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娜


摘 要:韓休墓壁畫是唐代墓葬藝術的重要代表,其人物屏風畫不僅展現了精湛的繪畫技藝,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與宗教信仰。文章對韓休墓壁畫的布局和人物屏風畫進行了詳細分析,首先概述了墓室壁畫的布局特點,指出其反映的社會文化背景;接著深入探討了人物屏風畫的描繪內容和藝術特征,其中涉及構圖方式、人物形象與服飾特征、圖式演變與象征意蘊三個方面;最后通過對人物屏風畫的分析,揭示了唐代墓葬壁畫中的審美趨向和文化價值及其在歷史發展中的演變和所承載的深層文化內涵。
關鍵詞:韓休墓;壁畫布局;人物屏風畫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0.008
0 前言
墓室壁畫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集中體現了古代社會的風俗、信仰、技藝和文化傳統,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對于理解古代社會、文化和藝術具有重要意義。墓室壁畫不僅反映了古代中國人民對死后世界的理解,也體現了其對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本研究采用文獻資料收集、圖像分析等研究方法,旨在深入探討韓休墓壁畫的布局及人物屏風畫圖像的特色和內涵。通過對壁畫的構圖布局、人物形象塑造、色彩運用等內容進行分析,期望能更全面地理解墓室壁畫文化遺產的價值,理解唐代繪畫藝術的基本風貌和人物畫的審美特征。
1 韓休墓壁畫布局概況
韓休墓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大兆街辦郭莊村,于2013年被發現,該墓葬的發現引起了廣泛關注。墓室中的壁畫描繪了大量的唐代生活場景、人物形象以及精美的裝飾圖案,為研究唐代社會生活、文化藝術、宗教信仰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韓休墓的壁畫主要分布在墓室四壁和頂部。其中,頂部描繪了日月星象圖,東壁主要描繪了侍女、樂舞等生活場景;南、北兩壁則繪有山水圖和朱雀玄武圖,西壁繪有人物屏風畫,充分展現唐代山水畫的藝術成就和審美風格。
2 壁畫賞析
2.1 東壁《樂舞圖》
東壁《樂舞圖》(圖1),高233厘米,寬396厘米。該圖生動地描繪了14名男女樂舞伎,其中女子都是漢族人,男子除了一名持竹竿者可能是漢人外,其余均為胡人,反映了當時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畫面中央有一對男女舞伎相對而舞,展現出和諧而優美的舞姿。女舞伎左側的方毯上有4名女樂伎,分別在彈箏、拍板、吹笙和彈奏豎箜篌;方毯最左端站立的女子是歌者。女樂伎和歌者神態自然,栩栩如生。男舞伎右側的方毯上則有5名男樂伎,分別執角形豎箜篌、彈曲項琵琶、吹排簫、執小銅鈸及吹奏篳篥,服飾和樂器都能反映出胡人的特色。畫面的左右兩側,原本繪有一男童和一兔子,可能用于增加畫面的生動性和平衡性,但男童后來被持竹竿者遮擋,兔子則被方毯遮擋。補繪的元素可能是后期為了恢復畫面的完整性而增加的。人物背后的四棵樹,可以辨認出芭蕉和柳樹,以及兩側各有一叢竹子,這些植物的描繪不僅增加了畫面的自然感,也提供了一個寧靜的背景,與前景的活躍樂舞形成對比。畫面下部的花草和石塊進一步豐富了畫面的細節,增加了藝術作品的生動性和真實感。
2.2 南壁《朱雀圖》
南壁描繪了一只朱雀的形象(圖2)。朱雀整體用黑彩勾勒,形象生動,展現出展翅東飛的狀態。朱雀的頭部繪有火焰狀的羽毛,翅膀翻轉向上翹起,尾部羽毛則用黃、紅彩色描繪出波浪形狀,尾梢則用黑彩描繪出火焰的形狀。此外,朱雀的腹部繪有魚鱗紋,腿部細長且繪制了鋒利的爪子,一腿彎曲前跨,一腿挺拔直立,呈現出奔跑起飛之勢。朱雀壁畫的空白處還添加了簡潔洗練的如意云紋。
2.3 北壁《玄武圖》和《山水圖》
北壁繪有《玄武圖》和《山水圖》。其中,《玄武圖》位于西側(圖3),毀壞嚴重,經過修復后呈現出壯碩的龜和細長的蛇,兩者相互環繞形成圓形環狀,具有夢幻、神秘的色彩?!渡剿畧D》位于東側(圖4),高193厘米,寬214厘米,是唐代墓葬中面積最大、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畫。畫面外圍用紅彩作為方形邊框,框內中上部繪有一輪透出云層的紅日,下方左右兩邊各繪有一座高圓臺、四面敞開的茅草亭,亭邊繪有一汪蜿蜒流淌的溪水。東西兩側繪有怪石山崖,崖縫中夾有濃郁的樹木翠竹等植物,圖中線條均以黑線勾勒,整體和諧均衡。
