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夢琪
家庭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指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為促進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長,對其實施的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育、引導和影響。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優秀的道德品行,反之亦然。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家庭和家庭建設的高度重視。但在現實中并非所有家長都是一個優秀甚至合格的家庭教育踐行者。因此,指導家長進行正確、有效的家庭教育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當前家庭教育面臨的問題
(一)家長未能發揮應有的角色效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是最好的“指南針”,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孩子眼里,尤其是對于缺乏是非判斷以及還未形成自己價值觀的孩子而言,朝夕相處的親人是可以無條件信賴和依靠的。為此,父母只有做出良好的行為示范,孩子才能上行下效。在家庭中不僅是父母,其他長輩也需要規范自己的言行。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所有家長都需要身體力行,為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但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說教的多,言傳的多,但真正身教的少。比如有些家長經常看手機,此時再要求孩子不許看手機、看電視,將收效甚微。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家長能以身作則,嚴于律己,那么經過長時間“沉浸式”的耳濡目染,孩子會自覺地學習父母的言行,從而起到教化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家長還需要終身學習,努力提升自己。伴隨著孩子年歲的增長,知識的積累,家長需要不斷成長,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孩子的變化,才能在每個階段成為孩子真正的“引路人”。家長在家庭中發揮應有的角色意識,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二)對學校教育存在較強的依賴心理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學校教育而無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復雜的任務,最完備的教育是學校與家庭的結合。”不少家長認為教育只需要在學校進行。這種觀點是十分片面的。依賴學校教育是不可取的,這無疑忽視了家庭教育的重大作用。在學校里,老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無法保證孩子良好的品行。道德可以彌補能力的缺陷,而能力卻難以掩蓋道德的缺陷。孩子的品行很大程度上和他的家教有關。所以想要孩子擁有良好的品行,家庭教育是關鍵,不能僅僅依靠學校教育。再者,老師無法保證每個孩子都擁有良好的習慣。積極進取、有良好生活習慣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熱愛學習,能夠合理安排自己時間的人,反之亦然。所有當家長困惑于同樣是在一個班級里同樣老師教的孩子,習慣怎會有如此大的差異時,可能要反思自身的問題。以上兩點,都是家長忽視家庭教育的作用而只關注學校教育而產生的現象。正如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所說:“至于知識豐富與否,思想之發展與否,良好習慣的養成與否,家庭教育應負完全的責任。”
(三)家庭教育中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
在中國對子女過分寵愛是很多父母的通病,無論孩子有什么要求,家長都會無條件滿足。長此以往,孩子無法抵抗挫折,容易形成孤僻、自私等性格。心理專家建議,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尊重他們的個性,既不能愛得“過火”,也不能冰冷相待。父母不可以任何事情都順從孩子,代替其完成,而不讓孩子自己嘗試。孩子的自我嘗試是一種能力的鍛煉。家長如果過于重視滿足孩子表面需求,很容易忽視其心理需要。比如玩耍是每一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跑跑鬧鬧中難免會受傷,此時父母如果因為怕孩子受傷而阻止其跑動、玩耍,反而會適得其反,造成孩子體弱多病,同樣心智發展也會受影響。所以家長不能過度保護、干預孩子的正常生活。另一個方面,父母年紀長,閱歷深,本身就是長輩,很容易以一種權威、專家的態度教育孩子。父母如果經常用權威性的話語來規范孩子,甚至對他的人身自由進行限制,長久之后孩子便會感到恐慌,甚至越來越不自信,這都不利于心智的成長。除此以外,在家庭教育中還容易出現限制孩子說話、挑剔孩子過失、以偏概全等常見問題,都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忽視了孩子自身的情感需求,僅僅站在父母的角度為孩子考慮,而沒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切實為孩子考慮。
家訓是中國人獨有的治家規范,是家庭的教科書。它是一個家族經過時間洗禮傳承下來的精神文化,是一個家族對其后代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等行為的訓誡和教條,包含了中國各家族寶貴的家庭教育經驗。優秀的家訓是一個家族興盛不衰的秘籍。數千年來,家訓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悄然滋養著子子孫孫的心田。中國歷史上名門望族形成了各自的家訓文化,其中《錢氏家訓》滋養著錢氏家族,且因錢氏家族而聞名。無錫錢氏百年不衰,人才“井噴”,正是來自《錢氏家訓》的有力支撐,其中暗含的“淡泊名利”“修身齊家”等家庭精神似血液般隨時間沉淀,浸染到一代代錢氏族人骨子里。
