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國
作為一個老昌吉人,我看到了昌吉市延安北路的過去和現在,見證了生活條件的改善、時代風貌的變遷,真是今非昔比。
最早延安北路團結大院的平房沒有上下水,有一個蓄水的大缸,吃水要到水房用扁擔挑回來,到了寒冬,挑水處凍起了尖尖的冰堆,很容易摔倒。上廁所也很麻煩,需要去團結大院東南角唯一的旱廁。后來我家從沒有上下水的平房搬進了面積較小的樓房,又從面積較小的樓房搬回了團結大院新蓋的樓房,那里的廚房是盤有爐子的,可以生火做飯。
如今搬進了高層電梯房,每當夜晚站在自家陽臺上,就看見昌吉城區處處燈火輝煌,一盞盞路燈串聯起來宛如一條條璀璨的河流,遠處的東方廣場高樓霓虹閃耀,如夢如幻。回憶中的家鄉,在我以為的永遠里,不斷地在改變。
黃門市部
可能許多人聽到這個名字很奇怪,“黃門市部”略顯突兀、不夠嚴謹,為什么不是“黃門門市部”或“延北門市部”呢?其實黃門市部就是一家售賣食品、雜貨的店面,位于延安北路團結大院對面,因大門刷的是黃色油漆而得名。
在20世紀80年代那個物資匱乏的時代,黃門市部留給我們這些出生于六七十年代的路北孩子太多深刻的回憶。母親經常讓我去打醋,當我提著家中那個能裝1.5公斤醋的深色醋壇子,手握五毛錢推開那扇會自動回彈的黃門,首先聞到一股濃烈的醬油、醋裹挾著的令人愉悅的餅干、糖果香氣的味道,貨架上堆滿了誘人的吃食,有果丹皮、花生糖、高粱飴、泡泡糖,還有蛋糕、點心、餅干。一位身上散發著桃酥氣息的售貨員大叔給我打了三提子醋,接過五毛錢并準備找我五分錢時,我急忙指著那堆我想了許久的糖果說“再買兩個高粱飴”。我記得高粱飴是兩分錢一個,大叔給我三個,我一把抓起柜臺上的糖果,回家的路上是軟糯、香甜的。母親做飯愛放醋,她常說“醋吃上解乏,對腸胃好”,尤其對黃門市部售賣的烏魯木齊七一醬園釀造的醋贊不絕口。我家吃醋量是比較大的,而打醋這件美差總是落在家中三個孩子里最小的我身上,我也總是提著家中的醋壇子樂此不疲。
百貨大樓
百貨大樓應該是當年昌吉人心中的第一大廈了,那幢在現如今聯通公司大樓處聳立的百貨大樓承載了昌吉人太多的回憶,一遍一遍出現在我的夢鄉。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不知道,當年買東西是需要各種票的。買糧、吃飯要用糧票,買布要用布票,買肉要用肉票,買油要用油票,而那時,百貨大樓商品多,能買上家中大多數生活用品。記得一樓是土產、日雜、五金區,二樓是食品、服裝、鞋帽、紡織品、電器區,有厚實的柜臺,明亮的窗子,還有琳瑯滿目的各色商品。二樓是木地板,一樓通往二樓的樓梯扶手都格外亮,整個建筑應是仿照蘇式建筑建造的,處處透著厚實、大氣。
那時周末只休一天,最歡樂的事就是母親領我上街了。所謂上街就是購物之行,百貨大樓必是上街第一站。沒有車輛,我們徒步來到百貨大樓,人群熙熙攘攘,順著厚實的樓梯扶著發亮的扶手來到二樓,這里有服裝、鐘表、電器,我對這些不感興趣,只是跟著看看。食品飲料柜臺當然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了,這里擺滿了奶糖、餅干、飲料,我貪婪地吮吸著甜香的氣息,如果母親給買點餅干或者糖果,那將是歡樂甜美的一天。柜臺里上班的售貨員可以自由接觸、拿取那些令人垂涎的食品,極令人羨慕。
后來,聳立了好多年的百貨大樓終于被高大的聯通公司辦公樓取代了,但是延安北路的黃門市部、百貨大樓、飲服公司食品門市部、向陽門市部這些地方組合起來,串聯起了童年的點點美好回憶。
州圖書館
位于延安北路的州圖書館早已拆除,在舊址上蓋起了匯嘉時代東方廣場,曾經,這里書香四溢,充滿著求知的渴望。州圖書館一樓是讀書、讀報的地方,二樓是期刊借閱室,還有少兒閱讀區。兒時的我喜愛閱讀,家中訂了《兒童文學》《少年文藝》《少年科學》,但我很快就看完了,于是父親給我辦了一張少兒借書證。
圖書館是有開放時間的,每次借書須提供借書證登記借閱,有借閱期限。一樓讀報區不需要借書證,許多人在看各種報紙。我在二樓少兒閱讀區,看過《狼王洛波》《海底兩萬里》《魯濱遜漂流記》等書。
圖書館有一位看門大爺,住在一樓樓梯間,每天負責清場和晚上值班,我有幾次看書忘了時間被大爺提醒,后來漸漸熟絡了起來。之后我每次來到圖書館看書、借書都要跟大爺見個面,大爺會給我個糖果或是一塊餅子,看到我手和臉皴了,大爺還慈愛地給我抹些凡士林。兒時的圖書館留有的是滿滿的溫暖。
進入90年代后,昌吉市建設規模迅速發展了起來,汽車五隊西邊原是一片麥地,蓋起了農行金穗大廈,那幾年這可是市區內最高的樓了。有一次我去農行辦事,興沖沖乘電梯來到了頂樓天臺,昌吉市區盡收眼底:東邊飛馬轉盤樓房林立,西北邊老城區原來是一片片麥田的地方也蓋起了樓房,南邊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設著……那個陽光溫暖和風徐徐的初夏,家鄉的變化讓人不由一陣陣地驕傲。
如今,昌吉市延安北路在歲月不居中持續日新月異。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延安北路依然是州府一條繁花似錦的主街道,一條昌吉各族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