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
摘要:高職師范生是鄉村小學教師的主要來源,對他們加強鄉村教育情懷培養,有助于激發他們鄉村認同的內在動力,喚起他們扎根鄉村的大愛情懷,賦能其指向鄉村的執教素養。當前,高職師范生培養存在職前培養目標與鄉村教育需求錯位、課程設置“鄉村性”不足、鄉村從教意愿不堅定的情況。高職院校在培養過程中,應基于“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清晰定位培養目標,增強師范生對鄉村教師的認同感;合理設計課程體系,提高師范生對鄉村教學的適應力;著力涵養教育情懷,堅定師范生對鄉村教育的使命感。
關鍵詞:高職師范生;鄉村教育情懷;三全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437(2024)02-0035-03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1]。鄉村教師隊伍是鄉村教育的主力,他們的素質和能力直接影響到鄉村教育的質量和未來。高職師范生作為鄉村教師的重要后備力量,其培養與成長對于推動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基于“三全育人”視角,探究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加強高職師范生鄉村教育情懷的培養,將教學和育人相結合,突出人才培養的全面性、系統性和多元性原則,不僅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職業素養和責任感,更有助于激發他們投身鄉村教育的熱情和動力,從而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一、高職師范生鄉村教育情懷培養的價值意蘊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2]“培育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高質量鄉村教師,優質的鄉村教師隊伍是解決鄉村教育公平問題的關鍵。”[3]為此,高職院校加強學生鄉村教育情懷的教育,對于培養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本土化”鄉村教師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激發師范生鄉村認同的內在動力,助力“下得去”
“教育振興是鄉村振興之源,鄉村教師是鄉村教育振興之魂。”[4]培養學生的鄉村教育情懷,引導學生理解鄉村教育的本質,有助于幫助他們消除對鄉村教師職業的疑慮和前景憂慮,激發他們為鄉村服務的內在動力。同時,充分利用國家出臺的支持鄉村教師發展的利好政策,讓高職師范生真正理解鄉村教師的責任和使命,認同鄉村和鄉村教育,為能在鄉村工作感到自豪,愿意為鄉村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才華和青春。
(二)喚起師范生扎根鄉村的大愛情懷,助力“留得住”
鄉村情懷是對于家鄉的深厚情感,熱愛、眷戀、感恩、回報家鄉,與愛國情懷在價值內涵上是一致的。高職師范生是鄉村小學教師的后備人才。高考填報志愿時,有許多學生立志投身鄉村教育事業,但也有一部分學生由于缺乏人生規劃而盲目或隨意地選擇了師范專業。喚起高職師范生扎根鄉村的教育情懷,既能增強他們立德樹人的實踐意識,又能提升他們融入鄉村振興的行動自覺,對于增強未來鄉村教師的穩定性、提高鄉村教育教學質量影響深遠。
(三)賦能師范生指向鄉村的執教素養,助力“教得好”
鄉村地區的教育不僅承載著傳播知識和教化民風的功能,而且為推動鄉村振興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基礎性作用。對于畢業后去鄉村執教的高職師范生來說,需要具備“就地取材”的教育智慧。對他們進行鄉村教育情懷培養,能夠幫助其建立鄉村文化自信,進而提高其對于鄉村文化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促使其深入思考鄉村教育的獨特性,摒棄模仿城市教育的理念,在教學活動中整合鄉土資源、開發鄉土課程,找到適合鄉村教育的“最優解”,喚起鄉村兒童對本土鄉村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使鄉村教育與鄉土文化良性互動,實現鄉土文化的傳承、發展和鄉村教育的振興。
二、高職師范生鄉村教育情懷培養的現實困境
目前,作為鄉村教師的主要來源,高職師范生面臨著鄉土情懷淡薄、鄉土教育內容缺乏以及鄉村實踐經驗不足的困境,導致他們缺乏投入鄉村教育的熱情。唯有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培養出能夠推動鄉村教育持續穩步發展的教師。
(一)“情不厚”——培養目標的“鄉村”定位不準確
鄉村教師的堅守和奉獻源于他們對鄉土的熱愛和眷戀。然而,相較于城市,廣大鄉村不僅教學環境相對落后,教師的生活也面臨諸多不便。在鄉村,由于交通、教育和醫療等資源匱乏,教師的社會交往、生活質量、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受限,導致師范生對“鄉村教師”崗位的就業意向不強。當下高職師范生鄉土情懷淡薄,呈現鄉土情懷迷離化、遠離化和逃離化的特點[5]。
然而,當下高職院校師范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很少提及‘農村一詞,只有少數院校師范類專業明確要求“‘熱愛農村教育事業和‘適應農村小學教育改革與發展需求”[6]。高職院校師范類專業培養目標定位上的偏差,使得其培養的未來鄉村小學教師“鄉村特點”不鮮明,對其基本素質的持續提升及其是否愿意長期任教鄉村的職業選擇產生影響,造成鄉村教師隊伍數量短缺與質量較弱的現狀難以改變,阻礙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進而導致不能充分的儲備和更新鄉村教育所需人才。
(二)“知不全”——課程體系的“鄉土”特征不明顯