二、《錢氏家訓》對家庭教育的啟發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錢氏家訓》匯聚了整個錢氏家族的教育心得,在修身、齊家、處世、治國等方面有著豐富的獨特見解。《錢氏家訓》產生于近現代之際,摒棄了一些封建落后思想,其中包含的德育思想對當前家庭教育仍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一)榜樣示范,提高孩子修養自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如果自身行為端正,那么不用下命令,別人也會遵從。《錢氏家訓》在家庭教育中注重運用榜樣的力量,引導、激勵錢氏子孫通過向榜樣看齊提升德行和學識。第一,先賢榜樣。《錢氏家訓》以“圣賢”為道德教育最終目標,提出個人言行應當無愧于圣賢。通過發揮先賢先哲理想人格和模范行為的感召作用,激發子弟們的情感共鳴,將榜樣人物所載價值觀念內化為個體自我認知,促使個人言行向圣賢看齊。第二,父母榜樣。家庭成員之間血濃于水的關系,使得他們更容易具有行為認知上的共通性、互融性。研究表明,孩子會對父母的言行加以模仿。在家庭教育中,長輩對于晚輩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只有父母做出良好示范,孩子才能夠上行下效。錢學森將父親的“不教即是教”列為自己的教育秘方。“不教即是教”這短短五個字便是對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以身作則最好的注解。錢學森,一位傳奇的科學家,他的一生充分體現了《錢氏家訓》的精神。他秉持心術正、言行無愧于圣賢的信條,引領他在面對困難和誘惑時堅守原則,如同勇士般挺立。他說過:“我是一名科學家,我希望能以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他不僅這樣說了,也是這樣做的。從當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出發,榜樣示范依舊有著它獨特的作用。
(二)有教無類,培養孩子獨立人格
正心、修身,是齊家之始、治國之源、平天下之基。修身關乎個人前程、家族發展,關乎社會安寧、天下平定。自身的人格建構是建立外在事功的前提,心懷天下之人必須先要正心修身,然后才能治理國家。修身是一種有目標的內在道德活動,是一個不斷自我學習、自我規范、自我完善的過程。錢氏家族重視的從來都不是金錢功名,而是對人的教育。錢氏家族的教育理念與儒家思想中的“有教無類”相暗合。儒家思想認為人與人之間是有差別的,不論貴賤賢愚都應給予一定的教育。并且要根據學生不同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錢氏家訓》強調“子孫雖愚,詩書須讀”。一個人的基礎條件再不好、再愚笨,也不能放棄讀書學習。若有家庭貧困而讀不起書的,同族之人要互相幫助。各地的錢家都設立義田、義莊,使錢姓子弟不分貧富都能上學。現在地處無錫市新吳區鴻山街道的淮海義莊便是由此而來。蜚聲史壇的卓越的史學家錢穆先生,在教學中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對于來拜謁的求教者,不論其聰明還是愚鈍、知還是不知,錢穆先生都和顏悅色地接待并由淺入深地認真解答。可以說錢氏家族歷經千年而不衰的秘密便藏在立德、讀書等家訓之中。所以,無論孩子的天資如何,家長都要積極引導孩子,發現孩子身上獨特的閃光點,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而不是牢牢盯著孩子身上的缺點不放,一味地打壓孩子,從而使孩子失去自信。
(三)環境熏陶,堅定孩子理想信念
“家庭環境對家庭成員特別是孩子的成長,對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響,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制約作用。”家庭生活環境對人所行的是一種“無言”的教育,對人的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優秀的道德品行,反之亦然。“家庭的類型和結構、家庭文化氛圍及生活方式、家庭的倫理關系及家長素質等”是影響家庭環境構建的重要因素。《錢氏家訓》強調要通過營造良好的家庭生態環境、家庭倫理關系和家庭文化氛圍,為孩子創設適宜的受教育環境。第一,要營造整潔家庭生態環境。干凈有序的家庭環境,直接影響著家庭成員的身體健康和心靈舒適度,對學習、工作、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屋里屋外打掃的干凈整潔、物品擺放的井然有序,能夠陶冶情操,使人心情愉悅、豁然開朗。第二,要營造和諧家庭倫理關系。尊老愛幼、團結和睦、和諧友愛的家庭倫理關系有利于促進家庭成員心理健康。《錢氏家訓》強調家庭成員之間要互助互愛、和諧相處,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圍。第三,要營造濃郁家庭文化氛圍。古人有云“忠厚傳家久,讀書繼世長”,就是說家庭教育所營造的文化氛圍對后代的成長極為重要。《錢氏家訓》也繼承了“忠厚傳家”這一理念,認為忠厚做人的品德只有成為家族文化,家族才能長久地延續。錢氏家族的子孫后代們也一直秉持這一傳統和精神,并不斷發揚光大,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和藝術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家庭中環境的熏陶不是強調家具陳設有多獨特、豪華,更多強調的是內在和諧的家庭氛圍與文化浸潤。不同家庭環境的熏陶會培養出孩子不同的品質,無論是對個人品格的塑造,還是對社會責任的擔當,都有著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和學校教育的基礎、補充和延伸。家庭教育伴隨人的一生,影響人的一生,對一個人的成長成才至關重要。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清醒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對于每個人、每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作為我國第一個國家級家訓非遺項目,《錢氏家訓》不只是錢氏后人的行為準則,更為家庭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路徑和指導方法,值得認真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