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榮
問題意識,是人們對事物存在的問題做出的主觀性與探索性的反應。我們解決現實中遇到的問題時,許多時候不是思維深度的問題,而是思維角度的問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結果也不同。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又能讓問題意識提升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效果。
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有限,教師如果直接將整本書遞給他們去讀,不但無法收到預期的閱讀效果,還會給學生增加學習負擔。所以,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書目設計導學任務,讓學生帶著目的去閱讀。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為例,該單元給學生推薦的書目是《十萬個為什么》。為便于學生閱讀,我幫助學生制作了閱讀計劃,比如用兩天的時間閱讀和總結《自來水龍頭》這一章的內容,以此類推。在此基礎上,我又創設了真實的閱讀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最后,我鼓勵學生在讀的同時闡述真實情境中的現象、原理,讓靈活有效的閱讀真實發生。比如,《自來水龍頭》這一章大致包括以下真實情境。
情境一:水是我們用來洗衣服的主要資源,如果直接將衣服泡在水里,不去搓洗的話,上面的污漬是無法去除的,這是為什么?
情境二:在天氣那么冷的情況下,為何水龍頭里的水卻不會結冰呢?
情境三:我們需要每天補充水分,但是有些水不能直接喝,這是為什么?水和水之間難道還有區別嗎?
換言之,這個閱讀導學案打破了常規的束縛,以“情境”作為載體,以“問題”作為引導。對于小學生而言,這些情境中的現象都是他們感興趣的,能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學生若想完成對情境中的現象、原理的解析,首先要熟悉書中的內容,這樣就能提升他們仔細閱讀的意識。
教師圍繞整本書閱讀設計導學內容,促使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去想,這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有效途徑之一。
在學生閱讀整本書的過程中,教師適當地設置懸念,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比如,在《自來水龍頭》這一章中,學生了解到“不能直接飲用生水,因為里面可能存在細菌雜質”。這時,教師可以設置懸念“蒸餾水是最純凈的水,是不是喝這種水才是最健康的呢”,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通過探究,學生了解到“蒸餾水不含礦物質,無法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所以,人們不適合長期飲用蒸餾水”,進而明白了在判斷某個物質是否適合人類食用時,不僅要看其是否會危害身體健康,也要看其是否含有人類健康所需的元素。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吧”的《中國民間故事》為例,讀到《田螺姑娘》這一篇課文時,學生在總結中說“讀完這個故事,我明白了善良和助人為樂是一種美德”。我則順勢設置懸念“什么樣的行為算助人為樂?它對一個人的年紀、能力有什么特定的要求嗎”,以此激發學生的主觀思考意識。通過進一步的思考,學生給出答案:“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助人為樂的人。比如,我們幫助小伙伴學習功課,扶老奶奶過馬路,或是清理公共場所的垃圾,都是助人為樂!”
由此可見,教師以整本書閱讀作為切入點,合理設置懸念,適當地關聯生活,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更能讓其在探究和總結中學到更多的知識。
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出發點,在于鍛煉他們的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教師在整本書閱讀中融入合作探究機制,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快樂讀書吧”為例,針對《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我給學生介紹了《三國演義(少兒版)》,鼓勵他們在15天之內讀完整本書,提煉書中的知識及觀點。在此期間,學生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在閱讀筆記中列出來,與合作小組的同伴進行討論。例如,一個學生在讀完這本書后提出疑問:“諸葛亮這么厲害,為何劉備沒能統一天下呢?”我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詢問其他的學生有沒有不同的看法,讓學生在質疑中展開討論,鍛煉思維能力。
在學生討論期間,我尊重每一個人提出的問題,同時也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觀點及同學的辯駁內容記錄下來。
問題意識的培養重在知識的積累,學生只有知道的越多,發現的問題才會越多。在閱讀整本書期間,教師還要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整合知識,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系統的認知結構。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為例,在閱讀完《魯濱遜漂流記》整本書后,我組織學生將閱讀中發現的問題、解惑后的心得等進行總結,撰寫閱讀報告。比如,在閱讀《魯濱遜漂流記》整本書之前,有的學生提出疑問“一個人在荒島漂流如何生存,吃什么呢”;在讀完《魯濱遜漂流記》整本書之后,有的學生提出疑問“魯濱遜是如何記錄時間的呢”。通過深度閱讀整本書,學生自己從書中找到了答案。
總而言之,整本書閱讀對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在整本書閱讀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深度閱讀和思考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