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臨濤?石森
摘要:縣級融媒體中心是政府最基層的宣傳喉舌,是打通宣傳工作“最后一公里”的基層主流媒體,發揮著不可替代的輿論引導作用。隨著信息技術帶來的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的日新月異,縣級融媒體中心如何最大程度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達”,讓新思想新政策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任重而道遠。本文分析了馬山縣融媒體中心在塑造主流輿論上的成效與不足,強調要在“用戶感受”“交流互動”“內容形式”上下苦功夫,真正把宣傳工作落到實處,積極構建地方主流輿論新格局。
關鍵詞:縣級融媒體;主流輿論;新格局
引言
輿論是公眾對于一個特定話題所達成的共識,主流輿論則是與社會發展相一致且占據主流地位的公眾共識,關系著社會的方方面面,對社會的進步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批26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試點縣之一,馬山縣融媒體中心自2018年底建設以來,充分發揮基層主流媒體的作用,通過整合媒介資源,堅持移動優先和因地制宜的內容建設,積極傳播基層主流思想,塑造輿論新格局,努力嘗試優化路徑,體現出了媒體的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一、媒體融合背景下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
(一)承上啟下的基層輿論核心單元
自2018年9月中宣部提出“2020年底基本實現縣級融媒體中心全面覆蓋”,截至2019年10月,廣西14個設區市的71個縣(市)融媒體中心全部建成掛牌,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批26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試點縣之一,2018年12月29日,馬山縣融媒體中心正式成立,由縣委宣傳部管理,指揮部“中央廚房”由南寧電視臺承擔設計規劃和建設。馬山縣是廣西南寧市的下轄縣,是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立讓馬山縣的新聞媒體進入融合發展新階段。融媒體中心以縣廣播電視臺為基礎,積極構建電視、廣播、報紙、網絡、新媒體等多個媒體平臺,真正實現了“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傳播”的融媒體宣傳格局,積極對接縣委宣傳部的任務,完成縣域以及11個鄉鎮的宣傳工作。
(二)承前啟后的融媒體探索實踐
縣級融媒體中心是媒體融合大背景下必然生成的產物,在提高輿論宣傳效果的同時,也推動著媒體融合向縱深處發展。在傳統媒體時代,縣級融媒體中心起輿論引導作用;而在融媒體時代,它除了輿論引導工作之外,還起到協助地方治理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其政務服務的功能上。政務服務是政府通過縣級融媒體向人民群眾服務的端口之一,也可以稱為“用戶入口”,這是“引導+服務”新形態下地方媒介主動塑造基層輿論方向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廣西縣級融媒體傳播生態系統以廣西云客戶端為核心、縣級融媒體中心為分端,形成集“臺、報、網、微、端”五位一體的融媒體組織架構[1],編織了媒體矩陣的資源網。在廣西云馬山分端,有視頻新聞、電視臺、電子報、門戶網站、政務服務和舉報辟謠六大主要服務內容。多平臺整合聯動,便民利民,為政府進行基層治理提供了宣傳保障,既承接了傳統媒體時代的宣傳工作模式,又形成了“媒體+政務”的新媒體模式。此外,縣融媒體中心還依托于本地特色資源,除了“媒體+電商”帶動了農戶的增收外,還探索了“媒體+體育+文旅+縣域經濟發展”的創新發展思路。在積極推動本地體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同時,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也在同時出現,實現了融媒體自身微循環造血功能。
二、主流輿論思想陣地的積極構建
縣級融媒體中心是構建基層主流輿論場的重要平臺[2]。馬山縣融媒體中心自建設以來,通過整合媒介資源,堅持移動優先,因地制宜制定內容,積極地構建了馬山縣的主流輿論宣傳陣地。
(一)整合媒介資源,覆蓋人群廣
整合資源。馬山縣融媒體中心主要的媒介資源包括“一臺、一報、一網、兩微、兩端”七種,傳統媒體為“一臺、一報、一網”,即馬山縣廣播電視臺、《馬山時訊》報、馬山縣人民政府網。新媒體包括“兩微、兩端”,即馬山縣融媒體中心微信公眾號、馬山發布微博號、馬山融媒APP以及廣西云馬山分端。另外在抖音上還有以“最新馬山資訊,最暖風土人情”為主題的馬山縣融媒體中心抖音號,同時還注冊了百家號和頭條號等媒體平臺號。通過整合這七種媒介資源,多平臺分發能讓內容得到更多的曝光和流量。
