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喜慶祥和的民俗年畫、立體生動的山西風光、水墨寫意的梅蘭竹菊、惟妙惟肖的人物臉譜……6月5日,《科學導報》記者走進廣靈剪紙文化產業園區中國廣靈剪紙藝術博物館內,16000余件剪紙藝術精品讓人目不暇接。
“廣靈剪紙不是剪出來的,而是用刀刻出來的。作為我國民間剪紙三大流派之一,廣靈剪紙以細膩刀工、鮮艷染色、生動造型、纖細線條、傳神表現力獨樹一幟。既有西北地區剪紙的粗放勁健,又不乏江南、兩廣剪紙的纖細秀美。”廣靈剪紙創始家族第四代傳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靈剪紙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廣靈剪紙藝術博物館館長張多堂介紹。
“鏤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边@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句,描寫了當時廣靈剪紙的真實寫照。歷經洗禮,廣靈剪紙大約在明代形成,在清道光年間基本成熟,成為山西剪紙的縮影。清代,隨著社會需求的提高,“歲歲上窗欞”的廣靈剪紙開創了以刀代剪的新方法,實現了剪紙的批量生產。
在張多堂的帶領下,記者在博物館看到了許多清末民初的剪紙作品,它們不僅僅局限在窗花上,還有服飾、首飾、煙壺上的圖樣?!斑@些圖樣是不是現在看來也不淘汰?你看看那時候的圖樣多精致,在不同的物品上的花樣各具特色?!睆埗嗵谜f。
據了解,廣靈剪紙的制作效率高,用剪刀一次只能剪一層、幾層,最多十幾層,而刀刻一次就可以刻十幾層、幾十層,多則可達80層。另外,廣靈剪紙工藝復雜,一件成品要經過圖樣設計、濕、踩、刻、裝幀等38道工序。
自古以來傳統手工藝品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政治經濟發展,很多手工藝無法適應現代商業市場法則,逐漸萎縮甚至消亡。為更好地保護廣靈剪紙技藝,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張多堂與兒子張棟建起廣靈剪紙文化產業園區,打造廣靈剪紙藝術博物館,成立廣靈剪紙文化藝術研究中心,開辦廣靈剪紙職業培訓學校等,實現了廣靈剪紙的生產性保護。2008年,山西多堂剪紙文化產業園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013年被國家旅游局批準認定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2015年被評為“2015中國文化品牌影響力500強”。
時至今日,山西多堂剪紙文化產業園已成為剪紙藝術為核心經營內容,集設計生產、展覽銷售、教學研究、旅游觀光為一體的多功能文化產業園區。尤其是在廣靈剪紙研學旅游、技能教學等方向有了突破性的進展,真正實現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促進。
一直以來,張多堂始終堅持“多形式、多品種、多題材”的原則,推動廣靈剪紙由觀賞性、裝飾性到實用性的突破,如今,廣靈剪紙的內容題材擴展為文物古跡、旅游景點、人物造型、四大名著、傳世名畫、中國書法等領域,其產品形式擴展為時尚的工藝品、旅游紀念品,如剪紙賀卡、郵票、畫冊、畫軸、鏡框、扇子、邀請函等,產品種類擴展到5000多種,小剪紙做成了大產業,產品遠銷美國、日本、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回想曾經,張多堂面臨過資金不足、市場不穩的情形,但他知難而進、敢拼敢干,勇于開拓的精神成為他成功的一塊基石。他拿著一大箱廣靈剪紙,跑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參加全國大型展會,人跑瘦了、鞋磨破了,但他不在乎這些。他狠心離開家,頂著嚴寒酷暑去全國各個旅游景點推廣廣靈剪紙,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終于有了一些穩定的客戶和資金來源,正是他這種吃得了苦、不懼萬難的精神讓廣靈剪紙產業走上了長足健康發展的軌道。
多年來,張多堂無論在贊譽表揚中,還是質疑和非議中,張多堂都一如既往,以自己的創新與開拓樹立了來自民間藝術產品品牌;以自己的智慧和魄力,打造出與時俱進的文化企業;以自己的膽識和勇氣締造著融入世界的品牌傳奇。他是當之無愧的深挖民間文化藝術“金礦”的鉆探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