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安艷輝,高級農經師,主要負責農業經濟、農村財務管理等工作。
摘 要:本文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以齊河縣為案例,對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狀況和路徑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文章旨在闡明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分析了該領域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保障措施,旨在推動農村集體經濟向著更加良好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農村集體經濟;鄉村振興;調查研究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被認為是實現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保障,也是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增進農民福祉、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手段。加強村級組織的凝聚力、提升服務能力、解決集體經濟發展問題,是當前基層黨組織所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近年來,齊河縣在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通過拓寬增收渠道、創新發展思路,采取多種舉措,農村集體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1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近年來,齊河縣通過引導支部領辦創辦合作社、鞏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盤活集體資產資源、因村制宜推行土地流轉、發展邊角經濟、做強優勢特色產業、打造特色鄉村休閑旅游亮點、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等模式,持續加大政策扶持,積極拓寬增收途徑。截至2023年12月底,全縣1016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20萬元以上,其中有經營收入的村362個,占比達到35.6%。
2 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2.1 形式匱乏,動力不足
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匱乏,缺乏發展活力。自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集體的資產、資源大多分散到各家各戶,群眾對集體概念的理解逐漸模糊;作為村集體,有基礎的還留有少量機動地,通過發包經營獲得收入,集體參與的經營活動幾乎沒有,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缺乏活力和動力。
2.2 資源短缺,轉型困難
村集體資源短缺開發利用較少,產業發展轉型困難。部分村集體資源數量較少,自身“造血功能”不足,一些優質資源被低價承包且承包期長,造成集體資產流失。并且發展二、三產業的村集體較少,大多數農村仍以發展傳統種植業為主,農村產業發展轉型困難。
2.3 產業結構單一,收入不穩定
村集體經濟收入單一、不穩定,缺乏持續性來源。全縣大部分村集體收入主要以土地發包、土地征占補償收入為主,經營性資產較少,多數村的收入不穩定,持續穩定性收入較為匱乏。一些村莊的耕地發包面積雖然不小,但一次性收取多年的承包費,用于村里重大項目支出,難以形成持續性收入。另一些村莊的發包收入雖然每年有所進賬,但由于面積較小且發包價格不高,集體收入也不甚可觀。
2.4 觀念陳舊,人才匱乏
部分村干部的思想觀念相對守舊,人才相對匱乏。有些村干部的發展思維較為固化,眼界較為狹窄,缺乏敢于擔當、有所作為、懂得經營和善于管理的致富領頭人。
3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路徑
3.1 盤活閑置資源
盤活閑置資源的核心是要充分盤活、有序開發、高效使用,從而提升效益。鼓勵、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合理開發利用各類集體資源,推動鄉村邊角經濟發展。采取集體經濟組織直接經營或租賃、承包、合作、分成等方式,統一開發利用,增加村集體收入。
3.2 提升集體資產收益率
一是通過招標拍賣、參股經營、聯合開發、租賃使用等方式,搞好集體資產、資源統一經營;二是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和資源管理,借雞下蛋、借船出海,比如,通過中央財政資金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幫扶發展產業項目,發揮扶持村示范引領效應;三是規范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將農村集體所有資產、資源處置交易全部納入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陽光透明公開交易,提高溢價率,促進農村集體資產資源保值增值,增加村集體收入。
3.3 發揮合作組織的作用
鼓勵有條件的村聯合組建強村組織(如公司、聯合社等),并建立相應的章程和規章制度以加強監管,明確發展的底線和紅線。通過資源整合和實力互補,共同推進集體經濟增收。例如,村黨支部實力雄厚,群眾基礎較好,可以向群眾宣傳動員,發展村黨支部領辦創辦合作社等形式,以增加村集體收入。
3.4 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
依托種養業基礎優勢,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條。引導城中村、城郊村、傳統農業村,依托自身優勢,通過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公園、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產業融合升級。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多樣化發展途徑,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提供生產、勞務等服務,拓展村集體經濟發展空間,增加村集體收入。
3.5 加強基層組織建設
充分發揮村級領導班子、“第一書記”、派駐工作隊等作用,提升基層黨支部組織力、凝聚力、戰斗力。落實人才振興規劃,引進懂經營、善管理、有經驗的農業領軍人才,充實到鄉村振興工作一線,切實搞活集體經濟。
4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實踐與方法
4.1 黨建引領,努力提高農村干部隊伍素質
加強農村干部能力建設培訓,提升其政治鑒別力和敏銳性,引導他們轉變思想觀念,增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信心和恒心,提高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樹立新發展理念。精心選拔優秀黨支部成員,重點從文化程度高、示范帶動力強的經營大戶、科技致富帶頭人中選派村干部,以提升村級班子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特別是讓事業心強、懂經營、會管理和開拓進取、無私奉獻、不怕吃苦、廉潔自律的人擔任黨支部書記或選派到村兩委班子。
4.2 因地制宜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多樣化策略
針對各村的地理位置、外部環境、資源狀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采取多種形式發展集體經濟,不搞“一刀切”,不搞統一模式。農業農村局結合各村和社區的優勢和特色,指導村集體明確主導產業,通過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調動村集體組織在招商引資和發展經濟上的積極性。通過開發建設專營店面、網絡平臺、單位采購等方式拓寬市場渠道,或與有影響的龍頭企業合作經營,對農副產品進行包裝或再開發,針對不同消費群體拓展多層次市場,以獲取產業鏈延伸帶來的增值收益。
4.3 政策扶持,持續增強壯大集體經濟后勁
指導鄉鎮(街道)進一步完善優惠政策,在農村“三類地”開發利用、增減掛鉤、稅收、信貸、用電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完善資金補助方法,安排專項扶持資金,進一步加大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依據實際情況,積極爭取國家資金和項目支持。從高標準農田建設、特色產業小鎮、“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產業化發展項目等中央和省市政策性資金中,給予傾斜支持。深化村企結對制度,將扶持重點從基礎建設轉向集體經濟增收,通過班子建設、發展規劃、資金和項目等方面的結對幫扶,通過產業帶動、項目開發、專家顧問和資金支持等方式,引導企業參與支持。
4.4 整合閑置資源,提升村集體經濟收入的有效方法
結合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問題專項整治活動和基層治理“百日攻堅”專項活動,梳理村級四荒地、坑塘、閑散地等資源,對閑置未發包的資源進行整理和發包,或發展邊角經濟,增加村集體收入。有條件的村莊可以通過建廠房、建倉儲設施等,采取出租或入股的形式發展集體經濟;依法合理開發利用村內的閑置土地,發展農業產業,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充分運用好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果,以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為重點,構建歸屬清晰、權能完整、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農村產權制度。通過精準確權、充分賦權、加快活權,讓城鄉資源要素優化配置,逐步建立要素合理流動的有效機制,充分激發農村集體經濟的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
4.5 加強管理,強化集體經濟監督考核機制
明確鄉鎮(街道)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中的主體責任,鄉鎮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重點抓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規劃、政策指導和具體措施的落實。繼續加強對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考核監管,規范完善村級集體經濟財務管理和民主監督機制,防止集體資產流失,節約各項經費支出,減輕集體經濟負擔,實現集體經濟的資產積累。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納入對村班子和村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完善獎勵政策,落實獎懲責任。探索建立村干部報酬增長與集體經濟發展、集體積累增加有機掛鉤的機制,激發“兩委”班子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