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稻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其產量和品質直接關系到糧食安全和大眾的生活質量。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施肥是確保水稻生長良好、提高產量的關鍵環節。本文深入探討了水稻種植中科學施肥技術的應用策略及其重要性。通過對精量化施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有機肥與無機肥的合理搭配、根外施肥技術以及施肥技術推廣等關鍵技術環節進行詳細闡述,揭示了科學施肥在提高水稻產量、改善土壤環境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文章指出,當前水稻種植中存在施肥不科學、不追肥等突出問題,影響了水稻的正常生長。因此,應推廣應用科學施肥技術,提高農民對科學施肥的認識,提升水稻種植效益,保障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生產的綠色發展和可持續進步。
關鍵詞:水稻;糧食安全;科學施肥技術
貴州省興仁市處于珠江流域的南北盤江分水嶺上,地勢西高東低,氣候屬暖溫冬干型,具有雨熱同季、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特征,全縣溫度適中,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十分適于種植水稻,目前水稻已發展成當地主要的糧食作物。施肥是水稻生產中一個重要的環節,然而,興仁市許多農戶的施肥水平不高,這不僅降低了肥料利用率,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作物的產量,影響了當地的自然環境。因此,有必要研究水稻科學施肥技術,引導農戶根據水稻的生長需求及土壤養分狀況,合理確定肥料的種類、用量及施用時間,提高肥料利用率,實現土壤肥力的持續提升,促進水稻高產。
1水稻種植中科學施肥的意義
水稻科學施肥技術是以農業科學為基礎,以精準、平衡施肥為核心,旨在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技術體系。其主要的應用優勢如下:
1.1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在傳統施肥方式下,許多農戶會憑借經驗進行施肥,這導致肥料的使用量大、利用率低,造成資源的浪費,也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1]。通過采取科學施肥手段,農戶可通過精確的土壤測試,在分析作物營養需求的基礎上,根據土壤的實際需求和水稻的生長階段,合理確定肥料的種類、用量和施用時間,從而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1.2優化土壤結構,改善土壤肥力
土壤是水稻生長的基礎,其養分含量直接關系著水稻的生長質量,通過進行科學施肥,可精準補充土壤中的養分,調節土壤酸堿度,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為水稻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這樣不僅可以促進水稻根系的發育和養分的吸收,還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強土壤的抗逆性。
1.3促進水稻生長,提高產量和品質
水稻在生長過程中需吸收大量的養分,而通過進行科學施肥,可確保水稻獲得充足的營養供應。結合科學施肥理念,農戶可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滿足水稻不同生長階段對養分的需求,促進其健康生長,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干物質積累,進而提高水稻的產量,改善其品質,使稻米更加飽滿、口感更佳。
1.4減少肥料對環境的污染
在傳統的施肥方式下,過量的肥料積累會導致土壤、水體受到污染,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而在采取科學施肥手段的基礎上,農戶可通過精確控制肥料的用量和施用時間,減少肥料的流失,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同時促進土壤微生物的繁殖活動,增強土壤的生態功能,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2水稻種植施肥存在的問題
2.1肥料的利用不合理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肥料利用不合理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不同地區的土壤條件、氣候條件以及水稻品種有所差異,因此農戶需選擇適合當地環境的肥料種類進行施用。然而,在實際操作中,許多農戶并未進行土壤測試,而是直接購買市場上流行的肥料,這導致肥料中的營養成分與土壤需求不匹配,無法充分發揮肥料的作用[2]。部分農戶在施肥時并未根據水稻的生長階段進行適時調整,而是采用一次性施肥或隨意施肥的方式,這導致水稻在生長關鍵期缺乏必要的養分支持,影響其正常生長。
在傳統生產理念的影響下,也有一部分農戶在施肥時過量使用肥料,認為多施肥就能多增產。這種做法不僅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肥料的浪費,導致土壤中的養分濃度過高,抑制水稻的正常生長,甚至引發土壤鹽堿化等問題。
