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情況下,資本家獲利最大,因為資本家可以獲取更多剩余價值。同時,如果更多勞動者沒有就業,必然缺乏收入,則所謂的社會產品豐裕對這些失業者而言就是水中月、鏡中花,可望不可及。另外,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還有一個不利的方面是,會對自然資源產生過度利用的壓力以及對環境安全會構成較大的威脅。比如,機器替代人工開采礦石,其勞動效率可能要高出幾十倍甚至幾千倍,但機器在提高采礦速度的同時對環境的破壞速度也可能會加快。工業文明對環境的過度破壞以及對資源的過度利用,就是例證。
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情況下,如何興利除弊,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和社會公眾的福利水平提高,是有規律可循的。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大力開拓市場尤其是開拓國外市場的同時,社會需要更加重視就業問題,要廣開就業渠道,尤其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要重視收入分配中的結構問題,尤其要加大對高收入階層收入的稅收調節力度,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制度;要適度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重視體育、醫療、教育等社會事業的發展。對于人口密集型國家而言,在提高勞動要素生產率的基礎上,要重點提高非勞動要素的生產率,如土地產出率、資本要素生產率、資源要素生產率等。從中國經濟資源要素稟賦結構看,人口規模巨大是顯著特征,人口要素和勞動要素相對豐裕,從經濟學邊際均衡角度看,立足要素產出均衡和總要素產出最大化考慮,要以經濟內循環為主并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大循環,從長遠看,國家應重點提高非勞動要素的邊際產值或生產效率。一是應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二是要大力提高土地、資本、資源等要素的生產效率;三是考慮目前人口老齡化情況,應大力發展養老產業,實現老年產業供給與需求的均衡;四是要更加注重非勞動自然要素資源的節約利用問題,立足可持續發展,切實保護好環境,在技術研發路徑選擇上,國家應對非勞動自然資源要素節約技術進行重點研發;五是城鄉發展要協調推進,堅決防止農村空殼化和城市過度擁擠化等弊端。
促進社會共同富裕意義重大。從經濟方面看,推進共同富裕是推進經濟實現均衡的重要途徑。投資、出口、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大動力,其中消費是最主要動力。要刺激消費,關鍵是要激活大眾消費。而在貧富差距拉大的情況下,僅靠少數富人的奢侈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有限,而更多人由于收入較低必然消費有限。由于社會整體消費不足,經濟增長必然出現乏力問題。另外,貧富差距拉大也會誘致經濟危機產生。經濟系統要正常運作,必須要貨幣流動和產品流動順暢。而在貧富差距拉大的情況下,貨幣和產品在全社會流動是容易發生堵塞的。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的實質也是貧困所誘致的危機,是貨幣流和產品流在貧困群體中發生堵塞所致。
從政治方面看,實現國家政治穩定安全運行也離不開共同富裕。一個國家的政治不穩定不安全與貧富差距過大密切相關。從我國歷史來看,歷次農民起義,貧富差距是重要變量。從國外情況看,一些發展中國家接連發生顏色革命,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還是貧富差距。貧富差距大,反映在政治上必然是利益集團交鋒激烈化,而貧困群體由于缺乏參與政治的資本,其政治行為會有冷漠化趨勢,最終導致政治被大利益集團左右,在這種情況下,政治行為就很難有效體現正義原則。這又會進一步導致政治行為惡化,形成政治與發展的惡性循環。近年來美國的政治不穩定,就與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密切相關。貧富差距的持續擴大讓富人在政治上更占優勢,投票民主成為金錢民主,一人一票變為一美元一票。而富人在政治上占優勢,又導致出臺的一些政策更有利于富人,這又進一步擴大了貧富差距。美國學者拉里·M·巴特爾斯在《不平等的民主》一書中通過大量的事實指出,貧困和不平等嚴重損害了美國的民主政治。
從環境建設方面看,貧富差距大對環境建設也不利。因為貧富差距大,環境保護壓力也大,這也被一些研究所證明。一些貧困地區為了快速脫貧致富,不注意保護環境,最終形成環境與貧困的惡性循環。一面是脫貧加劇了環境破壞;另一面是環境破壞又加劇了貧困。聯合國發布的《2013年人類發展報告》指出,環境威脅已構成全球發展大問題,需要高度警惕,人類應采取緊急措施應對環境破壞問題,否則,到2050年,全球可能會有30億左右的人口處于極端貧困狀態(4)。
從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方面看,貧富差距擴大對文化建設和建設和諧社會也十分不利。社會利益的分化會導致文化的分化,形成社會二元文化和二元價值體系。對于富人而言,炫耀性文化將更為泛濫。對于貧困群體而言,文化的短期性將更為突出。對整個社會而言,文化的工具性價值和世俗性價值也將更為突出。為了跨越財富鴻溝,社會冒險投機等行為會增加,機會主義文化會進一步擴張。英國學者理查德·威爾金森等在《不平等的痛苦》一書中指出,社會貧富差距大,人們的不平等意識會更強,人們對權力的渴望更強,全社會的焦慮感會上升,抑郁患者會增加,社會的兇殺率會更高,離婚率會上升,毒品的使用會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會下降。在貧富差距大的社會,由于人們的生存壓力變大,弱勢群體受到傷害的可能性更大。
