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莉
新課標強調在閱讀中做好語言和習作素材的積累,提倡學生靈活運用寫作素材。閱讀是信息的輸入,寫作是信息的輸出,生活是閱讀和寫作的搖籃。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積累閱讀材料,搭建寫作支架,以生活作為立足點,可以提高學生的創作體驗,促進其寫作能力的提升。
寫作支架的搭建與寫作素材的運用,二者關系密切,前者可以幫助學生構建系統認知結構,后者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表達水平。
1.在閱讀中提煉
閱讀是獲取寫作素材的過程,學生將這些素材形成完整的結構,才能發揮寫作支架的作用。在讀不同體裁的文章時,素材的提煉以及支架的搭配也要有所區別。比如,《飛向藍天的恐龍》是科普文,其中涉及的知識都具有嚴謹的科學性。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煉恐龍的進化過程、具體特點等方面的信息,搭建一個關于恐龍的寫作支架。學生在描寫關于恐龍的文章時,就可以從該支架中提煉信息,確保文章內容的準確。相反,在閱讀《海濱小城》這類抒情寫景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重點提煉它的寫作手法、修辭手法、成語、經典語句。有的學生在描繪生活中的景物時,總是以流水賬的形式進行描述。在教學中,在教師搭建的寫作支架、課后研究支架的幫助下,學生就能夠改變寫作現狀,寫出具體的細節。同理,在閱讀議論文時,素材的提煉及支架的搭建方法又會有所不同,學生可以提煉其中的論據、論證方法。
2.在提煉中思考
在教學中,教師搭建寫作支架后,還要以支架內的素材為立足點,以生活為根基,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寫作中靈活運用這些素材。比如,在描寫校園景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海濱小城》搭建的寫作支架進行思考——本文的行文結構為總分式結構,作者采取了由遠及近的寫作手法。學生在借鑒作者的寫作手法時,可以分析“由遠及近地描繪校園的景色,應該先寫什么,再寫什么”“在刻畫每一個細節的時候,如何讓景色與校園的氛圍相得益彰”。接下來,學生可以假設校門口有兩棵梔子花樹,然后進行具體的描寫——“走進學校,兩棵梔子花樹映入眼簾。這是一種象征著青春與活力的樹木,在它潔白的花瓣的襯托下,整個校園都給人一種圣潔與活力之美……”當然,借鑒并不是單純地“復制”,學生更要在思考中“超越”,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比如,學生可以打破原文總分式結構的束縛,采用并列式的結構來描繪校園的景色。
文學創作是生活的縮影。在結合閱讀搭建寫作支架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將生活元素作為切入點設計寫作主題,指導學生開展創作活動,感受寫作的樂趣。
1.立足生活,創設多樣的寫作主題
在學習《桂花雨》后,教師將文章中的修辭手法、敘事結構等進行提煉,創設寫作主題“我最喜歡的花”。在學生寫作前,教師在寫作支架中穿插不同的寫作任務。任務一,記錄自己最喜歡的一種花,指出它的花期和種植方式;任務二,結合“花”這一主題撰寫詩歌;任務三,圍繞“我和最喜歡的花的一次邂逅”,撰寫一篇抒情的記敘文。不同的任務指向不同的體裁,學生能在多樣化的創作中靈活使用自己積累的素材。
2.活動創新,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小學生愛玩,寫作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玩”。在學生結合寫作支架及寫作主題創作期間,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新的寫作任務。比如,學生在圍繞《飛向藍天的恐龍》搭建的寫作支架創作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扮演“記者”,撰寫新聞稿、說明文,積累足夠的稿件,然后給這些稿件畫插圖,最后將這些稿件裝訂成一本“雜志”;學生在圍繞《海濱小城》搭建的寫作支架創作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借鑒作者的寫作手法,生動地描繪校園的風景,然后將稿件集中起來,裝訂成校園宣傳手冊;學生在圍繞《桂花雨》搭建的寫作支架創作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撰寫有關“花”的作文,鼓勵學生充當繪本作家,通過觀察、繪畫和描寫,呈現某一種花的特點,如顏色、生長方式、花語等,形成以“花”為主題的自創繪本。這些有趣的寫作活動,既體現了文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又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讓他們感受到寫作的樂趣。
小學生在寫作方面出現問題是常見的事情,教師應該重視指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圍繞寫作支架完成寫作后,教師應認真對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比如,一個學生在寫作時混淆了借鑒與“復制”的區別,在作文中描寫梅花時,直接“復制”《桂花雨》中的句子“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僅僅將原句的桂花替換為梅花。這樣的寫法只能算是“復制”,并非真正的創作。
在習作點評時候,教師可以提醒學生:“結合閱讀素材,搭建寫作支架,只是給你提供了一個可以借鑒和參照的行文思路。在寫作文的時候,我們可以圍繞作文的主題去思考新的寫法,寫出比素材更生動的作文?!痹诮處煹闹笇?,該生認真地修改了作文,掙脫了素材的束縛,形成了自己的語言風格。
閱讀、寫作與生活,三者之間密不可分。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閱讀活動,為學生搭建寫作支架,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通過多樣化的寫作實踐活動,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