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豐
作業是承載學習內容、體現學習方式、包含過程性評價的自主學習任務。重視作業管理,優化作業設計與實施,提高教師作業能力是落實“雙減”政策的具體措施。其關鍵在于教師如何正確地理解作業的學習功能,站在學生立場,研究學習活動的設計與實施。那么,如何開展有效的校本研修,提高教師的作業設計與實施能力?
作業設計與實施中的問題
雖然教師對作業十分熟悉,但他們在作業選擇、設計、布置與批改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作業功能單一,師生對于“題海訓練”習以為常。長期以來,人們將作業主要定位于課后鞏固訓練。教師布置的主要是強化記憶的操練作業,以圖熟能生巧。很多教師認同“作業多多益善”,以為“與考試測驗越相似的題目才是好作業”。于是,作業量攀升,以賭博的心態和“下圍棋”的手法布置海量習題的形式相當普遍。學校管理者對作業量失控也常持默許態度,使得與試題相似的作業肆意增加。“題海訓練”泛濫,學生疲于刷題,許多目的性不明確、性質與方式不相稱的作業占領了學生有限的時間,消耗學生日漸式微的學習動力。
作業與課堂學習相脫節,導致學生學習效率在低水平徘徊。近年來過度強調的“教考分離”對教育教學造成了嚴重破壞。在師生對“拿來主義”的作業習以為常,部分教師不參與作業設計,對合格作業、優秀作業的鑒別缺乏思考時,課后作業與課堂教學的配合已不被重視,導致學生學習效率在低水平徘徊。不同學習階段、不同水平的學生,需要不同的作業且區別要求。但在“拿來主義”較為普遍的情況下,部分教師往往只考慮知識點,課堂講一套,作業練一套,作業與課堂學習各行其是。
作業“有批改無分析”,反饋指導作用落實不夠。作業是重要的形成性評價環節。作業的價值在于批改后對學生學習的診斷指導和對教師教學的反饋。但目前很多教師在作業批改中,只是評判答案的對錯,卻忽略了分析學生的錯誤成因;有的教師可能會從作業難易、完成時間等方面進行分析,但很少透視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這樣,作業的反饋指導功能得不到落實。尤其在反映學生思維能力的開放題上,簡單化的批改,使學習者處于盲目摸索中,難得要領。
上述問題可以歸結于教師對作業研究不深、學校作業管理相對簡單化。加強作業管理、改進作業過程應把握好以下四對關系。一是質與量。大家關注作業量較多,但對作業的質關注不夠,甚至對“怎樣的作業才是好作業”的認識也似是而非。二是“拿來主義”的作業與教師自主設計的作業,大家無法判定哪一個更好。三是作業的布置與反饋。目前學校就作業設計與布置有許多具體的要求,但對如何及時地分析反饋作業情況以有效指導學生,并據此調整教學,不夠重視,這可能是影響作業有效性的“致命”環節。四是教師與管理者的立場差異。在作業量的問題上,教師的本位意識較強,但管理者則有些猶豫和搖擺,于是,學科間的作業統籌無法真正落實。
重新理解作業的學習功能
優化作業設計過程,需要教師更為準確地把握作業的本質,科學運用功能多樣的作業,明晰作業的設計意圖,促成學生的有效學習。
作業的本質是自主學習任務。近年來,人們對作業的認識已有很大進步。作業是教師為配合課程進度,為學生設計的系列化的自主學習任務;是承載學習內容、體現學習方式、包含過程性評價的學習任務。我們過去對于作業承載學習內容這方面較為重視,但較為忽視其體現學習方式、進行過程性評價等方面的價值。只關注知識關聯的作業容易淪為一般的習題訓練,可能造成“關注結果,忽視過程”的情況。只有兼從學習方式與過程性評價的視角看作業,作業才會“生動”起來,它才能從附屬意義的課后鞏固訓練,成為具有獨立意義的自主學習活動。