覆蓋面廣。媒介的整合讓縣級融媒體中心的資源更加豐富,所能覆蓋的人群也更廣泛,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媒介的選擇。如馬山融媒以專業服務和品牌欄目為觸角,充分運用視頻號、抖音號、微信公眾號、電視、報紙,政府網和廣西云馬山分端,面對每個渠道的受眾整合起覆蓋面較廣的新聞綜合平臺。
(二)堅持移動優先,用戶體驗好
移動優先是傳播媒介的移動化、傳播模式的多元化、傳播主體的社交化、傳播內容的個性化以及傳播渠道的個性化[3]。隨著手機和電腦等移動設備的普及,以及5G傳播技術應用的日益廣泛,傳統媒體的內容傳播也逐步移動化,由“移動優先”到“移動指尖”,很多內容都可以在手機上閱讀。新聞報道突破原來的文字和圖片模式,變成以視頻和動態直播模式為主。
馬山縣融媒體中心推行移動優先戰略,利用新媒體平臺短平快的優勢,通過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抖音、直播電視等多平臺聯動的方式,拓寬傳播渠道,提升宣傳效果。其中直播電視熱度最高,觀眾通過直播,可以實時了解當下馬山縣發生的事件,更直觀地感受現場的氛圍。2019年格力世巡賽——環廣西單場直播,熱度達到了45.78萬,是歷史最高。觀眾通過直播了解在“家門口”的重要賽事,并能在直播間參與評論點贊,形成了融媒體與觀眾間的聯結,傳播主體的社交化日益明顯。截至2023年5月,馬山縣融媒體中心直播電視的用戶達到13.51萬,熱度為488.66萬。
(三)內容因地制宜,表達接地氣
接地氣在民間諺語中指廣泛接觸老百姓的普通生活,與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打成一片,而在新媒體內容傳播時代,更多的是指內容的表達要貼近人民群眾的語言習慣,用網絡流行語言來講,就是“說人話”,通俗易懂。馬山縣融媒體中心因地制宜進行內容建設,同時考慮受眾的閱讀感受,在民生新聞的生產上,采取了較為接地氣的表達方式。
1.題材接地氣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和習慣,經年累月生長出來的風俗和物產,已經成為人民群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h級融媒體中心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廣大的基層群眾,內容圍繞人民群眾進行選擇和生產。馬山縣融媒體中心根據當地的情況,選擇了農業產業、風景及賽事進行報道,如關于產業種植的金銀花、藍莓、鷹嘴桃、黑皮冬瓜等;關于畜牧養殖的黑山羊、里當雞、羅氏蝦等;關于文化和體育的壯族會鼓、扁擔舞以及攀巖等,這些都與基層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
2.標題接地氣
俗話說“題好文一半”,一個好的標題是文章成功的一半,起一個好的標題尤為重要。但標題要接地氣,則要體現老百姓的語言習慣。馬山縣融媒體中心在起標題上也做了許多嘗試,如“今夜我縣氣溫將暴跌,唄噥們注意保暖了”,“唄噥”在壯語中是“親戚”的意思,馬山縣壯族居多,運用受眾熟悉的壯語,更容易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另外還有活潑通俗又不失網感的標題,如“明天,去周鹿看斗牛,豐富你的‘五一小長假”,“‘莓你不行,馬山藍莓邀你打卡”“廣西‘三月三氛圍拉滿,馬山申請出戰”等。
3.內容接地氣
好文章光靠標題還不夠,內容才是實打實的部分??h融媒體中心在宣傳主流思想中圍繞特定的話題,走進基層,把話筒遞給普通老百姓,給了他們出鏡表達心中所思所想的機會,用他們的話說就是“能上電視啦”。馬山縣融媒體中心在進行特定主題新聞采編時,如特色產業,移民搬遷等,都會走進基層,傾聽老百姓的聲音,對他們進行采訪,真真切切地了解百姓聲音和需求。
三、優化主流輿論新格局的路徑探析
主流輿論新格局的塑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它關乎未來長遠,且要持續發展,對縣級融媒體中心來說,這是一條必須認真走的長征路,光靠技術還不夠,要拿“真誠”和受眾硬碰硬,把握好報道的“深度”,傳播的“溫度”,宣傳的“黏度”。
(一)優化內容形式,讓報道有“深度”
受眾是信息的歸宿,沒有受眾就沒有傳播。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作為傳統媒體的電視新聞收視率逐漸降低,新媒體的微信公眾號、微博和抖音等成為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媒介,因此新聞報道迎來新的挑戰?!笆褂门c滿足”理論強調,受眾的媒介接觸活動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如果一個平臺的內容傳播并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那么這個傳播的效果并不好。
