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杰 常佳

“科研任務離不開‘腳板子,就得圍著土地打轉,廣袤的田野就是我們的‘戰場。”5月28日,《科學導報》記者來到山西農業大學龍城校區溫室大棚,山西省后稷實驗室主任孔照勝正仔細觀察高粱的生長情況。“選擇了農業科研這一行,就不要談苦累,農業科研就是要堅持,不能隨意言棄。”2021年,重返故鄉、重歸母校的孔照勝,承擔起建設雜糧相關重點實驗室的重任,挑起了發揚山西雜糧優勢、助力山西農業特優發展的擔子,也開始了他的“雜糧夢”。
“我們山西有著優越的雜糧資源稟賦和悠久且輝煌的雜糧培育歷史,但實驗室剛成立時,現代生物學研究前沿在雜糧領域的運用還在起步,尚未形成成熟的體系,尤其是各種基因功能驗證、生物技術創新雜糧種質等研究所必需的雜糧遺傳轉化和基因編輯工作,仍是最大的‘攔路虎。但科研之路無捷徑,注定充滿艱辛,唯有爭分奪秒尋方法。同許多科研工作者一樣,我們實驗室的這些‘戰士們集中攻關,不斷突破,解決了許多科研難題。”孔照勝表示,對于科研工作者來說,為了攻關一道難題,熬夜加班是常態。
獨行者速,眾行者遠。近年來,山西省后稷實驗室(雜糧生物育種山西省實驗室)從海內外廣納有志于投身山西雜糧研究的高水平人才。曾經在Nature期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的美國杜克大學姜亮博士(洪堡學者)加入并任實驗室執行主任,還有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王拴鎖博士(在Science等期刊發表重要成果)、中國農業大學王西博士(在The Plant Cell等期刊發表重要成果)等高層次人才。“我們這群志同道合的科研人匯聚在一起,就是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奮斗。”姜亮眼中滿是希望。后稷實驗室圍繞四大研究方向,大力開展雜糧生物育種攻關,獲批多項國家或省部級重大、重點項目;還組織山西特色雜糧品種包括晉谷21號、高粱晉糯3號的父本和母本、綠豆并綠2號等材料搭載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進入空間站,參與國家空間誘變試驗。
孔照勝特別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春華秋實是我最喜歡的一個成語,春天耕耘,秋天收獲,這就像我們的科研工作一樣,我經常要求團隊里老師和學生們工作要嚴謹、認真。”在很多人眼里,雜糧科技一點兒都不“高大上”,但作為農業科技工作者,許多科研靈感和信念就是要用科學技術來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孔照勝在工作中經常告誡自己的學生,科研工作容不得半點馬虎,不能投機取巧,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來。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更是將正能量的思想教育寓于教學中,為學生們講解袁隆平等老一輩科學家的奮斗歷程,來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創新意識、工匠精神等優秀品質。
雖然全年幾乎沒有休息日,但孔照勝表示很喜歡目前的工作與生活的狀態。“有壓力才有動力,每次和身邊的一些農業前輩大咖交流后,我覺得自己在專業領域上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孔照勝說,“我會經常參加一些國內外學術會議,不斷充實自己,保持科學前沿,與國內外同行探討研究方向和技術難點,學習真是一刻都不能停。”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后稷實驗室從國家項目爭取和研究方向的實質性推進等方面已經逐步進入軌道。未來5~10年,我們要把后稷實驗室打造成一個國際性的雜糧科學研究創新高地、匯聚雜糧科技人才的人才中心、雜糧科技孵化基地。”談及實驗室未來發展規劃,孔照勝心中早有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