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黃芪一種被認為具有多種藥用價值的中藥材,特別是在調節免疫力方面具有非常高的藥用價值。正是黃芪的這種特點,在我國被廣泛應用于中醫藥學中。基于這樣的研究背景,關于黃芪的栽培技術的研究變得至關重要。栽培技術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導致產量、品質的差異,選育高產、優質的黃芪品種,優化生長環境,病蟲害的科學防治等,都會對黃芪產量和品質產生影響。
關鍵詞:黃芪栽培技術;產品質量;改進措施
引言
本文探討不同栽培技術對黃芪生長的影響,分析其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近年來,人們對傳統中藥的需求不斷增長,黃芪因其免疫調節、抗疲勞等多重藥理作用而備受關注。作為中草藥的代表,黃芪的大規模種植和栽培技術面臨著諸多挑戰。挑戰主要表現在栽培技術對黃芪的生長、發育的影響。通過深入研究黃芪的栽培技術,不僅可以了解其生長發育的生態學規律,更有望提高黃芪的產量,改善藥材的品質。
1栽培技術對黃芪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黃芪的產量和品質受到土壤管理、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等多方面的栽培技術影響。
1.1品種選擇和遺傳改良對其產生的影響
選擇適應當的種養環境、高產高效的優良品種、遺傳改良培育的具有抗逆性和高產性的品種,能夠提高黃芪的產量和品質。
1.2土壤管理對其產生的影響
黃芪對土壤類型有一定的要求,通常喜歡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以有機質含量高的壤土為佳。保持適宜的土壤酸堿度(pH值在6.5—7.5之間),有利于植株的養分吸收和生長發育。
1.3施肥對其產生的影響
合理施用有機肥和礦質肥,能夠提高土壤肥力,促進植株的生長。在生長季節進行追肥,根據植株的生長需求,調整施肥量以及施肥種類,能夠增加產量和提高品質。
1.4種植密度和間距對其產生的影響
根據品種和生長習性,調整植株的間距,適度控制種植密度,調整通風和光照,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1.5病蟲害防治對其產生的影響
采用生物病蟲害防治手段,減少對化學藥劑的依賴,保證藥材的品質安全,同時定期巡查田間病蟲害情況,及時發現并監測植株的病害和蟲害。
1.6采收管理對其產生的影響
采用科學合理的采收方法,避免對植株造成損傷,通常在植株的生長季節結束時采收,避免過晚影響品質。
以上是關鍵的幾項黃芪栽培技術對其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在實際種植過程中,還應根據當地氣候、土壤條件和種植規模等因素,靈活運用,制定科學合理的栽培方案[1]。
2黃芪栽培技術的改進措施
2.1土地的選擇與整地技術
2.1.1合理選擇地塊
生長環境對產量和品質有著直接的影響。選擇合適的地塊是黃芪栽培的重要一環,黃芪屬于深根性植物,肥沃、排水良好以有機質豐富、砂質土壤為宜,土壤pH值在6.5—7.5之間較為適宜。黃芪對土壤肥力要求較高,選擇富含有機質和養分的土壤,適量腐熟的有機肥料的施加,有助于提高產量和品質。選擇光照充足的地塊,溫度為15℃—25℃。選擇氣溫適宜、季節分明的地塊。附近有穩定水源,平坦或輕微坡度的地塊。在確定地塊前進行土壤檢測,了解土壤的養分狀況,根據土壤檢測結果,采取適當的土壤改良措施,以提高土壤肥力。
2.1.2整地施肥方法
