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詩意語文,是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倡導的,目的是挖掘整合語文課堂中的人文元素,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王崧舟倡導的詩意語文,并不是脫離語用實際,而是圍繞最基本的字詞語句斟酌,通過搭建平臺,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與文本、作者乃至編者進行多元對話,繼而實現人文思想的升華。本文結合實際,以古詩詞教學為例,結合王崧舟的具體課例,淺析古詩詞的詩意教學策略,讓課堂洋溢詩意的精彩。
古詩詞字數相對較少,但是每個字都很重要。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重點字詞進行品析,將文本讀深讀透,感知古詩詞的內涵。
以《江雪》為例,其中的一個關鍵詞是“釣”。從字面上看,就是釣魚的意思。但是,王崧舟沒有這樣簡單地講解,而是先簡介作者柳宗元的生平,讓學生對詩人的寫作背景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接著,他便直接提問:“同學們,你們想想,這位老人真的在釣魚嗎?”王崧舟的話,仿佛一石激起千層浪。面對這個開放性的問題,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觀點。有學生認為老人是在釣魚,有的學生認為老人是在釣春天,有的學生認為老人是在欣賞冰天雪地的美景……學生由于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隨著討論的深入,學生的回答可謂五花八門。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字詞品析,跨越時空與詩人進行對話,了解詩人的寫作心境,理解詩人的內心世界。
詩意,從字面上理解,主要是指詩詞的意思,包括意蘊、意境,是對自然、對生命的一種洞悉。王崧舟倡導的詩意課堂,是相對傳統(tǒng)教學中那種破碎的分析、機械的講解而言的。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對詩句進行反復推敲、咀嚼、品析,進而跨越時空,與詩人進行對話,與詩人同悲同喜,品析感悟詩句蘊含的人生哲理。
以王崧舟執(zhí)教的《長相思》一課為例,為了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他就巧妙地運用了角色轉換的教學方式,將課堂教學推向精彩。
在具體教學中,王崧舟先讓學生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結合《長相思》的內容向作者提問。有的學生結合詞牌名提問“他既然相思,為啥不回去呢”,王崧舟沒有急于回答,而是引用作者的另一首詞《菩薩蠻》,將學生的旁觀者角色進行遷移,轉換到作者這個角色,進行自我發(fā)問,繼而展現作者內心的那種矛盾心情。接著,王崧舟立足作者的自我發(fā)問,將學生從作者的角度轉換到作者親人的角色,從詞人的父母、子女、妻子等角度進行發(fā)問。在這一輪輪角色轉換中,學生一遍遍地提問、回答,開展多維思考,跨越時空與作者進行對話,理解了作者與親友之間的情感以及作者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意象作為一個美學概念,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古今中外一直把意象作為審美的核心要素之一來加以對待,也仍然有眾多學者認為意象是藝術的核心要素,或者是美的本體、本質。意象是文藝(如詩歌、書畫等)文本建構的基本單位。
意象是我國古詩詞中運用較多的一種表現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承載了我國文化傳承的使命。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首要的是引導學生對其意象進行品析,繼而與作者進行對話,實現情感的深度共鳴。
比如,《漁歌子》的作者是張志和,其中“西塞山前白鷺飛”這一句中“飛”字,一般學生都能理解。王崧舟在強調“飛”動態(tài)的同時,還提出一系列問題,比如“白鷺是怎樣飛的”“朝什么方向飛”“在什么地方飛”,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與聯想。接著,王崧舟又講解了自己觀鳥的體驗,繼而讓學生通過“白鷺”這個意象,感悟作者的情感。在這個過程中,王崧舟還將“白鷺”這個意象進行擬人化,轉移到作者身上,讓學生感受作者“飛”的意境。
王崧舟曾經說過:“把自己逐漸放進文本語境的過程,是讓自己活在字里行間的過程。”針對古詩詞教學,他不僅指出了教學方法,而且還指出了共情策略,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體驗到意象在古詩詞中的地位與作用,在解讀古詩詞的同時,也能讓他們傳承與弘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個人素養(yǎng)。比如,教學《楓橋夜泊》這首詩,王崧舟同樣也是借助意象挖掘詩的意境。首先,他通過提問幫助學生逐步構建詩中意象的畫面,比如“江楓是什么樣子”“漁火又是什么樣子”,等等。
在王崧舟的引導下,詩中的一個個靜態(tài)的意象,經過學生的想象與聯想,變得鮮活起來: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夜晚,張繼進京趕考,名落孫山。他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一個人躲在一艘小漁船上,在瑟瑟寒風之中輾轉反側;天上的月亮也無力安慰他,慢慢地落了下去,不遠處的漁火閃爍著微弱的光……夜深了,萬籟俱寂,詩人卻無法入睡,愁緒剪不斷,理還亂……通過這樣的想象,學生一步步還原詩中的意象,跨越時空,走進詩人的內心,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這樣的古詩詞教學,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古典文化的魅力,還能感受到古詩詞的溫度與情感。
總而言之,古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新課標強調,要傳承弘揚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統(tǒng)編教材的編者充分踐行這一理念,選編了較多的古詩詞。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研究王崧舟倡導的詩意語文,結合具體的課例,把握詩意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在引導學生把握古典詩詞意蘊的同時,也能讓課堂充滿詩意,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