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發展時空演化及驅動因素研究

2024-07-01 07:56:36方麒瑋馬永強張孫博文陳佑成
林業經濟 2024年3期
關鍵詞:城鎮化現代化農業

方麒瑋 馬永強 張孫博文 陳佑成

摘要:實現“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的耦合協調,對城鄉融合和鄉村振興的戰略實施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采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定量測算“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綜合發展水平、耦合協調水平和空間相關性,同時引入地理探測器模型進一步分析導致空間異質性的驅動因子。結果表明:(1)2011—2019年福建省“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指數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增長幅度在103.83%~124.38%之間。“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度主要以失調為主,部分城市達到勉強協調狀態,協調度平均水平由0.31提高到0.47。(2)福建省“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度空間格局具有“南高北低—東高西低”的特征,從整體上保持倒“U”型空間特征。(3)從影響二者耦合協調的影響因子分析,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城鄉公共設施服務等對耦合協調度水平影響顯著。文章創新性地將系統耦合理論納入“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研究領域,深度剖析市域尺度下福建省高質量推進“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發展現狀、空間關聯和差異因素,結合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框架,詳盡闡釋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拓展“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相互依存的動態理論基礎和評價維度。依據研究結論提出政策啟示:需加強經濟發展導向以協調城鄉發展,同時注重社會發展導向,堅持綠色發展為引導原則,以差異化的方式推進“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

關鍵詞:“三農”現代化;耦合協調度模型;新型城鎮化;地理探測器;福建省

中圖分類號:P208; D422.6; F327; F299.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338X(2024)3-051-27

基金項目:福建省財政廳委托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特色產業強鎮發展路徑研究”(KLE21002A),福建省創新戰略研究計劃項目“福建茶文化遺產的集體記憶建構與活態保護研究”(2021R0039),福建農林大學茶產業鏈科技創新與服務體系建設項目“茶產業經濟與文化創意研究”(K152005A08)。

Research on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modern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Fujian Province

FANG Qiwei, MAYongqiang, ZHANG Sunbowen, CHEN Youcheng

(College of Digital Economy,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Quanzhou 362400)

Abstract:Realizing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modern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is paper,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wa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measur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coupling coordination level and spatial correlation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modern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geographic detector model was introduced to further analyze the driving factors leading to spatial heterogene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index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modern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in Fujian Province showed an overall upward trend from 2011 to 2019,with an increase rate between 103.83% and 124.38%.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modern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was mainly out of balance, and some cities had reached a state of reluctant coordination. The average level of coordination degree had increased from 0.31 to 0.47.(2)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modern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in Fujian Province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in the south, low in the north, high in the east and low in the west", with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inverted "U" as a whole.(3)From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two coupling coordination, the level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 and rural public facilities services had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level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This study creatively brought the system coupling theory into the research field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modern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and deeply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spatial relevance and difference factors of Fujian Provinces high-quality promotion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moder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on the municipal scale. Combined with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ramework of new urbanization, explained the complex interaction among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detail, and expanded the dynamic theoretical basis and evaluation dimensions of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modern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some policy enlightenments were put forward: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economic guidance to coordinat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pay attention to social orientation, adhere to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green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modern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in a differentiated way.

Keywords:"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modernization;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new urbanization;geographic detector;Fujian Province

1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已從速度型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主要體現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城鄉發展的不平衡、農業農村發展的不充分問題尤為突出,表現在城市化的不斷深化與擴張過程中伴隨著農村地區發展的相對滯后,這一過程逐步凸顯城鄉二元結構的發展差異。城鄉關系的協調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從城鄉融合理論、二元結構理論再到西方區域關系理論研究來看,城鄉關系的演變是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的必然結果,也是在要素流動影響下,由二元結構的分割走向城鄉一體化的歷史進程。在此背景下,“三農”與城鎮化的關系成為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難題(徐維祥等,2022;蘇小慶等,2022)。隨著城鎮化水平不斷上升,城鎮產業集聚和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但同時也伴隨著農村地區的空心化和社會結構的失衡等問題。究其內因,可歸結為城鎮化發展對周邊農村地區的“吸血式”資源奪取,通過“中心—邊緣”發展模式,為城鎮經濟增長提供動力。由此導致的鄉村社會嚴重“失血”,成為城鄉發展區域結構性失衡的癥結所在,城鄉發展關系問題已成為制約新型城鎮化進程的主要原因。城鄉發展失衡和要素流動形態的固化成為城鄉之間難以逾越的制度鴻溝(王桂芹等,2020;程明等,2023)。如何打破要素邊界束縛、厘清要素作用機制、優化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是解決城鄉關系問題的關鍵所在。

針對目前所面臨的城鄉關系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旨在解構和重塑“三農”問題和城鄉融合體系的系統性框架,全方位推動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現代化發展,涵蓋社會、文化和環境等多個維度。農業、農村和農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也是實施鄉村振興的總目標。“三農”現代化包括“為了農民現代化”的價值維度、“做好農業現代化”的實踐維度及“實現農村現代化”的目標維度(徐田等,2018;劉民坤等,2022),通過現代化道路為共同富裕提供底線公平和內生發展動力(馬金華等,2023)。新型城鎮化戰略強調城鄉發展的整體性與互動性,在傳統城鎮化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城鄉統籌化、城鄉一體化,加速推動經濟社會向可持續發展和普惠性財富增長的目標邁進,實現城鄉共同富裕(劉暢等,2017)。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推動新型城鎮化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協調發展,是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根本要求。《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從可行性和必要性兩個角度系統闡述了“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的融合互動機制,進一步揭示了二者發展的共生性特征,為新時代國民經濟的加速轉型發展指明了方向(蔣正云等,2021)。以上分析表明,基于鄉村振興戰略驅動下的城鄉協同與要素流動具有內生性特征,同時以經濟發展為目標導向,使得“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的交互耦合存在必然性。

因此,要進一步思考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兩大戰略之間的協同效應和內在邏輯,厘清兩大戰略所包含的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相互關系。葉寶忠等(2020)、張俊忠(2020)、代碧波等(2020)認為,新型農民和農村現代化與農業現代化應該是一種協同進步的關系,而非彼此的相互排斥或競爭;賈興梅(2018)、徐維祥等(2020)、徐雪等(2023)則探討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具體機制和路徑;程明等(2023)認為,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之間存在資源配置、利益協調等方面的矛盾和沖突。以上研究深入剖析了城鎮化進程與農村地區之間的動態關聯性,然而在構建“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協同發展的理論體系方面仍存在不足。推動“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發展是增大兩大戰略合力效應的重要手段,也是解決農村發展滯后問題、打通城鄉融合發展制度壁壘的有效戰略決策。本文從新型城鎮化、“三農”現代化的內涵出發,探究二者的耦合效應和內在影響,深度揭示地方層面城鄉關系協調性的差異,為后續的政策啟示提供理論依據。

本文的邊際貢獻包括:在研究內容上,聚焦于研究城鄉協調發展的機制與路徑,通過深度挖掘背后的驅動因素和互動機制,進一步拓寬“三農”問題研究的理論視野,并為新型城鎮化進程中“三農”領域的相互依存及其動態變化提供更為豐富的評價指標和維度。在研究視角上,測度福建省九個地級市“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的耦合協調度,系統呈現市域尺度下城鄉關系的動態“推拉”特征。在研究方法上,利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同時引入地理探測器,識別不同層面下的耦合驅動因子,針對“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耦合協調現狀特征、空間關聯和差異因素進行量化評估,填補城鄉耦合協調的研究空白。

