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澍林
摘要: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持續性發展和優化,能從多維角度入手,強化文化傳承,實現五育并舉,加強對學習者的科學化培育。但目前高校在教育發展過程中缺少對公共藝術教育的重視和關注,并未抓住時代發展機遇。分析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性及公共性特征,了解其文化價值與審美價值。從多維角度入手,助推高校公共藝術持續性發展和優化,既能構建具有我國特色的公共藝術教育模式,又能提升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站位,使其成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的核心渠道。
關鍵詞: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可持續發展策略
引言
目前,我國已步入快速發展階段,此階段助推公共藝術教育持續性優化和創新,提升學習者審美能力,助推文化傳承,既能提升國民素質,也能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助力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增強。因此,我國在素質教育優化和創新階段,需持續性關注公共藝術教育的價值和作用,將其融入于不同學科,加強資源整合,充分發揮公共藝術教育的積極作用,繼而打破傳統教育模式束縛,著重培養學習者審美力和欣賞力,使其成長為優秀社會主義接班人,助推中國夢的早日實現。
一、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特征
(一)教育性
公共藝術教育具備教育性特征,而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挖掘學習者潛力,增強學習者能力,使學習者的能力得到好的發展。不同個體的發展態勢不同,因此教育模式也會有所區別。當前,藝術教育會著重培養學習者的文明感,提升其創造力,希望以此助力其全面發展,使其正確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旨在助推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既會在教育發展過程中加強學生智力開發,也會在提升學生審美能力時遵循美育發展規則。學習者可在了解美育知識時,從他律轉化為自律,進而提升審美意識與欣賞能力。公共藝術教育旨在鼓勵學習者用心感受藝術、感受愛。分析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教育性特征,可發現公共藝術教育具備較強的育人功能,只有助力其功能發揮,才能真正推動高校擔負立德樹人使命,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的創新發展。
(二)公共性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具備較強的公共性,這與他的教育性質有關。教育本身屬于公益事業,是所有公民的基本權利。具備公共性特征的公共藝術教育,既能促進社會公平公正,又能提升學習者素質。我國在素質教育改革階段提出助推教育公平化發展,希望在受教育者優化自身能力的基礎上提升全民的綜合素養和綜合能力,以此為民族競爭力的增強蓄力,助推社會和諧發展。故此,高校在發展公共藝術教育時,既要加強對公共藝術教育公共性特點的深入分析,也要承擔公共藝術教育責任,助推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體現其公益性特征,才能在教育改革階段合理優化資源配置,助力所有公民接受良好教育,助推大學生全面發展。從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公共性窺探其創新與優化的緊迫性,發現與時俱進推動公共藝術教育發展,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獲得相等的學習機會時,需持續性優化教育手段,開展分層式教育,化解公共教育發展矛盾,進而為高校辦學實力增強奠定良好基礎。
二、高校助力公共藝術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價值
(一)文化價值
教育強國階段文化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要素,更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核心力量。高校是推動文化傳播以及文化發揚的核心渠道,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是發展文化、繁榮文化的核心載體,立足于公共藝術教育領域推動文化教育優化和創新,鼓勵新時代青少年在了解民族文明時增強愛國意識,才能在我國轉型階段應對多元文化危機。高校助力公共藝術教育可持續發展,既能增強學習者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也能使其認知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從而為世界各國文化交流奠定基礎。了解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的重要性,發現其具備較強的文化傳承價值,既能助推文化產業繁榮,又能從多維角度入手,使新時代學習者參與文化復興行列。
(二)審美價值
公共藝術教育屬于美育教育的核心內容,具備較強的社會意義。分析公共藝術教育發現其與審美教育目標相一致。鼓勵學習者了解藝術之美是增強其審美力的有效辦法,既能使學生追求高層次的需求,也能在自然美和社會美集中融合的同時感受藝術魅力。大學生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此時期加強公共藝術教育,能發揮審美教育的價值和作用,使學生在接觸美和感受美的同時排解情緒,凈化大學生心靈,完善大學生人格,使大學生在學習中增強文化修養。故此,學生需不斷在公共藝術教育中提升審美能力,基于時代發展需要提升自身綜合能力與綜合素養,進而在潛移默化中,朝美好的方向努力。
