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明 龐麗燕
早在20世紀60年代,融合教育就提倡平等、接納的教育思想,主張讓殘疾兒童與普通兒童在同一環境下共同學習,而不是封閉在自我的環境中。如今,融合教育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理念,為特殊兒童群體的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給了他們更廣闊的成長空間,同時也為普通學校特殊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融合教育的概念
融合教育理論最早起源于“回歸主流”教育理念,是對教育教學進行特別設計,形成能夠充分適應不同種類兒童的教育方法。它主要是指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在同一個班級里共同學習,共同交流,不再將特殊兒童單獨區分出來,而是讓他們融入普通班級中,從而消除這些特殊學生的差異性。在實施融合教育的班級里,除了正常的教學設置外,還要考慮這些學生的特殊性。軟件方面,入班前要對其進行測試,了解其知識掌握能力以及原有知識基礎。雖在同一個班級共同接受教學,但教師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其量身定做教學目標。同時,硬件方面也要根據其自身條件安排座位和助學同伴。例如在筆者授課班級就存在一名特殊學生,由于先天性缺陷,導致無法正常走路和寫字,但她有正常的思維和基本的語言能力,雖然講話十分吃力,但基本可以正常交流。當她進入一個普通班級的時候,我們就要根據融合教育的基本概念對其進行測試分析,了解相關水平,為其制定發展目標和成長檔案。另一方面,其座位也安排在能力較強、積極主動的班干部邊上,讓班干部作為其助學同伴,在對她進行必要的生活輔助以外,發揮其積極樂觀的同伴影響力。
由此可見,融合教育作為一種較為特殊的教育方法,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首先,以融合教育理念作為指導,保證其符合本校的辦學基本方針;其次,進行全面考慮,制定能夠適應班級所有學生需求的班級計劃;第三,教師需要經過一定的特殊學生心理方面的知識培訓,以便充分發揮教育機制來處理突發問題;最后,考慮到融合教育的特殊性,必須保證其充足的教育資源,并適時地進行調整,從而能夠為每一次的教育活動提供有力支撐。
二、融合教育的內容構建
隨班就讀作為融合教育的一種教育方法,是實現融合教育目標的重要方式。融合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全面提高特殊學生的心理融合素養,幫助個體找到最近發展區,促進其主動發展,而不僅僅局限于問題心理以及行為的矯正,應該把重點放在通過心育賦予其強大、持久的內在自我發展的動力和能力;通過智育發展其主動思維的能力,激發其學習力;通過德育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生活習慣,樹立遠大目標,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具體來說,筆者認為主要涵蓋家庭融合、學校融合、社會融合這三個方面。
(一)家庭融合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就意味著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奠基作用。每一個家庭都是孩子成長的土壤、騰飛的基地,對于特殊兒童來說,父母穩定的情緒、持久的關愛、及時的欣賞,可以幫助他們消除焦慮感和孤獨感。在我所任教的這幾年里,遇到過兩個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第一位比正常的同學多一根大拇指,其實這并非是大問題,然而作為班主任的我卻發現孩子有些自卑,總是試圖把多出來的拇指藏起來,冬天是必定會戴著手套的。經過家訪我了解到,這位同學的家庭是一個二胎家庭,弟弟年幼且正常,父母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年幼的弟弟身上,導致他有一種因為缺陷而被忽視的失落感,從而讓他將原本細小的缺陷擴大化了,開始自卑甚至自閉。另一位同學因先天性腦癱導致無法正常走路、寫字,每天都由其奶奶背著上下學,課間奶奶也總會來教室,詢問是否有需求。雖然無法正常寫字,但是她的課堂作業每次都會努力去涂畫,回家作業母親在其口述下幫其按時完成,從不拖欠作業。在家庭的愛護下,她樂觀自信,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由此可見,通過親子融合來建立良好的家庭關系,用關心和愛護來維系特殊兒童的安全感,構建良好的家庭融合關系,是融合教育的重要方面。
(二)學校融合
學校是孩子從家庭走向社會的中轉站,他們在這里獲得知識以及能力,成為今后走向社會的奠基石。特殊學生在普通班級隨班就讀,要能夠主動積極地融入班集體,與普通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發展平等的同伴友誼。同樣以上面兩位同學為例,第一位同學在與班級同伴交往的過程中膽怯、躲避、被動,缺乏自信。在低年級時他曾經受到同學嘲笑,被戲稱為“怪物”。他因為不敢主動與人交往,導致其被邊緣化。第二位同學由于其奶奶在她上課時經常待在門衛,會幫同班同學將一些忘記的課本、水壺、資料等送到教室,班級大部分同學都受其恩惠,因而同學們也都愿意幫助她。所以她在班級能夠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在她需要幫助的時候,總有同學愿意站出來。她總是努力完成作業,雖字跡不清,但是她的積極上進得到了老師的贊賞。通過對比筆者發現,家庭融合為學校融合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生生關系、師生關系都是影響學校融合的重要方面。學校融合的關鍵任務就是要消除特殊學生在同伴關系中的特殊性,幫助他們建立主動正確的交往姿態,構建健康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積極向上的學習動力。
(三)社會融合
社會是學生最終通向的站點,特殊學生的社會融合主要表現在他們在社會上的適應能力以及生存的能力。將他們在學校里獲得的人生技能運用于社會生活中。這就要求特殊學生在校期間鍛煉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社會規則意識,樹立遠大人生理想,規劃未來職業生涯。具體來說,就是要盡可能參加綜合實踐活動,除了每周兩次的綜合實踐課以外,學校的社團也要積極參與。例如學校耕樂園的耕種和采摘活動,通過參與播種、澆水、施肥、收獲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感受生命的律動,借此進行生命教育,提高勞動能力的同時,學會了感恩生命,提升社會適應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可見,社會融合教育承載著學生良好的社會能力。