2文獻回顧與評述

從已有研究成果來看,涉及“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探討,不僅反映出農村地區現代發展的潛力與局限,而且包含城鎮化進程中潛在社會問題的前瞻性思考,為理解社會經濟結構轉型中的復雜性與多維性提供了重要視角。現有研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鄉村振興戰略下“三農”現代化研究。加速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戰略布局的核心要素。農業現代化的概念可以劃分為狹義與廣義兩種(朱道華,2002)。狹義上的農業現代化指農業這個產業本身的現代化,這一過程基于現代科學理論,融合了當代工業生產的模式、前沿科技創新以及經濟管理的先進方法,旨在全面提高農業生產的效能與產品質量(趙景陽等,2007;杜志雄等,2019)。廣義的農業現代化是指“三農”的現代化,不僅代表著農業物質生產水平的提升,還包括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農村城鎮化水平以及其他與農業緊密相關的社會經濟領域的進步(韓士元,1999;趙景陽等,2007)。“三農”現代化指以顯著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為基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動態過程。這個過程包括農業現代化、農村城市化和農民市民化(韓士元,1999;朱道華,2002;高京平,2008)。國內現有關于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可以概括為人力資本、產業振興和空間治理三個視角(徐維祥等,2022),分別對應“三農”現代化所詮釋的理論含義。從現代化經濟體系視角分析,農業現代化是產業現代化的概念(杜志雄等,2019),是以手工勞動為主導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農業經營機制和管理模式向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轉變。這一轉變不僅涉及生產力水平的提升,還包括農業內部結構的優化重組。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形成內外循環高效融合、現代產業帶動農村、農村反哺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格局。現代化產業不僅構成農村的物質基礎,也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必要條件。農村現代化則是地域現代化的概念(杜志雄等,2019;錢佰慧等,2021),涉及對空間治理模式的根本性創新。面對鄉村衰落,逐漸暴露出更多深層次的人地關系問題。城鄉空間治理的策略在于深化空間結構的優化與重組,通過布局調整和空間要素的高效配置,促進鄉村社會生產與生活方式的自我革新,最終實現傳統鄉村與現代社會的協調發展(戈大專等,2020)。農民現代化是指在現代化的發展形勢下,農民從自身實際出發進行主體性的自我建構,生存技能不斷革新、思想上不斷進步的實踐過程(沈紅梅等,2014)。從“人”的視角來看,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其本質在于通過人力資本的積累與提升,增強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因此,推進“三農”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應遵循從人才培育到技術創新,再到鄉村發展的治理路線,將人才發展置于核心位置,確保鄉村振興戰略能夠有效落地,推動農民與鄉村共同步入現代化的軌道。“三農”現代化內涵框架如圖1所示。

二是新型城鎮化戰略研究。新型城鎮化的研究是對傳統城鎮化理念的深化與拓展,主要涵蓋概念界定、發展模式和優化路徑等方面的探索。在國際學術領域內,城鎮化的研究始于對其基本理念的闡釋,隨后逐步擴展到對城鎮化現象的多維度實證分析,揭示其復雜性和內在機制。在概念解釋方面,Henderson(2003)和Davis等(2003)從生產模式和經濟結構轉型的視角出發,將城市化定義為一種戰略性的農村向城鎮的人口與資源轉移過程,以及農業向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根本性轉型。隨著經濟發展的深入,城市化的集中度會經歷一個動態變化過程,表現為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反映了城市化發展的非線性特征和經濟成熟度的影響。Zhao等(2018)從不同維度構建指標體系,通過對同一城市不同時間維度的水平比較,發現城鎮化過程中在特定階段可能出現的社會經濟效益問題。這些問題反映了城鎮化進程中的不均衡性,以及在追求城鎮化速度與效率時可能忽視的質量和可持續性問題。在分析傳統城鎮化模式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國內學者針對新型城鎮化的理論與實踐進行深入研究,將新型城鎮化總結歸納為:新的發展方向、新的城市形態和體量、新的轉型方式和新的活動主體四個方面的內容(付云,2015)。(1)在發展方向上,新型城鎮化在高質量發展“三位一體”的宏觀策略框架下,旨在構建一個涵蓋產業精準扶持、配套保障有效、社會服務均等、生態環境友好的“四維聯動”創新實踐發展模式(任碧云等,2021),其中產業結構和布局的優化升級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基礎,政策措施的制定與執行則是激發和引導發展進程的關鍵力量,社會服務均衡發展是主要的追求目標。通過深化體制改革,促進城鄉在產業結構、設施建設、資源利用等方面的一體化發展。(2)在城市形態和體量上,新型城鎮化倡導城市規劃和建設的多樣性與個性化,并非無差別地擴張現有城市的規模與體量。新型城鎮化的高質量發展模式涉及農民社區化、中心化、城鎮化、市民化等四個階段性的漸進過程。通過這種漸進式的城鎮化模式,可以為城鄉發展尋找到一個動態的平衡點(方創琳,2019)。在城市形態的擴張上,新型城鎮化通過中心城市輻射效應、以點帶面以城帶鄉,打通區域經濟發展的“經絡”,形成區域聯動格局,實現城市形態由“單一分散”向“緊密協同”的集群體系轉變。同時根據地域特性和發展需求,在合理有效的產業結構的契機下,推動地域主導產業的發展,是賦予每座城市獨特的產業標識和競爭力、促進城市集群體系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錢瑋,2006)。(3)在轉型方式上,新型城鎮化戰略旨在通過城鄉的結構性重塑,在鄉村地區產業空間重構和發展轉型的過程中,激發城鎮的集聚效應和人口的動態聚集,進而達到空間資源的高度集約化和人口分布的高密集化目標。該戰略的核心在于:激發農村地區內生發展潛力和功能性轉變,實現在不進行人口遷移的前提下就地城鎮化,運用城市化理念重塑城鄉關系,通過中心城市輻射效應,改善農村居民的社會福利水平,滿足人的高級發展需求,實現從物質、文化到價值觀等全方位新市民化(黃建洪,2016;王明華,2021)。(4)在主體對象上,農民是新型城鎮化戰略中重要的活動主體,也是發展多元化產業結構的核心力量(吳國喆等,2018),這是由城鎮化發展一般規律決定的(劉煥明等,2015)。該戰略的核心目標在于緩解城鄉之間的發展矛盾,通過對“人”的培養,統籌城鄉資源要素,促進農村二元式結構轉換,提升勞動力要素配置水平,補齊就業缺口,帶動農村經濟多元化發展。這一過程旨在拓展農民的發展邊界,提升發展潛能,使其能夠享有與城市居民相匹配的生活水平和發展機會(孫永正,2016;袁方成等,2019;喬谷陽,2024)。

三是“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關系研究。當前針對“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影響力研究,主要集中于構建多維度的理論框架,深入探討不同領域之間的協調互動機制,通過多層次實證分析,揭示協調發展的不同作用類型及背后推動的動力因素。從宏觀角度出發,王琴梅等(2014)運用“拉—費”模型,并結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對綜合水平進行量化評估,揭示了省域尺度下農業現代化在提升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發揮的顯著促進作用;夏春萍等(2012)基于Johansen協整檢驗,并結合脈沖響應分析及方差分解技術,指出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之間存在正向效應關系;陳濤等(2022)通過構建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從區域差異視角觀察到黃淮地區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整體發展水平呈現“西南低東北高”的空間特征,且二者存在顯著的協同效應;陳莞楨(2006)利用格蘭杰因果檢驗發現,在多元時間序列分析框架下農業現代化和城市化發展存在動態的因果關系。從微觀視角來看,郭愛君等(2016)采用層次分析法并構建耦合協調度模型研究表明,青海省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之間的協調發展程度與城鄉要素流動之間存在緊密聯系,且呈現東西差異的空間分布態勢。在協調動力機制的研究方面,劉暢等(2017)、周婕(2018)對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水平進行測度,結果顯示農業現代化為新型城鎮化提供了基礎性支撐,新型城鎮化通過要素集聚和產業聚集,推動二者協調發展;白克拉木·孜克利亞等(2021)認為,農業現代化對城鎮化發展起顯著的正向作用,其作用機制通過提升農業貢獻和改變城鄉推拉力實現。此外,還有學者從深化體制改革、完善要素市場體系、構建“中心—外圍”的動態補充機制等層面提出政策建議。

上述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城鎮化的推進與“三農”現代化之間的動態作用機制,以及在不同區域和時間節點上的差異化發展路徑。在當前的學術研究領域,尚未構建“三農”問題與現代化相互聯系的理論架構,同時,對于“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之間高質量發展的相互影響機制,也缺乏明確的界定和深入的分析。在方法上,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層面的分析,對“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的耦合協調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系統論證的文獻相對較少,且采用的方法相對單一,缺乏多維度的評估與分析。基于此,本文從市域尺度對城市的“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水平進行評價,擬選取福建省九個地級市,通過構建“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的綜合指標體系,實證分析各城市二者之間的耦合協調發展特性及其演變趨勢,旨在填補福建省在該領域研究的空白,并為全國地級市在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提供理論支撐。