三、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可持續發展策略
(一)遵循創新原則,優化教育方法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發展過程中,遵循創新原則,優化教育方法,強化對學生綜合認知能力以及藝術能力的培育,可真正發揮其價值與作用。高校應積極加強教育資源整合,在遵循教育原則的基礎上,提升公共藝術教育的規范性。
1.高校需在公共藝術教育創新與優化階段,遵循教育學以及藝術學等發展規律和發展原則,既要基于大學生訴求構建符合其發展規律的教育模式,也應分析藝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加強對矛盾的針對性化解。例如,教師可在遵循教學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運用多元教育手段提升教育質量,挖掘學習者潛能。從多維角度入手,提升藝術教育效果,助力學生提升藝術修養與審美能力。例如,公共藝術教育發展過程中可以全新視角分析教學環境與教學內容,拓展公共藝術教育空間,增強學生的藝術修養,強化對不同層次學生特點的針對性分析,構建分層式教育,爭取提升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例如,彈奏《祖國頌》時,可引導學習者基于音樂旋律寫出或畫出感受。不同學習者的欣賞角度不同,因此,其繪畫也會有所區別。教育工作者可結合學生的畫作以及相關詩詞進行具體性講解,為學生構建情景式教育模式,使學習者真正了解音樂、美術和詩歌間的關系。
2.教育者可加強教學氛圍塑造,激發學生潛力,增強學習者學習熱情,使其樹立良好學習習慣。傳統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發展過程中,習慣利用灌輸式教育模式,缺少對學生個性特點的綜合考量[1]。新時期教師可加強對教育技術的科學化利用,借助微課件以及互聯網拓寬學生學習視野,營造良好教育氛圍,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設計,進而使師生之間產生情感共鳴。由于每個學習者的生活閱歷和生活背景不同,因此審美能力也有所區別。教師應借助互聯網打破時空限制,多與學生進行一對一交流,基于學生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給予其系統性指導,使其充分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為學生健康發展積蓄力量。
(二)分析學生訴求,革新課程設置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本身具備較強的復雜性和系統性,為推動其持續性發展,應強化對學習者訴求的關注,革新課程設置,創新教育內容才能從多維角度入手,完善教學架構。與此同時,我國可加強對不同國家高校公共藝術課程設置模式的借鑒。例如,美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具備較強的跨越性,既會助力學習者提升學習自信,也會鼓勵學習者借助藝術教育加強審美體驗。我國可借助公共藝術教育強化對傳統文化的充分剖析,既要使學習者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發揚者,也要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增強文化自信,提升其道德情操。故此,課程設置過程中應充分考量專業藝術教育發展訴求,以及學生發展需要,從多維角度入手,優化課程設計。
1.創新課程類別,基于學習者訴求設計多樣化的公共藝術教育。大學生成長環境不同,因此對公共藝術教育的認知也有所不同。為滿足大學生發展需要,可構建涉及音樂、影視等相關藝術的公共藝術教育,提升公共藝術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統性,滿足大學生發展所需。學習者可基于發展需要學習公共藝術的一門或兩門課程,專攻專精某一方面,以此領會藝術精髓。
2.明確課程設置層次,使公共藝術課程有別于其他專業課程,充分發揮其知識傳授和人格熏陶等多層次作用。傳統公共藝術教育多為賞析類課程,涉及面相對較窄。隨著五育并舉理念的提出,高校應在公共藝術教育中適當融入人類生活、經濟文化等相關內容,助力大學生進一步理解藝術發展的重要性,使其更系統地了解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區域和時代的優秀作品,提升其鑒賞力和審美力。例如,高??晒膭畲髮W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引導其在社會實踐中感受藝術,提升表達力。學習者在切身參與實踐活動中,能感受藝術魅力,樹立良好學習習慣。
3.課程設置過程中優化教育內容[2]。公共藝術課程設置時,既要基于課程特點推動課程創新和優化,也要基于高校發展特色,不斷豐富教育內容,將區域文化融入于公共藝術課程中,設立具有學校特色的公共藝術課程體系,使學生成為傳承民間藝術和民族文化的中堅力量。例如,學校可定期舉辦藝術沙龍和專題講座等活動,借助多元模式,鼓勵學習者加強溝通和互動,活躍教育氛圍,使學生在公共藝術教育中感受藝術之美。
(三)強化實踐教育,建設實踐平臺
公共藝術教育具備較強的實踐性,高校需在推動教育可持續發展時,增強實踐教育比例,建設實踐平臺,以此助推公共藝術教育持續性創新。
1.借助實踐平臺建設助力學習者加強審美體驗。高校在組織藝術實踐活動時,也應加強平臺構建,既要將其作為推動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的重要抓手,也要形成協同管理格局,基于學校實際發展狀態,助推多部門共同參與公共藝術教育實踐平臺管理,從而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助力各部門在協同發展過程中拓展藝術教育的影響力和輻射力[3]。例如,學校的宣傳部、學工部等相關部門,可共同為公共藝術教育發展蓄力。相關部門在共同合作過程中既能明確公共藝術教育定位也能組織更多大型活動,完善制度保障,形成長效發展機制,以此使更多學生關注與參與公共藝術教育。
2.發揮團隊作用,借助社團組織建設,培養更多藝術愛好者,利用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藝術欣賞力。相關個體可以班級或社團為核心,組建藝術實踐活動,由點帶面推動公共藝術教育持續性創新和優化,切實培養藝術骨干,構建具有高校特色的公共藝術品牌,從而提升公共藝術教育規模,使學校充滿藝術氣息。