融合教育不僅需要學校的努力,還需要社會、家庭等多方面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為特殊兒童提供幫助,讓他們擁有更廣闊的成長空間,幫助他們學會更好地融入社會。
三、融合教育的實施策略
現階段融合教育已經成為我國全民素質教育的必然發展趨勢,是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重要教育模式。它不僅為特殊兒童提供了健康成長的良好學習環境,同時也拓展了我國國民素質教育的范圍,創建了良好的社會風氣。通過實踐研究,筆者針對融合教育的內容建構提出以下四個方面的實施策略。
(一)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奠定穩定的情緒基礎
通過家訪,筆者了解到特殊學生的家長大多受制于傳統觀念的影響,特別是隨著二胎時代的到來,往往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養健全的孩子身上,從而對有一定缺陷的孩子關注度降低。這就導致原本可能僅僅是一點小問題的孩子出現心理缺陷,使問題擴大化。因而家長必須樹立正確的養育意識,首先要無條件接納自己的孩子。融合教育的理念就是要認可孩子的全部,相信他們能形成肯定的自我信念。以筆者曾教授的兩位學生為例,第一位僅是手指缺陷的孩子,其父母的忽視和偏愛對他幼小的心靈造成了一定的傷害,使他情緒多變,易怒,甚至孤僻。而第二位腦癱的同學,其問題遠遠比第一位大,然后她樂觀自信,能夠很好地融入班集體。同樣的二胎家庭,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父母的養育意識不同。所以作為特殊兒童的家長,第一要悅納孩子,及時溝通,了解其內心的真實想法。第二要尊重孩子,了解他的好惡,運用共情讓孩子有機會建設性地去解決問題。第三要欣賞孩子,肯定他的獨特之處,鼓勵其大膽挑戰困難。通過這些家庭融合教育的方式幫助孩子建立穩定的情緒基礎,為其健康成長奠定基石。
(二)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建立適切的心理機制
融合教育應該是開放的,因而隨班就讀的學生不僅是就讀空間的融合,更應該是心理上的融合。為此,學校要創設適合特殊學生需要的學習環境,健全軟硬件設備的配備,推進課程與教學的調整。對于特殊兒童,在隨班就讀的過程中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適時地輔導。具體而言,當班級接受特殊兒童的時候,首先要進行個性化的測試,了解其原有知識水平,同時要進行家訪,了解其家庭融合教育情況。在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后,學校融合教育才能取得長足的效果。同樣以上述兩位同學為例,第一位同學心理問題大于生理問題,所以學校需要做的便是對家庭教育的指導以及對其心理的疏導。第二位同學很努力,家庭融合教育做的也比較好,但是其無法正常走路寫字,于是學校和教師就應該把側重點放在今后的生涯規劃上面,尋找其興趣點以及潛力開發點,提高將來的社會適應性。
除了學校以外,教師的教育理念也十分重要。第一,教師必須樹立平等公正的觀念,并將這種公平正義落實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對于接納度較低的學生要能夠有足夠的耐心,不能因為其特殊性而降低對他的關注度。第二,教師要提供同等的學習機會,這是學校融合教育的前提,需要教師付出額外的精力和時間去滿足特殊兒童的教育需要。第三,教師要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個孩子,不能有歧視與偏見,而是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因材施教,給予他們合適的個性化指導。
最后,學校融合還要充分發揮同伴助學的影響。第一,同伴之間要平等相處,在融合教育的環境下,普通學生應與特殊學生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第二,彼此關愛,普通學生要能夠意識和感知他們的需求,而特殊學生則應培養感恩意識,通過彼此頻繁的互動,建立持久而又豐富的友誼。第三,互相接納,這包括普通學生和特殊學生之間的互相接納以及特殊學生對自己的認同,真正做到平等、真誠、共生融合。
(三)把握實踐的有利時機,提高社會的適應能力
特殊兒童最終面向的是更廣闊的社會接納,指向人的生存空間。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的融合教育是一種社會性干預的康復形式,是壓力,也是動力。在與普通兒童的接觸中,他們通過模仿與學習,了解到了社會的規則性,獲得了集體的歸屬感,更提高了社會的適應力。據此,筆者認為,第一應充分發揮小學綜合實踐這門課程的作用。筆者曾經教授的“多指男孩”,心理脆弱而又不合群,但在參與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時顯得放松而又自信,特別是每周蔬菜的澆灌工作,從未缺席與遲到。第二,要發現特殊兒童的閃光點,對其進行職業引導。筆者教授的“腦癱女孩”,她不會寫字,但是在家長的努力下,她可以說話,每次回家作業都是通過口述完成的。由于特殊的人生經歷,讓她有細膩的情感,所以她的作文獨具一格,在征文比賽中脫穎而出。這就是她的閃光點,可以引導其往寫作這一方向發展。
在融合教育的實踐中要充分發揮家庭、學習以及社會的教育合力,促使特殊兒童形成積極的自我認同感,最終實現自我融合。它表現在學生要樂觀自信,自尊自愛,樂于分享,能夠主動與他人交流,有完善的心理自我調節機制;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班級或者學校活動中,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能與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有展現才能的愿望;能夠在學習中積極思維,真正悅納自己,充分發揮自我潛能,實現自我接納與社會接納的完美結合。作為特殊兒童的引導者,我們必須給予其足夠的信任,要能夠及時發現其閃光點,激勵其相信自己是一個有能力、有愛心,能夠為班級為學校做出貢獻的成員,最終實現融合教育模式的成功實踐,讓“折翼天使”也能綻放最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