3理論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

鑒于“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內在多維度和多層次性,本文通過構建指標體系,定量測算“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綜合發展水平,運用Arcgis軟件并采取耦合協調度模型定量分析耦合協調水平和空間相關性;同時引入地理探測器模型進一步分析導致空間異質性的驅動因子,為“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3.1“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的邏輯框架

“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的系統耦合,是兩大子系統交互作用的結果,不僅表現在時間維度上的動態排斥,也展現了相互吸引與融合的特性。新型城鎮化不僅僅是城市空間的擴張和人口的增長,更是一個多維度的社會經濟現象,體現了強集聚效應和資源輻射的能力。“三農”現代化則涉及到生產方式、產業結構和社會服務體系的轉變與優化,體現了要素支撐和基礎保障的能力。二者通過資源的相互補充和促進實現耦合,體現了系統間的協同效應,推動了更為高效和協調的發展模式。在目標導向上,“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通過質量優化和效能提升,追求整體性與綜合性(周慧敏等,2020);二者的系統多元性同時受到內外在因素制約,內在因素包括各種資源、技術、人力等方面條件的限制,而外在因素則涉及到市場、政策、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和制約。兩個子系統間內在的作用邏輯和互動機制具有復雜性和多樣化,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和作用,以厘清二者的發展關系。

“三農”領域與城鎮化的互動與協同,遵循“人—地—業”的動態互動邏輯,其本質是城鄉間的要素流動,當某一要素系統平衡被打破時,需要調整要素數量組合,優化其與空間的匹配關系(徐維祥等,2022;李鑫等,2022)。新型城鎮化發展通過城鎮周邊產業和要素的集聚效應,為“三農”現代化提供了必要的市場拓展、資本投入和技術創新,農村現代產業的空間結構重組為城鎮化產業集聚和空間擴張帶來新的機遇,也為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帶來生態平衡和社會穩定的關鍵要素,同時農民現代化進程中的勞動力要素轉換,為城鎮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二者在發展要素層面相互粘合,體現出一定的互補性和協同性。具體來說,農村空間是農民生計的基本承載體,現代農村發展模式的演變體現在對土地利用結構的優化、社會組織關系的協調以及產業配置的創新上。通過對鄉村形態的結構性重塑,可以激發發展的內生動力,實現城鄉在空間布局上的有效對接和功能上的互補。從城鎮化發展的底層邏輯來看,鄉村現代化產業所提供的實質是城鎮化不可或缺的基礎性要素。現代產業在持續擴張規模的同時,構建了穩固的基礎性資源獲取網絡,為新型城鎮化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一方面,在農業供給側改革大背景下,土地生產效能得到顯著提升,對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取多元經營策略的同時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以適應農業現代化的需求。在城鎮化加速發展的背景下,城鄉公共服務水平和基礎設施的提升,吸引鄉村人口遷入城市,通過集聚效應吸引人才,促進勞動力要素在城鄉間流動,而農民素質的提升,為新型城市化建設輸送高質量勞動力資源的同時,也為城鄉勞動力結構的優化和城鎮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動能。另一方面,在高質量發展驅動下,社會和生態城鎮化通過深層次的社會變革,將生態文明理念與現代空間治理模式相融合,完善區域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同時,通過城鎮地區的輻射效應,縮小城鄉之間公共服務水平差距。經濟城鎮化通過帶動農村產業結構性轉化,在資金技術等要素的流動下將先進生產理念和管理模式流入農業,為鄉村地區孵化現代產業做鋪墊。隨著城鎮化經濟的發展,產業集群逐步形成,加速了相關產業的集中化規模化生產,促進了知識共享、創新協同和資源的高效配置,進而對農村相關產業的發展產生“拉動”效應,加速了農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為農業現代產業化鋪平道路。二者耦合互動機制如圖2所示。

3.2研究方法

在本文的理論分析框架下,“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的協調耦合發展被視為兩個系統要素間的動態互動與融合過程。本文采用熵值法精確計算各項指標的權重,對其在系統功能和效率中的相對重要性以及各指標的內在屬性進行深入剖析。本文引入耦合協調度模型,不僅評估系統間的耦合程度,還反映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趨勢。通過地理探測器模型的應用,進一步探究造成空間異質性的關鍵驅動因素。研究的核心目的在于深化對“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之間耦合協調程度的理解,揭示兩者之間的同步性和有序性。本文提供差異化調控的理論依據,旨在推動不同地區在“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的協調發展過程中實現高質量的發展水平,為政策制定者和實踐者提供參考和啟示。

3.2.1標準化數據

由于評價指標原始數據量綱不同,在計算之前要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消除量綱影響,采用極值法進行標準化。如式(1)所示。

式(1)中,xij表示某地區第i年第j項指標標準化后的值;Xij表示某地區第i年第j項指標原始值;Xjmax表示指標最大值;Xjmin表示指標最小值。

3.2.2指標權重計算

第j項指標的權重Wj的計算方法如式(2)所示。

式(2)中,fj為第j項效用值。

3.2.3系統綜合指數計算

F(x)為“三農”現代化函數,其綜合評價函數如式(3)所示。

式(3)、式(4)中,ai、bi分別為對應指標權重,計算得到兩個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F(x)、G(y)。

3.2.3耦合協調度模型

耦合度描述了無序向有序狀態各系統之間相互轉變的過程,并且測量兩個或更多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關系。協調度主要用來度量系統或內部組成要素在發展過程中的平衡狀態和協調程度,分析系統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周成等,2016)。本文采用耦合協調度模型,以便更好地評估“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耦合度模型計算公式如式(5)所示。

式(5)、式(6)中,C為耦合度,取值范圍為[0,1];D為耦合協調度,T為綜合協調函數;α、β為權重系數,且α+β= 1,將α和β均賦值為0.5,并將耦合協調度劃分為10個等級(陳濤等,2022)。耦合度劃分標準如表1所示,耦合度協調度劃分標準如表2所示。

3.2.4地理探測器

地理探測器旨在探測空間分異性及某因子解釋分異性的程度(王勁峰等,2017):假設研究區由若干子區域構成,如子區域方差之和小于區域總方差,則存在空間分異;若兩變量的空間分布趨于一致,則存在統計關聯性,以q值度量,值域為[0,1]。因子對協調度的決定力如式(7)所示。

式(7)中,N為研究區樣本數,L為層數,σ為區域離散方差。q值越大表示因子對系統協調度分異的影響越大。通過比較決定力大小探測出系統協調度空間分異的主導因子。

本文借助耦合協調度模型,綜合運用福建省各項指標數據,深入研究耦合度與協調度的分異規律及其內在邏輯。系統間的耦合程度對系統內部協調度的影響不容忽視。舉例來說,當兩個系統之間的耦合程度提升時,可能會引發系統內部要素間的平衡狀態變動,從而對系統的整體協調程度產生影響。因此,深入分析耦合度與協調度之間的相互關系,能夠提供全面的視角來理解系統間相互作用的深遠影響。此外,通過地理探測器與耦合協調度模型的結合應用,不僅能揭示空間分異性的存在,還能闡釋分異性的程度,進而用于分析系統內部及系統間的空間關聯性。在考慮系統間相互作用的基礎上,本文進一步探討空間分異性如何影響系統協調度,從而深化對系統間良性互動關系的理解,并為相關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4數據來源、指標體系構建與描述性統計

本文以福建省九個地級市為數據樣本,構建綜合指標體系,并對相應的指標數據進行處理。系統耦合理論強調系統之間存在的相互影響關系,本文將“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發展視為一個有機整體,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獲取“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耦合協調系數。

4.1數據來源

本文參照2014年發布的《福建省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2014—2020年)》,測算福建省九個地級市2011年(發展規劃前)、2014年(發展規劃中)和2019年(發展規劃后)“三農”現代化水平和新型城鎮化水平。所需數據主要來源2011年、2014年和2019年《福建省統計年鑒》以及九個地級市《統計年鑒》、統計公報、政府工作報告及生態環境公報。