2.4 西壁《人物屏風畫》
韓休墓的西壁屏風畫布局體現了古代墓葬藝術中的一種典型布局手法。畫面共六幅,呈現了樹下高士圖的統一主題,這是古代文化中崇尚自然與隱逸生活的藝術表現。盡管有兩幅畫已失竊,但剩余的四幅仍按照原有的順序排列(圖5),從南向北,每幅間以紅彩繪制的邊框相隔,創造出規整而連貫的視覺效果。
圖5左一的人物屏風畫呈現了一幅樹下高士的生動場景。畫中松樹郁郁蔥蔥,使用黑色線條勾勒樹干和枝葉,而葉子則用綠色暈染,增加了生命力。樹上細致地描繪了兩只飛禽,推測為鴻雁,為畫面添增了動感與自然氛圍。高士的形象描繪得極富表現力,他戴著羽毛形狀的高冠,臉頰圓潤并略帶紅暈,目光炯炯有神。衣著是寬松的大翻領闊袖長袍,顏色為莊嚴的黃色,腰間束有蹀躞帶。雙手隱于袖中,合十于胸前的姿勢顯得恭敬而內斂。在人物腳下,用黑色彩繪出大小不一的石塊和細碎的草葉,不僅為畫面增添了層次感,也與高士的形象形成了和諧的對比。整個畫面的線條流暢而灑脫,人物形象精神煥發,充滿了力量感與生機,體現了畫家高超的藝術技巧和對人物性格的深刻把握。
圖5左二的人物屏風畫以一棵搖曳的柳樹為背景,樹上兩只南飛的鳥增添了動感。畫面中央樹下是一位耄耋老者,側身北望,體現了人物的深邃和沉思。老者的形象刻畫得非常細致:高髻由帕巾包裹,面龐清瘦而神情莊重,顴骨突出,眼窩深陷,鼻梁高挺,嘴唇緊閉,上唇有短須,下巴留有稀疏的銀色長髯,穿著寬松的大鑭黃色長袍,腰間束寬帶,足蹬軟底履,站立姿態端正。雙手前伸并攏,掌心向下,似在做著某種手勢,仿佛在向人傳達信息或表述見解。前方的大石以黑彩勾勒,層次分明,顯示出畫工的高超技藝。雖然畫面有輕微損失,但整體描繪仍生動傳神,展現了老者的威嚴與智慧。
圖5左三的人物屏風畫描繪了一位仙風道骨的高士和其所在的自然環境。畫面右上角的松樹直立而繁茂,樹干和枝條以黑彩簡潔勾勒,無需多余修飾,樹葉則用黃綠兩色暈染,顯示出自然界的生機,松樹頂部飛翔的鴻雁象征著遠大和自由。高士高68厘米,側身微躬,回首北望,眼神銳利,透露出對遠方的關注或深邃的思考。頭戴羽狀高冠,顯得高貴而神秘,濃眉高鼻及留有胡須的面容,增添了高士的威嚴與智慧。高士身著黃色的曳地長袍,左衽闊袖,服飾飄逸,右手高舉如意,左手半握,表達了一種寧靜與和諧的狀態。畫面前方和周圍散布著草葉和頑石,用黑彩點綴,增加了場景的自然質感。整個畫面布局寧靜而簡潔,使高士的形象顯得更加突出和生動。通過這幅畫,可以窺見古代文人追求自然和諧、超然物外的精神風貌。
圖5左四的人物屏風畫了一位高士在槐樹下的形象。畫面右上方的槐樹枝繁葉茂,以黑色線條勾勒樹干,樹葉則用黃綠兩色暈染,體現了一種生機勃勃的景象。樹上兩只南飛的大雁增添了畫面的動感和生命力。高士高66厘米,站立姿態,側身面南,目光直視前方,似乎在向畫面外的某人致意。人物形象刻畫細致,頭戴黑色高聳的羽狀頭冠,銀發被梳理整齊地束于冠下,寬闊的額頭、濃密的眉毛和大眼、高挺的鼻梁和絡腮胡須一起構成了一個威嚴而精神抖擻的老者形象。高士身著翻領左衽的曳地長袍,淡黃的衣身內襯圓領衫。雙手合于袖內,姿態恭敬,袖口加上紅色寬鑭,為服飾增添了一抹鮮明色彩,衣袍的線條流暢有力,色彩典雅內斂,反映了唐代壁畫的藝術風格。
3 人物屏風畫的藝術特征
韓休墓人物屏風畫的藝術特征反映了唐代墓葬壁畫的典型風格,以其精湛的藝術技法、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其在圖式演變中的重要地位,被賦予了深刻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3.1 構圖方式與表現特色
韓休墓人物屏風畫的構圖方式與表現特色充分體現了唐代墓葬壁畫的藝術風格和時代特點。在構圖上,壁畫通常采用單一的中心主題,以強烈的視覺焦點吸引觀者的注意力。例如:人物被置于畫面的中心,其姿態、表情和環境設置都是精心設計的,旨在表達一定的文化理念或道德寓意。在表現特色方面,韓休墓人物屏風畫展示了唐代繪畫中的寫實主義風格。畫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細節處理精細,無論是面部表情還是衣物紋理,都力求真實再現。同時,畫家在描繪人物時注重表現其內在的精神面貌,通過豐富的肢體語言和表情細節傳達人物的性格與情感狀態。例如:高士們的眼神炯炯有神、衣著飄逸,展示其超然物外的氣質。此外,壁畫在構圖上也顯示出精妙的空間布局能力。畫家們通過樹木、石塊和飛禽等自然元素的合理安排,在保持畫面統一性的同時,也創造出了豐富的層次感和深遠的空間感。這種布局方式不僅加強了畫面的美感,也反映了唐代人物畫強調和諧與秩序的美學觀念。同時,韓休墓人物屏風畫在顏色的使用上也極具特色,畫家們善于運用色彩的對比和協調來加強畫面的表現力。如高士服飾的黃色、樹木的綠色和飛禽的灰白色,不僅豐富了視覺效果,也強化了畫面的情感表達。
