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76年來,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黑農職院)始終秉承“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教育不動搖、根植三江沃土不動搖和為‘三農服務不動搖”的辦學理念,積極服務地方產業經濟發展,助力龍江鄉村振興。
以“14346”建設路徑持續推進聯合體建設,即以“佳木斯國家農高區”為載體,對接“種養殖、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營銷服務”四大產業,創新“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職普融通”三大機制,促進“產業鏈、教育鏈、創新鏈、人才鏈”四鏈銜接,筑牢“聯合體機制構建、產教融合維度、科教融匯維度、職普融通維度、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體系、產教科研協同運作模式”六大模塊,打造與現代農業相適應、與園區產業結構相匹配的職業教育新范式。
(一)以品牌農業為突破,產教融合,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高地
對接農高區水稻全產業鏈,成立東極鄉村振興產業學院,與雙盛米業、京乾公司合作,依托佳木斯大米地理標識和京東京造平臺,共同打造了“三江米圣”品牌大米。
依托農高區一核四園,建設佳木斯智慧農業產教融合實踐中心、智能育種企業公共實踐中心,實現種質資源全鏈條功能,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真實生產和技術服務功能為一體,打造共享型實習實訓與“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
引入北大荒集團人才開發與交流中心,搭建“人才開發與交流平臺”;創建“現代農業創新服務平臺”,匯聚創客集群。
(二)以科技創新為突破,科教融匯,打造現代農業創新高地
和省農科院佳木斯分院、水稻所合作創建“東極現代農業技術學院”,與佳木斯市政府共同簽署《2024年科技增糧工作實施方案》,在農高區等地開展科技增糧關鍵技術集成,建立新品種示范區、高產栽培技術集成示范區、高產公關示范區,以核心區為基礎,輻射帶動、科學引領,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確保佳木斯實現糧食產能提升。
三家合作研發水稻集束丸?;N子直播等技術項目7項,共同申請專利5項,其中1項已經審批通過,其余4項正在審批,共建實踐課程1門,成立了丁俊杰大師工作室。
(三)以人才培養為突破,職普融通,打造現代農業人才高地
聯合體重點圍繞植物保護與檢疫技術、畜牧獸醫、現代農業裝備應用技術等區域一二三產急缺專業,規劃人才培養規格和路徑。推進聯合體內“3+2+2”中高本貫通,已開展建三江二中、黑農職院、八一農墾大學的作物生產與經營管理、植物保護與檢疫技術專業“中高本貫通”工作,探索“3+2+2”高本碩貫通,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形成域內鄉村振興學院全覆蓋,農高區為現代農業和鄉村振興樣板區,通過教育、科技、產業聯動發展,輻射帶動佳木斯4,區3,市3,縣,形成以“創新高地、人才高地、產業高地”為標志的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與鄉村產業興旺雙發力“一核十輻”的新局面,構建鄉村振興服務體系農職院范式。
學院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參與樺川等4縣市省級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建立了8個技術技能試驗站,開展了“新聯優選———禮遇佳木斯”等“一品一電商”項目;組建了20支以科技特派員為主的服務團隊,提供農藝農機聯動、養殖排污聯動等服務項目;近三年,完成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6022人,技術技能培訓近2萬人次。
選派專業技術骨干援邊呼瑪縣農業科技產業園區建設,2023年共為園區引進鮮食玉米、蔬菜等作物新品種72個,推廣玉米種植管理等農業先進適用技術5項,通過品種栽培、測產實驗為邊境農業從業工作者提供種植指導和參考;主持呼瑪縣大豆“3414”試驗、玉米肥料利用率及大豆肥料利用率試驗項目,協助園區進行黑土地保護、設施農業育苗等10項試驗示范項目,助力園區攻破關鍵技術壁壘;援邊工作隊員董興月老師代表呼瑪縣被提名為“全國科普先進個人”。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