3.鼓勵學習者參與全國或省市大型藝術活動,以此助力學校公共藝術教育層次提升。學習者提升參與活動頻率,能在實踐和競賽過程中成為高雅藝術的傳承者和發揚者,也能借助更多元的形式加強藝術表達。因此,高校在建設公共藝術教育實踐平臺時,需積極與企業和社會力量合作,既要實現公共藝術教育的科學化延伸,也應構建服務型平臺,使學生有更多渠道了解相關藝術實踐和競賽活動,從而擴大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輻射力和影響力,為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蓄力[4]。一方面,學生在參與社會性藝術活動時,需要較多財力和物力支撐。為此,高校可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加強對企業資源的利用,以此為實踐教育活動開展保駕護航。另一方面,高校應加強與區域政府的溝通,爭取獲得更多資源傾斜和政策支持,以此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持續性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四)完善激勵體系,創新評價機制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發展過程中探尋其客觀規律,建立符合高校發展的評估體系,將激勵與評估進行有機融合,能從多維角度入手,助推公共藝術教育革新和優化,在高校辦學實力增強時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強化對學習者的科學化培育。
1.高校需加強對公共藝術教育管理制度的科學化評估。加強制度評估既能在監督體制持續性優化和創新階段,不斷落實教育主管部門的政策和方針,也能將藝術教育指標融入于評估方案,進而加強對人才的全方位培養[5]。例如,高?,F階段可加強對課程設置數量以及教學條件等方面的綜合評估,基于藝術教育發展規律建設完善的質量監控體系,以此為公共藝術教育的持續性優化和創新蓄力。
2.加大教師評估力度。教師是推動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的核心力量,強化對其教學行為的科學化評估,分析教師使用教材是否合理,既能從多維角度入手,加強經驗總結,也能助推教師加強反思[6]。與此同時,高??苫趯W生藝術教育水平展開全方位測試,了解學生學習成效,通過學生學習成果來分析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化解存在的矛盾。
3.高校應構建激勵與評價相融合的制度,既要了解學校長期發展規劃,分析公共藝術教育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也應持續性調整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目標,分析公共藝術教育的目標和評價模式,是否符合高校發展方向[7]。只有高?;谧陨戆l展方針持續性調整教學規劃,制定相關評價指標,才能構建符合大學生發展需要的評價方案,并在自我評價和持續性追蹤過程中提升評價的公開性和透明性,以此強化優勢互補,形成良好評價氛圍。例如,為加強對優秀團隊的激勵,高??蓪υ趯嵺`比賽中取得良好成果的團隊進行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激勵,使更多學生了解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的重要性,營造良好教育發展氛圍,實現教育的快速改革和創新。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不斷發展,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應隨之優化和創新,構建具有高校特色的教育模式,爭取實現公共藝術教育的專業化以及質量化發展。為助推高校公共教育全方位普及,提升國民素質,高校可在構建高素質復合型教育團隊時,實現區域文化與高校公共藝術的有機融合,以此實現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轉型。高校可在公共藝術教育普及階段助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真正服務于區域經濟,強化對區域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從而真正提升高校辦學實力,使高校在助推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科教興國。
參考文獻:
[1]嚴巖,黃少勇.廉政文化視域下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問題探賾[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4(04):178-184.
[2]張丹,李鵬飛,曹碩,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藝術教育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1):51-52+55.
[3]田宏星,王麗恩.我國高校藝術教育的價值歸依、問題顯化與優化邏輯[J].江蘇高教,2021(04):83-86.
[4]童卡娜,徐鳴.論新時代高校藝術教育的倫理屬性[J].現代大學教育,2020,36(04):93-99.
[5]袁江洪.高校美術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索——評《藝術教育視域中德育創新探索》[J].領導科學,2020(14):128.
[6]唐昌菲,匡勇勝.高校藝術教育網絡化建設的兩個問題[J].中國大學教學,2020(06):45-48.
[7]石春軒子.美育背景下大學生藝術素質評價體系及提升策略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20(06):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