促進共同富裕既是一個重點問題,也是一個難點問題,需要立足國情逐步推進。第一,要高度重視就業問題。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最基礎的民生。就業穩定是收入穩定的基礎,也是確保收入差距不再持續擴大的基礎。失業人口增加,必然導致貧困人口增加。要優先確保低收入群體就業。第二,促進就業,需要進一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有產業擴張,才有就業擴張。目前,隨著老齡社會的到來,人口結構變動必然導致需求結構也會變動,因為老年人有老年人的需求。圍繞需求結構變動,供給結構也必然也要變動。不然,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不匹配,經濟就不可能實現均衡。社會應大力發展老年產業。第三,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第四,要著力促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的關鍵在產業振興。一方面,振興鄉村產業不能忽視農業,這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的需要。另一方面,為了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和防止農民大規模返貧,鄉村還需要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加工業等一些產業。對于發展中人口大國,可考慮實行城鄉適度二元體制(5)。第五,要進一步加大稅收調節力度。第六,進一步加強社會公平建設。貧富差距問題的根子是公平問題。社會如果是公平的,貧富差距就不可能會很大。同時,建立在公平基礎上的收入差距也是人們所允許的。政府要通過改革來不斷推進社會公平建設。改革若不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改革必然是失去意義的,也必然是不可持續的。
五、結語
目前,經濟學研究的主要缺陷有三個方面:一是缺乏長期性,沒有充分體現戰略思維意識;二是缺乏整體性,多注重單方面發展;三是缺乏現實性,理論多停留在黑板演繹層面。經濟學研究如何走出困境,如何更好地同現實對接?本文認為,經濟學研究需要建立大經濟學范疇。
第一,需要樹立大均衡觀。所謂大均衡,是指整體持久均衡。反映在時間維度上,就是經濟增長必須是可持續的,不是短期的,必須要體現更持久的發展。反映在空間維度上,就是經濟增長要在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等綜合均衡的基礎上實現自身的均衡。
第二,需要樹立大動力觀。經濟增長的大動力是經濟活動三重動力的耦合。經濟增長的表層動力是要素動力,包括土地、勞動力、資金、技術等。要素動力取決于要素富裕程度,越是要素富裕,要素動力越強。經濟增長的中層動力是制度,這里的制度,是各種制度的總和,包括各種宏觀制度和微觀制度。制度動力取決于制度所體現的公平與效率有機結合的程度,公平與效率越是有效結合,制度動力越充足。經濟增長的深層動力是文化,核心是人文精神。由于人文精神是一種歷史的積淀,所以,人文精神動力更具持久性特征。整體來看,長期穩定持續的經濟增長取決于三重動力的耦合推動,需要從要素、制度、文化三個層面挖掘動力,形成合力推動經濟增長(6)。
第三,需要樹立大數據觀。大數據將成為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基礎。在《大數據時代》一書中,作者維克爾認為,眾多學科在大數據時代都會有重大變化或本質變化。在大數據時代,不僅是人類的生活方式,人類的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也會發生重大變化。在經濟學方面,由于數據的收集成本大大降低,各種算法的準確度大大提高,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研究都將更為深化,經濟理論研究與經濟實踐聯系將更為緊密,政府的政策制定也將更為科學精準。
第四,需要樹立大財富觀。經濟學分析不僅要考慮物質財富收益,也要考慮精神財富收益。同時,在物質財富收益方面,還要考慮生態財富收益或自然財富收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既是現在的物質財富,更是未來生產財富的物質基礎。
第五,需要樹立大學科觀。經濟學的學科基礎應建立在多學科綜合的基礎上。歷史學、心理學、數學應成為大經濟學的三大基礎學科。歷史是最宏觀的經濟學,心理學是最微觀的經濟學,數學為資源配置提供最優的分析工具及嚴密的邏輯思維。
注釋:
(1) 陳昱陽:《中國農村老齡人口經濟供養與福利制度研究》,西南財經大學2011年博士學位論文。
(2) 紀昀:《199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其貢獻評介》,《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1999年第1期。
(3) 朱剛:《“一事一議”制度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難題解讀》,《安徽農業科學》2008年第35期。
(4) 范鵬、孫秉文、魏立平、宋圭武:《精準扶貧的經濟動力意義及對策——基于甘肅的調查與思考》,《領導之友》2016年第9期。
(5) 宋圭武:《動力轉換與我國城鄉適度二元發展模式分析》,《江漢論壇》2021年第9期。
(6) 宋圭武:《人類社會的演進動力——讀〈槍炮、病菌與鋼鐵〉有感》,《社科縱橫》2016年第11期。
作者簡介:宋圭武,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甘肅行政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教授,甘肅蘭州,730070。
(責任編輯 李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