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
摘 要: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區的獨特精神標識,是歷史、地理、人文等多元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文物則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文章旨在探討地域文化與文物保護的結合策略,并以大同及其游牧民族文化的交融為實證研究對象,首先闡述了地域文化和文物保護的重要性,接著分析了大同地域文化與游牧民族文化的交融現象,然后提出了針對性的結合策略。通過深入研究和實踐探索,筆者認為將地域文化與文物保護相結合,不僅可以提升文物保護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同時也能促進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地域文化;文物保護;大同;游牧民族文化;交融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0.013
0 前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文物保護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何將地域文化與文物保護有機結合,實現文化傳承與文物保護的雙贏,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地處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會地帶,是研究地域文化與游牧民族文化交融的理想場所。據《大同市文化遺產保護報告》顯示,大同市現有4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大同市還擁有眾多的市級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例如,府文廟大成殿、法華白塔、北小城首善醫院舊址以及圣母圣心堂等多處歷史建筑已被確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因此,本文選取大同作為研究地域文化與文物保護結合策略的實證對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1 地域文化與文物保護的理論基礎
1.1 地域文化的概念與特性
地域文化,作為一個復雜且多維的概念,它涵蓋了在特定地域范圍內,經過長時間歷史積淀所形成的獨特文化體系。這一體系不僅包括自然景觀、歷史遺存等有形的文化載體,而且包含民俗風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無形的精神傳承。
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在于它鮮明地體現了一個地區的自然環境、社會制度以及人文歷史等多方面的綜合影響,這使得不同地域的文化展現出豐富多彩的差異性。同時,地域文化也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源自文化的歷史慣性,使得地域文化在一定時期內能夠保持其獨特的風格和內涵。
1.2 文物保護的原則與方法
文物保護是對珍貴歷史與文化資產進行細致維護與傳承的關鍵,它涉及一系列明確的原則和多元化的實施方法。
文物保護的核心原則在于維護其原真性,即確保文物在物理形態、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上的真實、完整與未經篡改。這一原則強調了對文物原始狀態的尊重與保護,避免任何形式的偽造或不當修改。同時,全面保護原則要求不僅關注文物本身,還需重視其相關的環境、歷史脈絡及文化內涵,從而構建一個多維度的保護體系。為實現文物與現代社會和諧共存,可持續發展原則鼓勵在保護過程中尋求文物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平衡點。而公眾參與原則則倡導廣泛的社會參與,提升全社會的文物保護意識與行動力。
在實施文物保護時,多種方法相輔相成。法律手段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通過制定和執行嚴格的文物保護法規,對破壞行為進行懲處。科學手段則運用先進的科技工具,如數字化保存、無損檢測等,為文物保護注入科技力量。教育手段致力于提升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通過學校教育、社會宣傳等途徑普及文物知識。經濟手段則通過資金扶持、社會資本引導以及文化產業開發等方式,為文物保護提供持續的經濟支持,并促進文物的合理利用與經濟效益最大化。
1.3 地域文化與文物保護的內在聯系
地域文化與文物保護之間存在著緊密而深刻的內在聯系。文物作為歷史的見證和文化的載體,不僅承載著特定地域的獨特歷史和文化信息,更是地域文化多樣性和獨特性的具體表現。它們是地域文化的物化形式,是能夠觸摸和感知的歷史與文化。而地域文化,則是文物存在和發展的土壤,為文物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歷史環境。保護文物,實際上就是在保護和傳承這些珍貴的地域文化遺產,維護地域文化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在文物保護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文物的物質形態和歷史信息的保護,更要重視其背后蘊含的地域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的傳承和發展。這是因為文物不僅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它們所蘊含的地域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是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因此,文物保護不僅是對歷史文化的尊重和保護,更是對地域文化獨特性和多樣性的保護和傳承。
2 大同地域文化與游牧民族文化的交融現象分析
