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
在新課標的大背景下,深度學習逐步發展成為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初中物理作為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關鍵學科,亟需引入深度學習理念,探索有效的大單元教學方法。對此,初中物理教師要積極進行大單元教學情境的搭建,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組織學生開展趣味化物理實驗,設計多樣化的導學任務,做好課程知識之間的銜接,落實生活實踐,引導學生做到知行合一,鼓勵學生進行思維導圖的梳理,搭建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以此逐步實現學生的全方位成長。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創設初中物理教學情境是深度學習的重要前提,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對此,初中物理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或者利用物理視頻、動畫等多媒體手段,為學生創造一個直觀、生動的學習環境。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聲現象》一單元時,首先,教師可以借助希沃白板等信息技術設備向學生展示一段關于聲現象的視頻,如自然界的聲音、人類制造的聲音等,以此引導學生感受到聲音的存在和多樣性。之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聲音是如何產生的?我們如何聽到聲音?聲音在傳播過程中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一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二是整合單元內容,完成大單元教學情境的創設。其次,在針對性教學情境的支持下,教師便可以進行大單元教學內容的設計,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身邊的材料制作簡易的樂器,如用橡皮筋和紙盒制作的小提琴,用空罐頭和米粒制作的沙錘等,讓學生親身感受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如此,學生便可以在動手實踐中深入理解和掌握聲現象的相關知識,實現深度學習。最后,為進一步深化深度學習視域下大單元教學的實踐效果,教師還可以對大單元教學情境進行豐富,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物理小發明、小制作,借助聲現象有關知識制作聲控開關、聲音傳感器等實用物品,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到學校的科技活動中,如物理競賽、科技創新大賽等,讓學生在比賽中感受物理的魅力,提升物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如此,學生便可以在深度學習的大單元教學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實現物理知識的全面理解和應用。總之,創設教學情境是初中物理大單元教學的首要步驟,其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
二、開展趣味實驗,做到理實結合
在深度學習的理念下,初中物理大單元教學不僅需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還需要加強實踐操作的環節,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因此,在開展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大單元教學時,教師要積極進行趣味化物理實驗的設計,以此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引導學生親身操作和觀察,深入了解物理現象的本質和規律,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物態變化》一單元時,首先,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物態變化相關的大單元趣味實驗。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開展“制作冰糖葫蘆”實驗,讓學生親手制作冰糖葫蘆,觀察冰糖從固態到液態,再到固態的變化過程,感受物態變化的奇妙。在確定大單元實驗主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進行實驗目標、實驗步驟等的梳理,一是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二是以此逐步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實驗目標為:①掌握物質從固態到液態,再到固態的物態變化過程;②了解溫度對物態變化的影響;③提高觀察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實驗步驟為:①準備冰糖、水、竹簽等工具;②將冰糖放在竹簽上,用火加熱至冰糖融化成液態;③將融化的冰糖液滴在冷水中,觀察其迅速凝固成固態的過程;④記錄實驗過程中的溫度變化,分析溫度對物態變化的影響。學生便可以在實踐中對大單元知識形成更加全面地認識,以此達到深度學習的效果。其次,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究,教師可以提出:①為什么冰糖在加熱后會融化成液態?②為什么融化的冰糖液滴在冷水中會迅速凝固成固態?③溫度對物態變化有哪些影響?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深入探究物態變化的本質和規律。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科學態度,讓學生養成嚴謹、細致、認真的實驗習慣,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科學素養。最后,在實驗結束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實驗結果的交流和討論,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實驗過程和發現,傾聽他人的觀點和經驗,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理解和認知。總之,開展趣味化物理實驗是初中物理大單元教學的重要環節,其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科學素養。
三、設計導學任務,強化課程銜接
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大單元教學需要設計具有層次性、連貫性和啟發性的導學任務,強化課程知識之間的銜接,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初中物理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需求,精心設計多樣化的導學任務,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學習和理解物理知識。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光現象》一單元時,首先,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整合單元知識進行課前導學任務的設計,一是幫助學生預習和了解即將學習的內容,二是通過任務的引導,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導學任務:①回顧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光現象,如光的反射、折射、色散等,思考這些現象背后的物理原理是什么?②預習課本中關于光的傳播、光的反射和折射等知識點,嘗試用自己的話解釋這些現象,并與同學進行討論和交流。③尋找一些與光現象相關的趣味實驗或視頻資料,進行觀看和探究,嘗試自己設計一個簡單的光現象實驗,并記錄下來。如此學生便可以通過導學任務的引導,對光現象的相關知識形成初步的認識和理解,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基礎。其次,在教學活動進行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需求,設計具有層次性和啟發性的導學任務,如:①進行小組討論,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規律,并嘗試用這些規律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光現象,如鏡子、水杯等;②通過實驗觀察和記錄光的傳播路徑和方向,分析光的傳播特點,如直線傳播、光速等;③深入思考光的色散現象,探究光的顏色與波長的關系,了解光的顏色與物體表面反射、吸收光的關系。