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婕妤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著名普通外科專家、東部戰區總醫院全軍普通外科研究所名譽所長黎介壽,是我國腸外瘺治療鼻祖、臨床營養支持奠基人,也被譽為“全世界研究腸道時間最長的人”。
在人類腸道疾病的“神秘王國”,他窮盡一生心血,不懈攀登科研高峰。他曾以4年多與豬“相伴”,換來小腸移植這個世界性難題的攻克。在“九曲回腸”的世界里,黎介壽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亞洲第一”“世界第一”。
出身于湖南瀏陽一個書香門第的黎介壽,與哥哥黎鰲、弟弟黎磊石,均在醫學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先后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醫學與衛生學部院士,成就了“黎氏三兄弟同為院士”的一段傳奇佳話。
1944年,棄文從醫的黎介壽以優異成績從醫學院畢業,分配到當時的“南京中央醫院”做實習醫生。由于勤學鉆研,他短短幾年時間內就成了一名優秀的外科醫生。
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抉擇擺在黎介壽面前:是跟隨家人離開南京,還是獨自一人留下。每次與家人和學生回憶起1949年4月23日清晨,推開窗戶看見中山東路馬路兩旁解放軍戰士的場景時,黎介壽都覺得仿佛就是昨天的畫面,“從我懂事起,一直到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以后,看到的、聽到的,和自己所經受的,都一直是在戰爭中。所以小時候,我一直向往著,長大了能為國家做點什么事情。留下來,為新中國建設出力!”
于是,黎介壽開始扎根在這里。從醫70余年,他用精湛醫術、高尚醫德和仁愛之心,為患者消除痛苦、送去健康。“只要病人還有一口氣,做醫生的就不能輕易放棄。”黎介壽視拯救生命高于一切,病人有1%的希望,他就盡100%的努力。他先后做手術21000多臺,收到患者和親屬贈送的表揚信和錦旗1.4萬多件。
“患者需要是最好的研究方向,認準了就要堅定地做下去。”這是黎介壽一直教導學生的。當年,比起心臟、肝膽、腎臟等早已獨立成體系的學科,腸道疾病往往是病人容易忽視、醫生不愿深究的一個領域。“腸子最大的特點就是感染解決不了,因為腸子有很多腸內容物,比如糞便什么的,細菌、菌群都是很復雜的,很容易感染。”但黎介壽“一根腸子走到底”,因為一位病人而下定決心深耕研究,最終成為中國腸外瘺治療的鼻祖、臨床營養支持的奠基人,亞洲人同種異體小腸移植的開拓者,以及加速康復外科和損傷控制性外科等技術與理念的倡導者。
1987年的一個雪夜,一個因腹腔大出血、整個小腸被切除的13歲小姑娘被抬到黎介壽面前,治療唯一的方法就是為患者移植一段小腸。當時這項技術在國內是空白,在亞洲也沒有成功的先例。彼時黎介壽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看著小姑娘離開人世。
“腎臟能做移植,肝臟能做移植,胰腺也在移植,小腸為什么不能做呢?”從此黎介壽橫下一條心,把鋪蓋搬進動物實驗房——豬圈,開刀、觀察,不間斷記錄和分析動物小腸移植實驗的每個數據。即便實驗室散發著刺鼻的糞便味道,但他一呆就是4年多。1992年,黎介壽取得了豬同種異體小腸移植的成功。1994年,一段250厘米的小腸被成功移植到患者的腹腔內,黎介壽由此打破了亞洲小腸移植零的紀錄,使我國器官移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如今,黎介壽的“腸營養支持療法”廣泛應用于短腸綜合征、重癥胰腺炎等疾病的治療,治愈率達96%,可最初的研究同樣讓黎介壽吃了不少苦頭。“一個外科醫生不好好開刀,搞營養支持不是不務正業嗎?”面對質疑,黎介壽并不在意,因為他知道重癥胰腺炎的治療是世界公認的醫療難題,在腸瘺治療研究中,病人腸道功能嚴重障礙時營養無法供給也是個棘手問題。經過2000多次試驗,黎介壽的營養支持理論在臨床實踐中取得重大突破,他打破以單一學科為基礎的傳統治療模式,1971年,“全腸外營養”被他應用于第一例患者。
對患者充滿大愛,對醫學一生攀登,對于學生,黎介壽則甘愿為梯。
視教育質量為生命,培養本領過硬的一流醫學人才是黎介壽的不懈追求。自1988年以來,黎介壽不僅為學生開設了《外科學概論》和《外科學》兩門課程,還一直堅持授課,從未間斷,甚至成為醫院的“網紅課”。
2022年2月,黎介壽主動要求為醫院年輕醫生們再上一課,提醒大家重視戰創傷救治。“他自己備課、制作課件,結合自己參加渡江戰役、抗美援朝等傷員救治經驗深入淺出進行講解,原本計劃45分鐘的課講了整整100分鐘。”當時參加課程的年輕醫學生們回憶。
多年來,黎介壽先后帶教了350余名碩士、博士、博士后,都成長為我國普通外科領域的佼佼者,為醫學事業集聚了一批優秀人才。他創建的全軍普通外科研究所,成為國家重點學科、部隊和江蘇省重中之重學科,是國家衛生部臨床藥理基地、全軍胃腸外科重點實驗室。
2014年,國際小行星中心發布公告,經中國科學院推薦并報該中心批準,由紫金山天文臺于2007年3月在國際上首次發現的國際編號為(192178)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為“黎介壽星”。幾十年來,黎介壽對健康和醫學事業作出的突出貢獻,一如浩瀚宇宙中的那顆叫“黎介壽”的行星,永載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