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靜 孫廣宇
過程性評價是指學生在參與學習期間,教師為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效果而反饋的信息,并通過及時調節、優化方案,讓學生最終達到預期學習目標的評價。在運用過程性評價解決學生寫作中存在的問題時,教師還要明確具體的方向,比如視角、對話、情節和語言等幾個方面,這樣才能在細節上捕捉問題,讓學生知道該從哪些方面修改習作。
小學作文以記敘文為主,而“我的一天”“難忘的經歷”等,都是最常見的行文主題。在撰寫這類記敘文時,學生最常使用的便是第一人稱視角。在課堂中,我們恰恰要重點觀察學生是否能熟練運用第一人稱視角,以此作為開展過程性評價的第一切入點。
在學完《爬天都峰》后,我布置“ 之旅”的主題作文。在學生寫作的過程中,我發現有的學生將第一人稱視角和第三人稱視角混淆了。當時,這名學生寫的是《博物館之旅》,講述的是自己和小伙伴一起前往博物館參觀的事情。但是,學生的作文中卻出現了這樣的描述——“我一邊走,一邊看,感嘆科技的神奇。這時,一個大姐姐從后面朝我走來……”如果是第三人稱描述,這樣的描寫并無不當。如果是第一人稱描述,那么畫面的視角必然要鎖在“我”的視野里的。換言之,“我”不可能看到身后朝我走過來的人。評價時,我重點講述了“第一人稱”的特點和注意事項(將視角鎖在“我”的視野之內),鼓勵學生反思“假設現在我們就身處作文中,那么我們能了解同桌在想什么,或是身后的小朋友們正在做什么嗎”,以此加深學生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將上述病句修改為“這時身后有人呼喚,我回頭看到一個大姐姐朝我走來……”
當然,在運用第三人稱描寫時,學生同樣會出現各式各樣的錯誤。我們還要認真觀察,及時做好過程性評價。
對話是文章中常常會出現的內容,且承載著承上啟下的功能。目前,很多小學生書寫的對話內容,不但與文章主題無關,且有湊字數之嫌。所以,我們需要針對學生的對話描寫進行評價,幫助學生解決細節上的問題。在學完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之后,我讓學生以“我最喜歡的小動物”為主題,寫自己和某個小動物的一次故事,或是介紹某個小動物的特點。有一個學生寫的是《我和小花的故事》,小花是一只小花貓,他本想表達姐姐脾氣很暴躁,擔心姐姐不讓他養貓,于是便有了下面的對話。
我將小花貓藏在身后,姐姐看著我說:“你去哪里了?”
我說:“我出去玩了。”
姐姐說:“作業做完了嗎?”
…………
學生寫了很多與小花貓無關的事情,直到最后才寫姐姐問“你剛才在藏什么”。對此,我及時進行了評價:“你單刀直入地寫姐姐問你藏的是什么,然后再描寫姐姐的態度,這樣不是能讓文章更緊湊,更有張力嗎?”聽了我的點評,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將上述對話修改如下。
我將小花貓藏在身后,姐姐看著我說:“你在藏什么?”
我小心翼翼地說:“沒什么。”
姐姐突然樂了:“是小貓嗎,我聽到了‘喵喵聲……”
學生只是改變了對話的內容,增添了“我”和“姐姐”的對話描寫,體現了“我怕姐姐”“姐姐似乎不討厭小貓”等細節,描寫變得更生動具體,還能讓人有讀下去的欲望。
由此可見,學生圍繞作文主題合理地進行對話描寫可以提高作文質量。
一篇優秀的記敘文,一定有吸引人的故事情節。記敘文的情節起伏、一波三折,自然就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很多學生的情節設計不到位,導致作文質量不高。
在結合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習作板塊“故事新編”進行練筆時,一個學生以《龜兔賽跑》為藍本,對故事內容進行續寫,我發現他的情節設計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他在作文開頭寫道“兔子吸取了上次比賽失敗的教訓,又和烏龜進行了一次比賽。起跑時,兔子使足了勁……”這樣的描寫看似沒什么問題,但仔細品讀會發現缺乏懸念,難以抓住他人的眼球。所以,我給出了過程性評價——“我們在閱讀童話故事時,會發現故事中有許多懸念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我們在寫作文時,是不是也可以設置懸念呢?”聽了我的意見,學生意識到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將上述文字改為——“兔子吸取了教訓,再次與烏龜比試了一場。這一次,它雖然輸了,卻也贏了……”這樣的簡單描述,蘊藏著深深的懸念,讓人不由得思考“為什么說它輸了,卻又贏了”。
由此可見,教師重點觀察并評價學生的作文情節設計,能在無形中達到指導和點撥的效果,豐富學生的寫作經驗。
語言是架構一篇文章的基礎。有些時候,學生之所以會將文章寫偏題,正是因為對語言的把控不足所致。
以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習作板塊“寫日記”的教學為例,我在組織學生寫《我的秋天日記》的過程中,發現學生作文中存在不少問題。在評價的時候,針對學生描寫不生動具體的情況,我給出評價“以秋天的街道為例,在描寫它的時候,我們可以說‘秋日的街道鋪滿落葉,好似鑲嵌了美麗圖案的長圍巾,我們也可以單純地說‘葉子鋪滿整個街道,大家想一想,哪一種說法更生動一些”,以此引導學生回憶課文中的修辭手法,用形象的比喻或擬人的修辭手法讓描述更加形象。針對學生寫作文偏離主題的現象,我給出評價“既然我們想寫的是‘秋天經歷的一件事,為什么不圍繞這件事帶給我們的感受與震撼去描寫,而非要寫一些不相干的內容呢?比如,我們描寫秋日放風箏的場景,可以寫放風箏失敗了,然后思考為什么失敗,最后成功地把風箏放飛了”,以此引導學生修改作文中的不足之處。
由此可見,學生規范且靈活地運用語言描述事件或事物,是寫出優秀作文的前提。教師加強對學生行文語言的評價,能幫助學生改正不足之處。
綜上所述,小學生在寫作方面存在的問題可謂多種多樣,教師采用過程性評價能及時了解這些問題并引導學生加以改正,進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