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君
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傳統文化視域幫助學生了解古詩詞意境,啟發學生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提升語文核心素養。在融合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內容時,教師要找準切入點,強化傳統文化與古詩詞內容的聯系,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加強對古詩詞內容的認知與理解,還要構建對應的學習情境,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教學《題西林壁》這首古詩,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祖國的山水風景,讓學生在觀賞風景的過程中用自己的話去描述這些山水風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表達積極性。在引導學生主動表述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表達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引導學生思考古人是怎么描述自己看到的風景的,趁機引出課堂教學的課文《題西林壁》。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古詩的題目,理解題目的含義。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題目中的第一個字“題”的含義,進而理解古詩的大致內容。在充分理解“題”字含義的基礎上,教師也可以結合國畫引導學生感受詩歌文化與國畫文化相結合的美好,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理解。
四年級學生學習《題西林壁》有一定的難度,容易出現畏難心理。在引導學生理解古詩題目含義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運用國畫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借助國畫引導學生感受古詩描寫的意境,強化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結合國畫,學生也能更快地理解“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含義,能夠在學習古詩的基礎上感受國畫的魅力。教師還可以以國畫元素為基礎,設計“畫一畫”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結合自己對古詩的理解進行繪畫活動,在繪畫中強化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在引導學生學習古詩文內容時,教師也可以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表述,加強對古詩內容的理解。
比如,教學《雪梅》這首古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喜歡的植物以及喜歡的原因,活躍課堂氛圍。在學生表達的過程中,教師趁機引出“梅”的討論話題,引導學生思考梅花“花中君子”這個稱號的由來,讓學生將注意力轉移到《雪梅》這首古詩,啟發學生帶著問題學習這首古詩,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內容。在引導學生品讀古詩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古詩的內容總結“雪花”與“梅花”特點,進而拓展課外學習內容,為學生介紹不同古詩中的“梅花”的含義,讓學生理解古人心中的“梅花”形象,使學生在理解梅花含義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引出“花中四君子”的概念,引導學生加強對古人價值觀的認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理解“高潔謙虛、自立自強”的含義,為學生的價值觀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
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進行拓展教學,運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古詩中常見的意象,加強學生對不同意象的認知與理解,為學生的古詩文學習打下基礎。比如,“黃昏、夕陽”之類的意象,大多都蘊含著凄涼、失落之意,當學生熟悉這些意象后,他們在后續的古詩文學習中也能結合古詩中描寫的意象,加強對作者情感的理解,在學習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理解能力,更快地把握詩歌的情感,不斷提升學習能力。在引導學生認知不同意象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新學習的知識運用到寫作中,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
在引導學生學習古詩文時,教師也需要挖掘古詩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強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
比如,教學《出塞》這首古詩,教師在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的情感的過程中,也要從愛國主義的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運用圖畫、視頻,為學生展示《出塞》描繪的場景,結合“保家衛國”的主題引入其他的課外資料,讓學生深刻感受作者的愛國之情,引導學生感受民族融合的意義,樹立正確的愛國觀念,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在滲透愛國教育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一些課外書籍,了解一些愛國名將的故事,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教師可以結合愛國名將以及詩人、詞人的生平事跡,引導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主動思考人生的意義,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
此外,教師也可以結合古詩文的內容,介紹一些古詩文中出現過的風俗與傳統節日,以古詩文為切入點,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結合古詩文積累民俗文化的基礎上,主動了解優秀傳統文化,增強語文核心素養。在學生充分理解古詩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比如,教學《夏日絕句》《涼州詞》,教師可以在愛國教育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以詩人為榜樣,學習詩人的優秀品質,不斷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在傳統文化視域下,教師必須從多個角度出發引導學生學習古詩文,豐富古詩文教學內容,提升古詩文教學活動的吸引力,讓學生逐漸地喜歡學習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