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燕
[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民族工作也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為新時代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指導。地方高校需要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扎實探索和創新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路徑,形成獨具特色的辦學風格。中國民間曲藝擁有悠久的歷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創新對于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具有重要作用。民間曲藝資源在地方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中的應用,可以豐富教育形式,強化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引導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關鍵詞]民間曲藝資源;地方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24)09-0105-04
高校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在新時代背景下,需要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將引導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人才培養路徑。在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中,需要以課程為主,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理論融入實踐活動。目前,普通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程相對較少,難以滿足引導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切實要求。充分利用民間曲藝資源,有助于推動地方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發展與創新,從而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主要內容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如何處理好民族關系中“一”與“多”的辯證關系,是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課題。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意見。同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其中明確了各地各類高校需要不斷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1]。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與其他國家的交流日益密切,不同的政治形態、文化思潮對我國社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新時代我國社會平穩發展的必然選擇。民族團結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從而增強人民群眾捍衛國家利益、維護國家統一的意識,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措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
地方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主要是以引導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目標、以國家相關課程體系為依據、以相關課程實施為載體,在地方高校中有組織、有計劃地實施。高校在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的過程中肩負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特殊任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國高校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重要目標。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各民族交往空前密切、交流日益頻繁,因此,需要引導各族人民加入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從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3]。對大學生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職責,更是地方高校堅持立德樹人的光榮使命。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措施。高校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全面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始終堅持民族團結的目標[4]。因此,高校教育在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時,務必堅持以德為先,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推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創新與改革,促進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五個認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可持續發展[5]。
本土文化環境、風俗習慣、教育形態對個體的認知與思維方式有著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長經歷迥異,相當一部分學生缺乏與各少數民族交流接觸的機會,對各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認識不足,對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內涵也缺乏深刻的認識。利用高校中不同民族學生共同學習與生活的契機,教師可以通過學習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理論,開展特色文化活動,充分借助民間曲藝資源,促進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民間曲藝的藝術特點與教育價值
民間曲藝是一種以語言為載體,采用表演、音樂等手段,以“說、唱、吟、誦”為表現形式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其發展植根于人們的生活經歷,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受人們的喜愛,給予人們精神享受。民間曲藝把民族文化的多種精髓和共同價值觀有效保存,并形成文化聯系。它蘊含了中華民族共同藝術的文化基因,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價值的文化基因。它讓人們了解、熟悉自己的文化,為人們的生活增添美好的色彩。不同民族的曲藝具有不同的文化特點,成為該民族群眾的黏合劑,也是該民族成員相互認同的重要標識,其強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可以極大地增進不同民族之間的情感,振奮中華民族精神,它的傳承創新對于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土家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其中,宣恩三棒鼓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三棒鼓屬于花鼓曲藝,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在我國各地都有分布。宣恩三棒鼓多應用在土家族歌舞、節慶、婚戀等場合,具有娛樂的功能,是土家族風俗人情的重要體現。宣恩三棒鼓在表演中除了演唱,還包含跳舞、雜技等,一般由2~4人共同表演,且表演過程中會使用特殊的道具,例如鑼、鼓、刀、斧等。具體表演內容會根據場合不同進行調整,白事紅事、節日慶典,表演內容或歡快、或哀傷,可以烘托氛圍[6]。宣恩三棒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是土家族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是其在勞作之余的藝術創造。宣恩三棒鼓的文化主要通過歌詞內容傳承,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民間風俗有關,且通俗易懂、口語性強,反映不同時期土家族的文化風貌。土家族人民能歌善舞、勇敢堅強,這些品質在宣恩三棒鼓的歌詞中均有體現,這些優秀品質在曲藝的傳承過程中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形成了土家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民族精神。而這一精神與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目標相符,因此,可以利用這一類的民間曲藝開展相關教育,促進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壯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日常對話、休閑娛樂常采用歌唱的方式,因此,很多漢族戲文傳入壯族后,通常只留故事內容,戲文則用壯族語言和歌調來演唱,很多故事情節也被本土化,由此形成了壯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相交融的說唱曲藝——壯族唐皇,也被稱為唐煌。目前,在壯族地區廣泛流傳的唐皇唱本中,多是贊揚楊堅、薛仁貴的驍勇善戰、忠厚仁義,鳳嬌、肖尼的勤勞聰慧、忠貞的內容,體現了漢族文化中的“忠孝仁義”以及壯族文化中勤勞踏實、頑強奮斗的品質。近代有關紅軍、抗日題材的唐皇唱本更是體現出弘揚民族精神,以及捍衛國家主權、不畏艱險的抗爭精神,凸顯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壯族唐皇具有較高的教育價值,能夠豐富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內容,讓高校學生了解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了解壯族人民的民族價值觀與審美情趣。了解、欣賞、學習壯族唐皇曲藝,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民間曲藝資源在地方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充分借助民間曲藝資源制定有效策略,開展地方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有利于引導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
