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嘉浩
啟潤課堂是教學改革的產物,是一種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啟潤是指啟智潤心,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啟發學生,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潤澤學生的心靈。眾所周知,作業是學生學習活動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幫助學生扎實掌握所學知識,提高語用能力的基礎。在啟潤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有針對性地設計語文作業,可以增添作業的趣味性,讓學生在識記、理解和應用的基礎上,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在啟潤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設計語文作業時,應加強作業的情境性,讓學生在直觀、真實的體驗中更靈活地運用知識,繼而達到學以致用的學習目的。
以統編小學語文《傳統節日》的教學為例,在學完這節課后,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呈現節日場景,然后布置課堂練習作業。
1.在觀察的同時,判斷場景中包含哪些傳統節日。2.運用本課學習的生字造句,句子的內容要與場景中的事物有關。例如,某個場景出現了“龍舟”,學生指出“這是端午節,因為端午節有賽龍舟的活動”,然后順勢圍繞“舟”“熱”“鬧”三個字造句,如“在端午節的那天,我看到了賽龍舟的熱鬧場面……”當然,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回憶自己曾看到過的景象,通過描述達到識記新課生字、生詞的目的,讓學生在學以致用的體驗中鞏固所學的知識。
在完成上述兩項作業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設計生活情境,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1.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節日展開調查。比如,“中秋節”,學生在調查時可以從相關典故入手,了解中秋節的來歷、節日特點和意義,利用統計表或思維導圖呈現調查結果。2.結合本課的生字、生詞,對自己喜歡的節日進行描述,做到語言簡潔,突出該節日的特點。比如,有的學生喜歡春節,可以這樣描寫“我喜歡過年,因為過年的時候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可以吃美味的餃子”;有的學生喜歡元宵節,可以這樣描寫“元宵節最美,因為有很多的花燈”。在學生完成上述作業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互動交流,達到查缺補漏的目的。
在啟潤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設計高質量的語文作業,還要做到以生為本,從實際出發,注重作業內容的整體性。在設計生活型作業的基礎上,教師還要融入分層理念,形成分層型作業,讓不同的學生都能獲得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學習體驗。
以統編小學語文《羿射九日》的教學為例,針對后進生、中等生和優等生的學情狀況,教師有針對性地設計了以下三種作業。
1.鞏固“覺、值”等九個生字,了解生字的發音(包括多音字)、寫法以及意思,運用九個漢字進行組詞、造句訓練。2.結合繪畫方面的知識,針對本課的基礎知識點設計思維導圖,包括生字和生詞,故事的開始、過程和結束。3.結合語用訓練,對文章的內容進行簡要概述。
第一項作業難度最低,為基礎訓練型作業,旨在增強后進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和運用能力;第二項作業難度相對較高,旨在引導學生總結本課的知識點,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打破碎片化學習的桎梏;最后一項作業為拓展型作業,通過概述課文內容鍛煉學生的提煉總結能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
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情,選擇符合自己學習需要的作業。比如,有的中等生,綜合能力一般,好勝心很強,選擇了第三項作業。但是,受制于自身能力,他們在概述課文內容時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如使用大量筆墨描述十個太陽,對結局一筆帶過,導致概述的內容詳略不當。教師及時給予中等生指導,幫助他們發現問題,改正不足之處。
上述案例中,教師設計分層型作業,既兼顧了學生整體,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他們挑戰自我,努力完成作業,提高學習效果。
在啟潤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設計作業的時候可以將心理學方面的知識融入作業中。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小學生對“玩”充滿了興趣。所以,教師不妨滿足學生的需求,設計游戲型作業。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在玩的基礎上學習知識,收到寓教于樂的學習效果。此外,從“雙減”的角度來看,游戲型作業又能降低學生的壓力和負擔,帶來提質增效的學習效果。
以統編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教學為例,該單元為寓言單元,學生學習了《揠苗助長》和《亡羊補牢》兩篇文章。為鞏固學生對寓言故事的理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設計以下作業。
1.該項作業為集體型作業,學生需要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作業采用盲盒機制,小組選擇某個作業盒子之后,可以查看里面的作業項目。比如,A盲盒中的作業是閱讀繪本形式的寓言故事。2.在抽到繪本形式的寓言故事后,小組成員還要完成相應的作業。比如,找出繪本中的生字、生詞,給生字、生詞注音并寫出它們的意思;在閱讀繪本的基礎上,對繪本內容進行概括。
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上述作業,不僅能接觸到新的知識點,更能得到語言表達和文字表達的鍛煉,可謂一舉多得。當然,為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教師還可以融入競爭機制,讓小組之間進行比賽,看一看哪個小組完成的作業質量最高。
總而言之,在啟潤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創新設計小學語文作業,可以助力學生更扎實地掌握基礎知識,提升語文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