在整地前清除田地中的雜草和殘留植株,進行適度的翻耕,通常深耕土地30cm,有助于改善土壤通氣性和松軟度。添加適量的腐熟有機肥料,建議每0.067hm2施腐熟土雜肥2500—3000kg、鈣鎂磷肥100kg,合理施用礦質肥料,如氮、磷、鉀等。將施肥過程與灌溉相結合,有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養分流失。到了生長季節,可以進行定期的追肥。整地施肥是黃芪栽培中的基礎環節,合理的施肥方案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進植株生長,最終實現高產高質的目標[2]。
2.2播種前種子準備步驟
2.2.1選種方法
考慮當地的氣候、海拔和地形,選擇適應性強、抗逆性好的黃芪品種,能夠適應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選擇已經證明在相似條件下產量和品質較好的品種。優先選擇對常見病蟲害有較強抗性的品種,生長周期適中的品種,經過遺傳改良的優良品種等。在初期可以進行小面積的品種試驗,評估其在當地環境下的表現。
2.2.2進行種子處理
選用外觀完整、無病蟲害、無霉變的優質黃芪種子,進行破皮處理. 可用0.1%的高錳酸鉀或其他合適的消毒處理,在播種前一周左右,使用含有益菌的生物有機肥浸泡種子,浸泡液的溫度通常在65℃之間,有助于提高種子吸水和發芽的速度。可以促進種子的發芽和幼苗生長。在浸泡液中添加適量的生長激素,有助于提高發芽率和幼苗的抗逆性。在進行黃芪栽培的種子處理時,結合當地氣候、土壤條件和品種特性,科學合理地選擇和操作。
2.3規范播種技巧
2.3.1根據當地氣候特點確定播種時間
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選擇適宜的播種時間。黃芪適應溫和的氣候,選擇在土壤溫度適宜的時候進行播種。一般而言,土壤溫度在10℃以上為適宜。按照季節劃分,黃芪一般在春季4月份上旬進行播種。黃芪嫩苗對霜凍較為敏感,應避免在發生霜凍的季節進行播種。根據黃芪品種和生長特性,確定適宜的播種密度,控制適宜的播種深度,確保種子能夠順利吸水并迅速發芽。
2.3.2具體播種方式
2.3.2.1覆膜條播法:首先需要對土壤進行深翻和松土,選擇透光性好、保溫效果良好的覆膜,合適的覆膜材料,設置行距為10—15cm,播種深度1cm,保證植株之間的空間充足。最后采用機械或人工的方式將經過處理的黃芪種子均勻地播撒在覆膜上。
2.3.2.2露地條播法:露地條播法更關注播種時間,一般在土壤溫度適宜的時候進行,根據黃芪的生長特性和品種選擇合理的行距和株距以及播種深度,建議行距為8—10cm,播種深度1cm,保證植株之間有足夠的空間[3]。
2.4苗期管理方案
在苗期,保持土壤適度濕潤但還要避免水分過剩,以免引起根部腐爛。選擇排水良好的地塊,以防止水分滯留。苗期進行追肥,根據植株的生長情況和養分需求,適量施用有機肥和礦質肥。每0.067hm2追施尿素15kg或復合肥20kg。同時,確保施肥時平衡氮、磷、鉀等養分的供應,促進植株全面生長。在強陽光的環境下,可適度遮蔭,防止苗期植株過度受到光照的影響,有助于幼苗生長。定期清除苗期田間的雜草,避免雜草與黃芪苗期植株競爭水分和養分。
2.5大田管理技巧
2.5.1中耕除草
在黃芪的苗期和生長早期,對雜草進行及時耕除非常關鍵。只有減少雜草對黃芪的競爭,才能保障植株獲得足夠的養分和水分。使用如耕整機、旋耕機等農業機械,進行機械化的耕地作業,以松土、翻土,同時將雜草徹底除去。對于一些特定要求的品種,采用人工手工除草,在黃芪苗期,需要進行人工耕除,以避免雜草對黃芪幼苗的壓迫。使用如草木屑、秸稈等覆蓋物,覆蓋在黃芪栽培區域,降低雜草的生長,并保持土壤濕潤。定期巡查田地,監測雜草種類以及生長規律,發現雜草問題及時處理。
2.5.2打頂摘蕾