學生便可以通過導學任務的引導,逐步深入學習和理解物理知識,不斷完善自身的大單元知識結構和認知體系。最后,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具有連貫性和系統性的導學任務,如:①將“光現象”單元的知識與其他物理單元的知識進行聯系和整合,如與“力學”“電磁學”等單元的知識進行交叉融合,探究不同物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規律;②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解釋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光的污染、光的利用等。學生便可以在大單元導學任務的推動下逐步建立起完整、系統的物理知識體系,實現自身物理素養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總之,導學任務的設計是實現深度學習視域下大單元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通過具有層次性、連貫性和啟發性的導學任務,可以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學習和理解物理知識,強化課程知識之間的銜接,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大單元知識體系。
四、落實生活實踐,深化知行合一
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大單元教學不僅注重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強調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實現知行合一。因此,教師需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生活實踐,將所學的物理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深化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落實大單元背景下的深度學習。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光的折射透鏡》一單元時,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理解光的折射原理和透鏡的基本知識,掌握相關的物理概念和公式,以此為大單元生活實踐活動的展開做好鋪墊。之后,教師便可以設計一些與生活實踐相關的任務,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具體來說,教師可以設計如下生活化大單元實踐任務:①觀察生活中的透鏡現象,如眼鏡、放大鏡、相機等,了解它們的工作原理和應用場景;②嘗試制作一個簡單的凸透鏡或凹透鏡,利用它觀察物體的像,驗證所學的折射規律和成像原理;③調查身邊的視力問題,了解近視、遠視等視力問題的成因和矯正方法,提出改善視力健康的建議;④利用所學的透鏡知識,設計一個簡單的光學實驗,如制作一個簡易的望遠鏡或顯微鏡,并記錄下實驗過程和結果;⑤參加學校的科技創新活動,結合所學的物理知識,發明或改進一個與透鏡或光現象相關的作品,如制作一個光控開關、一個自動調光臺燈等。如此,學生便可以在生活化實踐任務的支持下鞏固所學物理知識,感受到物理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增強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做到知行合一,深化深度學習視域下大單元學習的相互促進。其次,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社區資源,開展更多形式的生活實踐活動。如:①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科技館或博物館,觀看與物理知識相關的展覽和演示,增強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直觀感受和理解;②邀請物理學家或科技工作者來學校舉辦講座或交流活動,分享學生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激發學生的科學夢想和創新精神;③鼓勵學生參與物理競賽或科技創新比賽,挑戰自己的能力和極限,提高自己的物理素養和實踐能力;④開展物理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如環保科技項目、能源利用調查等,將物理知識與社會問題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學生便可以在多樣化的生活實踐活動中,將所學的物理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深度學習視域下大單元教學的目標。總之,落實生活實踐是深度學習視域下大單元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參與生活實踐,將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實現深度學習視域下大單元學習的知行合一。
五、制作思維導圖,搭建知識體系
在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大單元教學中,制作思維導圖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有助于學生搭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實現對所學知識的系統化理解和記憶。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制作思維導圖,將所學的物理知識按照一定的邏輯和層次進行整理和歸納,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和記憶物理知識,提高學習效果。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物體的運動》一單元時,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逐步學習物體的運動、速度、加速度等基礎知識,并通過課堂練習、小組討論等方式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所學內容制作思維導圖,將物體運動相關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和歸納。具體來說,學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制作思維導圖:①梳理知識點:將所學的物體運動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和分類,如物體的運動狀態、速度、加速度、力的影響等,形成清晰的知識框架;②建立聯系:分析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如速度、加速度與物體運動狀態的關系,力的影響與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等,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和網絡;③制作思維導圖:根據梳理和建立的聯系,使用思維導圖軟件或手工繪制的方式制作思維導圖,將各個知識點進行可視化呈現,形成具有層次性和系統性的知識體系;④反思完善:在制作完思維導圖后,學生可以進行反思和完善,檢查自己的知識體系是否完整、準確,是否有遺漏或錯誤,進一步調整和完善思維導圖。總之,制作思維導圖是深度學習視域下大單元教學的重要輔助工具,通過制作思維導圖,學生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深化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深度學習視域下初中物理大單元教學方法的落實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物理知識,更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對此,教師要積極進行深度學習視域下大單元教學情境的搭建,引導學生開展趣味化物理實驗,用多樣化的導學任務強化大單元教學方法對學生的積極影響,組織學生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鼓勵學生進行大單元思維導圖的梳理,由此促進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深度理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