2.1 大同地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大同,山西省的一個重要城市,歷史上一直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匯點。大同的地理位置和歷史上的文化碰撞使其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例如,云岡石窟是大同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雕刻藝術既展現了中原文化的細膩,又融入了游牧民族的粗獷風格(圖1)。大同地域文化的形成還受到了不同民族的影響。北魏時期,鮮卑族拓跋氏在此建都,他們的文化習俗與中原漢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平城文化。這種文化體現在大同地區的建筑風格、飲食習慣、民間藝術等多個方面。
2.2 游牧民族文化的特色與影響
游牧民族文化以畜牧業為主要生產方式,強調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在大同地區,歷史上的匈奴、鮮卑、突厥等游牧民族都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記。例如,匈奴人的馬背文化和鮮卑人的騎射技藝都對大同地區的軍事和交通產生了重要影響。游牧民族的文化還體現在他們的藝術、音樂、舞蹈等方面。例如,突厥人的舞蹈熱情奔放,契丹人的音樂高亢激昂,這些藝術形式都為大同地區的民間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
2.3 大同地域文化與游牧民族文化的交融表現
在建筑風格上,大同地區的華嚴寺、善化寺等古建筑既有中原地區的傳統特色,又融入了游牧民族的建筑風格。這些古建筑的屋頂采用重檐歇山頂,檐下斗拱碩大,顯示出游牧民族的粗獷豪放;而殿內佛像造型生動,壁畫色彩艷麗,則體現了中原農耕文明的精細工藝和審美追求。在飲食習慣上,大同地區的飲食文化既有農耕民族的精細制作,又有游牧民族的粗獷豪放。例如,大同的刀削面以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鮮美的味道而著稱,這種面食既體現了農耕民族的精細烹飪技藝,又融入了游牧民族對面食的熱愛和粗獷的飲食風格。在民間藝術上,大同地區的剪紙、刺繡等民間藝術既體現了中原農耕文明的審美追求,又吸收了游牧民族的藝術元素。例如,大同的剪紙作品既有中原地區的細膩刻畫和寓意深刻的圖案設計,又融入了游牧民族的粗獷線條和生動的動物形象。這些民間藝術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成為展示大同地域文化與游牧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載體。
3 實施地域文化與文物保護結合策略的實踐探索與案例分析
膾炙人口的漢樂府《木蘭詩》中有一名句:“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這里的“明堂”是花木蘭拜見天子孝文帝的地方,即平城區北魏明堂遺址。位于大同平城區的北魏明堂遺址公園,是重要的北魏文化遺存,是少數民族政權和華夏多民族融合的產物,也是北魏平城時代盛世氣象的標志。北魏明堂遺址是地域文化與文物保護結合策略的典型案例。
3.1 科學進行發掘,面向公眾展示
北魏平城明堂作為唯一由少數民族政權建造的明堂,在中國歷史上的四大明堂中占據一席之地。公元398年,北魏定都平城,此后的百年間,這里成為民族融合的中心。然而,北魏末年平城在戰火中被毀,明堂也隨之化為灰燼。幸運的是,1995年,大同市的文物工作者在此地發現了北魏明堂遺址。經過三輪的科學鉆探和發掘工作(分別在1995年、1996年和2015年進行),遺址的布局、功能和覆蓋范圍得以揭示。為了保護這一重要的歷史遺產,2008年,明堂遺址被列入大同市歷史文化名城復興工程。經過數年的精心規劃和建設,2017年1月,北魏明堂遺址陳列館正式對外開放,且門票免費,使得公眾有機會親近歷史,深入了解這段民族融合的輝煌歷程。
3.2 重塑歷史遺址,傳承地域文化
北魏平城明堂遺址公園如今依舊散發著昔日鼎盛的氣息。據歷史資料推測,原明堂規模之大相當于現存北京天壇的3倍,而目前僅發掘了1/4,即便如此,其展現的宏偉已令人震撼。遺址的核心是高達27米的明堂,獨特的上圓下方結構,琉璃瓦覆蓋的穹宇重檐,象征著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上層靈臺用于天文觀測,下層則分為九室,布局精巧,各有特色。周圍環繞的水域稱為“辟雍”,寓意著王道教化的圓滿不絕。水渠外是圍墻,四門均為二層閣樓式建筑,凸顯出古樸莊重的北魏風格。這片遺址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地域文化的傳承與展現。
3.3 體現多元文化的匯聚和融合
北魏平城明堂內設立的北朝藝術博物館,作為大同市博物館的分館,以其獨特性成為全國唯一一家專注于北朝文物的博物館(圖2)。北朝藝術博物館館內以“北朝風韻”為主題的展覽,通過7個單元的分類展示,呈現了石雕、陶塑、青銅、陶瓷、碑銘和繪畫等1100多件(套)的精品文物。這些文物不僅全面地還原了北朝時期的社會歷史文化,更彰顯了北朝藝術的繁榮時期。這一展覽的舉辦,成功體現了北魏平城作為多元文化交匯融合的中心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該展覽還榮獲了2022年度國家文物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點推介項目,進一步凸顯了其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重要價值。
4 地域文化與文物保護的結合策略探討
4.1 制定針對性強的文物保護政策與法規
針對大同地區豐富的地域文化和獨特的游牧民族文化,制定文物保護政策與法規顯得尤為重要。這些法規和政策不僅要對文物的保護、管理、研究、利用等方面進行詳細規定,還要充分考慮地域文化的特點和游牧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例如,針對游牧民族文化遺產的流動性和活態性,可以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和傳承機制,確保其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得到有效保存。在制定文物保護政策與法規的過程中,應廣泛征求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確保政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同時,要加大對文物保護工作的監督和檢查力度,確保各項政策和法規得到有效執行。對于違反文物保護法規的行為,應依法嚴肅處理,形成有效的威懾力。此外,為了提高文物保護工作的效率和質量,還可以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加強與國際社會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進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