通常在黃芪生長期內,植株達到一定高度時進行打頂,大概在7月中下旬,以促進分蘗和分枝生長。摘蕾通常在植株生長過程中,當蕾芽初期形成但未開花時進行,一般每年需摘蕾3次,有助于提高產量和品質。在摘蕾后,保持植株高度,控制植株生長,促進側枝的分布。在打頂和摘蕾后,進行合理的澆水管理,保持適度濕潤的土壤環境,有利于植株的恢復生長。定期檢查植株的生長情況,根據實際生長狀況及時調整打頂和摘蕾的頻率和程度。
2.5.3具體移栽方法
2.5.3.1合理選址:移栽前選擇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選地后深翻40cm晾曬,同時將土地每0.067hm2施腐熟有機肥2000—3000kg,優化土壤環境。
2.5.3.2適時移栽:一般選擇在秋季(土壤封凍前)或春季(3月下旬)進行移栽,避開嚴寒或酷熱的天氣。清晨或傍晚移栽是對植株傷害最小的時間段。
2.5.3.3移栽作業:根據移栽面積的需求,分別借助鏵犁或移栽機完成開溝,種苗建議傾斜13°移栽后進行充分的澆水,保持土壤濕潤。
2.5.4合理安排不同植物輪作
輪作制度是同一土地上,通過合理安排不同植物的種植順序,達到提高土壤肥力、減輕土壤病蟲害壓力、促進作物生長的目的。黃芪輪作制度應注意合理輪作順序,黃芪可與一些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豆類等進行輪作。其次是輪作周期,建議在3—4年以上,避免連作,減輕土壤傳播的病蟲害,長周期輪作,土壤中的養分能夠得到恢復和積累。應用廣泛的綠肥輪作,在輪作間隙期,選擇如苜蓿、大豆等適宜的綠肥植物種植。能夠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土壤氮肥。
2.6病蟲害防治綜合管控
2.6.1白粉病。白粉病是一種常見的植物真菌性病害,對黃芪等植物的生長和產量造成不良影響。通常表現為植物表面覆蓋著白色或灰白色的粉狀物質,這種物質就是病原菌產生的孢子。白粉病會引起植物葉片變形、彎曲或卷曲,嚴重的白粉病感染會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和發育,導致減產。
白粉病的防治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手段,結合具體的栽培環境和病情狀況,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白粉病喜歡潮濕的環境,因此改善土壤排水是防治的第一步。保持通風良好,減少濕度,降低病害發生的可能性。及時將受感染的葉片、莖部等部位剪除,避免病害擴散。定期巡查,發現白粉病癥狀,立即采取措施,以避免病害的擴散。選擇對白粉病有效的化學藥劑,根據病情程度合理選用。建議用70%敵克松粉劑拌土消毒,或者交替噴施25%粉銹寧800倍液、30%固體石硫合劑150倍液。
2.6.2根腐病。根腐病是一種由多種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通常在土壤濕潤且排水不良的條件下更容易發生。受感染的植物根部會出現褐色、黑色或橙色的腐爛,甚至完全腐爛失去生命力。因為是根部受到病害,之后會表現為凋萎、生長停滯,最終死亡。
根腐病的防治和管理:根腐病發生在土壤排水相對較差的環境中,因此,改善土壤排水是防治的關鍵一步。過度施肥特別是氮肥,增加根腐病的風險。因此,合理施肥也是防治和管理根腐病的方法。引入對根腐病有控制作用的生物防治措施,如拮抗菌等。在必要時可以考慮使用對根腐病有效的化學藥劑,建議交替噴灌50%多菌靈800倍液、50%退菌特500倍液,使用時間控制在每周一次即可,遵循藥劑說明和建議。
2.6.3豆莢螟。實際種植過程中,豆莢螟除了對豆科植物的危害外,還會危害到黃芪。豆莢螟的危害方式以幼蟲蛀食花、莢、葉,形成蛀孔和糞便,導致落花、落莢,降低產量和品質。除此之外,幼蟲還會蛀食葉片和嫩莖,造成葉片穿孔或枯黃。