馬山縣融媒體中心的新聞報道方式多為消息和通訊,很少有深度報道,人物特稿,圖片新聞或者數據新聞這樣的報道形式,整體上報道形式單一,以微信圖文和短視頻為主,受眾觀感并不可觀??梢試L試轉變以往常規的消息和通訊報道方式,在一些比較輕快的鄉村內容或者民生新聞上,采取圖片新聞的方式呈現,改變之前“圖少字多”內容冗長乏味的問題。而在一些主題事件上可以用深度報道的形式呈現,用“講故事”的形式縱向挖掘故事的深層意義,“講好馬山故事,傳遞馬山聲音”。
雖然媒體發展日新月異,但“內容為王”依舊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好的內容是吸引受眾打動受眾的重要法寶,挖掘優質內容,再加以獨特的風格呈現,這也會給受眾留下一個好印象?!坝杏谩薄昂每础薄爸匾笔莾炠|內容的基本要求,緊扣社會關注的問題,貼近生活實際,實用性強是基層用戶對信息的需求。
(二)考慮受眾感受,讓傳播有“溫度”
互聯網已經進入到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縣級融媒體搭載著新媒體技術的快車,帶給用戶更豐富多樣的內容選擇,但也容易因為內容的多樣性而忽視用戶的感受和體驗。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他們需要什么內容,它不是“遠觀”用戶的喜好,而是一種“我即用戶”的無距離感受[4]。微信公眾號是縣級融媒體進行宣傳工作的重要平臺之一,內容的呈現形式是宣傳工作中很重要的流程。通訊稿如果一整版內容在微信推文上排下來,密密麻麻的字帶著各種顏色,以及僅有的幾張圖片,會讓受眾產生視覺疲勞,沒有看下去的欲望。用戶至上的理念沒有得到很好的實施,只是完成了宣傳這個動作本身。
馬山縣融媒體中心微信公眾號所呈現的推文,大多比較板正,由于是基層主流媒體,權威性不可少,但也導致了其過于嚴肅的形象,“官味”濃厚,無形中拉遠了與受眾的心理距離,傳播缺少“溫度”和“人情味”。再加上推文多以圖片+文字的形式呈現,較為單一,不利于激發用戶的閱讀興趣,受眾只是點開粗略瀏覽,由此造成了微信公眾號整體上閱讀量點贊量少的現象。
相比于圖文的直觀,短視頻的短小、快速、可觀可感在基層用戶媒介選擇中獨占一席之地,新聞通過視頻呈現的效果也至關重要。馬山縣融媒體中心視頻號和抖音號的視頻排版沒有統一的風格,字體顏色、樣式和字號大小沒有統一的規范,各種顏色的字體摻雜在同一個視頻上,臺標也時有時無,位置不固定,容易讓受眾產生審美疲勞。統一排版風格和樣式,既是傳達誠意也是提升受眾體驗感的重要方式。
(三)增強交流互動,讓宣傳有“黏度”
短視頻平臺以及直播平臺是受眾青睞的媒介方式,這一類媒介的參與性和互動性更強,受眾能通過短視頻或者直播了解當下正在發生的熱點新聞,進行評論或者留言,縣級融媒體作為傳播的主體,應關注受眾留言并及時回復,形成與受眾之間雙向的雙向互動,增強用戶的黏性。正如“浙江宣傳”的一篇文章所強調的,“沒有互動的新媒體就沒有靈魂”[5]。
目前馬山縣融媒體中心已經構建了“一次采集,多元傳播”的宣傳格局,這意味著一次采訪與寫作成的稿件,可以在多個平臺發布,即一稿多發,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給稿件內容帶來更多的曝光量,但一樣的內容會讓受眾失去興趣。建議可以在微信公眾號開設一個粉絲或受眾留言箱欄目,及時接收受眾反饋,了解受眾需求。
用戶黏性主要體現在媒體與受眾的互動和交流上,在微信公眾號的推文中,適當地在內容的呈現中加入一些互動,如投票,或者滑動圖片、點擊圖片觀看內容,或者在文末留下相關問題讓受眾自主回答,可以形成受眾的互動效果,而不只是讓受眾點開文章看,看完就完了,這只是宣傳工作的淺層意義。在短視頻或者直播平臺,及時回應受眾關切或者疑問,才是增強用戶黏性的核心方法。
結語
當前各縣級融媒體中心逐步深入建設發展,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是新時代縣級融媒體中心的重要任務,也是任何宣傳階段的緊要課題。基層輿論宣傳工作是輿論工作的最后一公里,縣級融媒體中心在其中擔任著重要的傳播者角色。整合媒介資源,因地制宜生成內容,堅持移動優先有助于其塑造基層輿論場,實現內容的有效傳播。但要真正宣傳引導基層主流輿論,要在“互動”“受眾”和“內容”上下苦功夫,用“真誠”打動受眾,做深做實輿論宣傳工作。
參考文獻:
[1]政務信息運行課題組.廣西融媒體平臺建設的研究及建議[EB/OL].[2021-11-21].http://gxxxzx.gxzf.gov.cn/jc-zxfw/dsjfzyj/t10979277.shtml.
[2]張曉雪.縣級輿論場建構路徑探析——基于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思考[J].中國出版.2020,01:11-16.
[3]江菲飛.移動優先視角下主流媒體的探索和應用——以新華社客戶端為例[J].出版廣角.2022,16:93-96.
[4]肖雪.用戶思維下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研究——以內江市威遠縣融媒體中心為例[D].四川:成都大學,2022.4.
[5]韋路.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的創新路徑——以“浙江宣傳”為例[J].新聞記者,2023.1: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