2.2施肥技術與機械化匹配程度低
在農業機械化背景下,水稻施肥技術也應有所進步,以實現高效、精準的施肥作業。然而,在實際的水稻種植中,施肥技術與機械化種植的匹配程度普遍較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現有的施肥設備更新滯后。許多區域的農戶仍使用傳統的施肥方式,如手工撒播或簡單的機械施肥。這些施肥方式不僅效率低下,且難以保證施肥的均勻性和精準性,一些先進的施肥設備,如精準施肥機、無人機施肥等,在推廣應用上存在一定的難度,難以在廣大農民群體中得到普及。二是施肥技術與機械化作業的協同性不足。施肥作業與機械化作業相脫節,難以實現一體化作業。例如,在機械化播種或插秧后,農戶需再次進行手工施肥,這不僅增加了勞動強度,也降低了作業效率,同時,施肥設備與機械化設備之間的兼容性差,這也導致施肥作業的精度難以提升。三是施肥技術的專業化和標準化程度不夠,不同地區和不同農戶之間的施肥方式存在較大差異,這不僅影響了施肥效果的一致性,也增加了科學施肥技術的推廣難度,許多農戶在施肥過程中難以掌握科學施肥的要點,這導致施肥效果不佳。
2.3科學化水平不高
部分地區由于信息閉塞、技術落后,農戶對科學施肥的認識普遍不足,這導致科學施肥技術的推廣應用受到較大限制。許多農戶的施肥觀念十分傳統,認為施肥就是簡單地給作物添加養分,未意識到科學施肥對于提高水稻產量、改善水稻品質以及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因此,在實際操作中,這部分農戶往往會忽視科學施肥的指導原則,在選擇肥料種類、確定施肥量、掌握施肥時機等方面抱持一定的盲目心理,難以實現科學施肥的目標。
結合實踐可知,現階段,對于科學施肥技術的推廣應用受到諸多限制。一方面,由于文化素質有限,許多農戶對新技術、新方法的接受程度較低,難以快速掌握科學施肥技術。另一方面,對科學施肥技術的推廣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一些地區由于經濟條件限制或政策支持不足,難以為科學施肥技術的推廣提供有力保障。
2.4施肥不追肥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施肥不追肥的情況也較常見,多發生于水稻種植面積廣的情況下。許多農戶在種植水稻時,只重視基肥的施用,而忽略了后續的追肥工作,甚至完全不追肥。隨著時間的推移,水稻的養分需求逐漸增加,不及時追肥會導致水稻養分供應不足,使水稻出現“貪青晚熟”現象,影響其正常生長。在一些區域,由于經濟條件方面的限制,農戶為了節約施肥成本,不愿意在水稻種植上投入較大的肥料量,忽略了追肥環節,這也加劇了水稻貪青晚熟的問題。
3水稻種植科學施肥技術的應用策略
3.1推動精量化施肥
精量化施肥主要是指結合水稻的生長情況、生長周期,精準選擇肥料種類、用量和施用時間的一種施肥技術。近年來,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這種施肥方式已在農業實踐中得到了相對廣泛的應用,其功效已得到實踐驗證。在推廣應用這種施肥策略的過程中,要建設好相應的試驗田,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調整精量化施肥的具體措施[3]。當地政府部門可以“山地水稻同步精量化施工技術”為基礎,對精量化施肥技術進行有效的分析,對田間水稻品種、土壤質量、施肥種類、插秧時間等因素加以控制,實現對精量化施肥的精準把控。
在精量化施肥過程中,可加強對現代化農業技術手段的應用,包括土壤檢測儀器、養分分析儀等。利用這些設備,可對土壤和水稻進行精確的養分檢測,更加準確地了解土壤養分狀況和水稻養分需求,制定精量化施肥方案。
鑒于精量化施肥尚屬于一種相對新興的施肥技術,在基層,還應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教育,提高其科學施肥意識,通過舉辦培訓班、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可向農戶普及精量化施肥的知識和技術,引導其逐步改變傳統的施肥觀念,采用更加科學、合理的施肥方式,實現肥料的精準投放,減少浪費,提高肥料利用率。通過持續采用這一施肥方式,農戶可逐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3.2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是一種基于土壤養分測試、作物需求分析的施肥方法,通過對土壤進行詳細的養分檢測,可了解土壤中各種養分的含量和比例,根據水稻的養分需求和生長特性,制定出符合當地土壤條件的施肥方案。通過采用這一技術,農戶可實現對肥料的精準控制,避免盲目施肥,通過合理調整肥料的種類、用量和施用時間,確保水稻獲得所需的養分,減少肥料的浪費和對環境的污染。
為了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農技推廣機構需加強對農戶的宣傳培訓,提高其對于這一先進技術的認識[4]。在當地,可選取示范區,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田間試驗,使農戶能夠直觀地看到這一類技術的應用優勢。例如,可在當地對各類土地實施分級化管理,選出土壤質量相似的土地種植水稻,針對其中一個區域的水稻,采取測土配方施肥方案進行施肥,另一個區域內部的水稻則采取正常施肥方法,通過對比施肥結果,讓農戶能直觀地感受到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在水稻種植方面的應用優勢,促進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落實。