貫穿學與教全過程的學習任務。針對作業與課堂學習相脫節的情況,我們應樹立融入教學系統的新的作業觀。作業不只是課后練習,而是貫穿教與學全過程的學習任務。要研究如何通過預學任務、隨堂任務、課后任務,以及教師的策略設計,組織與推進學生學習。
課前的預學任務。要鼓勵和幫助更多的學生開展預習,必須引導教師將作業研究的重點從課后補充練習,調整到課前預習引導上來。之所以稱為“預學任務”,而不是“預習任務”,是因為在教師講課之前請學生經歷的學習任務,一定不能是熟練取向(習)的,而應該是理解取向(學)的。預學任務并不只是閱讀教材,而是要通過思考與體驗,幫助學生達成理解,實現學習。
課堂上的隨堂任務。相較“講課”,教師在課堂上更重要的任務是“組織學習”。教師如何組織學習,促成學習的真正發生,需要研究學生現場完成的隨堂任務設計。隨堂任務可分成思考型、表現型、討論型、記錄型、訓練型和反饋型等多樣類型。一個有效的學習過程需要完整包括聽、記、思考、交流、實踐等環節。教師要重視設置面向全體學生的思考型任務,驅使每名學生親歷關鍵性的思考過程;教師還要創設讓學生將思考過程完整闡述出來的表現型任務,以推動學生從淺層的應答走向深入的理解。當前大部分教師較為重視自己在課堂上“播放”知識的準備,卻相對忽視學生在課堂上如何“接收”的設計。但課堂的學習成效卻往往受制于學生學習記錄的質量,如何設計幫助學生記錄要點的作業單與如何講解闡釋學習要點,其實是同等重要的。
課后的及時復習任務。要克服簡單訓練的模式,其研究點主要有四個方面:一要處理好“理解”與“熟練”的關系,防止學生尚未理解知識點時,就加強熟練性的訓練;二要尊重學生的層次差異,同時設計面向全體的鞏固性作業與面向學有余力學生的提高性作業;三要重視診斷與補償,明確作業意圖與釋義,賦予作業診斷功能,增加基于診斷反饋的補償性作業;四要重視聯系與整理,以形式多樣的整理性作業,及時將零散的學習轉化為有組織的知識建構。
功能豐富多樣的學習任務。作業功能指的是作業在學習進展中所起的作用。根據不同的作用特點,可以將作業分成若干類型。如:要求學生課前開展有意義的預習,為課堂學習作好獨立思考的準備(引導預習的作業);關于基本理解學習要點的基礎題,主要幫助學生澄清概念及關鍵變式(促進理解的作業);學生在基本理解的基礎上,以適當的重復作業與變式作業,強化記憶,形成熟練回應能力的作業(提高熟練性的作業);幫助學生整理知識,以形成良好知識結構的作業(梳理聯系的作業);有些作業與具體的教學內容無關,其目的是幫助學生積累知識與能力(堅持積累的作業)。對于學生來說,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比習得知識更重要。
提升教師的作業設計與實施能力
加強作業管理,優化作業過程,必須幫助廣大教師學會從功能的視角理解作業,提高作業設計與運用的能力。需要聚焦教師的作業行為,結合校本研修探索有效提高教師作業能力的方法。
作業的選擇與布置。作業的選擇與布置本是備課的一部分。但互聯網上各類可借鑒的題庫,讓人們對“拿來主義”的現成作業熟視無睹。這種“大海撈針”的戰術浪費了學生寶貴的時間。作業的選擇與布置應遵循四個方面的要求:一是根據學習內容,確定作業范圍;二是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確定不同的作業要求;三是明確作業的意圖,以科學合理的形式呈現作業;四是設置恰當的布置作業的時機。其關鍵在“精選”與“先做”。
如果作業不與課堂學習形成內在聯系,那它必然是低效甚至無效的。不會編作業的教師,一定不是合格的教師。所以要鼓勵教師參與作業設計,讓教師對具體作業的意圖與功能心知肚明,方能有的放矢。如果自主設計作業有困難,事先試做一遍應是教師作業布置的底線要求。在選擇與改編中學會作業設計是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能力的第一步。