4.2指標體系構建

借鑒李想等(2022)、李慧燕(2022)、謝守紅等(2023)的研究成果,基于“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理論,綜合考慮科學性、系統性、可獲取性,構建適用于福建省地級市新型城鎮化與“三農”現代化的評價指標體系。新型城鎮化與“三農”現代化耦合評價指標體系可分為新型城鎮化與“三農”現代化兩個子系統,新型城鎮化包含五個維度和17個指標,“三農”現代化包含三個維度和15個指標,如表3所示。表3中32個指標構成福建省“三農”現代化水平和新型城鎮化水平的綜合評價體系,涵蓋經濟、社會、生態等多個方面的重要指標。

人口城鎮化指標體現了人口聚集效應下城鎮就業結構和城鄉人口結構的改變(蔣正云等,2021)。城鎮化率(X1)作為最直觀的衡量指標,呈現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而反映城鎮化的整體水平和趨勢。常住城鎮人口規模(X2)具體展示城鎮人口數量的實際情況,其增減變化直接關系到城市規模的擴張或收縮。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例(X3)作為一個關鍵的經濟指標,反映城鎮化進程中服務業就業結構的變化,服務業的興盛往往伴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升。

經濟城鎮化是經濟發展模式和社會產業組織形態轉型的過程,致力于發展以增產增效為導向的現代產業結構,經濟活動的重心從傳統產業轉向以技術創新和資本集聚為特征的城市產業,提升城鎮經濟發展水平。第二、三產業產值占比(X4)作為經濟結構的關鍵指標,展現城鎮化過程中產業結構向服務業和制造業轉型的程度,高比例的服務業產值往往意味著城鎮化進程中服務業比重的增加,反映城鎮化帶動了經濟結構的升級和優化。人均GDP(X5)作為人口財富水平的衡量標準,直接反映城鎮化帶來的經濟增長對居民財富的積累效應,高水平的人均GDP常常與城鎮化程度密切相關,暗示著城鎮化過程中居民經濟狀況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6)作為個體收入水平的重要代表,揭示城鎮化對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響,提升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城鎮化對居民收入水平的積極影響,從而進一步加速了城鎮化進程。

社會城鎮化是指社會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也體現在通過改善交通、教育、醫療和住房等公共資源的分配,以及通過優化城市管理和服務,來增進居民的福祉和滿意度。衛生技術人員數(X7)和衛生機構數(X8)反映城市地區衛生保健資源的分布和供給水平,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區通常會擁有更多的衛生人員和機構,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城市人口對醫療服務的需求。移動電話用戶數量(X9)反映信息通信技術在城市居民生活中的普及程度,城市化過程中通信技術的普及不僅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也促進了城市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客運量(X10)反映城市交通系統的發展情況,城市化加速了人口流動和城市內外交通需求的增長,因此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完善程度可以作為城市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一般公共服務支出(X11)反映政府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提供的投入水平,隨著城市化的推進,政府需要投入更多資源來滿足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如教育、文化、環境保護等。

空間城鎮化是指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優化重組,提升城市對周邊地區的功能互補性,從而實現對城鎮空間資源的合理有效分配,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城市建設用地占市區面積比例(X12)呈現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變遷,其增長展現出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空間擴張的明顯特征,反映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趨勢。人均城市道路面積(X13)反映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規劃的關系,道路面積的增加通常伴隨著城市交通系統的完善與擴張,對城市居民出行、商業活動等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直接關系到城市化程度與人口流動的便捷性。

城鎮人均住房面積(X14)直接關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居住環境,住房面積的增加往往意味著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得到改善,反映城市化進程中住房供給與需求的平衡,也間接體現城市人口增長與城市化進程的關系。

生態城鎮化是指用生態理念指導城鎮化建設,重視城市生態安全格局的構建,涉及城市綠化規劃,建設和資源管理等方面,促進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具體而言,建成區綠化覆蓋比例(X15)作為城市空間生態功能的重要體現,其高低直接關系到城市環境的舒適度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間接反映了城市內人口聚集與城鎮化發展水平的關聯。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率(X16)則涉及城市固體廢棄物管理和環境保護,高效處理垃圾不僅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同時也意味著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與城鎮化進程的協調發展。工業廢水年排放量(X17)直接反映城市工業化程度及生產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程度,高排放量通常伴隨著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因而降低工業廢水排放量不僅意味著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也關乎著城市可持續發展。

農業現代化是指用現代科技指導農業生產,包含對傳統農業的結構性改革、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生產方式的根本性改變,旨在構建“高產、高質、高效”的農業發展模式。土地生產率(X18)作為一個關鍵參數,反映單位面積土地所能產生的經濟價值,其提升標志著技術、管理、資源利用等方面的改善和優化,體現了生產力水平的提升(Wang,2019)。人均農業機械總動力(X19)反映農業生產的自動化程度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通過機械化操作,實現生產效率的增長。農業人均總產值(X20)作為衡量農業經濟效益的指標,既受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影響,又受技術、管理水平的影響,其提高體現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農業柴油使用量(X21)、農用化肥施用量(X22)、農藥施用量(X23)以及農業廢水排放量(X24)則從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反映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和生態友好性。農業現代化不僅體現在經濟效益的提高,更體現在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資源利用的合理化、環境友好型的發展路徑選擇以及人力勞動參與度的降低等多方面,這些因素的綜合優化與協同才是真正體現農業產業現代化的內涵與實質。

農村現代化指標體現農村空間治理、基礎設施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農村居民人均用電量(X25)直接反映農村能源利用水平的提升。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人們對電力的需求逐漸增加,高水平的電力使用意味著更多的生產和生活活動能夠依賴穩定的電力供應,從而推動生產力和生活方式的現代化轉變。農村恩格爾系數(X26)揭示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隨著經濟發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傾向于購買更多的非生活必需品,如娛樂、教育、醫療等,而非簡單的食物和基本生活用品。這種消費結構的升級反映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費觀念的現代化。農村人均居住面積(X27)反映農村住房條件的改善。現代化的農村需要更加舒適、安全和便利的居住環境,人均居住面積的增加意味著住房條件的改善,為農村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品質和發展空間。農村投遞路線總長度(X28)則體現了基礎設施建設的進步。現代化的農村需要完善的交通、通訊和物流網絡,而投遞路線總長度的增加意味著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提升,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生活的便利提供了重要支持。

農民現代化是指農村居民的文化素質、教育水平的提升,也包含農村社會文明的整體進步和農民個體經濟條件的改善。農村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占比(X29)反映農民對教育、文化和娛樂等非物質生活需求的投入程度。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農民對知識和文化的需求逐漸增加,對教育和文化娛樂的投入比例提高意味著農民文化素質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鄉鎮文化站覆蓋率(X30)反映農村基層文化設施的建設和普及程度。現代化的農村需要更加完善和廣泛的文化設施網絡,提供更多元化的文化服務和娛樂活動,鄉鎮文化站覆蓋率的增加意味著農民文化生活的豐富和多樣性。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1)反映農民經濟收入水平的提高。現代化的農村需要更加繁榮的經濟支撐,提高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意味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消費能力的增強,有助于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消費活力。城鄉居民收入比(X32)則揭示城鄉收入差距的變化。現代化進程應該伴隨著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城鄉居民收入比的降低意味著農民在整個社會經濟結構中的地位提升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改善,有利于農民融入城鄉一體化發展,享受現代化帶來的成果。

本文指標以市域角度和范圍來選取。市區尺度作為城鄉發展多維交互的節點,不僅是地理空間的劃分,更是經濟、社會、文化以及政策制定的關鍵環節。它是城鄉互動最為頻繁的層面,承擔著區域內部交流的樞紐角色,涵蓋資本流動、人口遷移、信息交換與技術傳播等多方面的要素流動。這些要素的流動與融合,共同塑造了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格局。地級城市是連接上層建筑與基層實體的橋梁,打通上下聯系的重要環節,也是支持縣鄉發展、促進區域均衡的關鍵力量。城鄉融合發展需要緊密依托地級城市協調與帶動,體現在從深化城鄉產業鏈的縱向垂直分工拉動中心城市圈內鄉村產業的結構升級,再到城鄉區域空間治理,圍繞地級市的區域整治和周邊鄉村要素流動,推動城鄉地域空間重構。“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的互動邏輯和耦合關系主要是在市域下的“推拉”實現(黃瑛等,2010;鄒開敏等,2016;李雯騏等,2022;徐維祥等,2022)。