(一)明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目標
民族團結的重要基礎是不同民族文化間的相互認同,是一個從認知到認可進而認同的過程。只有交流,才有發展。廣西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有著壯、漢、瑤、苗、侗等12個世居民族,挖掘各民族優秀文化的價值,整合民族文化資源,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的有效方式。廣西地方高校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應該明確教育目標——促進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以這一目標為基礎,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融入各個課程,從而形成文化理解、認同、內化的教育體系,促使學生發生認知、情感、行為的轉變,從而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7]。
(二)挖掘和整合民間曲藝教育資源
民間曲藝資源具有較高的教育價值,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中能夠起到重要的作用。挖掘和整合民間曲藝資源、提高教學效率,是達成教育目標的重要基礎。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將民間曲藝作為主線,提煉各民族曲藝的一體性,包容多元性,把握兩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通過多種方式,開展學生實踐活動,既要重視課堂教學,又要重視實踐體驗,從而實現理論聯系實際。
民間曲藝源于生活,植根于人民的生活,眾多曲藝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以苗族說唱曲藝嘎百福為例,嘎百福主要是以民族歷史與苗族人民的生活為題材,通過說唱敘事進行表演,生動有趣,具有苗族的文化特色。苗族人口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的特點,因此,嘎百福在發展歷程中也吸收了其他民族曲藝的精華,并形成了以說唱為主、一人多角、簡單易行、無樂器伴奏的表演形式。苗族嘎百福從傳唱內容來看,主要表現了苗族人民對封建舊禮教的批判,如《播翁勇和谷紀妮》反映了青年男女為爭取婚姻自由而斗爭,《柯堡彤》批判了不良作風引起的社會矛盾,體現了苗族人民粗獷豪放、倡導正義的民族性格,通過諷刺、鞭策、勸誡等方式,對社會中的不良現象進行批判并強力抵制。在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中,通過挖掘苗族嘎百福中贊揚的優秀品德,推崇和諧社會,可以讓學生在了解苗族的發展歷史、認同苗族人民的審美情趣的同時產生情感共鳴,潛移默化地發揮其教育功能[8]。
地方高校要借助相應的教學平臺,開展系列鑒賞活動或校內文化活動,讓更多的學生在耳濡目染中了解與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藝術形式,從而充分發揮民間曲藝的教育作用,達成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目標。
(三)創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內容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如果不能與時俱進而是落后于時代,必然會失去觀眾、失去應用的功能。因此,運用民間曲藝資源開展地方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在挖掘民間曲藝具有教育功能的典型素材的同時,也可以利用這些典型素材,創作大家喜聞樂見的微電影、戲劇等,或者保留民間曲藝現有的表現形式,在內容上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元素,賦予民間曲藝新的時代內涵。例如,廣西北海、合浦一帶已有幾百年歷史的民間曲藝《老楊公》,是集唱、白、做、舞于一體的優秀民間傳統歌舞劇,故事情節取材于一個民間故事,講的是一個叫蔡九娘的仙姑因觸犯天規,被貶至人間,受盡苦難。有一天,她不堪忍受這種種人間折磨,正想投海自盡,遇到了化身為“老楊公”的觀音菩薩。蔡九娘性格善良,“老楊公”不忍心看到她備受折磨,故幫助她擺脫了困境。《老楊公》歌頌了勤勞善良、助人為樂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2022年,北海市群眾藝術館的工作人員根據《老楊公》撐船調的音樂素材,保留了民間曲藝說唱的表演形式,根據“全國最美教師”、2019年“中國好人榜”上榜者、榮獲2022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北海市第一幼兒園園長范徽麗跨海送教、海島幼教拓荒的事跡,結合新時代,創編了北海民間曲藝新劇目——《大愛守望》,豐富了傳統曲藝的藝術表現形式,使北海人民初心不改、積極向上、團結奮進的精神廣為傳播,也豐富了地方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內容。
在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這一背景下,將民間曲藝資源融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需要提高教師對民間曲藝的認識深度,賦予民間曲藝新的生命力與歷史使命,引導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塑造學生健全人格。教師對民間曲藝要有全面的了解,對核心內容要有透徹的理解,充分借助民間曲藝資源進行教育內容的創新[9],讓學生深刻感受民間曲藝的民族特色,感受各民族的藝術審美取向,堅定民族自信和保護民族文化的信念,樹立“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意識。
(四)拓寬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渠道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需要拓寬教育渠道,促進不同民族學生間的交流,并在交流中相互融合。高校需要加強領導組織,充分挖掘校內外的教育資源,并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走進少數民族,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點與風俗習慣,感受不一樣的人文風采,體驗民族特色。高校可以邀請民間曲藝藝人到校內表演,并組織學生參觀民間曲藝文化館,讓學生在民俗活動中感受民間曲藝的魅力。同時,創新教育手段,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如成立民間曲藝社團,組織成員籌備相應的演出活動,既可以表演傳統曲目,又可以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創新曲目。此外,還可以通過各種文化節活動、學校社團演出活動和校園網等進行宣傳,讓更多的學生能夠了解各民族文化。更重要的是,高校需要結合自身的特點,積極創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程教學是高校培養人才的主要途徑,學校應豐富課程中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內涵,整合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評價,推動師資團隊建設、課程資源建設,確保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有效開展,讓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維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地區和諧發展,進而全面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
四、結語
民間曲藝是各族人民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以及較高的教育價值,因此,需要將民間曲藝資源融入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從而推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創新與發展,強化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高校需要積極創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引導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而增強民族凝聚力,構建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穩定,推動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魯特,魏崇輝.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與實踐[J]. 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2(6):100-105.
[2] 李孝君,全穎. 新時代鑄牢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J].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5(6):84-89.
[3] 康靜雯,陳驥.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價值與路徑:以四川民族地區為例[J]. 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4(3):110-115.
[4] 丁姍姍,戴揚. 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職思政教育途徑探析:以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 現代職業教育,2022(33):9-12.
[5] 孫少帥,段佳銳,張遜. 深化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 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22,32(4):13-17.
[6] 陳思卿,張應平,邱霞. 新疆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實踐研究:以“三進兩聯一交友”活動實踐為例[J]. 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2,36(4):32-35.
[7] 黃雪萍,首莉.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民族地區高校思政課程建設研究[J]. 百色學院學報,2022,35(4):92-97.
[8] 呂順岷,蘇欣. 民族地區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常態化機制研究[J]. 廣西教育,2022(21):7-10.
[9] 蒙良秋. 改革開放以來廣西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基本經驗研究[J]. 大學教育,2022(7):6-8.
[責任編輯:黃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