豆莢螟的防治技術要點:選擇對豆莢螟具有抗性的黃芪品種,減輕蟲害的影響。定期巡查田間植株,特別是豆莢的生長部位,設置黃板或性信息素誘捕器監測螟蟲的數量。在黃芪栽培區域周圍種植一些對豆莢螟有驅避作用的草本植物,形成防護帶。在發現豆莢螟的癥狀時,首先噴灑殺蟲劑,減少對非目標生物的傷害。選擇合適藥劑,如交替噴施2.5%溴氰菊酯3000倍液或50%辛硫磷1000倍液,按照藥劑說明和建議的劑量使用連續使用2—3次。收獲后及時清理田地中的殘茬,減少蟲害在殘茬中的滯留和滋生。
2.6.4食心蟲。食心蟲屬于鱗翅目卷蛾科,幼蟲主要以植物的嫩葉、莖尖和花蕾為食,造成植物部分死亡和畸形。植物的外觀表現為葉片被啃食,莖部和花蕾被破壞,導致植株生長停滯、凋萎和死亡。食心蟲不僅直接通過食用植物造成損害,還會通過其口器引入病原體,導致病害傳播。
食心蟲的防治措施:引入天敵,如捕食性昆蟲、蜘蛛等,幫助控制食心蟲的數量。使用昆蟲病毒、昆蟲寄生蟲等生物農藥,對食心蟲進行生物防治。選擇對食心蟲具有一定抗性的黃芪品種,以減輕蟲害的影響。定期巡查黃芪植株,觀察莖、葉和嫩芽等部位,發現食心蟲的癥狀,尤其是植株的葉片被啃食的痕跡。在田間設置黃色的黏板,可以吸引和捕捉食心蟲,早期發現蟲害,以便早期處理。鼓勵培育對食心蟲有天敵作用的昆蟲,如捕食性的天敵昆蟲或寄生性的蜂類。在發現食心蟲的情況下,可以手工捕捉,及時將受害的植株移除,減少蟲害的擴散。敵百蟲稀釋15—20倍噴灑,蘇云金桿線蟲等,每隔1周噴灑1次即可,或在蟲害發期間用80%的敵敵畏乳油熏蒸田間。采用旋作和輪作的方式,減少同一地塊長期連作,降低食心蟲發生的機會。
2.7適時收獲
適時的黃芪收獲是保障產量和品質的重要步驟。根據實顏色、大小、形狀等黃芪品種的特性,確定果實成熟的指標。重點關注根部的成熟度,因為根部是黃芪主要藥用部位。定期監測黃芪植株的生長狀態,包括開花和果實成熟情況,以確定合適的收獲時機。選擇在干燥的天氣條件下進行收獲,避免雨水或高濕度給根部腐爛帶來的風險。選擇在植株生長旺盛期間適時采收,一般在秋季或早春時較為適宜。使用機械和人工結合的方式完成收獲作業。黃芪的根部在植株生長季節內會逐漸增大,需要適時采收。選擇清晨或傍晚溫度較為涼爽的時候進行收獲,避免在極端高溫的時段進行收獲,在收獲過程中小心操作,保證根部的完整性和質量。收獲后及時處理,可以清洗、晾曬或進行初步加工,確保藥材的質量和安全。
綜上所述, 改進黃芪栽培技術的策略大致從種植與防護兩個方面展開,合理的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等栽培技術對黃芪的產量和品質均有顯著影響,通過實地實驗和數據分析,揭示了各項栽培措施在黃芪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作用機制。綜合考慮土壤特性、植物生長需求、病蟲害防治技術等,對于黃芪的品質改進,具有重要意義。未來,持續關注黃芪的生態適應性、抗逆性,力求實現農業的持續發展。希望本文能夠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多可行性和實用性的技術支持,為黃芪產業的繁榮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趙海岳.康樂縣膜側黃芪規范化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1):63.
[2]楊宏昕,張春霞,魏慧,等.黃芪栽培研究進展[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9(2):180-181.
[3]范瑞紅,欒連航,劉邦,等.黃芪栽培技術[J].中國林副特產,2010(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