4.3描述性統計

本文分別從新型城鎮化與“三農”現代化綜合水平評價、新型城鎮化綜合水平評價、“三農”現代化綜合水平評價三個方面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4.3.1“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綜合水平評價

根據福建省新型城鎮化與“三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利用熵權法對各指標進行權重分配計算,分別得出2011—2019年福建省九個地級市城鎮化和“三農”現代化的綜合指數。綜合指數代表地區發展的綜合水平,通過統一的度量標準,揭示不同城市在各個年份的發展變化程度。耦合協調度則用于衡量地區內部各個發展要素之間的協調性和平衡性。通過這些指標的綜合分析,可以對一個地區的協調發展水平進行定量評價。福建省耦合協調發展水平測度如表4所示。

4.3.2新型城鎮化綜合水平評價

新型城鎮化綜合發展水平直方圖如圖3所示,九個城市新型城鎮化水平綜合得分平均值由2011年的0.2113提高到2019年的0.4307,增長了103.83%。從均值來看,這九個城市的新型城鎮化綜合水平整體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且增長幅度在2014年到2019年之間更加顯著。從表4中地區分布上看,福州、廈門和泉州三市的新型城鎮化綜合水平總體較高,新型城鎮化綜合水平的排名一直處于前三位,且分值逐年增長,2019年分別達到0.7235、0.7459、0.7140,說明這些城市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而其他地區的新型城鎮化水平普遍較低,其中寧德、南平和莆田等在2011年和2014年的新型城鎮化綜合水平甚至不足0.20,說明這些地區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同時,增長水平較快的城市有福州、廈門和泉州,其中福州增長了0.2719,廈門增長了0.3011,泉州增長了0.3412。新型城鎮化綜合水平增長緩慢的城市有莆田、南平和三明。其中莆田2014年增長了0.0477,2019年增長了0.1173;南平2014年增長了0.0566,2019年增長了0.0865;三明2014年增長了0.0692,2019年增長了0.0770。地域之間的新型城鎮化綜合水平差異,往往存在著許多因素的影響,根據福建省的實際情況,導致這些地區差異的原因有2個方面:(1)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福建省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沿海城市和內陸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沿海城市福州、廈門和泉州是福建省的經濟中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而莆田、寧德、南平、三明和龍巖等內陸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2)城市規模和地理位置差異:福建省各個城市的規模也不同,城市規模越大,發展新型城鎮化的條件越好。福州、廈門和泉州具有較好的基礎設施和發展條件,內陸地區的城市規模相對較小。福建省地處東南沿海,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尤其是福州、廈門和泉州等沿海城市,距離海洋較近,交通和物流條件優越,對于發展新型城鎮化有很大的優勢。這些城市的開發和發展受益于海洋經濟和沿海開放政策的支持,也受益于地區間產業協調和經濟聯動的推動。這些城市的新型城鎮化綜合水平增長迅速,成為福建省的經濟增長點。相比之下,南平、寧德、三明和龍巖等內陸城市地理位置相對偏遠,缺乏海洋經濟的支持,發展新型城鎮化的條件相對較差,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對于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存在較大的挑戰。因此,這些城市的新型城鎮化綜合水平增長較為緩慢,需要加大對產業結構調整和創新能力提升的支持,推動內陸地區的經濟發展。

4.3.3“三農”現代化綜合水平評價

“三農”現代化綜合發展水平直方圖如圖4所示,在均值上福建省“三農”現代化綜合水平呈現出逐年提高的趨勢。在2011—2019年的9年間,福建省“三農”現代化綜合水平的平均值從0.2256增長至0.5061,增長了124.33%。“三農”現代化綜合水平在2011—2014年之間呈現較快的增長,尤其是在福州、泉州和漳州等城市增長幅度較大,然而到了2019年,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不同城市之間的增長情況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在地區上,“三農”現代化綜合水平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如福州、泉州和漳州等,這些城市地理位置優越,發展新型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等產業具有一定的優勢。在推進農業產業化方面,福州制定了“十一五”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企業化和農村城市化與現代化深度融合,為“三農”現代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和保障。同時泉州和漳州通過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扶持農村產業發展、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等措施,支持和引導農民積極發展特色農產品,打造品牌、加強營銷,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從綜合水平來看,廈門的增長相對緩慢,2019年仍然落后于其他城市的平均水平,土地資源匱乏是導致其“三農”現代化水平較低的原因之一,同時在城市化水平較高的情況下,農業占比較低,經濟結構更加偏向服務業和制造業,導致在“三農”現代化方面的投入和支持相對不足。從2011年到2019年,三明、龍巖、寧德和南平的“三農”現代化綜合水平增長緩慢,且水平相對較低。這些城市受到地理位置和資源稟賦的限制,缺乏科技創新和高端人才等資源,這些因素共同限制了“三農”現代化水平的提升。

5經驗性結果

基于“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定量測算“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綜合發展水平。運用Arcgis軟件并采取耦合協調度模型定量分析耦合協調水平和空間相關性,同時對地區差異進行分析,著重從變化趨勢和相對發展程度兩個方面進行考察。

5.1“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耦合度時空格局分析

根據耦合度模型,通過數據公式計算得出2011—2019年福建省“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的耦合度。同時,依據耦合類型的劃分標準,將“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的耦合度細分為五個層次等級。進一步地,運用Arcgis軟件,對不同時間節點上耦合度的空間分布進行了可視化處理,如圖5所示。

從整體看,2011—2019年間福建省“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耦合度呈現拮抗耦合的趨勢,從方位來看,整體上呈現東北低、西南高的趨勢,東北部城市(南平、寧德)的耦合度相對較低,而西南部城市(福州、廈門、泉州、莆田、漳州、龍巖)的耦合度相對較高。拮抗耦合指兩個系統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但它們的發展方向和速度存在一定的制約和限制,導致難以實現完全的協同發展。“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之間處于拮抗耦合狀態,說明兩個系統之間的發展存在制約和限制,難以實現完全的協同發展。追溯其原因是由于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如土地資源過度集中、環境污染等,導致農村地區的發展受到限制;或者是農村現代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資金和技術短缺、農村勞動力流失等,制約了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因此,為了實現“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的協同發展,需要加強政策協調和資源配置,破解制約發展的瓶頸,促進兩個系統之間的協同發展。

5.2“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度時空格局分析

參考耦合協調類型劃分標準,對“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度等級進行劃分,利用Arcgis軟件的空間分析和可視化,展現不同時間序列下各市耦合協調度的動態變化,耦合協調度時空分布圖如圖6所示。

2011—2019年,福建省“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度整體呈現緩慢上升的趨勢,平均值處于0.31~0.47之間。2011年,所有城市的協調發展度均比較低,福州、泉州處于瀕臨失調狀態,廈門和漳州處于輕度失調狀態,其他城市處于中度失調狀態。到了2014年,所有城市的協調發展度均有所提高,但仍未達到勉強協調狀態,只有福州勉強達到了這一狀態,其他城市仍處于輕度失調和瀕臨失調狀態。2019年耦合協調度不斷上升,雖然部分城市勉強達到協調狀態,但從宏觀經濟結構調整與區域發展戰略的視角來看,福建省作為一個整體仍然顯示出輕度的發展不均衡性。特別是在某些地區,這種不均衡性甚至達到臨界失衡的狀態。盡管如此,通過對過去9年間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可以觀察到福建省在城市發展協調性方面呈現持續而微小的正向增長趨勢。