為進一步推廣新技術的應用,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應與當地的科研機構展開合作,引進先進的土壤檢測儀器,提高檢測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測土配方施肥標準和規范,為農戶提供更加具體、實用的指導。
總之,通過合理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可實現科學施肥的目標,提高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同時保護土壤和環境資源,促進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3.3合理搭配有機肥與無機肥
在水稻種植中,有機肥通常指的是農家肥或工廠生產的有機肥,其酸堿性約為7,與土壤酸性物質結合程度好,有助于調節土壤酸堿值。在施用有機肥的基礎上,農戶可減少磷肥的使用,這是因為有機肥中含有的微量元素本身就較高。然而,有機肥中含有的氮元素與鉀元素并不多,因此需通過施用一定量的無機肥加以補足,滿足水稻生長的需求。
為實現有機肥與無機肥的合理搭配,農戶需根據土壤養分狀況和水稻生長需求,確定有機肥和無機肥的施用比例和方式。在施用過程中,應關注有機肥的腐熟程度和施用時間,避免對水稻生長造成不良影響。例如,在水稻孕穗期,可適當施加無機肥,增加氮肥含量,確保水稻可獲取充足的養分[5]。
在種植過程中,農戶應加強對有機肥資源的開發利用,積極利用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有機廢棄物制作有機肥,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提高土壤肥力,減少環境污染,促進農業生產的綠色發展,實現土壤肥力的持續提升和水稻產量的穩定增長。
3.4使用根外施肥技術
根外施肥技術是指在施肥時,在水稻主干附近挖坑,將肥料填入并掩埋的一種技術,一般多用于施用腐熟肥,因為腐熟肥的降解速度快。通過進行根外施肥,可有效解決水稻在生長過程中因根系吸收能力有限而引發的養分不足問題,快速補充水稻所需營養元素,促進水稻的健康生長。
在使用根外施肥技術時,農戶需選擇合適的肥料種類和濃度,確保肥料能被水稻有效吸收利用,農戶需掌握正確的噴施方法,避免在高溫、高濕等不利條件下進行施肥,以免對水稻造成損傷。整體看來,根外施肥技術具有操作簡便、效果顯著等優點,可與其他施肥方式相結合,形成綜合施肥體系。在實際應用中,可根據水稻的生長情況和土壤養分狀況,靈活調整根外施肥的頻次和用量,以滿足水稻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
通過推廣應用根外施肥技術,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減少養分的流失,改善水稻的生長環境,提高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
3.5加強施肥技術推廣
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加大對科學施肥技術的推廣力度,通過舉辦培訓班、發放宣傳資料、建立示范田等方式,向農民普及科學施肥的知識和技術。在推廣過程中,應注重與農戶的溝通交流,了解其實際需求,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同時,積極引進和推廣先進的施肥技術和設備,提高施肥的精準性。
在“互聯網+”背景下,也可借助互聯網、手機App等現代信息手段,建立科學施肥技術服務平臺,為農民提供實時、便捷的技術支持,有效提高農戶對先進技術的認知度,提升科學施肥技術的推廣水平。
在大力推廣科學施肥技術的基礎上,相關部門也要發揮自身的監管職能,對科學施肥的落實進行監督管理。例如,可在水稻種植地區同鄉鎮合作,設立地方性的水稻科學施肥落實監管部門,定期組織鄉鎮種植戶就水稻科學種植技術的應用情況進行考察,以提高水稻科學施肥的管理水平。
綜上所述,研究并應用水稻種植科學施肥技術,是提升水稻產量、優化土壤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深入研究、應用精量化施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根外施肥技術,可更加精準地滿足水稻生長過程中的養分需求,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同時,相關部門也應加強科學施肥技術的推廣培訓,這對于提升農民施肥水平、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具有積極意義。在未來的實踐中,應繼續加大對水稻科學施肥技術的研究力度,不斷創新施肥理念,為推動農業現代化和綠色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嚴如玉,甘國渝,趙希梅,等.我國水稻優勢產區生產格局及施肥現狀研究[J].中國稻米,2023,29(03):1-8.
[2]劉振.貴州山區地區水稻種植、施肥與病蟲害防治研究[J].農村實用技術,2023(09):109-110.
[3]李佳穎.水稻栽培技術與提升水稻種植效益的措施探討[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3(03):14-16.
[4]覃保新.淺談水稻種植栽培技術[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0(07):147+149.
[5]辛華總.水稻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要點淺析[J].南方農業,2021,15(0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