3.2 人物形象與服飾特征
韓休墓人物屏風畫在人物形象與服飾特征上展現出唐代壁畫的典型藝術風貌。首先,人物的形象細膩而富有表現力,根據其社會地位和性格特征進行了精確的描繪。畫中的高士形象通常表現為神態從容、身姿挺拔,既顯示出超凡脫俗的氣質,又彰顯了高度的道德修養和文化素養。在面部刻畫上,畫家們注重細節的真實呈現,如眼睛的神采、鼻梁的立體感、嘴唇的輪廓以及胡須的質感等,都被精心勾畫,體現了唐代繪畫的寫實追求。特別是對老年高士的描繪,更是通過額頭的皺紋、眼角的魚尾紋和絡腮胡須等細節,傳遞出他們經歷滄桑、智慧深邃的個性特征。在服飾方面,韓休墓人物屏風畫精確捕捉了唐代服飾的流行特點。高士們通常著裝華貴,長袍曳地,衣襟寬大,色彩鮮艷,反映了唐代社會對色彩的喜愛和對服飾的講究。服飾上的紋飾、領口和袖口的設計以及腰帶的裝飾,都極具時代特色,顯示了高度的審美意識和藝術表現力。顏色的選用也不是隨意的,如黃色和淡黃色常被用來突出人物的尊貴和圣潔。此外,服飾上的線條流暢而有力,衣紋的勾勒既表現了唐代服飾的飄逸感,也增加了人物動態的表現力。細節之處,如衣袍的皺褶、腰帶的垂墜感以及鞋履的造型,都被細致地描繪出來,體現了畫家們高超的技藝和對生活觀察的敏銳度。
3.3 圖式演變與象征意蘊
在探討韓休墓人物屏風畫的圖式演變與象征意蘊時,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深入分析:一是圖式的歷史沿革及其在唐代的變化;二是圖像所承載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內涵。
圖式演變是指繪畫主題和樣式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變化。韓休墓的人物屏風畫表現了從漢代到唐代,中國墓葬繪畫風格和主題的演變。在漢代,墓葬壁畫多以神話故事和日常生活為主題。到了唐代,隨著佛教和道教思想的流行,壁畫的主題更加注重表現人的精神世界和追求超脫的理想狀態。在韓休墓中,高士圖和樂舞圖的頻繁出現,正體現了唐代人對于精神生活與文化追求的重視。此外,圖式在表現形式上也趨向寫實,人物形象更加生動,服飾細節更加精致,反映了唐代繪畫技藝的進步和對現實生活描繪的深化。
象征意蘊是指畫面中所隱含的深層次文化和哲學意義。在韓休墓的人物屏風畫中,高士與樹木、飛鳥等元素的結合,不僅僅是對自然景觀的再現,更是對高士超然物外、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狀態的象征。例如:松樹象征長壽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槐樹則代表著清涼和庇護,而飛鳥則象征著自由和超越。高士的服飾和姿態也充滿象征意義,如寬大的衣袖和曳地的長袍象征著地位和學識,手中的如意則代表著吉祥和權威。
4 結語
通過對韓休墓人物屏風畫的細致研究,可以發現,韓休墓壁畫是唐代繪畫藝術技巧和審美理念的集中體現,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唐代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的珍貴資料,也展示了當時人們對于生命、自然和宇宙觀念的理解。人物屏風畫的構圖巧妙、形象生動、服飾精細,圖式與象征意蘊的分析更是深化了人們對唐代文化復雜性的認識。韓休墓壁畫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跨越時間的藝術對話,使人們得以窺見一段輝煌文明的精神面貌。通過對這些藝術作品的持續研究,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唐代乃至中國古代文化的深刻內涵與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王春苗.韓休墓壁畫研究現狀綜述[J].絲綢之路,2019(2):67-69.
[2]王雷.論唐韓休墓壁畫山水圖與佛教的關系[J].藝術科技,2019,32(1):168,185.
[3]徐華.以韓休墓室壁畫印證唐代山水之變[J].美術,2016(6):118-121.
[4]鄭巖.試析唐代韓休墓壁畫樂舞圖的繪制過程[J].文物,2019(1):76-83.
[5]王惠東.唐韓休墓壁畫山水圖與重深山水空間觀念:論墓室空間方位與山水構圖之間的關系[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9(1):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