總體看來,福建省省會城市的耦合協調度常年處于高值區。此外,部分東南沿海城市處于中等水平且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這是由于城市產業的相對擴張與多元化的發展模式,同時通過工業來統籌城鄉產業的發展。在宏觀政策上,通過打造海峽西岸先進制造業基地,優化產業布局結構,利用功能性輻射效應拉動周邊農業經濟及現代化產業發展。在城鄉融合和產業共建的過程中,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進行了交換,促進了農村地區現代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協調發展和提升。對于其他城市而言,由于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滯后和“中心—外圍”的不平衡性,導致城鎮發展中面臨結構性的挑戰,同時缺乏健全的市場體系,導致某些地區就業機會、產業結構單一少等問題,進而促使農村人口外出打工或流失,最終影響到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從協調度時空發展趨勢可以看出,“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水平在不同地域間呈現顯著的空間異質性。此外,城市間的發展差異正處于動態變化之中。根據當前的發展模式和趨勢,可以預測這些差異將經歷從最初的擴散階段到逐步穩定,最終趨向于一個收斂的發展態勢。

為了深化對新型城鎮化與“三農”現代化之間的耦合協調機制的理解,本文旨在探索福建省發展的不均衡性及其潛在的制約因素。通過定量分析新型城鎮化與“三農”現代化之間的同步發展關系,揭示兩者之間的動態互動機制。對福建省新型城鎮化和“三農”現代化兩個系統的綜合得分進行處理,并將其分為三種類型:當新型城鎮化得分高于“三農”現代化得分時,表示新型城鎮化水平優于“三農”現代化水平,屬于“三農”現代化滯后型;當新型城鎮化得分低于“三農”現代化得分時,表示“三農”現代化水平優于新型城鎮化水平,屬于新型城鎮化滯后型;當新型城鎮化得分等于“三農”現代化得分時,表示新型城鎮化水平和“三農”現代化水平趨于同步,屬于二者同步發展。相對發展水平測度如表5所示。

根據表5可以看出,在2011—2019年期間,莆田、漳州、寧德、南平、三明和龍巖屬于新型城鎮化滯后型,而福州、廈門和泉州則長時間屬于“三農”現代化滯后型,反映了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特征,這種不平衡將通過城市的發展與時間的推進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2011—2019年相對發展水平時空分布圖如圖7所示。

通過圖7所呈現的發展水平空間特征可以看出,莆田、漳州和寧德等城市的“三農”現代化發展相對優先,而福州、廈門和泉州則在新型城鎮化方面擁有較大的優勢,新型城鎮化和“三農”現代化發展的差距相對其他三座城市呈現出明顯的收斂趨勢。莆田盡管位于福建沿海中部,擁有一定的工業和建筑基礎,但由于起步晚導致經濟增長速度和產業發展相對較緩。漳州作為閩南經濟圈的一部分,其城鎮化進程受到鄰近都市群發展動態的正向影響。然而,與寧德類似,漳州在新型城鎮化的推進中,面臨著自然資源稟賦的限制與產業結構的約束,導致其城鎮化質量與速度均未能達到預期的水平。而福州、廈門和泉州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地區,歷史上一直是重要的商貿中心和港口城市,早期在政策的頂層設計上,重視城鎮化建設以追求經濟的迅猛增長。然而在發展過程中未能解決傾斜城鎮化發展所帶來的城鄉結構性矛盾,導致新型城鎮化和“三農”現代化發展的差異較大。但是,在國家政策的持續優化與科學宏觀調控的背景下,新型城鎮化與“三農”現代化之間的發展差距正逐步彌合,到2019年,福州市已經實現了新型城鎮化和“三農”現代化的同步發展狀態。

5.3“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度空間趨勢分析

通過分析“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度的變化趨勢,有助于探究耦合協調度格局演化的過程與內在作用機制。“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的耦合協調趨勢面分析結果如圖8所示。

由圖8可以看出,“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的耦合協調度呈現“南高北低—東高西低”的空間特征。圖中正東方向為X軸,正北方向為Y軸。灰色和黑色曲線分別表示耦合協調度在南北和東西方向上的空間趨勢變化。福建省“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協調變化趨勢在東西方向,存在明顯的“中軸隆起—兩側凹陷”的空間分布特征,同時,耦合協調度高值區位于中部偏東方向的福州,而耦合協調低值區位于最西端和最東端的龍巖和寧德。在南北方向的協調性變化中,所呈現的趨勢特征表現為“南部高、北部低”的非線性曲線特征,且在過渡階段上升與下降趨勢較為明顯,存在較大的空間分異特征。究其內在原因,可以概括為在福建省南北方向上不同城市的地貌特征、自然資源稟賦以及自身在歷史發展階段的獨特性所帶來的城市發展水平的差異,也體現了國家宏觀調控和區域政策制定的戰略選擇。從時間趨勢變化來看,“南高北低—東高西低”的空間分布特征隨著時間變化逐漸趨于穩定,且南北方向的極值差距在2011—2019年間先是小幅度縮小,隨后又逐漸呈現出擴大的趨勢。東西方向的趨勢演變從時間序列來看,這三個時間階段耦合協調的空間變化趨勢,均保持倒“U”型的演變特征,中心與邊緣地區的發展差距正在逐步緩和,福建省會城市與周邊城市間的功能聯動與資源共享逐漸增強,為城鄉一體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5.4“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的驅動因素

本文將“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系統的耦合協調度(D)作為因變量,將各個子系統的影響因素作為自變量(X1~X32)。同時對32項指標進行等間距離散處理,通過Arcgis軟件將指標因子劃分為5個不同層級,即完成對自變量的分層,運用地理探測器計算出影響“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度的因子決定力q值,探究影響系統協調發展的關鍵決定因素及其時間的變化特征。

5.4.1主導因子分析

針對2011年、2014年和2019年驅動福建省“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的主導因子進行探測,結果如表6所示。

表6中,人均GDP(X5)、城鄉居民收入比(X32)、農村居民人均用電量(X25)、衛生機構數(X8)、衛生技術人員數(X7)、一般公共服務支出(X11)、城市建設用地占市區面積比重(X12)、常住城鎮人口規模(X2)、農村恩格爾系數(X2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1)和移動電話用戶(X9)的出現頻率和增長幅度較高,是驅動福建省“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的關鍵因子。通過以上因子分析可以看出,福建省“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空間分布差異大部分受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和交通通信等因素影響。

根據表6探測結果,“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的驅動因素總結為四個方面:一是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為“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起著強有力的支撐作用。人均GDP(X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1)、農村恩格爾系數(X26)和城鄉居民收入比(X32)等城鄉經濟類因素在2011—2019年的因子決定力處于較高水平,對二者耦合協調的具有顯著影響,體現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城鄉的經濟發展差距。城鄉居民收入比逐漸縮小,是城鎮發揮輻射效應帶動周邊農村經濟、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過程,也反映了政策引導下的農村,通過激活農業產業鏈、增強農村地區的經濟活力,逐漸形成對城鎮經濟的追趕趨勢,從而縮小城鄉經濟發展差距,推進“三農”轉型升級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二是產業結構的影響,產業結構前期對“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具有重要驅動作用,2011年作用值在0.70以上,后期逐步減弱。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第二、三產業的產值(X4)變化,代表著城市居民和工業需求的變化,從而引起市場對產品和技術的需求變化,農業現代化需要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增加高效、高附加值的農業產業。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產業的轉型逐漸趨于穩定化,表現為產業結構對“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耦合關系的影響力自2014年后逐步降低。這一趨勢反映了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在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要求后,對產品由“量”與“類”轉變為對“質”的追求。三是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是“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的保障,表現在2011年之后農村居民人均用電量(X25)對系統耦合的影響作用較大,同時人均農業機械總動力(X19)的解釋力均穩定在0.70以上。具體而言,隨著農業生產方式的現代化,農業機械的廣泛應用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也帶動了農村用電量的增長。農村居民人均用電量的增長和人均農業機械總動力解釋力的穩定性,揭示了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農村能源消費結構的變化,以及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雙重提升。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推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高質量融合的支撐保障。四是城鄉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綠色生態化水平為“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提供持久動力。表現為城市建設用地占市區面積比重(X12)、一般公共服務支出(X11)、常住城鎮人口規模(X2)、衛生技術人員數(X7)、移動電話用戶(X9)、衛生機構數(X8)和農業廢水排放量(X24)的因子決定力處于高值區。城鎮化進程中,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及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一定程度惠及了周邊鄉村人口,通過輻射效應加速城鄉間要素流動,推動城鄉社會結構的轉變,體現了城鎮對鄉村的帶動作用,促進了城鎮化與“三農”現代化的協調發展。同時,綠色生態化水平是城鄉綠色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內容。從整體發展來看,福建省“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前期由產業結構驅動,長期由城鄉經濟發展水平推動,后期通過城鄉公共基礎設施的整合與優化以及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推動二者的耦合協調發展。且在農業發展方面,傳統的增產增效驅動模式正朝著注重生態平衡的綠色發展模式轉型。