當前的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程、教育實踐課程和通識課程四大模塊,未特別體現“面向鄉村”的內容。盡管部分來自鄉村的學生已掌握一定程度的與鄉村相關的知識,但這些知識仍呈零散、非系統狀,難以有效融入未來教學內容和特色課程開發之中。加之,學校在科學知識教育和鄉土文化的價值取舍上嚴重失衡,在專業課程設置上,更多側重于技能的訓練,未培養學生“因地制宜”開展教學的能力。另外,實踐教學也未能充分體現鄉村情境,使得學生在職前教育體系中無法全面深入了解和體驗鄉村文化。因此,學生在學校的課程體系中難以獲得對鄉村文化的深刻理解,從而影響了他們對于鄉村教師的認同感,以及投身鄉村教育的堅定信念。
(三)“意不堅”——專業信念的“鄉師”意向不堅定
鑒于高職院校地理空間分布的現狀等因素,我國傳統師范生教育傾向于在城市周邊的小學開展教育實習,較少在鄉村小學開展教育見習、實習。相較于城市,鄉村教育資源稟賦較差,鄉村學校的校園建設、教室環境及辦公設備等硬件設施均有待進一步完善。這就造成職前實踐與職場實際不匹配,實踐教學非但不能促進畢業生快速適應鄉村教學環境,反而易導致畢業生“下不去”與“留不住”。畢業生投身教育事業后,如果發現工作生活實際情況與預期不符,可能會動搖其專業信念,選擇離開鄉村,鄉村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就會受到影響,從而出現“留不住”的問題。
三、高職師范生鄉村教育情懷培養的路徑優化
“鄉村性”是鄉村小學教師培養的靈魂。基于“三全育人”教育理念,高職院校在培養師范生的過程中,要立足于鄉村的現實需求,清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在學生入學前、入學后和畢業后對其加強鄉村教育情懷的培養,全過程育人;合理設計課程體系、著力涵養鄉土情懷,全方位育人;加強與地方政府、鄉村小學聯動,整合校內外育人資源,全員育人,以確保培養出的教師能夠適應并有效地服務于鄉村教育事業,助力鄉村振興。
(一)清晰定位培養目標,增強師范生對鄉村教師的認同感
師范生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感是一種持久、動態且可塑的過程,這一過程對其大學階段的學習投入、專業發展以及未來從教意愿具有重要影響,直接關系到師資水平建設。因此,高職院校在確定小學教育專業培養目標時,應該優先考慮鄉村小學的特點及發展趨勢,明確以“鄉村小學”為定位,將“為鄉村服務,為鄉村振興戰略服務”作為重要前提,并致力于培養具有鄉村教育情懷、具備全科教學能力的未來鄉村小學教師。基于全過程育人理念,明確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所應掌握的技能,并制定與之對應的規定和要求,讓學生入學前知曉就業面向、入學后明確努力方向、畢業后踐行專業承諾,確保培養目標與鄉村教育現狀及發展需求相匹配。
(二)合理設計課程體系,提高師范生對鄉村教學的適應力
實現既定培養目標,需要構建契合鄉村小學需要的課程體系,以提高師范生適應鄉村教學的能力。作為未來鄉村小學從教者,高職師范生在職前需要儲備扎實的鄉村文化知識,以便更好地理解那些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文化內涵,使自己與鄉村生活融合在一起。高職院校應主動與地方政府、鄉村學校對接,以需求為導向,全方位育人,在現有的課程體系基礎上,增加鄉土教育模塊。將鄉土知識和鄉村特征融入其中,避免城市化和同質化傾向,設置凸顯“鄉村性”的必修課程。實踐教學中,可安排學生至鄉村小學開展實地觀摩與實習,使其更為全面地熟悉未來從教環境。通過此類方式,學生能夠深入了解諸如鄉村教育環境、學生特點以及家長教養方式等教育影響要素,為高職師范生順利融入鄉村教育環境奠定基礎。
(三)著力涵養教育情懷,堅定師范生對鄉村教育的使命感
選擇師范類專業的學生中不乏有真正樂于去鄉村從教的學生,也有因受到國家宏觀政策的激勵而選擇報考師范類專業的學生,但不論是“下不去”還是“留不住”的問題,都與學生的職業信念有關。高職院校應通過專題教育、名家講學、榜樣領航、文化營造等全方位育人,培養高職師范生對農耕文化的自豪感、對鄉村衰落的危機感、對鄉土文化的欽佩感,涵養高職師范生的鄉村教育情懷,堅定學生擔當振興鄉村教育的使命感,并引導他們立足鄉村發展,將個人職業愿景、專業成長與鄉村振興戰略相融合。
鄉村要振興,教育當先行。高職院校需要行動起來,切實提高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基于“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以培養“具有鄉村教育情懷,愿意扎根鄉村教育的高素質小學教師”為己任,將培養“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鄉村小學教師作為行動自覺,為早日實現鄉村振興和教育強國的目標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強調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 著力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EB/OL].(2021-03-07)[2023-12-25]. https://m.gmw.cn/baijia/2021-03/07/34666209.html.
[2]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8.
[3]游旭群.重塑教師教育培養體系 著力打造優秀鄉村教師[J].教育研究,2021(6):23-28.
[4]李健,原旭輝.高師全科師范生鄉村教育理解力培養路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4):91-96.
[5]李江,張向華.新時代全科師范生的鄉土情懷及其培育[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1,34(4):94-98.
[6]郭順峰,田友誼,鄭傳芹.鄉村振興背景下小學全科教師角色和功能的重新定位[J].當代教育科學,2019(8):52-5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