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小光
語文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科目,是學生探究各學科知識的重要基礎,同樣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教師應結合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有效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開發學生的思維探究能力,打造多元化課堂結構,使學生主動參與語文知識探究,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培養學生形成適應社會發展的關鍵能力。
結合高中語文教育教學活動進行分析,很多教師對新課標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理解,在教學活動中不斷調整教學思想,融合創新理念,打造新的學習環境,為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進行各種嘗試和努力。在現代教育教學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教師應緊緊抓住時代發展契機,優化語文教學活動設計,提升語文教學活動的吸引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落實語文學科的既定教學目標,有效推動語文教學活動的縱深發展,體現高中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保證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提升。
一、創設生活教學情境,豐富語言構建與積累
教材是語文教師設計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考,高中語文教材有很多豐富的文學作品,為了培養學生不同的能力,語文教材會階段性調整內容。教師需要準確把握教材核心內涵,認識語文教學活動主要是依托教材為核心,在語文教學活動的設計過程中應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有效推動學生語言能力的構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提升。語文知識與現實生活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要想在高中語文課堂推動實踐育人的落實,應結合生活創設語文教學情境,在生活場景下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儲備,通過對語言的分析,幫助學生把握文學作品的情感內涵。
比如在教學《登泰山記》這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創設情境教學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在自主探究情境中調動學生的生活情感。教師結合“旅游”為主題創設情境:“同學們,導游在旅游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天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文,結合課文內容扮演導游角色,為游客進行線路規劃和景點介紹。”教師通過創設生活化情境,既喚醒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又可以拉近語文課堂與現實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深入文本提取關鍵信息,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教師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結合不同方式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情境教學的引導下深入分析文本內容,領略文中描寫的美好景色,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教師通過教材中的課文喚醒學生的生活情感,鼓勵學生尋找類似的文章進行閱讀,可以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對于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知識,形成語言思維構建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豐富課堂教學方式,培養思維與提升素養
(一)利用互動教學培養學生思維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主要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完全突出了教師的課堂主導地位,學生被動地追隨教師的教學節奏,整體的學習狀態都過于依賴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不到有效鍛煉,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但很難實現對學生學科思維的拓展,不利于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想改善這種狀況,教師應在課堂帶領學生主動思考,使學生形成主動探索的思維習慣,逐步提升學生的語文知識理解能力。
在教學朱自清《荷塘月色》這一課文的過程中,文章文質兼美,景物細節描寫中有獨到之處,應用了很多修辭手法,提升了文章的表現力,帶給學生很多藝術感悟。通過對該文的閱讀,有益于增強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對課文展開教學指導,應將重點放在作者對整篇文章的情境構思中,引導學生結合課文描述進行想象,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圖景,這是開發學生語文學科思維的重要過程。在語文課堂很多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僅停留在淺層,缺乏對文本內容的深入探究,教師應結合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適當設計一些問題,驅動學生思維發展。如文中都應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嘗試選擇一部分修辭手法分析其巧妙之處,教師結合提問引導學生展開深層思考,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組建學習小組,培養學生思維
為了有效提升語文實踐育人質量,教師應打造開放共享的學習環境,嘗試構建學習小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語文知識思考和討論中,這有助于突破固有思維的限制,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分析能力和匯總能力,有效鍛煉學生的審美技能。高中生在得到教師的啟發后,會在學習中進行靈活調整,通過創設活躍的課堂學習環境,使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展開頭腦風暴,這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過程。語文教師通過搭建語文學習小組,在語文課堂積極應用有效方式提高教學活動針對性,使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深入其中展開討論探究,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探究能力,推動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