5.4.2交互因子分析

在主導因子分析的基礎上,對因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分析。耦合協調度驅動因子交互探測結果如圖 9所示。圖9表明,雙因子增強的交互作用對于結果變量的解釋力顯著超過了單因子作用的影響,體現了兩個獨立變量聯合作用時對因變量產生的影響不僅僅是各自影響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相互作用產生了新的效應。其中,土地生產率(X18)和工業廢水年排放量(X17)與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值處于較高水平,表明二者在影響“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的協同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土地生產率的優化是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根本支柱,同時也構成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農業技術的創新與現代化實踐的深入,不僅在提高農業產出和農民經濟效益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而且還激發了農村經濟的增長動力和多樣化趨勢。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樞紐,土地生產率的提高,加速了城市與農村經濟的互補性和資源共享機制,為新型城鎮化的深入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動力(Zhan et al., 2023)。工業廢水排放在“三農”現代化與城鎮化協同中,屬于重點把控的核心環節,通過確保水資源的純凈性與持續供給,為環境友好型城鎮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提高廢水處理的效能與循環再利用的技術水平,對于維護城鄉生態平衡和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除此之外,在雙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釋力排名中,“三農”現代化子系統中城鄉居民收入比(X32)、農業柴油使用量(X21)、農用化肥施用量(X22)以及新型城鎮化子系統中的城市建設用地占市區面積比重(X12)、一般公共服務支出(X11)和常住城鎮人口規模(X2)與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較強。這表明,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和城鎮化進程中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共同構成了“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的關鍵推動力。這兩個要素在促進區域發展的均衡性與整合性方面發揮著決定性作用,是實現社會經濟全面進步的戰略支點。在后續發展階段,應當深化城鄉經濟發展的協同互動與功能互補,通過資源要素的高效配置,推進農村居民的城市化就業轉型,提高收入水平。同時,應全面提升城鄉公共服務水平,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以促進“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之間的和諧發展。

6結論、討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深度剖析福建省高質量推進“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現狀、空間差異和區域關聯性特征,通過構建系統間耦合作用機制,結合新型城鎮化的高質量發展框架,闡述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之間錯綜復雜的相互作用,拓展“三農”領域相互依存動態的理論基礎和評價維度。得出研究結論,并與已有研究進行對比,提出本文政策啟示。

6.1結論

本文利用耦合協調模型和地理探測器選取32個相關因子對福建省2011年、2014年和2019年“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程度時空演變特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得出4點主要結論。

(1)從時序演化來看,發展過程中的大部分城市長期處于新型城鎮化滯后型狀態,僅有福州在2019年達到二者同步發展的狀態。“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度主要以瀕臨失調和輕度失調為主,隨時間演化部分城市達到勉強協調狀態。但總體來說,福建省“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指數整體呈現上升的趨勢,區域差異逐漸縮小。

(2)從空間特征來看,福建省“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度呈現明顯的空間異質性,具有“南高北低—東高西低”的空間特征。高協調度城市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并且常年保持倒“U”型空間特征,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在協調度上存在一定的梯度差異。從空間分布來看,省會城市及沿海城市占據兩個系統高值區,東北部城市為主要低值區。從協調類型來看,低水平耦合協調城市從2019年以后基本擺脫中度失調的狀態,而高水平耦合協調城市達到勉強協調的狀態,這說明區域內極端數據點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漸縮減,區域間協調度得到改善。

(3)從驅動因子來看,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和農業綠色發展驅動對“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水平的解釋作用較為顯著,并且逐漸趨于穩定。其中雙因子的交互作用解釋能力比單因子驅動作用更強。因此,在政策導向上重點關注不同城市城鄉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優化與城鄉生態化協調發展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6.2討論

基于協同互動的理論結構,本文對“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的時空分異特征進行分析。基于上述研究結果,從三個方面展開深入討論。

第一,由研究結論可知,福建省“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兩個系統內部耦合度不斷優化并呈現逐年升高的態勢,突顯了在全面協調的政策框架下,地方發展取得的長期成效。與羅小鋒等(2017)的研究成果相呼應,耦合度的增強不僅標志著“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在福建省的協調性和整合度的提升,而且彰顯了兩者之間的互利共生關系。具體而言,“三農”現代化為新型城鎮化提供了堅實的發展基礎,而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又為“三農”現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從而形成一個互補增效的良性發展循環。福建省“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的協同發展,不僅在區域經濟層面上展現了積極的互動效應,而且在社會結構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方面也表現出顯著的正面影響。這種協同效應的深化,為福建省乃至全國的“三農”現代化與城鎮化提供了可貴的經驗借鑒。

第二,福建省“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處于從輕度失調到勉強協調的發展過程。從指標數據可以看出,福建省農業現代化規模仍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同時具有較大的空間差異,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要素投入與產出之間的不平衡上,也表現出農業經濟增長指標體系中的多元性與異質性,這些差異反映了資源配置處于非最優化狀態,不僅阻礙了農業系統的長期穩定性和發展效率,也暴露了現有農業政策和實踐中的結構性缺陷。根據顏雙波(2016)的研究,差異的發展趨勢預計將遵循一條由擴張、穩定到收斂的軌跡,在政策優化和資源要素的有效再分配過程中,預期這些差異將逐步縮小,從而促進農業系統向更加均衡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第三,研究結果表明,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和農業綠色發展是影響“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的重要指標因子。借鑒顏雅英(2015)的觀點,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并非單一因素所能決定,而是由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元因素構成的復雜系統的共同作用。“三農”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的協調發展,離不開地方政府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也離不開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發展,優化農村經濟結構,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構建協調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

鑒于研究所使用的樣本范圍有限、時間跨度相對較短,以及在指標體系的構建方面存在改進的空間,本文所得結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為了更為深入和全面地探究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現狀和趨勢,未來的研究將致力于通過擴大研究樣本的覆蓋范圍、延長時間序列的觀測跨度,并采用更為全面多元的指標體系,以納入更多維度的城鄉發展要素,從而更為準確地捕捉其復雜性。此外,可借助多元方法論,如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案例研究、比較研究等,以提高研究的深度與廣度。通過這些優化措施,將有助于消弭研究的局限性,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更為可靠和全面的理解。

6.3政策啟示

通過本文研究分析,能夠有效把握福建省“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的整體狀態和發展趨勢,一方面能夠驗證現有政策的準確性,另一方面能夠找準不同城市的短板進行“對癥下藥”。針對“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高質量耦合協調發展提出3點政策啟示。

(1)強化經濟發展導向,協調城鄉發展,促進“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的融合與協調。在發展過程中應當優先考慮現代農村產業的發展,以促進農業及農村經濟的轉型與升級。通過采用尖端技術與先進的管理模式,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及農產品的品質,進而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此外,強化農產品的流通與市場化進程,通過培養健全的農業產業鏈和加工業,從而提高農村的整體發展水平。城鄉經濟的一體化發展,不僅需要區域性的努力,更需要全國性的戰略規劃和政策支持。因此,后期政策方針應致力于改善城鄉產業布局,通過政策支持現代產業發展,增強農村與城市間的連接與協作,并放大城鎮化的積極作用,以促進資源要素的高效流動和優化配置。

(2)重視社會發展導向,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一方面,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城鄉發展均衡的關鍵舉措。在城市方面,應注重改善城市交通、水、電、氣等基礎設施,提升城市功能和服務水平;在農村發展方面,需要增加對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包括改善農村道路、提供更好的供水、電力設施,以改善農民的居住和生產條件。另一方面,應加強農村公共服務能力的建設和提升,保證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通過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等,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福利,增強城鄉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最終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實現城鄉之間的共同進步。

(3)堅持綠色發展導向,實現“三農”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的耦合協調。推動農業綠色化,推廣綠色農業技術和管理模式,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鼓勵農民采用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等綠色農業生產方式。加強城鄉環境保護,加大城市和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強城鄉生活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推動城市建設和農村改造向綠色低碳方向發展。制定綠色新型城鎮規劃,加強城市廢棄物管理,同時鼓勵綠色建筑和節能措施,通過堅持綠色發展導向,不斷推進“三農”領域的現代化進程與新型城鎮化的有機結合,確保兩者發展的協同性與耦合度,從而達到全面提升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白克拉木·孜克利亞,劉松,余波,等.西藏農業現代化對城鎮化發展的作用機制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 2021, 42(5):795-804.

