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麗華 王際川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植于5000年中華文明,它體現了中華民族高超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的根脈;它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來源。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中,更要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形成強大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起民族力量,助力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價值體現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脈和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國家最深厚的軟實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大一統思想是維護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的有力保障。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一脈相承且不斷壯大,根源在于大一統思想及其制度實踐。歷史上中國也曾發生過多次戰亂和分裂,彼時人心渙散,經濟社會凋敝,國家和人民飽受動蕩之苦。但中華民族在一次次的危機中不僅沒有被分裂,相反,面對內外壓力,中華文化中的大一統思想凝聚起人心,號召起斗爭的力量,激發出人民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國家認同感,以深厚的家國情懷、舍生取義等愛國主義精神力量共同抵御外敵,始終維護著國家的團結和統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規范是共筑中華民族精神家園、提供精神依托的重要源泉。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在長期發展中形成共同寄托、共同信仰、共同心靈歸宿的精神家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仁者愛人、以和為貴、誠實守信等道德理念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精神財富,凝聚了民族的精神合力,形成共同認同、共同棲息的精神家園,給我們帶來安全感、方向感、幸福感,引導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強大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它凝聚了一代代國人的夙愿,人民是實現這一夢想的力量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厚根基,它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提供著不竭的動力。從民貴君輕、民惟邦本等人本思想中,人民群眾作為國家主人的角色認同感被強化,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自覺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融為一體,進而迸發出強大的力量,以不斷高漲的熱情、不竭的智慧投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面臨的問題
當前,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中仍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和重視,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舉措,避免其影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化。具體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民族意識的淡漠,影響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建構。在當前國際斗爭形勢日益復雜的情況下,部分人的民族意識出現問題,這既傷害了國人的民族情感,又阻礙中華民族向心力的加強,影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建構。
二是部分高等院校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習研究投入力度不足。部分高等院校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建構投入力度不夠,在教學實踐中,既缺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有深入研究的師資力量,也缺少這部分知識的深入教學活動,導致學生對相關知識認識不足或者僅停留在表面層次,學生的民族意識覺醒受到限制。
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南北交流融合程度不夠。我國幅員遼闊,由于南北區域間的語言、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等地域的差異性和距離的限制,導致南北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不夠緊密,成為阻礙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的重要因素。如廣東、福建的春節游神,甘肅的社火等春節活動,因南北交流不足,導致傳統文化僅為區域人員熟知。這種南北之間文化的閉塞影響人員的交流交往,不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融合、大交流。
四是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作用認識不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由各民族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共同創造形成的文化符號,其統一的屬性對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過程中,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使用嚴重不足。比如大運河的音樂文化符號凝結了中華優秀的南北文化,促進了南北的各項交流融合,但是卻鮮少被人們關注與重視,導致大運河沿線的音樂文化符號無法充分發揮其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
一是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的長期規劃。政府應出臺相關文件,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目標、任務和措施。教育部門應優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容,將其納入學校必修課程,提高其在學校的地位和比重。同時,開發適合普通社會民眾適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讀本,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大勢。
二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發揮文化傳承人的社會價值。文化的廣泛傳播離不開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一方面,以學校為重點,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教人員的培訓力度,加強學校教師隊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培養一大批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專業人才,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另一方面,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人為依托,在社區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發揮傳承人的社會價值,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社區的輻射能力。
三是加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受眾,提高大眾欣賞水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沉淀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與文明,烙印著每一個中國人的血脈記憶,更易為大眾認可和接受。要加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受眾,引導大眾逐漸從紛繁復雜的社會信息中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中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避免尋求單純的感官刺激,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切實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育人功效。
四是拓寬宣傳渠道,創新宣傳形式。現代社會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搭建多元化的傳播平臺,包括各類傳媒、網絡社交平臺、線下文化活動等,形成互動、共享、傳承的新格局。
本文選自:河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立項課題“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載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成果(課題批準號:2205461)
(作者單位 河北師范大學附屬民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