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
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業設計成了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這就要求教師以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點,以單元統整為抓手,進行單元作業設計,減少以低端、機械、重復操練呈現的傳統作業模式,從目標、類型、內容和難度等方面設計作業,體現作業的整體性、結構性和規律性。本文以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業設計為例,談談具體的思考。
為了適應“雙減”政策的語文作業設計要求,教師需要打破慣性思維,合理設計單元作業目標。
1.在整體觀照中把握單元重點
單元在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具有整體性、獨立性、螺旋上升性,這些特點決定了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既要從縱向上把握單元核心知識與關鍵能力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位置,又要對照新課標的要求從橫向上梳理單元內各個板塊承載的教學任務。在本單元中,人文主題是“可愛的生靈”;指向閱讀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有兩項:一是“試著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二是“體會優美生動的語句”;指向表達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是“試著把觀察到的事物寫清楚”。這些都是圍繞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這一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提出的具體要求,既是本單元學習上的整體要求,又是單元作業設計需要關注的重點。此外,單元教學重點還需要分解到各個板塊之中,如“想象畫面”可以體現在學習《古詩三首》《燕子》與《荷花》中,這些文本中都有文字蘊含畫面的表達,教師在不同文本的教學中,需要重視讓學生自主選擇文本文字讀出具體的畫面感,建構文字“變”畫面的路徑。
2.在理清關系中重視互相補充
單元作業目標的確定需要與單元教學目標保持一體化,以單元教學目標為前提,直接呼應教學目標中的訓練要求,與單元教學目標形成互相補充的良性關系,還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將單元教學目標轉換為作業目標。這種轉換在本單元中可以有以下一些情形:一是選擇性轉換,單元教學目標有“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四首古詩和課文中指定的自然段,默寫《絕句》”,這屬于圍繞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設計的基礎性單元教學目標,一般可以通過設計閱讀過程中的作業進行鞏固與強化,即在《古詩三首》《燕子》《荷花》及《憶江南》的學習中,教師重視以檢驗的形式設計相關的讀、背作業,根據學生的學情提供相應的學習支架;二是分解組合轉換,主要是將單元教學目標中涵蓋內容廣泛的條目適當分解到具體的單篇課文學習中,設計具有補充意味的作業,這種情形主要體現在需要借助課外學習完成的作業目標,要求少而精。
從“減負”的要求看語文單元作業設計,教師需要從難度、廣度、深度上對作業進行分類,再根據學情精心選擇與搭配,形成既能提升整體水平,又能滿足個性需求的組合式作業類型。
1.基礎性與發展性的組合
基礎性作業對接的是單元基礎性教學目標,即針對單元內學習的字、詞、句、篇方面的重點內容設計的鞏固性作業。在本單元中,抄寫生字的作業可以設計為:“認讀本單元‘寫字表中的字,按照結構特點進行歸類抄寫:左右結構的字 ;上下結構的字 ;包圍結構的字 ;獨體字 。寫這些字時,我最想提醒大家寫對的字是 ,寫好的字是 ,提醒的理由分別是 。”這樣的基礎性作業設計,解決了傳統抄寫字詞作業機械、重復的弊端,讓學生在組合中進行抄寫,還有思考、發現、追求等相伴隨;每次作業的完成既體現規律性任務,又需要個性化處理。發展性作業對接的是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注重學生建構相應的理解與表達能力。在本單元中,教師可以根據“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的學習目標設計作業:“在四首古詩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有畫面感的詩句,將想象到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還可以畫一畫,互相交流。”這樣的作業,聚焦語文要素學習,學生可以自主選擇相應的詩句,通過互相交流體現互補性。
在解決學習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完成綜合性作業,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方面的語文知識或跨學科知識。比如,教師針對《古詩三首》設計的綜合性作業是:“正確抄寫古詩;圈畫出描寫景物的詩句;用自己的語言寫出想象的畫面;試著把想象的畫面畫下來。”養成性作業設計指向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在每課學習中自覺完成的作業內容。比如,學生在學習時堅持進行批注,搜集整理與課文學習有關的資料,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開展探究性學習。
科學設計單元語文作業內容,主要要求是:從單元角度統籌作業總量,體現單元教學重點目標要求,在不同教學板塊、不同課時設計不同類型的作業。
1.在課時作業中體現分解訓練
此處的分解是指教師把傳統作業設計納入備課計劃,體現在不同教學環節中,指導學生進行練習。一是在課前預習中設計預學單,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主動思考、提問、探索。比如,《荷花》的預學單要求“搜集自己喜歡的荷花圖片或視頻,仔細觀察荷花開放的樣子”,為學生學習課文打基礎。二是在課堂上設計訓練,可以將課后練習的要求納入閱讀活動中,讓學生直接在文本閱讀中落實相應的訓練。比如,閱讀《燕子》時,課后練習2“讀一讀,記一記,再說幾個這樣的詞語”是對接單元語文要素“體會優美生動的語句”的訓練,教師據此可以設計閱讀中的練習“課文第1自然段中有‘烏黑的羽毛‘輕快有力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活潑可愛的小燕子等詞語,體會這些詞語在描寫燕子外形上的作用,在其他自然段中找出類似的詞語,進行分類摘抄”。三是在課后復習時設計訓練。比如,學習《古詩三首》后,教師可以設計作業“在學習過的古詩中,選擇有畫面感的詩句,以互相交流的方式用自己的語言說出畫面感”。
2.在單元復習中體現綜合運用
在單元作業中,帶有整理復習性質的作業具有考查學生單元學習質量與效果的意味。教師設計此類作業一般從綜合性出發,兼顧基礎性和拓展性兩個層面。比如,教師可以設計作業“從‘花瓣、燕子、姿勢、掠過、飽脹、聚集、舞蹈、閑散、纖細中選擇不少于3個詞語,用來描述一種動物或植物,開展想象,要求說出的幾個句子具有畫面感”。在這一作業中,教師選取了單元課文中描寫動物、植物的一些詞語,讓學生以自己的喜好重新組合,表達自己想象到的畫面,很好地融入了單元作業綜合性、基礎性、發展性的要求。
實際上,在單元作業設計中,教師還需要考慮作業的難易度,既要讓學生通過認真思考才能完成作業,又要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