陳莞楨.我國城市化與農業現代化關系的分析[J].統計教育, 2006(11):39-41.

陳濤,楊佳怡,陳池波.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耦合協調度評價[J].統計與決策, 2022, 38(12):70-74.

程明,方青.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戰略耦合機理研究——基于城鄉要素流動的視角[J].華東經濟管理, 2023, 37(5):1-8.

代碧波,陳曉菲.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的耦合協調度測算[J].統計與決策, 2020, 36(9):104-108.

杜志雄,肖衛東.中國“興”字型農業現代化的演化與趨勢[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9.

方創琳.中國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規律性與重點方向[J].地理研究, 2019, 38(1):13-22.

付云.全域旅游視角下長沙沙坪小鎮新型城鎮化建設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2015.

高京平.巴西“三農”現代化歷史進程及其引發的思考[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 2008.

戈大專,龍花樓.論鄉村空間治理與城鄉融合發展[J].地理學報, 2020, 75(6):1272-1286.

郭愛君,陶銀海.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實證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 46(6):97-103.

韓士元.農業現代化的內涵及評價標準[J].天津社會科學, 1999(5):68-70.

黃建洪.中國城鎮化戰略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建構[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2):47-54.

黃瑛,張偉.大都市地區縣域城鄉空間融合發展的理論框架[J].現代城市研究, 2010, 25(10):74-79.

賈興梅.新型城鎮化與農業集聚的協同效應[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 17(2):1-10.

蔣正云,胡艷.中部地區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耦合協調機制及優化路徑[J].自然資源學報, 2021, 36(3):702-721.

柯福艷.統籌城鄉背景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互促共進長效機制研究[J].農村經濟, 2011(5):36-39.

李慧燕.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鎮化與鄉村產業振興耦合協調關系比較研究[J].生態經濟, 2022, 38(9):118-124.

李雯騏,張立,張尚武.中國城鄉融合研究的議題、評述及展望[J].城市規劃學刊, 2022(6):36-43.

李想,汪燁,尹路,等.長三角地區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探析[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22, 6(6):36-45.

李鑫,馬曉冬,胡嫚莉.鄉村地域系統人—地—業要素互饋機制研究[J].地理研究, 2022, 41(7):1981-1994.

劉暢,鄧銘,冉春紅.東北地區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7, 27(6):155-162.

劉煥明,劉培功.論農民是推動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動力[J].理論探討, 2015(1):146-149.

劉民坤,胡玲.“三農”現代化與鄉村旅游的時空耦合[J].北方園藝, 2022(15):138-147.

羅小鋒,袁青.新型城鎮化與農業技術進步的時空耦合關系[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 16(2):19-27.

馬金華,許瑋儀,楊宏.“三農”現代化的財政治理之策[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2023(4):3-16.

錢佰慧,陳思霖,徐洋,等.農村現代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測度分析[J].農業經濟與管理, 2021(6):39-49.

錢瑋.基于區域協調發展的產業導向稅收政策[D].杭州:浙江大學, 2006.

喬谷陽.我國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協調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 2024(2):99-100.

任碧云,郭猛.我國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策略研究[J].經濟縱橫, 2021(5):110-116.

沈紅梅,霍有光,張國獻.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研究——基于農業現代化視閾[J].現代經濟探討, 2014(1):65-69.

蘇小慶,王頌吉,白永秀.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聯動:現實背景、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J].天津社會科學, 2020(3):96-102.

孫永正.“農民工市民化”成本與收益的辨析[J].經濟問題, 2016(3):86-90.

王桂芹,鄭顏悅.我國城鄉融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江淮論壇, 2020(5):18-24.

王勁峰,徐成東.地理探測器:原理與展望[J].地理學報, 2017, 72(1):116-134.

王明華.人本觀念下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轉型研究[J].農業經濟, 2021(12):96-97.

王琴梅,楊軍鴿.農業現代化推動新型城鎮化的效應分析——以陜西省為例[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 43(5):140-147.

吳國喆,王慧娟.農民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主體地位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 2018(1):188-192.

夏春萍,劉文清.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工業化協調發展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VAR模型的計量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 2012(5):79-85.

謝守紅,吳社麗.金融高質量發展與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研究——以長江經濟帶為例[J].華東經濟管理, 2023, 37(2):26-33.

徐田,蘇志宏.習近平新時代“三農”戰略思想的三維解析[J].求實, 2018(5):21-30.

徐維祥,李露,周建平,等.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的動態演進及其驅動機制[J].自然資源學報, 2020, 35(9):2044-2062.

徐維祥,李露.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的戰略耦合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022.

徐雪,王永瑜.城鄉融合的邏輯機理、多維測度及區域協調發展研究——基于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調推進視角[J].農業經濟問題, 2023(11):49-62.

顏雙波.“四化同步”發展歷史演進、評價模型與路徑選擇——基于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10):229-236.

顏雅英.福建省城鄉經濟一體化進程及對策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9):193-196.

葉寶忠,代碧波.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作用機理及時空演變——以我國糧食主產區為例[J].理論月刊, 2020(6):97-105.

袁方成,靳永廣.新時代新發展理念引領下的農民市民化[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 46(2):36-45.

張俊忠.河南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治理耦合協調性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20, 41(10):204-211.

趙景陽,郭艷紅,米慶華.廣義農業現代化的內涵與評價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農業現代化研究, 2007(1):28-31.

周成,馮學鋼,唐睿.區域經濟—生態環境—旅游產業耦合協調發展分析與預測——以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市為例[J].經濟地理, 2016, 36(3):186-193.

周慧敏,王成新.新型城鎮化時期中國“三農”問題焦點的轉型[J].農業經濟, 2020(1):34-36.

周婕.淄博市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耦合度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8, 39(9):285-289.

朱道華.略論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和農民現代化[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 4(3):178-181.

鄒開敏,莊偉光.城市帶動農村發展的作用機制研究——基于鄉村旅游視角[J].農村經濟, 2016(12): 68-73.

Davis J C, Henderson J V. Evidence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3, 53(1):98-125.

Henderson V.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Economic Growth:The So-What Ques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3, 8(1): 47-71.

Wang C.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in Gansu Province [J]. E3S Web of Conferences, 2019, 131:1025.

Zhan L, Wang S, Xie S, et al. Spatial path to achiev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coupling the linkage and coordination of urban-rural system functions [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23, 142:102953.

Zhao J, Wang M. A novel assessment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and its applications [J]. Physica A, 2018, 508:141-154.

(責任編輯康燕)

猜你喜歡
城鎮化現代化農業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邊疆治理現代化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工業設計(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堅持“三為主” 推進城鎮化
學習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現代化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上海金屬(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城鎮化
江蘇年鑒(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a欧美在线| 国内精自线i品一区202| 全部毛片免费看| 亚洲欧洲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色在线视频| 日韩国产另类| 亚洲综合天堂网|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Ⅴ在线观看| 无码日韩视频|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欧美在线国产|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Jizz国产色系免费| 国产欧美自拍视频|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成人国产免费|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手机看片1024久久精品你懂的|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91自产拍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国产高清色视频免费看的网址|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激情综合网址| 欧美 国产 人人视频|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男女免费视频| 成色7777精品在线|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一级视频久久|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好紧好深好大乳无码中文字幕|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亚洲a免费|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精品视频网|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毛片基地视频|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无码中文字幕加勒比高清| 久久公开视频|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91久久久久久| 久久五月天国产自|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啪啪| 久青草免费视频|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91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欧美成人第一页| 园内精品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狠狠色丁婷婷综合久久|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最新国产高清在线|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青草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