學習《勸學》這一文的過程中,教師結合文中的場景與現在的學習環境進行對比,逐漸滲透文章想要表達的思想主旨,鼓勵學生在課堂中積極討論,教師幫助學生設計一些討論話題,如:“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你擁有了哪些收獲?”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積極互動,對文本進行仔細閱讀,提取關鍵信息進行討論交流,利用辯證的視角分析文章的表述,進而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實現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繪制思維導圖,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墨守成規只會使教育活動止步不前,高中生擁有了獨立的思考能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能僅以夯實學生的文學基礎為教學目的,而是要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需要進行各種嘗試,在語文課堂引入思維導圖,可以引導學生匯總文章結構,提取文章的關鍵信息,引導學生利用這種思維工具呈現出系統的知識結構,這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思維導圖的應用給予足夠關注,使學生對文章內容產生深刻理解和體會,實現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培養。
在教學《雷雨》這一課文的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準確把握文章結構,教師指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繪制思維導圖。教師設定的這一任務使學生的閱讀學習更具有目的性,他們會有意識地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梳理,思考一些文章信息的潛在聯系,使他們對課文有了深刻理解。由于每一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思維方式不同,繪制出的思維導圖在形式上也存在一定差異,有的學生會結合人物特點進行繪制,有的學生則結合情節發展進行繪制,但無論哪種繪制方式,只要學生制作的思維導圖結構嚴謹,且邏輯次序清晰,就代表學生對文章有了全面了解。教師要鼓勵學生逐漸提升思維導圖繪制的全面性,既能反映出人物關系,又能體現情節發展,使學生通過不同的視角分析課文,這一過程中學生對文章描述的內容了然于心,也學習了豐富的描寫手法,有效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三、關注課外拓展閱讀,培養審美與鑒賞素養
閱讀是語文學科的重要內容,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使學生獨立閱讀,拓展文學視野,對于豐富學生的文學積累,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認知有重要影響。在傳統教學模式下,主要是通過課內為學生傳授一些閱讀學習方法,到高中階段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僅僅依靠課文中的文學作品展開閱讀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教師有效拓展學生的閱讀學習空間,引入豐富的閱讀學習資源,實現對學生文學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
在閱讀《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一文的過程中,該文圍繞林沖被逼上梁山風雪之中的打斗場景,其內容描寫驚險刺激,很容易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課文選自我國四大古典名著《水滸傳》,為了幫助學生對該文有一個深刻理解,教師在課堂為學生推薦《水滸傳》著進行閱讀。要求學生結合《水滸傳》這一名著規劃閱讀學習,每天都能完成一部分的閱讀學習任務。在一段時間后,教師帶領學生在課堂展開閱讀分享交流會,要求學生分享自己一段時間閱讀《水滸傳》有哪些心得體會,在開放性的課堂環境下,鼓勵學生表達不同的觀點,積極交流自己的閱讀學習經驗,在閱讀中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特點,加深了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學習了豐富的文學知識。在語文課堂教師要做好對學生的引導和幫助,結合學習情況調控教學內容,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四、引導語文實踐活動,加強文化傳承與理解
教師可以在設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為學生擬定主題明確的學習方向,有效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設計的實踐活動應符合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提升學生的文本感受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喚醒學生的內心情感,結合現有的認知經驗表達自己的想法,使學生在傳統文化氛圍下把握文化內涵,有效推動文化傳承。
在教學《荷花淀》這一文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仔細閱讀,準確把握小說故事情節,關注文本品析的細節,思考小說如何通過簡潔傳神的語言塑造人物形象,結合閱讀幫助學生感知小說中心內容,通過細節性品位領悟文本特有的語言風格和情感表達方式。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積累語言素材奠定良好基礎,幫助學生主動分析一些描寫方法,有效培養學生的寫作技能。接下來教師在實踐教學活動中指導學生以合作的形式討論:“文章共描寫了幾個場景?”要求學生組織語言對小說的主要內容進行概括,有效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除此以外,在深入體會文章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特色地域文化進行寫作構思,提示學生在文章構思過程中設計故事情節,充分突出語言情感的變化,幫助學生感受故事的跌宕起伏。教師要求學生結合文中用到的一些描寫方法進行創作,主要是以人物或事件為題材進行寫作,這些資料在學生的生活實踐中便于獲取,學生可以迅速確定寫作對象,結合實踐活動延伸至對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活動中,有效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滿足核心素養的教育培養目標。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課堂實踐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學科素養培養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語文課堂教師應積極調整教學活動,融入創新教學理念,滿足學生的差異化學習需求,為了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積極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融入多樣化課堂教學方式,在豐富的實踐活動場景中提高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以不同的視角優化語文課堂結構,最大化地開發學生的內在潛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