4.2 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
文物作為歷史的見證和文化的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在文物保護過程中,應注重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和精神內涵,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大同地域文化和游牧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可以通過舉辦文物展覽、開展學術研究、推出文化產品等多種方式,讓文物“活”起來,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還可以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打造沉浸式的文物體驗空間,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在挖掘文物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的過程中,還應注重傳承與創新相結合。既要尊重歷史、保護原貌,又要注重創新、與時俱進,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4.3 推動多元主體參與文物保護工作
文物保護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等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和努力。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建立健全文物保護工作機制,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與合作,為文物保護工作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資金支持。
同時,應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文物保護工作。企業可以通過投資、贊助等方式支持文物保護項目;社會組織可以發揮自身優勢,組織志愿者參與文物保護活動;個人則可以通過捐贈、志愿服務等方式為文物保護事業貢獻力量。
為了推動多元主體參與文物保護工作,可以建立激勵機制和合作平臺。例如,設立文物保護基金會或專項基金,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建立文物保護志愿者隊伍和服務體系,鼓勵更多人參與到文物保護工作中來;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與交流,借助專業力量提升文物保護工作的科學性和專業性。
5 結論
地域文化與文物保護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二者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一個地區獨特的精神標識。本文針對大同地區的地域文化和游牧民族的文化特點,通過實踐探索和案例分析,提出了制定針對性強的文物保護政策與法規、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以及推動多元主體參與文物保護工作等結合策略。希望本文能夠為地域文化與文物保護的結合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白婧.山西省革命文物建筑保護管理利用機制探究:以太原市革命文物建筑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19):37-40.
[2]李易誠,孟萬忠,王慶偉.山西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空格局及影響因素[J].科技和產業,2023(19):42-49.
[3]張明賢.淺談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的關系[J].發展,2015(9):101.
[4]丁長芬,楊夢媛.近代昭通歷史文物保護與云南地域文化研究[J].昭通學院學報,2020(1):8-15.
[5]徐偉堅.探究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難點及建議[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8):35-36.
[6]張萌.博物館文物保護的回眸與展望[J].文化產業,2023(32):94-96.
[7]梁鳳標.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宣傳教育和提高文物保護意識的思考:以河池市宜州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17):106-109.
[8]盧潤彩,周艷芝.互聯網時代博物館文物管理中文物保護的創新策略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3(10):242-244.
[9]閆琪,侯曉斌.山西省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踐研究[J].經濟師,2020(6):148-150.
[10]魏娜.論中國古代建筑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以山西文廟為例[J].四川水泥,2014(7):157-158,163.
[11]王景慧.從文物保護單位到歷史建筑:文物古跡保護方法的深化[J].城市規劃,2011(S1):45-4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