要提高研修活動的質量,第一,活動目的要明確。教師要就習以為常的作業布置習慣進行反思,重視“明確作業意圖是作業布置的重要前置環節”,做“作業評論師”。第二,任務要具體,貼近實戰。要選擇與日常工作相接近的任務為“階”,在任務的自然延展中,循階而上。第三,任務要與理性思考結合。既要做作業的逐題分析,又要梳理有效作業的特點,從而保證行動與思考等兩個層面都有真實的參與。第四,要重視“預研任務”。讓集中研討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進行,生成更為豐富的思考。
要讓課后作業與課堂教學更好地結合,關鍵是教師要對作業的功能有一定思考。要思考具體作業在單元或課時中的作用,以之指導作業的選擇與設計,將課后作業與預學任務、隨堂任務聯系起來,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延伸來設計,而不是簡單的課后鞏固,要從促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角度研究作業,而不是割裂的強化訓練。
作業的優化設計。盡管當前的作業主要還是在現成作業的基礎上選編的,需要教師創編作業的機會并不多,但是提高教師原創的作業設計能力十分必要。因為從作業設計能力能夠看出教師對知識點的把握能力、設計與呈現學習任務的藝術以及對學情的了解。這種作業設計能力也是考試命題能力的基礎。
基于對“拿來主義”的反思,有些學校將作業設計融入備課環節,組織教師開發“校本作業”,強調所有布置的作業都應經過備課組選編,引導教師參與作業設計。這一方向是對的,不過,校本作業的首要意義未必在其成果,而在于研修,在于研制校本作業的過程中教師的研修思考對于其專業成長的促進。要通過討論如何研制校本作業,基于作業功能來指導作業設計,幫助教師完善基于研修的教學設計。
作業的批改與分析。作業是重要的過程性評價,有作業便必然有批改,有批改必須要有分析。很多中小學強調“有作必批”,但作業量的無限增加和教師對作業意圖的忽略,導致作業批改越來越流于形式。一些教師甚至放棄了具體的作業診斷環節,只是簡單地核對答案與訂正作業。而完整的評價反饋還須重視學生理解障礙的突破、知識系統的整理、補償學習的跟進。
作業改革必須重視作業批改與講評環節,教師既要關注作業的結果,更要關注作業過程與作業習慣,發揮作業多方面的教育效益;既要落實作業的全批全改,更要認真分析學生錯誤的原因,反饋改進教學過程;既要及時向學生反饋作業批閱結果,集體講評共性問題,單獨交流個性問題,更要引導學生根據作業批改結果分析學習存在的問題,更好地開展后續學習。
要重視開放性作業的評價與反饋。長期以來,人們將作業批改視為“對答案”的過程。對于客觀題,確實如此,但對于一些較為開放的主觀題,不能只是對照標準答案,給一個“√”的符號,讓學生自己去琢磨,而要通過詳細、明確的評語,指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給予補充與訂正。
如何確保這類開放性思考的問題能充分發揮作用,教師的批語和反饋很重要,這是體現教育意義的師生對話。
首先,教師批語應遵循學生友好型原則。教師盡量用學生能理解的語言,進行建設性的分析,要讓每位學生能夠輕易讀懂教師的批語,并能根據批語改進自己的答案。可能的話,還可以提供答案樣例供學生比較分析。
其次,教師批語必須辯證而詳細。既要肯定好的方面,也要指出不足的地方。要有充分的鼓勵和肯定,即便教師實在找不出可以肯定的地方,也可以表揚學生的書寫,肯定他們試著完成任務的努力。在被肯定的氛圍中,學生才會更主動積極地去思考后續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